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7日星期四

领袖的素质




华团是民间组织,是华人力量的凝聚,是足以代表华社的组织。华团基本上可以分为血缘性、地缘性、业缘性三类,各司其职。时代冲击下,华团的使命已经从早期纯为会员谋福祉扩展到关心族群利益,争取民主民权以及国家社稷等课题。

使命扩大了,领导人的素质必须有所提升,才能跟得上,才算尽职。华团数目不下一万数千,每个团体都有领导人,单是主席,就有一万几千个;若把所有的理事计算在内,扣除重复的,也有好几十万个领导人。

理事来自各个阶层、各行各业,个人的能力才华不一,良莠不齐,龙蛇混杂在所难免。如何整合这股力量,让每一位理事都能够发挥所长,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团体做出奉献,是主席职责之中,重要的一环。

华团惯例,选主席的时候,最先考量的,不是才干,而是经济实力。有才华没有钱财之辈,通常有自知之明,不会站出来与财大气粗的所谓“事业有成”商贾竞争。这种现象虽然不健康,也不应当出现在华团,却是常态;见怪不怪,华团工作者已经习以为常了。

华团是非盈利机构,不应与以赚钱为主要目标的商业机构相提并论。使命有异,华团领导人的素质与商业机构领导人必然有所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事业有成,能够使商业机构赚钱的人,当上华团主要领导之后,未必一定能够施展才能,能够尽职。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偏偏就有人搞不清这样简单的道理,认为非有钱人当主席不可。

这就造成了坐上主席高位之后,洋洋自得之余,“朕即天下”观念油然而生。在团体里颐指气使,不可一世;出到外面,不忘炫耀自己是华团主席,是领袖群伦人物。

这类领袖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主宾不分;去到人家的场合,分不清谁是宾,谁是主。他们非但不满足于上宾之礼,还得寸进尺,指手划脚,指示人家如何做事,如何安排程序。尤有甚者,还当面指责对方办事不周,疏忽和怠慢了贵宾。

日前出席某华团周年宴会,目睹一场精彩绝伦的口舌之争。这场因“主次不分”衍生的争论,是很好的反面教材。

事件的起因,是一个地方属会的主席,厉声指责主办团体的总务没有尊重总会,不邀请总会长上台切蛋糕。被指责的总务,也是节目负责人。

“助阵”的人不少,甚至有人当总会长的面,指着总务的头颅说:“你真是个老懵懂!”

是不是老懵懂,不能由一两个人判定,而是必须根据情况,全面、客观作出判断。

主办周年宴会的团体是主,人客是宾。总会长是邀请来的贵宾,绝对有必要给予适当的尊重。关键是:给予贵宾怎么重要的地位,也要有主和宾之分,才是正道。即使把总会长尊为首席贵宾,仍然是“宾”的身份,不能喧宾夺主。

全体理事上台共切蛋糕增添气氛,请不请贵宾上台,外人无从干涉。贵宾没有上台共切蛋糕,不失周年庆意义,也不会降低贵宾身份;有涵养的贵宾,必然不会斤斤计较主人有没有请他上台共切蛋糕。

双方争得脸红耳赤,总会长依然与友人谈笑风生,可见他全然不把有没有切蛋糕当一回事。急着为他出头,功用何在?除了邀功取宠,难以找到更恰当的词语了。

切蛋糕这样的小事,也是领袖素质的考验。

2015.8.28.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5年8月20日星期四

重看《女篮五号》




这趟来珀斯,开怀之一,是经由手机在电视上看U-TUBE  节目。这些日子,我看过不少演唱会、演奏会、电影、访问文化名人的电视录像。更高兴的,是我喜欢的古典音乐、艺术歌曲和歌剧节目,看了不少。

前几天看了上海电影制片厂1957年拍摄的《女篮五号》,勾起昔日回忆。这是我50多年前,在新加坡大坡牛车水金华戏院看过的影片。当年公映的时候,正值学校假期,我和姐姐到新加坡游玩,住在四排坡中央医院员工宿舍。金华戏院在四排坡附近,我和姐姐是走路过去看的。





这是中国解放后拍摄的第一部彩色体育题材片,谢晋导演,刘琼、秦怡主演。影片以刘琼与秦怡的一段爱情为主轴,一群年轻女篮球员的训练过程为辅,揭示体育运动员在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讴歌新社会带来的幸福生活。

刘琼饰演的田振华,年轻时是上海篮球队主将,秦怡饰演他的恋人。在一次与外国水兵比赛中,球队老板受贿,指定要输球;田振华出于民族自尊,打赢了这场球,事后被殴打重伤。秦怡为了帮他筹医药费,忍痛答应父亲,与刘琼分手。

