2011年1月31日星期一

独缺甲华堂




为华教“战斗一生,服务一世”的沈慕羽先生离开我们,倏忽二年。为了表扬他对华教的贡献,号召华社学习沈老捍卫华教的精神,文教界代表千余人于1月23日上午,到雪兰莪士毛月富贵山庄墓园沈老坟前悼念。

仪式简单隆重,先由司仪宣读联名献花单位名称,之后是致词、鞠躬、宣读祭文、默哀、献花。现场分发的手册显示,截至公祭前一日,共有214个单位参与献花。

细看胪列的名单,参与献花的单位包括七个州的大会堂,马六甲则有十个文教团体。出人意表的,是沈老曾经担任两届主席的甲华堂,不在献花名录内。

沈老献身华教的事迹车载斗量,永志史册;沈老在甲华堂风雨飘摇之际挺身而出稳住局面,功不可没。全国人民同步悼念沈老的时候,甲华堂居然不愿联名献花悼念,令人扼腕。

沈老于1987年茅草行动下二度锒铛入狱,1988年6月有条件获释;次年中,加诸沈老的种种限制被撤销。其时,初成立的甲华堂先是被会员魏伟杰刁难,随即又有新上任的主席因参政被诘难,拂衣而去的风波。

甲华堂当时已经接下主办第六届全国华团文化节的重任,不能没有主席。华社一致的意愿是恭请德高望重的沈老出来主持大局,沈老爽快答应了。他在甲华堂成立典礼中,以“黄袍加身”形容他的荣幸。

沈老领导甲华堂三年半,成就卓绝,树立了甲华堂的崇高形象。因章程所限退任后,依然心存华堂,出任顾问。2005年甲华堂变天,沈老对政党的公然介入颇有微词,说“这样的情况不好。”2006年会员大会,沈老与张雅山一道不支持通过会务报告,被“打进甲华堂”的马华党工文亚苏公开谴责。

沈老的顾问职位什么时候被撤销,不得而知。不过,有识之士都了解,有人害怕历史、漠视历史和传统,出版的册子只字不提前人贡献和付出,又有人肆无忌惮高喊“烧掉章程”之下,沈老还是不是顾问,何足道哉!

沈老与张雅山先生被誉为“古城二宝”,二人先后辞世,华社同声一哭。沈老停柩期间,甲华堂最高领导人多次到灵堂,不过都是陪执政党党要或者华总领导人来的;沈老张老出殡时,除了甲华堂青,都不见甲华堂的执绋队。功利作祟,不愿献花之事,想当然耳!

(2011.1.31.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1年1月28日星期五

华文不是洪水猛兽



宪法虽然明确指出除了官方用途,各民族可以自由使用母语母文,可是独立53年,华文的地位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公平对待,地方政府法令更是明文规定招牌、广告或布条上必须有国文之外,还严格限定其他语文字体,不能大过国文。

国文是拼音的,一个字可能包含多至十个八个字母,华文是方块字单字单词,怎么比大小?

指示含糊,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执法人员在执法时有很大的空间,由他们自定标准;可憾的是这些标准,往往是针对华文而设,有时甚至到了吹毛求疵地步。华社和广告商抗议又抗议,非政府组织呼吁又呼吁,执法官员似乎有恃无恐,仍然我行我素。

春节是华人传统的大节日,几百年来,华社总是抱着普天同庆的心境,与各族友人同欢共庆。鸡场街八大乡团联办春节年景布置以来,节日气息年年浓郁炽热;政党介入之后,执政党为了建立亲民形象,大开方便之门,条例放宽了,限制放松了,给人“开明、体贴”的感受。

红彤彤的灯笼高挂,凡是可以悬挂的地方,都可以见到节日祝贺的布条、挂幅……称为文化坊之后,增设了表演舞台,周末或节日,莺歌燕舞,歌舞升平,塑造太平盛世的繁华景象。

年景布置成了马六甲的品牌,春节前后,国内外游客蜂拥而至,外州人专程到马六甲体会春的气息,分享节日的喜悦。这个时刻也是执政党表现亲民的大好时机,执法官员乐得做顺水人情网开一面,大大的华文出现在贺节的布条上,平安无事。

反对党见猎心喜,有样学样,也来模仿一番,不料竟然碰了壁。

汉都亚再也市议会以“华文字体大过马来文字体”为由,拒绝批准行动党爱极乐州议员邱培栋的新春贺年直幅,被抨击为“政策上的偏差”,认为这是贺华人节日的直幅,在“一个马来西亚”口号高唱入云的现时刻,这个理由是牵强、不切实际的。

邱培栋说,他已经把友族向华人拜年时通用的GONG XI FA CAI四字放大,真正体现了“一个大马”精神。他认为这个政策上的偏差应该纠正,否则不足以体现政策开放和一家人的精神实质。

邱培栋斩钉截铁表示,这些直幅是热心商家报效的,“虽然申请不到准证,还是会把30幅新春祝贺直幅,挂在爱极乐选区的花园住宅区。”

法律不外人情,华文不是洪水猛兽。春节前夕,希望执法官员不要过度拘泥于条文,网开一面,让全民为春节的莅临,拱手共祝:GONG XI FA CAI !

