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20日星期日

北京文化之旅

原定去年6月配合《思源楼》落成而举办的第2届培风校友嘉年华会,因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展期一年。

其实我国没有出现SARS,只是担心中国和香港落户的校友出入有麻烦,为了顾全大局,唯有押后。

这批海外校友已步入耄耋之年。半个多世纪前,他们响应号召回国参加建设。那个时候,我国还是殖民地,初解放的中国朝气蓬勃,全民热火朝天建设新中国,自然也感染了海外的热血青年。很多同学当年是瞒著父母,偷到中国的。

在异乡生活几十年,早已落地生根,成了中国公民。但是这批培风人对母校的关怀之情,对母校的感恩之心,无时不在,无时不想在有生之年,回来看看母校新颜,亲亲母校芳泽,见见老同学,到逝去的尊师故友坟前上一把香,倾訢思恋之苦。

SARS使他们无法在去年一了心愿,可是感恩母校的心依然炽热,对同学的爱依然不减,建议把嘉年华会搬到北京,让更多居住在中国的培风校友能够参与其盛。

校友会做出果敢的决定,应了他们的建议。有些校友虽然有不同看法,但是想到在北京可以见到更多当年投身中国建设的老同学、老朋友,就不再坚持了。

理性想想:这些校友,当年是满怀激情踏上征途,可是一连串的政治运动,使他们身心疲惫;他们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因出身问题,难免被波及。精神折磨或肉体伤害之深,非局外人所能了解。
培风人北京聚首

他们群中,可能有人因健康原因或经济问题,也可能因个人或家庭因素,不能远行。在中国境内,而且在首都北京举行,对他们显然方便得多。三地校友会想得非常周到,在经济上协助这批饱经沧桑的老校友,务使每一位在中国定居的培风人,都有可能到北京相会。

以《文化之旅》为名的马六甲团,订本月29日出发。此行还安排一系列参观,景点富有文化教育价值。

政府开放两国人民自由往来之后,许多人到中国旅遊观光,寻根探亲,可能去过北京多次了,可是这一趟文化之旅,意义不同,情趣互异。此行不单观光,还有温馨;随团到北京的,是浓郁的培风儿女情,是培风人对远离母校数十年的老同学的亲切关怀和问候。北京嘉年华会,肯定令人陶醉,回味无穷。

在国外举办培风人聚会的另一层意义,是开拓视野。21世纪是全球化、地球村时代,敢于突破,敢于面对挑战,敢于冲出框框,正是培风人可贵的品质。

北京的《文化之旅》不仅是嘉年华会的把酒言欢和聚首话旧,还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作用。

出发

筹备多时的北京文化之旅,终於在5月29日成行,凌晨4时30分是集合时间,大家都很认同这次活动,准时得很,很快就到齐了。

可是等了又等,巴士还不开行。下车一问,原来谭欢明同学被困在思源楼电梯里,出不来。

欢明是校友会执行秘书,多位团员的护照在他手中,他是上办公室取文件时被困。幸好有人也要上校友会,才发现他在电梯里出不来。否则,凌晨时分,不知要按多久警铃才能获救。

赖校长及时把维修人员召来,解决了问题。经过这一折腾,开车上路时,已经超过5时了。

随团出发的马六甲同学共51人,分乘两辆巴士,浩浩荡荡开往首都机场。团员中,年龄最长的是老总务张雅山先生,他已经89岁了,年前动过手术,很多同学担心他体力难支,他却很有信心保证“不成问题”。听说沈老也有意随团赴京,会会老同学,可是家人不赞成,只好作罢。两老果真同行,不但是华教美谈,也肯定为本届嘉年华会增添异彩。

原以为时间很充裕,可是踏入机场大厅,见人山人海,登记处人龙相当长,排队好久,才搞妥全团的行李托运和登机手续。其时登机时间将届,只好匆匆搭轻快火车往候机室。幸好上机场时在途中略作休息,让尚未进早餐的团员及时解决飢肠辘辘的烦恼。

吉隆坡飞北京是热门航线,座无虚席。行李太多,机长宣布延迟10分钟起飞来上行李。可是抵达北京机场时,还是有8位团员的行李漏上了。

北京机场服务人员办事效率甚佳,报上机号,马上証实的确是吉隆坡机场人员疏忽了,保证第二天上午7时抵达后,马上送到我们下榻的假日酒店。马航也作出赔偿,每件人民币400元,供购买应急衣物之用。
拖延一小时


赔偿金到手,埋怨马航效率差劲的声音小了,但也拖延了超过一个小时,抵达酒店时,已是日暮时分。

在北京公干的外甥以为一切顺利,5时左右就在酒店等我们了。

他当晚要南飞深圳,原以为可以与双亲以及舅父母在异地相叙,享享天伦之乐,岂料被行李事件耽搁,赶不及坐下来详谈了,唯有握个手,道个珍重,匆匆赶赴机场。去年杪与妻到上海,他特地请一天假从重庆飞来与我们会面,带我们参观鲁迅故居和鲁迅纪念馆,又与我们同尝湖南名菜,使我们倍感温馨。这一趟却因公务太忙,不能相陪,令人遗憾。
住宿够水准