18年后,田振华成了上海女篮球队教练。球员之中,以秦怡的女儿林小洁打得最好,秦怡却坚持要她上大学。在田振华劝导下,秦怡和林小洁终于不再对体育事业存有偏见,二人也如愿复合。

《女篮五号》以积极的内容、明快的节奏、昂扬的主题、靓丽的演员、充沛的青春气息,影响了几代电影观众。当年在新加坡上演的时候轰动一时,盛况与后期的《刘三姐》不遑多让。

血气方刚时期看《女篮五号》,我深受感动;古稀之年重看,心湖一样澎湃,尤其是刘琼在影片里说的二段话。

一是任性的林小洁违纪被罚,刘琼训责她的时候说的话:在旧社会,我们要打球没机会,用心打球还被殴打;今天,国家要栽培你们,你们却不愿好好打球,为国争光。

另一段是刘琼说服林小洁家人,说的一番话:你们只知道国家需要工程师,要小洁当工程师为国效力,却没有替运动员想一想。我们在国际比赛场合,见到外国国旗升起来的时候,多么希望我们国家的旗帜,也可以在领奖台上升起来,多么渴望摆脱“东亚病夫”耻辱,光荣地站在领奖台上聆听我们的国歌。

第一回听,我流泪了;“天凉好个秋”之年重听,我泪眼满眶。我想到的,是有一回在荷兰街口,见到胡锦涛在车里向我们挥手。在场的朋友问我:“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动?”我毫不犹豫回答:“见到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复兴!”

我想到中国早已经不是东亚病夫了。容国团1959年取得乒乓球单打冠军以来,中国运动员在体坛上总共获得超过2600面金牌,创下和超越世界纪录逾1200次。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可以与美国、俄罗斯媲美的体育强国。

田振华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女篮五号》也成为过去式的老电影了。盘旋不去的,是《女篮五号》插曲《青春闪光》乐观向上、积极向前的歌声:

“绿色的田野,金色的河流,到处都飞扬着欢乐的歌声……我们要珍惜集体的荣光……要在激烈的决赛时光,凝结成友谊的力量……青春像鸟儿般飞翔,白杨树在风中哗哗响。我们的生命就像它那样美丽坚强,美丽坚强,去闪亮体育之光。”

重看《女篮五号》,我感慨万千,也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兴旺雀跃。

2015.8.21.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5年8月13日星期四

辣死你妈




 “辣死你妈”是音译,也是意译;译名既点出“辣”的特质,也凸显“妈妈味道”的重要,称得上一流翻译。

向来的译名是“椰浆饭”,着重在用椰浆煮出来的饭。译名文雅,却不能全面概括巫裔道地美食的特色。米饭固然是重要组成部分,什么米,怎么煮,何种锅,都有讲究,否则煮不出一锅粒粒浑圆、香味四溢、口感极佳的椰浆饭。用什么器皿存放煮好的饭,也是学问。

米饭重要,配料也不多让,沙未辣椒最重要。好的米饭,配上辣味十足,辣味扑鼻的沙未辣椒,是至高的享受。讲究的,还加入切幼的小葱头和爆香的干鱼子,外加必有的水煮蕹菜、切片黄瓜、爆香花生粒、水煮蛋,增加美味。

用的辣椒,最好是新鲜、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有人喜欢加一些辣椒干,也无妨。

研磨辣椒,最好用旧式手操石臼、石磨或石碾。行家说,石质器材研磨时挤压出来的原汁原味,是辣椒的精华。有人贪图方便快捷,用电动研磨机。现代化器皿能把整条辣椒打碎,不能挤出辣椒汁。少了辣椒汁,香味和辣度有差,口感有异。

炒沙未辣椒的时候,要适当地掌握火侯。什么时候大火,什么时候中火,什么时候温火,用什么油,都有一定作用,稍有闪失,就会糟蹋整锅辣椒。


巫裔嗜甜,炒沙未辣椒的时候喜欢加糖,增加甜度。有人喜欢,却有部分人认为破坏了辣椒的原味,弄巧反拙。我个人不喜欢加糖炒的沙未辣椒。

过去,配料简单、以香蕉叶包裹的辣死你妈经济实惠,是普罗阶级喜爱的食物。时代进步,辣死你妈升级了,进入美食殿堂。咖啡厅、餐馆、大酒店售卖的辣死你妈,虽然还保留过去几样简单的配料,却加入煎全蛋、炸鸡、茄哩鸡、炸鱼等 配料,售价水涨船高,不再是经济实惠的食物了。

我不偏好巫裔食物,对辣死你妈却喜欢得很。孩提时代,我们住在咖啡店楼上,早餐就吃楼下卖的糕点。为了迎合顾客口味,咖啡店的糕点样式多,还经常更换。辣死你妈不但常年皆有,还是最畅销的早餐食品。

我念小学的1950年代,物价便宜。咖啡店的糕点不论大小,一律一角钱,辣死你妈也不例外。二位姐姐喜欢马来糕点,我独沾一味,就是辣死你妈。母亲经常嘀咕:整天吃辣椒,不怕热气?