(2011.1.28.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2011年1月27日星期四

理屈词穷



柔佛丁能州议席补选,是一场国阵和民联直接对垒的好戏。这个选区属于国阵的堡垒区,除非出现预想不到的状况,占了执政优势的国阵是稳操胜卷的,民联只能输少当赢。

国阵在最近几场补选中,赢回不少马来票和印度票,唯独华人票没有回流,马华脸上无光。丁能州议席所在地是马华总会长蔡细历的地盘,华人票在这场补选的倾向,令“高调问政”和自诩代表华社的马华上下忧心忡忡,是必然的。

独立以来,马华就是执政党成员之一,有份参与政策的厘定;华人票没有回流,证明马华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华社的认同。

丁能州选区的华人票占38.6%,柔佛是马华的桥头堡,兵强马壮。马华要争取华人票回流,正可以利用地利人和,举出足以使人信服的理由为过去的作为辩解,并点明今后将如何配合华社意愿,认真看待华社需求,通过执政的便利为华社争取应得权益。

马华却是舍本逐末,补选未开锣就全力打回教国课题,过后又极力抨击回教党女候选人拒绝与男性握手的事。回教国是炒了又炒的老课题,早已没有市场了;握手问题也得不到友族的认同,马来社会及回教组织已经公开反击,认为蔡细历不了解回教的价值观。

国阵政府已经在1999年,由时任首相马哈迪向全世界宣布马来西亚是回教国了,马华除了以牵强至极的“马来西亚绝对不是神权回教国”辩解,还能做出何等表态?副首相慕尤丁日前在丁能补选中,沾沾自喜地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称赞马来西亚是一个有成就的回教国,是各国的典范。马华敢否定吗?

副首相在丁能补选中还说:“回教党自从前至今不曾修改主张建立回教国的党章,或放弃建立回教国的努力。”这番话令人忆起回教党在1973年加入国阵的史实,马华其时与回教党合作无间。回教党1977年退出国阵的原因,不是为了马华反对回教国,而是“丹州危机”使回教党与巫统的关系闹僵导致的。

马华打“握手”牌被国阵补选统帅副首相慕尤丁训斥之后,总会长蔡细历仍然坚持提出回教国议题,可见马华已经选择宗教和种族课题为护身符。

赵明福死因、华小缩班、昔加末复办独中……华社困境多如牛毛,马华谋士们为何不敢正视?“理屈词穷”应是最适当的解释。

(2011.1.28.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1年1月24日星期一

春节序曲



往年春节前夕,新年歌响彻云霄,带来浓浓的春意和节日气氛。版权法令设施以来,大街小巷再也听不到新年歌了,春的讯息似乎还未来到热带的马来西亚。

商人是不会放过任何赚钱机会的,不能公开播放,应节的新年歌还是充塞市场,消费者尽管囊中羞涩,也非得抱着“人有我有”心态,买一些新年歌凑凑热闹。

上年纪的人,对时下流行的新年歌是不屑一听的,他们心目中的新年歌,是上世纪三四十那些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清新隽永,生活气息浓郁这一类。梁萍的《恭喜大家新年好》、张帆的《贺新年》、吴莺音的《大地回春》、姚莉姚敏兄妹合唱的《恭喜恭喜》、白光的《向王小二拜年》等等, 都是百听不厌、传唱几十年、历久不衰、感人肺腑的新年歌。

不少现代的新年歌,曲子虽然取自旧的新年歌,唱词却是新创。生搬硬套的手法既违反了先有歌词后有曲子的传统,写词人的文学修养不比前人,导致新创作的歌词粗俗低劣,完全失去原有的韵味,加上配乐是采用时下流行的摇滚乐,老一辈人听来不是味道。

喜欢古典音乐以来,令我百听不厌的春节乐曲,是名中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创作的《春节序曲》。乐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由于乐曲淋漓尽致、集中反映中国人民在新时代过节的欢愉心境,1956 第一次公开演奏以来,一直是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新年音乐会必有的演奏曲目。

音乐是八大艺术之一,孔子也把音乐列入“六艺”,足以说明音乐是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音乐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好的歌曲和音乐能够陶冶性情,纾解压力和忧郁苦闷的心情,可以提升创造力等等,让人的身心得到适度的发展。

欣赏音乐绝对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感官感受和无意识的欣赏,音乐欣赏必须经过由浅入深这么一个过程,即从感性(被音乐感动)到理性认识(探究音乐知识),又回到感性认识(更深层次的欣赏)这样三个阶段。这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

新年歌高唱之际,又有几人能够在歌海中分辨优劣?