下榻的是新近落成的北京中成天坛假日酒店,位於天坛公园南侧,装璜典雅,设备先进,属4星级。整个行程,团员最满意的,就是住宿够水准。

欢迎宴在酒店三楼的天坛厅举行。行李还在吉隆坡机场的团员唯有匆匆梳洗,穿回旧衣物出席。

温馨气氛弥漫欢迎宴
老同学喜相逢

欢迎宴订在7时半开始,可是大家都很早到场,足见同学们是非常珍惜这个机会的。

睽违数十春秋的老同学异地相逢,内心的喜悦和兴奋,非笔墨可以形容。
亲切问候互诉离情

亲切地握手问候,互诉离情,缅怀青春少艾,峥嵘岁月同窗共读的情谊和美好时光,脸上洋溢著满足的欢愉笑容,有如绽开的花朵,美丽灿烂。

手持相机的同学忙得不可开交,为老同学的欢聚留下弥足珍惜的刹那。

第二届全球培风校友嘉年华会选定在北京就是为了方便早年离乡背井到中国定居的同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热火朝天地投入建国热潮,海外华人深受感染。血气方刚,满腔热情的年轻培风人,响应号召,投身建设行列,要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半个世纪过去,当年朝气蓬勃的归侨学生,已白髮苍苍,齿牙动摇,垂垂老矣!难能可贵的是对母校栽培之恩,对古城思念之情,对师长教诲之义,依然炽热。去年就有一批校友要组团前来参加母校90大庆,可惜因非典不能成行。
校友会做出妥善安排

为了使更多居住在中国的培风人能够参与,校友会做出妥善安排,包括提供在北京的膳宿、游览。中国校友只需负责由居住地往来北京的交通费,其他费用一概由校友会承担。

近150位同学参加了本届嘉年华会,以总校友人数逾万来说,的确不成比率,可是与在峇淡岛举行的第一届80人相比,却是一大跃进。

阵容最大的当然是马六甲同学,共68人,其次是来自中国各省市的中国校友,计49人,新加坡有11人出席,香港8位,若不是北京在3月出现非典病例,参加人数肯定倍增。

96高龄的龙在天校长和年逾八旬的苏贞莱老师也赶来出席,成了全场焦点。年迈重听是必然的,所幸身子还相当硬朗。

龙校长拐杖不离手,却只是当平衡之用。虽然记不起学生的名字,岁月流逝,也辨认不出学生样貌,但是见到学生老远飞来会面,老师长老师短,频频问候祝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怎按捺得了?许多同学情不自禁地拥抱老师,师生真情,感人肺腑。

晚宴开始前,全体肃立唱校歌。在中国的老校友几十年没唱没听了,见他们颤抖的手拿著歌词,认真地跟著唱,可以体会他们的心湖在激荡,热血在奔腾。培风,我们的母校,祝华教万古长青,祝您万寿无疆!

史进福主席致词时说,老远飞来北京, 不单要与老同学见面,也体现培风人有情有义,饮水思源的一面。

他感激师长的教诲,赞扬老总务的贡献,希望嘉年华会越办越好,成为凝聚培风人的力量,继续关心母校,关心华教,为培风和民族教育的千秋大业做出奉献。
培风儿女有情有义

他以“树高千丈,情系故里;培风儿女,有情有义”作结束,引来热烈掌声。

新加坡校友会主席杨桂莲回顾筹备第一届的经过,寄望这个有意义的活动能够持续,充分发扬培风人精神。

中马校友会是下届的承办单位,陈瑞哲发言时,不忘号召同学届时热烈嚮应,踊跃参与。

中国校友代表方炳辉在台上一再感激校友会的安排,同时表达了对母校和同学的思念之情。

北京马来西亚归国华侨联谊会主席何访发、北京市侨联副主席邱国武分别上台发表贺词,肯定培风校友在中国各个领域的贡献,希望北京丰富而又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物能够为大家带来文化的震荡,丰硕思想内涵。

母校董事长冯秋苹受邀发言,高度赞扬培风人精神,说她虽然不是培风生,可是现场洋溢著浓郁亲情和温馨,深深地感染了她。

她认为在北京举办嘉年华会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文化古都,来北京可以领会深厚的文化内蕴,也可以感受大国的气势。

赖兴祥校长通过电脑投影介绍母校近况之后,多位中国校友跟著发言,提出宝贵意见,语多亲切和鼓励,令人如沐春风。

拿督沈慕羽学长因年老体衰,不能随团前来,他的心却紧紧地与我们维系在一起,专诚题了“培风一家”献给大会。三地校友会主席联同中国校友代表在台上展示沈老墨宝时,全场掌声雷动。

沈老虽不在场,但大家都相信他的心是与我们共同跳动的。

欢迎宴在充满温馨的气氛下进行。沉浸在培风人的亲情里,每个人陶醉了,尽情地开怀畅饮,干杯连连。掏出真诚的赤子之心,其乐融融。一位原藉马来西亚的声乐教授有“感”而清唱“康定情歌”、“我爱你,中国”和“我的花儿”,绕梁三日的美妙歌声,赢来满堂采。

欢迎宴於近午夜时分,才在殷殷祝福、声声珍重下结束。

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省思

初夏的北京,清晨4时天就全亮了。时序不同,每个人很早起床,6时叫早电话过后不久,就陆续下楼用早餐。

全团4辆巴士,准7时30分出发。地陪小王第一句话说“你们真准时!”我立即应他“这就是培风人精神!”有人跟著说“对!”可惜生长在北京的小王对培风人精神不甚了了,没有及时说一些相应的话。

小王告诉我们,行程有所更改:第一天原本上长城,改为明天。根据新安排的行程,今天游览天安门、故宫、雍和宫、孔庙和天坛。

有人低声埋怨:不是说整个行程经过缜密策划和妥善安排才定案的吗?为什麽现在又来更改?