与当今咖啡店卖的香蕉叶包裹、块半钱一包的香蕉叶辣死你妈相比,一角钱时代的辣死你妈配料绝不逊色。饭是实实在在的一包,沙未辣椒、黄瓜、江鱼子、花生、1/4煎蛋、水煮蕹菜,一样不缺。

50年代末进入中学,价格提高一倍,要二角钱了。不过,毗邻学校的海南人咖啡店优待学生,盛在盘里的辣死你妈加半粒水煮蛋等基本配料,只卖一角半。

今天,咖啡店卖的香蕉叶辣死你妈不仅价格高十多倍,份量与配料也都缩水,不足以填饱肚子了。外边卖的,只加基本配料,至少要25角,其他配料依市价而定,5块钱或者更高价格买一碟辣死你妈,不足为奇。

外边的辣死你妈味道多好,我还是怀念孩提时代咖啡店卖的香蕉叶辣死你妈。不知是谁烹煮的,那份美味,永远萦绕在我脑海。

2015.8.14.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5年8月6日星期四

一段往事




网友发来短信,说“社团注册局发函,要董总解释不应被撤销注册的理由”。在天寒地冻的西澳得到这样的信息,顿时倍觉寒冷;稍后,我是半信半疑的。

主要原因,是查遍网页,不见报道。众所周知,董总烽火四起,夺权派无所不用其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叶邹二老奋力抗拒,坚决不让野心家得逞。多方正义力量支援下,叶邹原先的劣势已出现逆转迹象,也是事实。

夺权派搞第二中央,是注册官插手的导因。董总果真被撤销注册,华教千秋大业毁于一旦,谁该负最大责任?谁可以收拾残局?思之不寒而栗。

夺权派有意成立新董总,使我想起2011年发生在甲华堂的事,于是这么回复网友:

 “手法与2011年甲华堂事件何其相似!当年,输了不甘愿的亲执政党集团孤注一掷,写信向社团注册官投诉,导致甲华堂注册被撤销。(可笑的是:投诉事项,都是他们掌权时犯下的错误。)甫上台的甲华堂新愿景团队发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号召,全国华团纷纷响应,举行盛大集会,向群众解释和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众志成城,终于取回注册。陈宗鸿过后对报界透露:这些人曾经迫不及待,在华美大酒店开会讨论成立新的大会堂。有意成立新董总,不是完全照版全抄吗?相似的举措,分明有高人在背后下指导棋。谁下指导棋,一目了然!”

华团关注甲华堂事件,是希望由发起人、青年团、妇女组职要组成的《新愿景》团队能够一改甲华堂过去六年的沉沦,政客远离华团,还华堂一片净土。千辛万苦成立的甲华堂,绝不允许别有居心者任意蹂躏,达到可耻的私人目的。

五个前朝职要组成的“投诉者”,写了三封信给注册官。其中三人在所有信件上签名,另二人各在一封签名。签名画龙画虎,不易辨认。不过,签名之后,必须志明会员号码才有效。我们查明身份,却不愿公布名字。2013年,甲华堂出版的《浴火凤凰》单行本,收录了这三封信,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翻一翻,看一看,进一步认清这班人的嘴脸。

为什么迫不及待成立新的甲华堂?资深律师谢振伟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座谈会上说出真相。他以1987年某政党因分裂而被撤销注册为例,再以该党成功“重新注册”做补充,让我们了解症结所在。原来,根据社团法令,团体被撤销注册之后,由前会员注册的类似团体,可以申请拿回被没收的资产。

这番话让人恍然大悟,终于了解为什么在上诉期间,就有人迫不及待商讨成立“新华堂”这回事。没有高人指导,无人下指导棋,怎知关键所在!

不厌其烦重提这回事,是希望能够起警戒作用。甲华堂事件过后不久,甲州某乡团属下祭祀组就曾经发生类似风波。改选中被排除出局的前领导层企图通过向注册官投诉,夺回控制权。阴谋被暴露,无计可施了,这班人才收手。

华社必须时时以史为鉴,经常从历史事件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重犯错误,也要防止有心人依样葫芦作出有损组织,有损民族大业的勾当。

2015.8.7.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