(2011.1.24.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1年1月21日星期五

都是为了猪



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是我国的特色。回教徒虽然视猪为避之则吉的不干净动物,但是几百年来,在互相尊重、彼此谅解大前提下,养猪的农户都能如常操作,相安无事。

马六甲的猪却是命途多舛,立白病毒以来,猪的厄运未曾好转;曾经以全国第二大养猪场为傲的马六甲猪农,一路来就是在当局“不发执照”阴影下,惶惶恐恐中过日子。

2007年904毁猪行动过后,州政府规定猪农只能圈养4万500头猪。这个上限是怎么得来的,首席部长不愿说,自诩“争取华人权益为己任”的马华噤若寒蝉;华社怨声载道,马华视若耳边风,反而极力劝说猪农乖乖听话当顺民,接受政府的条件和安排。威迫利诱之下,巴也明光养猪业风光不再;猪农退休、转业……往事只能回味。

猪农驯服了,最近的戏码,是规定猪肉批发商营业时间和一律禁止所有流动式猪肉贩的“修改条例”通知书。

904毁猪事件过后改行当猪肉贩的林卧豹按奈不住,举行记者会痛诉遭遇的不公平对待。他说,他并非批发商或流动猪肉贩,也收到这封公函。不能容忍的,是通知书不是以市政厅官方信笺发出,动机令人质疑。

通知信胪列的新条规,严格限定所有猪肉档或店需有密封式冷气设备,店前必须安装从地面到天花板的玻璃门,并加上至少5尺高的黑色塑胶模,批发商只能在晚上11时至凌晨5时营业等等。

消息见报,华社轰然,马华市议员赶忙出来“消毒”。林涌德说他“会将例中包括批发商营业时间、猪肉档或店面需有冷气设备,以及玻璃门需加上黑色塑胶模至5尺高条例带入会议中检讨与修正。”

“带入讨论与修正”承诺声中,林卧豹次日又收到内容一样的通知书;这一回,用的是市政厅的官方信笺。他对当局的百般为难感叹不已,愤怒地说:“作为领袖,应该为人民解决问题,不是制造更多问题!”

为马六甲猪农和猪肉商贩愤愤不平的同时,也忆起退休前经常到东海岸巡市场时见到的真正“一个马来西亚”景象:在吉兰丹,华人在巫裔同胞聚居的道北养猪,猪只能够自由走动;在巴刹,猪肉贩档口和牛肉、羊肉贩档同排营业,无需隔离,不必冷气设备,更不必加上塑胶模的落地玻璃门……

(2011.1.21.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1年1月18日星期二

过斑马线如逃命



马六甲有两个屡医无效的陈年痼疾,其一是一雨成灾,其二是交通拥塞。

政府没诚意或者不努力吗?都不是。人民见到的,是保证又保证,拨款又拨款,承诺作了一个又一个,父母官喊得声嘶力竭,结果是依然故我,令市民很有药物罔效之感。

最近频频见报的,是扩建成五车道宽阔道路的默迪卡路。工程进行的时候,承包商因先斩后奏和不按规矩办事,收到无数罚单,过后又因进度缓慢、制造不必要的阻塞等等劣迹,被父母官勒令立即停止操作,机械器材全被没收。几经波折,承包商才在首席部长首肯和指示之下,如期完成这个600万令吉的大工程。

完成之后,由于路面没有诸如警示牌、闪烁灯及照明设备之类安全措施,启用一个多月以来,路人和游客别无选择,被迫得有如逃命般,冒险在斑马线“冲”过马路,险象丛生。

怡力区州议员郑国球日前到现场巡视之后,认为这么宽的马路,建行人天桥是最佳的解救之道。

他也非议政府以“缓和交通拥挤”为借口,花这么多钱来扩建这条路,主要是为了解决商业性的18个档口,让档口主人能够有新的营业地点。事实证明,扩建之后,这一带的交通拥塞依然严重。

原本三条车道的默迪卡路,除了周末和假期,平日的车流还算顺畅;政府一意孤行,一定要在这里增设专供某一族群营业的夜市场,并且封闭附近几条街之后,拥塞情况恶化加剧。政府提出扩宽计划时,就有人指责是华而不实、治标不治本的陈旧手法,不会有效果。

事实证明这些指责是正确的。默迪卡路尾端左转到贵都酒店前的路段,原本只在附近几所学校上下课时间才出现拥挤,扩宽之后,瓶颈状况更加严重,拥挤无时不有,牵连到从马六甲拉也下来的车子也须排长龙,一寸一寸往前挪,才能左转或右转。

政府为了使旅游区一带车流顺畅,全面解决交通阻塞问题费劲心思;父母官更是勤劳,顶着烈日在车水马龙通衢大道视察的照片上报不知多少回了。记者们为了工作,也得陪父母官出差,有时为了争取好照片,还得冒车祸之险,寻觅有利位置,猎取好镜头,把父母官汗流浃背、与民分忧的精彩画面呈献给读者。

费尽心思、倾全力依旧未能解决,塑造了很多想象空间。市民原本希望迈入先进州的马六甲,殃及日常生活的陈年痼疾能够逐一好转或者消除,一条不足500米的默迪卡路,就几乎搞得焦头烂额,期望一劳永逸解决交通困境,似乎是奢想了。