小王察觉气氛不对,马上叫大家放心,说编定的所有景点一定全部走完,时间许可,还可能增加景点。

天安门广场位於市中心,是世界最大的广场,可容纳100万人。天安门是国庆游行和盛大庆典、欢庆晚会的所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就在这里举行。当年,毛泽东在城楼上用湖南腔高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震撼全世界的声音,标志著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天安门是北京16景之首,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国旗护卫班战士每天清晨和傍晚,都在雄壮的军乐伴奏下,举行升旗和降旗礼,是广场最吸引人的神聖经典。

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分立东西两侧;与城楼遥遥相对的,是毛主席纪念堂和正阳门城楼。

抵达天安门时,广场已挤满游览的人群,风吹得很猛,几乎使人站立不稳。毛主席纪念堂前排队的人龙太长,小王说最少要等2个小时才可进入。时间有限,不可能瞻仰一代伟人遗体了,唯有在堂前拍照留念。
天安门见证大事件

站在广场中央,我心湖起伏,感慨万千。中国近代几起重大事件,天安门都做了见证。炳彪中国革命史册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四五运动,还有六四……都与天安门紧密关连。望著浩瀚的广场,我想像毛泽东1967年站在城楼上,两度检阅百万红卫兵小将的热腾场面。正是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浩劫,使毛泽东晚节不保,功绩七三分。

脑际不期然嚮起胡松华的《赞歌》:“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英雄的祖国屹立在东方,象初升的太阳万丈光芒,各民族兄弟欢聚在一堂,歌唱我们的翻身解放……”这首难度很高的歌,表达了对新中国的期望,热情而又真切,唱出解放初期全国人民的心声。可是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和极左倾冒进,大跃进、人民公社、土法鍊钢、文革……拖缓了前进步伐。建国30年,仍然摆脱不了一穷二白的处境。直到1980年代邓小平南巡,为改革开放拍板定案,才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崛起成为世界巨人。“改革开放总工程师”的美誉,邓小平当之无愧。

我缓缓走向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1958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张小型张,就是这个碑的纪念邮票。当年的我,如获至宝,几乎能倒背印在小型张的碑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纪念碑正面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毛泽东的手迹,背面的碑文由毛泽东撰,周恩来题。中国革命成功,走过漫长的斗争路,牺牲无数;无名英雄为革命献出生命,名字也没留下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人民革命、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的,是英雄的颂歌。

我沿纪念碑绕了一圈,伫立在纪念碑正面,想起1976年的四五运动,万千青年学生顶著刺骨寒风自动自发地来这里悼念敬爱的周总理,鲜花堆聚如山。有人把贴在纪念碑的无数发自内心的悼念诗,结集成《天安门诗钞》,其中的“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你是这样的人”被谱成曲传唱不辍,真情毕露,感人至深。

六四前夕,广场肯定布满便衣公安。15年过去,当年的冲击已淡化,今天的大学生已没兴趣谈了。
回顾历史太沉重


中国从来不否认武力镇压,只是死伤人数如何,各执一词,真相未明。反华势力夸张渲染六四,在人权和民主幌子下对中国大加鞭挞。可是西方媒体所谓的“真相记录”,15年来年都是同样的两帧照片。被捧为“民运英雄”,以身躯阻挡坦克的王维林,今天还好好地生活在北京,可是当年的所谓学生领袖,却在西方掩护下拿美金,在国外过著优哉闲哉的生活。时不时高喊反华口号,只能凸出“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无奈和悲衰之外,再也没什麽意义了。


定居在中国的培风校友,见证和体验了中国近代史多灾多难、斗争重重的一页,也见证中国从受尽欺压的弱国走向世界列强的历程。西谚有说:“回忆中无歉疚,预想中有光辉”。回首前尘,感慨难免,但是他们的下一代已经成长,现在的年轻人,走的正是光辉灿烂的康庄大道……

站在天安门广场,我有太多回顾,也有太多省思。我的心情有沉重、有悲哀;有轻松,也有郁闷……真是百感交集!

故宫金碧辉煌

总面积72万平方米的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陈列历代的艺术瑰宝,是文化艺术宝库。十多个藏馆中共有珍贵文物百多万件,很多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金碧辉煌、庄严绚丽的故宫,是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代表,体现500多年前,中国在建築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故宫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规划严谨,气势宏伟,庄严、和谐等各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故宫为“世界文化遗产”,与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美国的白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共誉为“世界五大行宫”。

故宫有各类殿宇九千多间,分外朝与内廷两部分。外朝是群臣早朝、谨见、议事所在,是皇帝处理政事、举行重大庆典之处。内廷是皇帝办公以及皇后、皇太后、妃嫔、皇子、公主居住和礼佛、读书、玩乐的范围。

故宫太大了,况且有些宫殿没有开放,是不可能窥全貌的。我们走中轴线,从午门开始,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养心殿,经御花园从神武门出来。目睹的文物恐怕不到百分之一,可是走马看花,加上小王的讲解,花了近两个小时。

没有见到奴仆成群、妃嫔3千的壮观,可是从故宫的豪华,可以联想当年九五之尊的威严和生活的奢侈。故宫每一幢建築物都依五行风水而建,装饰品都吻合帝皇之尊,豪华气派,令人叹为观止。

来北京,故宫是必到之处,否则有虚此行。名气太大了,人群络绎不绝,以入门票每人60元计,每天1万人参观,门票收入就60万。一年计算,是天文数字。

有人感慨地说,我们一直非议历代皇帝搜括民膏民脂,尽享豪华奢侈之能事,有谁想到千百年的建设,为后人留下丰硕的文化遗产,也为政府带来大笔旅遊收入,赚外汇。
雍和宫弥勒佛壮观

在北京的第一顿午餐,是涮羊肉。行程表写明在老字号东来顺享用,巴士却把我们载到品中品涮肉餐馆。小王说都一样,不必计较。

中国校友大表不满,说正统涮羊肉是鸳鸯汤,而且是全羊,怎能只有一碟羊肉,其餘都是斋品?尽管如此,没尝过的同学,还是吃得津津有味,大赞羊肉好吃,没有膻味。

午餐后,参观雍和宫、孔庙和天坛。

红墙黄瓦,气象庄严的雍和宫,是著名的喇嘛庙,建于1694年,原是清雍亲王府,由五进大殿组成。殿宇巍峨,气势轩昂,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珍藏的文物丰富多彩。

