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议行动党“用国语开会、用国语辩论、用国语书写”的“抗拒中文”趋势,以及“党的理念和意识形态有否为全民而斗争”迷思中,行动党党员必须详细解读刘镇东的《行动党:从杂货店到超市》,才能理解当前的斗争方向。文章作出指标性的论述,关心政治的非党员,也有必要深入了解论述的作用和意义。
刘镇东说:2008年,行动党从“永远的反对党”,一跃成为“ 一方面在学习执政,另一方面则在努力争取更大的突破,边走边调整政治论述、定位和 组织”,就如“杂货店”突然一夜之间成了“超级市场”。整篇论述,从“遗憾伊斯兰党没有大格局,没有穿越红海带领大家寻找出路的恢宏视野”开始,以伊斯兰党今天的处境作为主线,牵引出行动党应该遵循的方向。
他认为,“1999-2004年届的伊斯兰党,浪费了历史的契机,一直在‘取代巫统’与‘全民伊斯兰党 ’的两极中摇摆。保守派认为,伊斯兰党的存在目的是靠伊斯兰教义取代邪恶贪腐的巫统,争取对象是马来人;开明派则认为要通过与其他在野党结盟,也要以全民政党的姿态争取非马来人的支持。”
他肯定“所谓的行动党‘盛世’,并不全然从天而降。当中固然有侥幸的部分(阿都拉因素),但也有行动党的努力:努力在族群政治上走向中间、努力争取印裔选民的支持、努力争取1980年代上一个‘盛世’时的华语圈小贩小商们、在21世纪的专业人士与白领儿女的支持。”并以目睹的群众反应,呼吁行动党摆脱伊斯兰党的框框,“出埃及、穿越红海”。
他强调:关键在于“民主行动党与民联如果希望能够在下一个经济风暴或危机来临时,取得选民的支持,就得看民主行动党是否可以在最快的速度,从‘华人政党’的符号中逃脱出来,全面深化我们对经济的讨论。”
他还提出一个尖锐问题要党员认真思考:“民主行动党是否准备接受,如果我们当中最优秀的领袖是马来人穆斯林,我们愿意接受他成为最主要的党领导人(吗)?”
刘镇东“是在阅读了丘光耀、潘永强、庄迪澎、邹宇晖等人的文章”,萌起写这篇文章的动机。他疾呼“行动党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尽全力建设全民中左政党,更待何时?”之余,也确定行动党如果坚持“华人政党”本质,势必与今天的伊斯兰党一样,陷入争论不休,纠缠不了的框框。
刘镇东以“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是,我们不要像伊斯兰党在最辉煌的时刻突然保守,无法踏出去,最后陷入困局;历史给我们的使命是,从我们所处在的位置,带领马来西亚穿越红海。”作为结论,突出他的宏观视野。恨铁不成钢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刘镇东的言论虽然在党内外都很受落,他的党职只是政治教育局主任,无能达到一言九鼎,“号令天下,莫敢不從”地步。他的真知灼见能否落实,决定于领导和党员的认知。
文章没有触及的,是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导致安顺补选失利,这个恶果不应由一方承担。中央级领导人有必要检讨自身作为,互相尊重才能双赢。马六甲自认“亲中央领袖”之徒公然叫嚣与州委“划清界限”,是鲜明的反面教材。肿瘤不除,即使出了埃及,也会淹死在红海。
(2014.8.1.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