(2011.1.18.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2011年1月16日星期日

做个光荣的培风人



独中办学路线正确,独中教育成人成才,加强了家长的信心,报考独中的人数逐年增长。今年报考母校培风的华小毕业生多达680人,囿于课室不足,只能录取446人。初一九个班级中,除了经典班,其他八个班级的学生人数都超过45人,已经无法再容纳新生了。

社会人士对培风只能满足一半家长的愿望颇有微言,张永庆校长不得不在专栏中做出解释,说这种现象令他“心里感觉不安”,因而“深感抱歉”。

独中从万难中一路走来,在华社全力支持下,终于见到硕果。培风是马六甲唯一独中,想当年,要不是张老总的坚持和运筹帷幄,培风很有可能已经跟随州内其他华文中学,顶不住压力而接受改制了。

铭记前辈功勋,感恩前辈贡献,秉承前辈意愿的时候,培风必须向上向善精益求精,为族群做出更大贡献,为栽培下一代倾注全力。

董事长冯秋苹律师在开学礼上,提出培一迁到新校址上课之后,培风准备把部分班级搬到培一现址,以纾解培风校舍不够用所带来的压力。

一些报道刻意点出培一原校地是培风和培一“必争”之地,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主权问题将无可避免交到法庭进行‘诠释’。”

培一新校地其实是陈群川报效的,他是在冯秋苹征求下,拨出整个地段中的5亩献给培风。陈群川转卖这片地的时候,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同意把这5亩地捐献给培风,买方慨然应允。冯秋苹争取之功和陈群川献地之实,是不容抹杀的。

培风和培一犹如母与子,向来相安无事,如今祸起萧墙令亲者痛而仇者快,始作俑者,心态能不有所调整,能不顺应华社意愿而反正乎?

日前拜访林源瑞学长,谈起这个问题。他激昂地说他的小学、中学和高师,全是在培一校园上课的。他还拿出许多照片和文件,其中一张是培风中学校在培一庆祝校庆的团体照,雄辩说明培风主权所在。

我们这一届,初一上半年也是在培一上课的,东楼建成之后,才移到培风现址上课。

林源瑞是今年林连玉精神奖的获奖人。这个奖设立以来,马六甲共有5位华教人士获奖,除了释金明法师,沈慕羽、林源瑞是道地的培风人,杨朝长、张雅山虽然不曾在培风受教育,但是他们都与培风有很深的渊源。

母校欣欣向荣,培风人是光荣的;即使不曾受过培风的恩惠,只要愿意献身培风、认同培风,也是培风人精神的体现。培风人怎能不爱护培风,怎能冒大不韪,大逆不道、“逆风而行”呢?

(2011.1.16.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2011年1月14日星期五

勿政治化和敢怒敢演




赵明福冤死案件纷纷嚷嚷一年有余,敲锣打上演的验尸庭传召证人、检验证物、审查验尸报告、二度开棺验尸、反贪会律师在庭上的“自扼”示范、泰国病理专家普缇的精湛演绎,高潮迭起。原以为验尸庭会使扑朔迷离的案件“真相大白”,岂料结果却是回到原点的“悬案”,令赵家和所有关心的人大失所望。

首相随后宣布成立的皇家调查庭,也是回到原点。政府之前已经宣布要成立“只查反贪会盘问程序,不查死因”的皇家调查庭了,没获得赵家的同意;政府于是成立验尸庭追查死因,首相还安慰赵家说如果对验尸庭的结果不满意,政府会认真考虑赵家的要求。第二度宣布成立的皇家调查庭和之前拟议的没有两样,即使查出反贪会盘问过程有滥权,赵明福的死因依然是个谜。

“高调问政”的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在赵明福案件的立场,向来就是紧跟政府的步伐,从来不敢逾越;赵家为了使真相大白而做的努力,都得不到马华的积极回应。验尸庭令人大失所望,蔡细历视若无睹,反而大喊“此案不能被政治化,否则将永远没完没了。”

槟城首席部长林冠英以“不是敢怒敢言,而是敢怒敢‘演’”揶揄蔡细历。他指责蔡细历一方面说同情赵明福的遭遇,另一方面却反对皇家调查庭调查赵明福的死因,分明是在演戏。

赵家要求皇家调查庭彻查亲人死因,大义凛然;马华拒人千里之际,反对党基于人道立场出面相挺,却被蔡细历和御用文棍称作“政治化、捞取政治利益”,在在显示权力的傲慢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蛮横。

被录像带搞得灰头土脸的蔡细历能够东山再起,登上党的最高位置,显示他党内人脉之坚实和政治手腕之高强。没有官位的蔡细历,曾经因揣摩不准和急于邀功而在赌球合法化事件碰得焦头烂额,这一回学乖了,甘冒华社不韪也不敢拂逆老大。

政治是管理众人的事,与演艺事业追求个人成就、表演技艺截然不同;政治人物以众人利益为依归,必须真心诚意为民做事,卖弄演技肯定不能取信于民。蔡细历对林冠英的揶揄必然是嗤之以鼻,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时也不得不显露一两手取悦他人。当家不当权就是如此。