置放在万福阁,高18米,宽8米,用整棵白檀香木雕成的弥勒佛,最引人注目,必须仰头才能见到全貌。这尊佛像,还有8米埋入地下。
元明清祭孔子之庙

孔庙在雍和宫附近,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寺庙。庙内的礼乐器皿,都按照原状摆放,再现当年祭孔乐舞的场面。先师门的半拱形式,是元代风格。说明书上说,庙内还有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进士名碑,又有气势宏大的十三经碑林,可惜来去匆匆,没时间看。
天坛与天对话之聖殿

到天坛,已是午后3点半,必须在5点关门前离开。小王说天坛占地260公顷,比故宫大两倍。上午领略过故宫之大了,听到这个消息,担心得很,怕脚力不支。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求丰收的地方,建築物以蓝色为基调,象征殿宇建于“天”的特色。无论梯阶、石柱或地面,都是9的倍数。皇帝是九五之尊,九是吉祥,也是威严。

圜丘坛正中有一块圆形石板,说是天的中心,站在那里可以与天对话。天坛也因此被称为“与天对话的聖殿”。

回音壁是天坛的特色,可惜经过岁月洗礼和多人抚摸,回音效果大减。

我们从南门进入,经圜丘坛、皇穹宇、丹陛桥、祈年殿,由北门出。路途长,又赶时间,使人吃不消。张老总却出乎意料,轻易走完全程,使我们倍感不如。

晚餐在便宜坊吃烤鸭。小王说北京的烤鸭都是正宗的,只是作法和味感略有不同,便宜坊历史比全聚德还久,包不失望。我问他是否用枣树枝烤的,他回答说现在那里有那么多枣树!

可能团员的口都很刁,吃后怨言颇多。

餐后部分团员游西单巿场,其餘则回酒店休息。连走故宫和天坛,几近筋疲力尽。有人说今天走的路几乎是一年的总和,端的不假。

小王说明天上长城当好汉。6点半出发,宜趁早休息。
不到长城非好汉

尽管第一天的紧凑行程和走路之多使人疲倦,但是听到上长城,人人抖擞精神,要当好汉。

5点半叫早,6点半出发。从酒店至居庸关需一小时半车程,小王说上长城要趁早,才不会晒坏。

说要趁早,却把我们送到淡水养珠场,先选购珍珠。原来小王也有苦衷。

他说,国家旅游局规定,地陪必须把外国团带到国营商店购物,至少逗留半小时以上,而且要有签单証明,次年才可以更新执照。

团员似乎很热衷购物,抵达居庸关时,已是炎阳高照近中午时分。幸好长城风大,不至於懊热难当。

东起山海关,西屹嘉裕关的万里长城,公元前七世纪就开始兴建了。秦、汉、明三个朝代又陆续修築或增建。各段长城的长度总和原本超过5万公里,经过2000多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存长城有6700公里。有人计算,以长城的砖修築一条厚一米,高5米的大墙,可以绕地球一周有餘。

长城依山脊而建,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礡的巨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美国太空人说,从太空看地球,唯一可以认出的人造建築物,就是长城。这句话虽然受到置疑,中国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也说从太空舱并没有见到长城,但是,长城是人类最伟大的建築物,是无可争议的。
当好汉不容易

居庸关是长城的一个主要关隘,地势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好汉不易当。爬到第三道关口,已是气喘如牛,望望前面蜿蜒直上的梯阶,陡峭得很,有如天梯。炎阳当头,大家都停在碉堡上远眺长城的雄伟,不再爬了。
《沁园春》意境高


在长城披开胸襟迎立天风,别有一番滋味。对著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远眺一座座烽火台,我思潮起伏,联想无限。

站在长城,我体验到“望长城内外”的意境;虽不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不见“惟余莽莽,顿失滔滔”的气派,但是一望无际的山峦,峻山耸立,翠嶂重叠,景致怡人。真的是“江山如此多娇”!

长城慑人的,是绵亘万里,“欲与天公试高”的气势,有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毛泽东咏雪的《沁园春》,一定是站在长城见了雄伟的气势,雄姿英发,满怀抱负之下写成的。毛泽东拿秦王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来比喻,被人指责为封建帝王思想,但绝不影响这首词的成就。历来咏长城、咏雪的诗词,无论意境还是内涵,都没有这首词的气魄。
长城上忆亡友

我思念起故友王生伟。在世时,他不止一次说,大家退休后,放下俗务,几个志同道合的“傻子”结伴游中国。月圆之夜泛舟西湖,喝酒吟诗,高谈阔论;初雪清晨登长城,领略万里雪飘的意境,然后在城墙大喊三声,抒发胸中闷气。

神情语气犹历历在目,王生伟却已离开我们整整6年了,不知他的灵魂有没有飘到西湖,飞越长城?人生无常,思之戚然!唯有遥祭故友解思念。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下山的时候,同行的张运芹学长忽然哼起《长城谣》。这是刘雪庵的名作,写于1937年抗战初期。原是电影《关山万里》主题歌,因唱出人民被迫流浪的苦难,激发起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广受欢迎,历久不衰。
《长城随想》感人

我陪他唱了一段,结果两人都记不全歌词。他说:“在长城唱这首歌,心境与体会截然不同,感染之深,是从来没有的。”这正是艺术的魅力。

我想起刘文金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初登长城,他心境平和,及至在国外见到气势恢伟的长城壁毯,才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他与二胡演奏家闵惠芳一拍即合,用二胡来抒发对长城的感受,讴歌光辉历史和赞颂未来。旋律动听感人,极有气魄,是著名的二胡曲。

我们这一群,都是读中国历史地理长大的,对长城的体会与完全不晓历史的一辈不同。不知同行者联想的,是遥远的历史,还是艰难的工程?是民间传说,还是纷乱与战争?有多少人把长城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伟大魂魄,还有勇敢、智慧、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联想起来?……

居庸关前矗立毛泽东亲题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狂草石碑。林源庆、陈川娇、吴妙卿与我同是高中第三届同学,4人在碑前合照,为长城行留下回忆。