(2011.1.14.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1年1月10日星期一

出书有感



这些年来,我在东方日报《龙门阵》专栏写了不少与马六甲中华大会堂有关的评论,三年前就准备出书了,由于种种阻难,一直不能顺利出版。原因之一,正是经费问题。

几经波折,甲华堂原主席拿督郑永传律师终于点头应允赞助大部分印刷费,还在百忙中写了序文,使筹备多年的《风雨大会堂》能够顺利出版。

《风雨大会堂》能够出版,还得感谢帮忙校对、找人设计封面的吴添福学弟。由记者转为从事印刷行业的他,为这本书的出版运筹帷幄,费尽心思。书成之后,印费方面还特别优待。

甲华堂青了解我的困境,表示愿意协助一切,还打算为本书举办首场推介会。古道热肠令我感动不已,但是想到接受他们的好意,可能导致他们与母会处于直接对立一面,于心不忍。他们深明大义,不再坚持。

也就是在年轻朋友的协助下,本书的首场推介会,才能够由雪隆华堂文教委员会主办、甲华堂青协办,顺利举行。会长陈友信、文教委员会主席李书祯一口答应不在话下,老友陈亚才、杨有为、学长林源瑞毫无考虑就答应出席并当推介和点评人。多年文友杨善勇原先答应当点评人,因女儿突然患病不能落实之后,还通过电邮向我一再致歉。他过后写了题为“《风雨大会堂》是华团必读本”长文发表在东方日报,对拙著赞誉有加。

1月6日晚上的第一场推介会,出席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多位老友黄良友、郑云城,老同学刘卓云等人拨冗出席,有人还作了讲话;海南会馆领导人林秋雅赶来出席,购书之外还致送《槟州学运史料汇集》等书籍。朋友、同道的浓情厚谊,令我如沐春风,老怀舒畅。

杨有为深入浅出的的开场白、陈亚才风趣的主持、林源瑞的勉励,赞赏的词语令我汗颜。李万千同学富有内涵的分析和语重心长的期许,受益不浅。

尤其难得的,是已退休的东方日报编务总经理吴彦华也到场,他还带来《龙门阵》编者黄金城的致贺和临时有事不能出席的歉意。

第一场推介会令我感到无比温馨,觉得写作人不是寂寞的,因为还有许许多多有正义感的人在相挺。我在总结时以郭沫若在《少年时代》序中的话“无意识的时代过去了,觉醒的人,应该睁开眼晴走路,为比自己年轻的人领路。”与大家共勉。

(2011.1.10.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1年1月8日星期六

退税难于上青天



不出所料,《初恋红豆冰》已缴的娱乐税能否退还,已成悬案。

事态的进展,证明在吉兰丹补选时发生的“推撞事件”过后,被总会长蔡细历批评“经验还不足够,没有勇气面对问题,却选择逃避”的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副部长王赛芝,是直肠直肚的人。她可爱之处,在于和打官腔的政客不同,说的是真心话。

有关《初恋红豆冰》退税的事,她是这么透露的:“多个州政府没有把回扣的娱乐税还给国家电影发展局,而该局掌管的基金已全数用完,无法替州政府退还回扣……州政府(也)不肯同意实施娱乐税回扣。”

中央政府是否可以采取行动强制州政府归还娱乐税呢?王赛芝的回应是:《初恋红豆冰》豁免娱乐税的事,早前向内阁部长求证的结果,是内阁其实不曾同意豁免,可能是阿牛与中央政府沟通时出现“少许”问题,才有“豁免”之说。

《初恋红豆冰》制作人郑建国的谈话,肯定了王赛芝。他说:新闻、通讯及文化部部长莱士雅丁曾经向他们证实马来西亚电影语文限制的定义将被废除,但有关退税问题依然不明朗化……政府是否已经宣布《初恋红豆冰》为马来西亚电影,能否取回娱乐税,也没有一个明朗的答案。

事实是:会面的时候,并不是针对《初恋红豆冰》来谈,而是笼统地把所有本地制作的各语言电影一并谈。这一点,和某些马华党要一再强调的“(《初恋红豆冰》退税)已有定案,只等待莱士雅丁宣布”显然很有出入。

致命的一点,是国家电影局董事局成员张秋发所说的:“80年代中央政府、州政府和该局签署一份备忘录,同意由州政府征收娱乐税,成为州政府的收入。”可见州政府不肯退回已收的娱乐税,是有恃无恐的。

真相昭然若揭:60%的语文限制没有解除,州政府不肯退税,新的条例还没有草拟出来。

新条例即使出来了,法律不溯既往,《初恋红豆冰》类之前制作的电影,可以获得豁免而取回已缴的娱乐税吗,还是大疑问。

简简单单的退税事件,竟也出现那么多扑朔迷离的现象和解说,反映出政客的虚与委蛇和行政的繁文缛节,折射出本地电影距离百花齐放和公平对待,还有一大段距离。

(2011.1.7.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1年1月4日星期二

《风雨》中见真章(转载)



在那一个恹恹欲睡的下午,以超龄的青年身份,到场为《全国青年与大专生高峰会》的各项讲座会填充人数。

正在百无聊赖时光无处去的时候,发现了许万忠前辈的新著《风雨大会堂》。顺手拿起一本,翻开第一页,即时进入忘我。

这一生,阅书无数,真正读书还是少数。而读书读到不能释手,一意要一气读完,更是寥寥可数。

当年读金庸全套,每一个小说虽然精彩,但是总是会分章节细读,因为文中需要消化的文字功力都是经年累积而成,无法生吞活剥。

到了后来年岁较长,终于遇到第一部爱不释手的小说 -- 《萧十一郎》。后来,经过了许久,又遇到另一部 -- 《挪威的森林》,同样看得震撼连连,大气都无法喘一口,连日追夜,一气读完。

《萧》书的好看,在于它的离奇曲折、环环相扣;《挪》书的好看,则是书中情景构筑的晦暗深刻而动魄。两书的共同点,就是一条扎实的故事主线,铺陈一个欲罢不能的小说。

第三部《风雨大会堂》,读万忠前辈忠实记录甲州中华大会堂由80年末的筹备创立、到近期发生的点滴事故,横跨二十几年的华社历史,那一个下午,如沐春风地读完。

几个小时读完一本评论集,并不代表本书如广东人说的‘没料到’。反之,作者的书写能力,如何在忠实记载发生的事故和历史、如何清楚表达立场、如何鞭辟入理又余留思考空间而又不失趣味性,都在在考验作者功力。

有幸,遇见《风雨》一书,为过去近三十年的本土华社历史,留下了这精彩一章。

80年代末华堂草创初期,第六届全国华人文化节,在已故王生伟先生和万忠前辈的领导下,为全国华社到今天仍然津津乐道的文化大盛事,至今依然是绝响,都已详细记录下来。后来的《精英文化义演》到三宝山成为每年文化节点燃及传送文化火炬到三宝山如何沦为‘荒凉的华人义山’、“坟山是不祥的”而需改换地点举办火炬礼,本书内都钜细靡遗撰录,让后来者可以清楚人鬼之区。

《风雨》的独特处,就如万忠前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要让所有魑魅魍魉无所遁形!
创会华堂堂主林书甫先生以苍劲的笔锋,为《风雨》一书题为‘董狐之笔’。董狐直笔,征示的是不事权贵、有史直书的正直品格,万忠前辈没有辱没的这支笔!

一本辑选的评论集,不只读出历史,还读出人性。

本月六日和十五日,分别在雪州和甲州有两场新书点评的推介礼。
甲州十五日这一场,时间定于早上十一点,假培风怀萱堂隆重举办,合八大华团鼎立共襄盛举,现场由前培风校长邓日才先生点评。

《风雨大会堂》,风雨中见真章!

作者:陈寿锦
(2011.1.4.星洲日报《虎跃龙腾》)

2011年1月3日星期一

喜闻培风华乐团荣获大奖



培风华乐团首度参加《马来西亚华乐合奏大赛》,在全国顶尖乐团中竞艺突围,勇夺团体金奖和最高荣誉金奖两个奖项,顿时成为全国瞩目的团体。

这项由雪隆海南会馆于2002年开始主办的全国性华乐盛会,为提升、促进和普及我国的华乐,作出巨大贡献。2009年6月23日,在雪州州议会议长邓章钦见证下,这项赛会光荣列入《马来西亚记录大全》。

为了使本届大赛具有更高的公信力,让所有参赛队伍的表演素质及演奏水平达到更高境界,雪隆海南会馆邀请来自国内外资深音乐家如赫赫有名的张烈、王甫建、杨春林、陈中申等人担任评审。

往年的大赛,主办单位规定2首指定曲目,本屆則增加至3首,即台湾作曲家陈中申创作的《春光啊啦啦地嬉闹》、中国指挥家王甫建作曲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及孟可作曲的《风鈴》。参赛队伍必须于初赛及决赛时,分別演奏中、台指定曲目各一首及自選曲一首。

必须特别指出来的,是赛会指定的几首乐曲,是作曲家特地为今年赛会创作的,市场上没有“样本”可以模仿;乐曲是以五线谱谱成的,惯于看着简谱练习的团员,是极大的挑战。

培风华乐团第一次参加这项大赛,就一鸣惊人夺取两个大奖,非常难得。尤其是几位评审在讲评时,对培中华乐团的演奏水准都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培中华乐团是全场最具感染力和表演欲最强的团体,并且在乐曲的处理上最接近评审心目中的水准,具有专业水平。专家的话,鼓舞了培风华乐团,令关心培风、爱护培风的社会人士,乐开了怀。

荣誉来自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团员们多年来勤于练习,更加不能忽略的,是校友的回馈。团长叶韦李感激的谢培根,就是培风校友;他是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硕士研究生,应母校之邀,专程回来为学弟学妹们进行特别训练的。

由于亟需添购某些新的乐器,才能完美地诠释指定乐曲的内涵,培风华乐团面对经费困境。在区区的穿针引线和校长的配合下,征求到老同学杨建筑和史进福的慷慨解囊,各赞助5千令吉,局部解决了难题。

成立于1965年7月9日的培风华乐团,是首个有组织性的华乐团,培风可以说是马六甲华乐的发源地。培风华乐团也是马六甲目前独一无二的学校华乐组织,宗旨是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本州华乐,并提升演奏水准和校誉,守时、守律、守则、忍耐、服从以及牺牲是该团的精神。

培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饱含热爱民族教育、爱护培风者的心血,培风学生和校友在各个领域的优秀表现和成就,是回馈华社的最好礼物。2013年是培风创立100周年。为培风华乐团取得大奖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寄望培风师生、学生团体、校友们,能够以更加亮丽的成绩迎接百年大庆,体现培风人的伟大气魄和内涵!