天津大学教授罗伯良学长说,居庸关新近才修葺,体验不到长城古朴苍凉的真味。到嘉裕关走一趟,看嘉裕关段的长城,当有不同感受。

学长的话,使我对嘉裕关萌起无限向往。





北京文化之旅(下)
(六)北大和清华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中国顶尖学府,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名校。531日下午,我们参观了两大学府。

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首任校长是蔡元培。

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是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他支持戊戌维新变法,认为维新派的失败是没有培养革新人才,于是决心办教育,积极介入改革社会运动,培养革命人才。


鼓吹世界观教育

就任北大校长期间,他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和方法,整顿校风、改革教学、网罗人才。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使北大面貌一新。“兼容并包”目前还是北大的 校训。

蔡元培鼓吹世界观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了肯定的推动作用;蔡元培的思想,也对近代中国起重大的影响。

带领我们参观的北大物理学校大气科学研究员卢咸池在蔡元培铜像前,向我们介绍这位前驱泰斗。他说,1919年的五四运动,蔡元培发挥很大的主导作用。五四前夕,一群青年学生到他宿舍长谈至深夜,第二天下午就爆发五四运动。五四精神影响既深且广,近百年后的今天,学术界还在谈五四运动,还在研讨五四的目标真正落实了多少。

蔡元培纪念像只有半身却庄严无比,令人肃然起敬。我与源庆、进福、国庆、文荣5人,抓紧时间在铜像前匆匆留影纪念。

北大还有一位名校长马寅初,他是学经济的,曾经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宣扬主观价值。在任期间,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批判马尔萨斯提出来的“两个级数”论,认为马尔萨斯消除“过剩人口”的主张是反动、为资本家服务的。他根据中国情况,提出控制人口、提高人民素质、增加生产力的方法。他的主张与毛泽东强调的“人定胜天”和“人多好办事”有所抵触,被点名批判,成了黑五类。

中国家庭只准生一胎的人口政策,还有强化教育等等,充分说明马寅初当年的主张是正确的。

马寅初虽然在1979年获得平反,但在北大的地位远远不如蔡元培,有人问起,卢先生一语带过,说他“曾经是校长”。

藏书冠亚洲大学

北大范围大得很,我们只能沿未名湖走一圈。

卢先生很风趣,说北大校景是一塌糊涂。我们惊愕未定,他接着说:‘塌’是博雅塔的谐音,‘糊’是未名湖,‘涂’是图书馆,我们方恍然大悟。

他说,北大图书馆藏书近700万册,是亚洲大学之冠,但在中国排名第三。听了羡慕得很,巴不得立即进入浏览。

我问:眼前的图书馆,是不是毛泽东、李大钊二人曾经工作的地方?

他笑着说:那是在红楼旧址。听后颇有惆怅感。

北大有很多名胜古迹,每一景点都有雅致称号。康熙御笔亲提的诗碑是其中之一。卢先生指着未名湖对岸说,斯诺先生就葬在那里。

中学时代读过斯诺的名著《中国的红星》(又名:二万五千里长征),很想到这位被毛泽东誉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墓前默哀,只是时间不允许。

治学严谨,学风浓郁

初夏的北京,气温30度左右,但空气干燥难受,团员中除了少部分年轻人,大都上了年纪,绕湖一圈,已有人吃不消。从北大往清华途中,小王说清华校园更大,都有些担心。

在南门等候我们的,是来自我国的留学生,他自我介绍毕业于新山宽柔,是电脑系2年级生,叫刘保辉。

清华大学是用庚子赔款建立的,原本是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晋级大学。

美国背景使早期的清华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但在王国维、陈寅、赵元任等学者主导下,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达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

和北大一样,清华也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爱国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清华学生都站在第一线,唤醒民族良知,寻求救中国之路。

世界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治学严谨,学风浓郁,学术水平与教学质量俱佳,是世界一流大学;当今中国领导人,很多是清华毕业生,为中国的现代化和专才治国贡献力量。

刘保辉陪我们乘车在校园转了一圈,可能知道我们在北大走得辛苦,没叫我们下车观景,只在旧入口处清华园牌坊前略作停留,让有意拍照留念的同学下车。

我问他朱自清著名散文《荷塘夜色》中的荷塘还在吗?他说已经缩小很多了,被建筑物重重包围,不顺路。

归途中,小王说时间还早,顺道到北京博济茶文化交流中心享受茶道。负责小姐很耐心讲解示范,还泡苦甘露、天竺剑、兰贵人、滇红、牡丹绣球等名茶给我们品尝,最终目的无非要我们解囊。

北大清华之行,只能说是“观光”部分校园和建筑物,看到一些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景点,并不能真正体会到校园内的学术气氛和文化内涵。原以为至少有个简单交流会促进了解,都付诸厥如。

无论如何,总算在两所顶尖学府印下足迹,不虚此行。


(七)老舍茶馆耐人寻味

始建于1988年的老舍茶馆,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作命名。挂在入口处的“老舍茶馆”四个字,是程思远题的,他原属李宗仁部下,是香港演员林黛的父亲,为统战做了很多工作。

老舍茶馆布置典雅,古色古香,京味十足。每天下午都有民俗文化活动,晚上还有节目演出。我们参观当晚,小舞台的演出是评弹、京剧、口技、杂技、魔术。每桌8人,加4碟小点心,每人票价60元。我们坐在后半部,据说中间座位每人120元,最前头的位子高达180元。票价不低,却天天满座,生意好得很,没预订准向隅。

观赏演出之外,老舍茶馆还供应名菜名茶、宫庭细点和京味小吃。新设的“大碗茶酒家”,网罗了大酒楼名厨,供应富有地方色彩的京、晋、鲁三种风味食物,独领风骚。

老舍茶馆之所以出名,有那么多人花钱来消费,主要基于老舍的名气。经营者善于利用人们附庸风雅的心理,也是成功秘诀。来北京不进老舍茶馆,似乎少了一点文化气质,非来这里不足以显出高雅。

舞台表演节目尽管精彩,却不新奇。两国人民自由往来十多年,这类表演见多了,没新鲜感,团员过后都说,是演给老外看的。

这一些都没有给我带来冲击。坐在老舍茶馆,我感叹的,是老舍坎坷的一生,是老舍悲惨的命运,是老舍投太平湖自杀的无奈。

具批判现实主义特色

老舍本名舒庆春,北京人,出生平民家庭。在英国伦敦东方大学任汉语讲师的时候,阅读了大量英文著作,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46年应邀赴美讲学。

新中国成立,他响应号召回国任高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活动,重点工作是培养和辅导青年文学工作者。1950年创作的话剧《龙须沟》,通过沟旁小杂院内三个家庭和一个孤独老头解放前后遭遇不一的描写,热情歌颂了新社会和共产主义,形象鲜明、和谐统一,被授“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最著名的作品,是写于1936年的《骆驼祥子》。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社会低下的人力车夫祥子的形象,着力描写祥子三起三落的挣扎奋斗过程。在不公平的人吃人社会,祥子正当的生活愿望和理想,最终全部破灭,精神为之崩溃,终于走向堕落。这部小说否定以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道路,肯定必须通过群体才能改造社会,深具批判现实主义的特色。

老舍以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加上内容和形式的雅俗共赏,赢得广大读者喜爱。老舍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在解放初期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来建设新中国,为的是国家和人民的未来。

他虽然在回国之初,平安度过几次政治运动,却躲不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浩劫。一生为祖国,为人民,为艺术的老舍,文革初起,被戴上反动文人、英美特务黑帽游街示众,罚跪玻璃。批判、公审、拷打……种种迫害,使他失去人性尊严,丧失生存意志,不得不选择自我了断,1966年投太平湖自尽。

老舍的自杀,标志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彻底失望,对人生毫无眷恋,以死明志。他的自杀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局势下,唯一可选之道。

老舍茶馆的“茶馆”,使人想到老舍的另一名作《茶馆》。创作于1957年的《茶馆》,被中国文艺界誉为老舍系列戏剧创作中的极品,是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

《茶馆》通过一间小小的茶馆,揭示解放前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和光怪陆离,反映芸芸众生挣扎图存的一面。剧中人物众多,但人人性格鲜明。老舍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的形象和轮廓,使读者“闻其声见其人”。《茶馆》写老板王利发的惨淡经营历程,尽管他精明圆滑,呕心沥血,终究还是阻止不了衰败的结局。

老舍茶馆名字取得好

今天的老舍茶馆,摆明利用死去的老舍赚钱,重视知识产权的现时刻,不知老舍后人有无行动?

老舍茶馆名字取得好,配合也妙。文绉绉一点,加个顿号,写成“老舍·茶馆”,既突出老舍,又点出经典,还有文学意味,岂不更妙?

老舍一生,反映一个时代的悲剧,所幸的是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进进出出,熙熙攘攘的人群,有几人想到这一点?

走出茶馆,我有惆怅,也有感叹。



(八)北京城门拆剩2

北京原有9个城门,各司不同任务,人民必须严格遵守进出规格,不得逾越。正阳门专供皇帝出入,德胜门给凯旋归来的将军入城,安定门供出征时用,朝阳门运载粮草,东直门运送木材,西直门走水车,崇文门供商旅进出,宣武门是死囚斩首示众所在。

北京解放时,9个城门都完好保存下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范围的扩大,古老城门成了发展障碍,于是逐个拆除,让路给交通。今天的北京,已经完成四环公路建设,第五环正在兴建中。

城门是历史文物,体现民族文化和历史内涵,一旦拆除,将永远成为过去。当年一切为了建设,不顾历史学者和考古界、学术界的非议,一定要城门让路给现代文明。幸好没有全部拆除,还保留下正阳门和德胜门。听说当局已经后悔当年的草率决定,但历史没有如果,挽不回了。

61日上午,我们参观了前门大街的正阳门。第一个印象是一座被现代文明包围的古老建筑物。显然修葺过了,古朴而又夹带浓郁的现代色彩,周遭环境完全是现代公园的模式。从城墙的五彩灯饰,可以想象夜晚璀璨灯火照耀下的绚丽。

鼓吹貔貅神效

爬上城楼,被请入大厅。所谓“展览”,实质上是以解说风水为名,卖饰物、貔貅为实。“师父”以行家身份大谈风水经,鼓吹貔貅的神效,鼓励我们“请”回去保平安。价格不便宜,最小的,约一寸左右,要180元,大的论千上万,不二价。“师父”说遵照鲁班尺比例雕成的,开过光,灵验无比。又说只有在正阳门这个阳气鼎旺之地,买的才是正货,才能起作用。

如簧之舌果然打动好多人,购买者众。听说有人出手就是上万人民币,豪迈得令人咋舌。

师父道行多深?张挂的布条,写着招财进宝,闭邪消灾八字。我问:怎么不是字?师父和助手异口同声说:是对的。我无言以对,笑笑走开。

下一站是恭王府。

恭王府是清乾隆大学士和珅的宅邸,咸丰元年改赐给恭王訢,故名。

古今第一大贪官

和珅是古今第一大贪官。他出身低贱,是宫廷轿夫;他机灵乖巧,深谙宫廷游戏规则,逢迎巴结,一路往上爬。乾隆把妹妹年如玉许配给他,当了皇帝的妹夫,政途扶摇直上,官至大学士,等于今天的首相。

他是乾隆宠臣,掌管国家税收,中饱私囊成天下首富。他累计的财富等于国家10年税收的总和,金银珠宝,古玩珍玉无数。当时就有这样的流言:皇帝有的,和珅都有;皇帝没有的,和珅未必没有。足见和珅敛财之巨,可说富可敌国。