(2011.1.3.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风雨大会堂》是华团必读本(转载)



海南乡贤许万忠前辈新著《风雨大会堂》(马六甲:许万忠;2010),盛情邀我推介;虽因人微,自知不能胜任,但因敬仰许先生的浩然正气,当仁而不让,请改为书评。

应允之后,小女入院,星月奔走,求医诊断,治疗复诊,错综复杂,惊慌惶恐,心思紊乱,不能成行。因缘造化,实非得已,只好再向联系的雪华堂董事李书祯姐请辞。背诺之举,愧对经典好书,只好代以书面论述这一本华团的必读本。

之所以肯定本书为华团必读本,在于许先生本身正是马六甲大会堂的发起人,且是1986年12月28日开始运作的筹委会主席。他不但参与开会的荜路蓝缕,经历林书甫、沈慕羽、郑永传律师三任主席,同时因此深知了活动华团的举步维艰。

他之所言,既是一家的经验之谈,也是历史的发言人。借用许前辈在〈历史的跫《风雨大会堂》是华团必读本音〉所言:“谁要是忘了自己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可以翻一翻。要了解当年谁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立场如何,也可以查一查,让历史讲话。” (页164)

因为这个华堂,他尝尽人间的蜚短流长和鬼蜮伎俩。马六甲大会堂的复选,市面出现了一封署名“一群关心大会堂的甲州市民” 枉口拔舌,造谣中伤的匿名信,还有“律师交来的信”。(页6)

这样的手段,说来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儿科。后来的一连串事发和演绎,才是精彩。南洋大学商学系优秀生的许万忠先生,居然被冠以“人所皆知不会写信的大学生”。(页17)

穷形尽相的攻击,非此一端。许先生回忆,报上陆陆续续出现一系列的所谓评论,满纸都是出入人罪,舛讹百出的形容词;诸如“争权夺利”、“乏善可陈”、“空空洞洞”。(页18)

这样的黔驴之技,时至今日,当然还有。2005年陈瑞燕领导马六甲大会堂之后,党团不分,践踏章程,罄竹难书;如许先生说,“风波迭起,纷争不断”。(页121)

推其缘由,许万忠先生火眼金睛,一语道破,正是华团领袖自我矮化的“顺民心态”,结果一切协商至上,跟着政党走;“需由马华带领,发言受到限制”。(页142)

结果诸如郑和石像,“原本打算立在三宝山”,1991年5月飘扬过海南来,一波多折,前后被困十余年,但有“暂时解决”而不是“就此解决”。(页163、172、175)

许先生此处的声色俱厉,断然不是个人偏见,而是秉持大义的本体,“就有道而正焉”。我们单从他处理甲华堂首任主席林书甫先生高调参政之事,足见他的明辨是非,“不以一眚掩大德”。

林书甫先生1989年人在民政党联欢会宣布入党,许先生坚守大方向,大力诉以反对,公开发表了〈认清事态的本质〉申诉本身的一贯立场。事隔多年,许先生秉以同样的原则,在2003年建议甲大会堂委以顾问。(页28-29)

本次《风雨大会堂》书成,尽管收录部分相关文献;经年累月研究书艺,不问俗事的林书甫先生,宽宥豁达,一点都不介怀,尚且题以“董狐之笔”墨宝赠予作者;君子相交之德风,一目了然。

许万忠前辈文章、文体、文风毕竟如何,但读本书,如前所说;再逐一参照xuwanzhong.blogspot.com最新的贴文,读者自可明白许先生“不深入了解,不轻易动笔”,“和而不同,中立不倚”的高尚人格。

耐人寻问的是,许先生早在2006年6月9日点评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评(马六甲)大会堂会员大会〉(页145-147),2010年居然成为328马华重选中蔡细历〈蚂蚁宣言〉第一个要点。

两者对照,既显许先生一如既往的过人锐见,也可清晰感受自谭亚木、郎格非、郭仁德之后,马华中人但有拾人牙慧的非常词穷,当是一代不如一代,一蟹不如一蟹。

我党百万同志和寄吃党饭的党工,发心振顿党风,不妨细心重读《风雨大会堂》这一本华团必读本,一定可以为大选的文宣书写,找到一盏指路的明灯,也从中汲取下笔的灵光一闪。

作者:杨善勇

(2011.1.3.东方日报《名家》)