自古以来,财富不可以炫耀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伴君如伴虎,为人臣者必须时时警惕。和珅树大招风,招人妒忌在所难免。乾隆驾崩,太子嘉庆即位,和珅厄运随之而至。嘉庆厚道,只杀妹夫,不诛九族,保住妹妹和自己的命。和珅被赐白巾,自缢而亡。

和珅迷信,恭王府叠山假石,曲廊亭榭,琼楼玉宇,池塘花木的摆设布局,都吻合风水学。皇帝万岁,和珅万福;福蝠同音,恭王府花园池塘砌成大蝙蝠状;又有万蝠山、万蝠亭,取好意头。园中一亭,正中砌了弯弯曲曲流水渠道,从三个方向看,分别是寿、水、亭三字,构思奇特,巧夺天工。和珅附庸风雅,常邀文人雅士在亭子饮酒作乐。酒杯顺字形飘荡,停留在谁的面前,谁就干杯,多雅致而又浪漫风骚的玩意!

风水救不了和珅

风水救不了和珅,极尽豪华之能事的恭王府,几百年后成了旅游景点;人死留名,和珅留臭名。但是,留下美名的清官,有哪位存留如此绚丽多采的文化瑰宝?

离开恭王府的时候,有人这么感慨。

胡同是北京特色,乘三轮车游胡同饶有趣味。胡同有厚重的历史沉淀,可惜我们的车夫年纪轻,认识有限,一问三不知。回来与朋友提起,都说游胡同不进四合院,怎能领略胡同风味?听后颇有走宝的懊丧感。

地下城是北京另一特色。1969年中苏发生边境纠纷,在珍宝岛真枪实弹打起来。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是苏联入侵和第三次世界大战避不了,必须做好准备。于是喊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口号,穷10年时间开北京地下城,绵延千里。听说总长度比万里长城还长,与政要办公室、卧室和军事重地相通。开放让人参观的,只是一小部分。

地下城入口处墙上挂张恒题写的“北京地下长城”墨宝,之下是毛泽东年轻时的军装照。地下城最深之处18米,最浅也有8米,隧道可容当年北京全部人口约300万。弹药间、武器库、医院、学校、会议室、戏院……应有尽有,可作持久战。

参观地下城过后,小王领我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下了车,我们误打误撞,走到天桥。

误打误撞到天桥

见到天桥牌坊,我惊喜万分。天桥是老北京常到的地方,是民俗活动集中地;天桥满载老北京的回忆,是中下阶级的天堂。说唱杂耍、京味小吃、文物古玩、奇珍异宝……琳琅满目。当年读过有关天桥文章之后,对天桥有很大的向往,总希望亲临目睹。如今天桥就活生生在眼前,怎不兴奋?

岁月的洗礼使眼前的天桥陈旧不堪。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绕了一圈,意外发现卖热带鱼商店特多,老板说北京流行纯红的七彩神仙,好卖得很;金鱼难养,不流行了。

晚餐在红子鸡餐厅,吃北京乳猪,团员都很开心,餐后游王府井、购物。

(九)凭吊卢沟桥

62日全天自由行动,部分团员参加旅行社安排的一日游,到颐和园、北海公园、军事博物馆,每人250元人民币。来北京之前,我与源庆已经决定到卢沟桥凭吊,春溪姐姐与姐丈显奕决定同行,临时加入蔡庆茂夫妇。

张雅山本来要游颐和园,听到去卢沟桥,改变主意跟随我们。一行8人,以800元包租面包车,早餐后直奔北京西郊的卢沟桥。

卢沟桥离假日酒店40公里,沿高速公路走,进入宛平城。卢沟桥还未列入主要旅游景点,游客不多,宛平城也还没有发展,街道狭窄,好处是保存了古朴味,充满历史感。
 
卢沟桥就在宛平城外,入门票每人10元。

卢沟桥富有历史内涵,我们很小就听过《卢沟问答》这首歌,开头第一句是:“永定河,为什么叫卢沟?……”卢沟桥在脑海盘旋几十年,如今活生生展现在眼前,我的心跳加速了。

193777日,卢沟桥燃起抗日烽火。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借口战斗演习时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素被拒绝,于8日临晨发动攻击。中国军奋起自卫,与日军进行激烈战斗,史称七七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人民于焉团结起来,展开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东方和太平洋地区的主要战场。

1931年九一八事件,国民党政府放弃东北三省,人民被迫流亡关内,有家归不得。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武装斗争、马占山部队的江桥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都以武力反击日本侵略,但只是局部战斗,直到七七卢沟桥事变,才扩展至全面抗战。

走在卢沟桥上,思潮好似天马行空。我想到日本侵华的残暴,想到八年抗战使许多家庭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多少人为国捐躯。中国最终战胜日本,但国家已经被蹂躏得几成废墟。七七卢沟桥事变打响了民族抗战的第一炮,促成国共二度合作和统一战争的发展,写下可歌可泣的一页。

800年历史

卢沟桥已有800年历史,解放前有过13次修缮。新中国成立后,1967年与1885年进行过局部修缮。1992年全面整修时,将桥面中间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桥的原状。

桥面中心保留了七七事变时的原来石板,两端有一小块石碑志明:保留的作用,是让后人凭吊。古朴、凹凸不平的石板,仿佛日军坦克辗过的痕迹,令人想起战争的恐怖。我在上面来回走了一轮,脚步沉重,心情更加沉重。我对同行者说,我们是走在历史伤痕上。