虎留皮,人留名



2009年5月7日,霹雳九洞州议员许月凤临门一脚使霹雳州政权二度变天成为事实,顿时成为政坛的风云人物,名字相片天天上报。她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别再辱骂我了,这次的表现已经证明了,我不是一无是处才跳槽到国阵的!”更是广泛流传,鼓舞无数已经或准备跳槽政客的勇气和信心。

网上的恶骂、椅子上的粪便、选民的怒吼、邻居的诅咒、亲人的蒙羞、小贩的拒卖……许月凤一概“蒙冤”以对。

沉寂了一段时候,“许月凤”三个字最近又上报了。报道指出:马六甲和森美兰边陲小镇淡边的圣约翰救伤队有一辆救伤车,是拿督苏宝成以他母亲名字捐献的。无巧不成书,他母亲的名字,与霹雳变天风云人物许月凤同名同姓,造成不少误会。司机邝家文说,很多病患见到救伤车前门印的“许月凤女士报效”字眼,拒绝上车,还说“许月凤报效的救伤车,我们不要用!”


许月凤没有跳槽,国阵难以回朝,霹雳二度变天这出大戏不会那么富有戏剧性与娱乐性。许月凤确是有“材”的,她的“材”和“才”,体现在紧要关头蝉曳别枝,使她能够官照做,禄照领,车照驾,在忠心耿耿老公的陪伴下怡然过日子。

许月凤的遗憾,应该是助国阵重掌霹雳州政权建下赫赫功勋,妾身却是“无枝可依”,不属于国阵任何一个成员党,至今依然是“支持国阵的独立议员”,暧昧得很。

另一个遗憾,是临门一脚发酵的结果,使她在家乡成为千夫所指,更使远至数百公里外,同名同姓的老妇人蒙冤,热心报效的救伤车人家不要上,司机要费一番唇舌才使人信服此月凤非彼月凤。

第一个遗憾已经有了转机,马华民政不敢要的正牌许月凤,可以申请成为第一位直属党员,青史留名。来届大选,在国阵旗帜下重回九洞州议席竞选,师出有名。

第二个,肯定是抱憾终身的遗憾。语云:“虎死留皮,人死留名”,她的“材”发酵殃及无辜,使“许月凤”这个名姓成为不祥。民心所趋,许月凤个人无能力改变;国阵再强大,也难以扭转乾坤。

池鱼之殃终究是难受的,“许月凤”三字令人太沉重。奉劝许氏宗亲,家族添女丁时,千万别取名月凤,避免让下一代埋怨父母取名不当。

(2011.1.3.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1年1月1日星期六

大白象何其多



“大白象”是被保护的稀有动物,珍贵异常,但饲养費十分庞大。据说过去的泰国国王如果不满意某个大臣,便会送一只大白象給他,用意就是使这位受赠者不胜负荷苦不堪言,知难而退。

这个故事演变至今,“大白象”成了当权者把人民的钱花在华而不实的大小计划上,徒然浪费公帑而没有实质利益的代名词。

马六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有如鱼跃龙门,顿时身价百倍。游客突增令州政府见猎心喜,挖尽心思增添吸引游客的设备,以期增加无烟囱收入。

专家学者们多次指出,马六甲能够吸引游客的,是沉厚的历史积淀和存留下来的古迹,新的建设和弄巧反拙的心思,只会破坏古城的风貌景观,有违文化遗产的定义和作用。

偏偏有人听不入耳,游了一趟丽江,见到水车,硬要在马六甲河口仿造一座;见到民宿门口高挂的红灯笼,就不惜工本塑造一条红灯街……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不是成了四不像,就是大白象。

短短一条马六甲河,两岸景观被“现代化”装饰得风采尽失,古朴味荡然无存。原已经无甚看头,却又受所谓“单轨火车”吸引,抱着年晚煎堆人有我有心态,也来建一条。

讵料耗资1600万令吉打造的第一阶段沿河单轨火车服务,两个月前启用不足3小时就出故障,20多人受困车厢,需劳动云梯车将受困者救出;紧急维修后行驶了一小段时间,4个星期前又状况累累,目前更处于“暂停服务”状态。人民大失所望之余,不禁打从心底问:怎么搞的,难道又是一个大白象?

兴建途中,反对党议员曾经力陈计划欠缺周详,有浪费人民的钱之疑,还指出工程纰漏之处。有人不服,认为是吹毛求疵和恶意中伤,还几乎闹到公堂相见。如今一再出状况,唯有“你怎么说”可以解嘲。

根据报道,来自中国的4名工程师“正在抢修”中;首席部长说,“如果维修后状况仍然频传,接下来第二期的单轨火车计划,就不要向这家外国公司购买了,将转向其他可提供更好工程品质的公司。”

矛头一转,就是“错不在我”的结论,高手也。中国已是顶尖工艺高速子弹火车出产国,竟会被区区1.6公里长的单轨火车难倒,匪夷所思又叹为观止。

旅游部已经决定拨1320万把沿河轨道延长3公里,计划肯定照跑了。人民是老板,有权问:这只大白象究竟要长到多大,才能“定型”?

(2011.1.1.南洋商报《城人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