卢沟桥满是历史伤痕,子弹划过的痕迹随处可见,犹如深深的烙印,抹也抹不去。立在桥两旁柱子上的石狮子,好多只破损了,刀斧痕清晰。

雕刻生动千姿百态

卢沟桥以石狮子闻名。这些雕刻得栩栩如生、活泼可爱的狮子,姿态各异,坐卧起伏,极富变化。有挺胸昂首,仰望云天;有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侧身转首,两两相对,仿佛彼此传语;有抚育狮儿,好像轻轻呼唤。桥前栏杆那只狮子,高竖一只耳朵,似乎聚精会神倾听历史的申诉。大狮子身上,又有无数小狮,或趴或伏或藏,千姿百态,数也数不清。几度计算,结果互异。最新点算,大大小小,共501只。
卢沟桥是现存最古老、最雄伟的联拱石桥,经过无数次狂涛骇浪的冲击和战火洗礼,备尝天灾人祸,仍自归然不动。经过实验,卢沟桥承重量高达429吨,足见古桥的设计与工艺的高超。说卢沟桥凝聚中华民族卓越智慧的伟大精神,绝不为过。

卢沟桥也有风雅的一面。乾隆题的“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与康熙题的“镇永定河碑”分立两头。诗情画意的卢沟晓月,在疏星寥落的曙色出现之前,可以领略晓风残月的景致。

卢沟桥不远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示八年抗战的历史和文物,颇值一看。

纪念馆于198777日卢沟桥事变50周年纪念日开幕,馆名由邓小平题写。馆前台阶上,竖立一座旅日华侨集体捐献的《醒狮》大型塑雕,面朝卢沟桥方向,象征中华民族的崛起。

进入纪念馆大厅,迎面是一座巨大艺术浮雕,主题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由六组浮雕组成,分别是:中流砥柱、人民必胜、琼粤战歌、铁骑颂、黄河颂、中华英魂。

大厦顶部由15个藻井组成,悬挂8个古钟,象征八年抗战。左右墙面镶有《义勇军进行曲》和《八路军进行曲》曲谱,展现当年全面抗战的坚强意志。

靠近入口处的两边墙,分别有毛泽东写的“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以及江泽民题的“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史育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振兴报国。”

纪念馆展出历史图片和实物资料,展现战争的残酷和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七三一细菌部队活体解剖和南京大屠杀的复原现场展览,很有震撼力,使人不寒而栗。

平景画馆以画景配合灯光、声音、电光等现代手法,构成立体形象效果,再现日军卢沟桥挑衅,中国军民奋起抗争情景,感人肺腑之余,也使人热血沸腾。

张老总说:“到卢沟桥和纪念馆,是最有意义之行。”大家都有同感。不但有意义,而且每个人都有满足感。此行丰硕了我们的历史内涵,更加珍惜和平。

午餐后时间尚早,司机载我们到北海公园浏览湖光山色。


(十)全聚德吃北京烤鸭

自由行动当天的膳食本来自理,可是旅行社特别宣布:有人出钱,请全体团员到全聚德吃北京烤鸭。

掌声响过,团员纷纷猜测:谁出钱?谁请客?为什么请?一致看法是:很多团员非议这几天的膳食不好,故有此请。
到底谁请?谜底没有揭晓。可靠消息说,账单至今没有交过来,可能是旅行社自己承担了。

北京烤鸭是从宫廷流传到民间的美味,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美食。全北京的烤鸭店不计其数,全聚德独领风骚。全聚德挂炉烤鸭独步天下,名气之大,无人出其右,大有不到全聚德吃烤鸭,不算来过北京之势。

老店130年历史

全聚德已有130年历史,是家族生意。老店在前门,王府井与和平门也有分店。三间全聚德的生意都好得很,我们吃的和平门分店富丽堂皇,楼高数层,都高朋满座,可见生意量之大。

早期的北京烤鸭,要用枣树枝来烤,才相得益彰,可是正如小王所说,全北京每天烤这么多鸭,哪有足够枣树枝供应?
读过一篇文章,说燃烧枣树枝散发的香气,与鸭的原味配合,可以增加美味。吃在中国是一门艺术,色香味俱全才称上品。用枣树枝烧烤,口感肯定与当今不同,只是这种古早味已经难以尝到了。真有此生恨晚之叹。

啤酒红酒源源不绝
 

名家就是名家,全聚德的烤鸭果然与前几天吃的截然不同,口感极佳。用来裹鸭皮的薄饼皮,还有黄瓜、葱的配料,加上特制鸭酱,特别不同。

这一餐,大家吃得很开心,啤酒红酒供应源源不绝。可能是临别前夕,也可能是酒后露真情,每个人都开怀畅饮,尽情欢乐。

侯义方同学带动下,几天来滴酒不沾的四位导游,也频频干杯。北京的徐老板说,平日是不准导游喝酒的,今晚破例。
团长史进福站起来讲了几句话,就主动说要唱歌抒发情怀。有人要他站在椅子唱,他毫不犹豫站了上去,充满感情唱出闽南歌曲《全是为了你》。唱后,他说:这个“你”,就是钱!

史进福逗得人人乐不可支。与他喝过多次酒,他向来浅尝即止,当晚却连连向团员劝酒,主动干杯。团长放下身段,事现场气氛更加炽热,全聚德似乎被我们全包了,女招待们都围过来观看。

 今晚是北京文化之旅最后一晚,明早到雅秀市场之后 ,就要回国了。临别依依,大家都有道不完的话,诉不尽的情,气氛比欢迎宴宴更温馨。几天相处和把臂同游,拉近了距离,增长了同学情,就如越久的酒越香醇,使人陶醉。
 
欢乐气氛感染了随团的印裔友人。他们听不懂我们说什么,却从肢体语言体会我们内心的欢愉,心境随之开朗起来,陪我们欢乐。其中一位说:“和你们在一起很有意思,下一回你们到那里,记得通知我们,我们还要参加你们的聚会。”
有人说:“早该如此,每个晚上都要这么开怀才是!”

餐馆打烊时间过早,意犹未尽,回到假日酒店,又在大厅集中。酒意甚浓的史团长,又唱《全是为了你》,还拿出人民币比划。我说美金更有价值,他立即取出美金,再唱一遍,又到咖啡座请演奏钢琴的小姐弹一轮。

史太太说:“进福醉了,你们散了吧!你们不走,他不会上楼休息的。明天一早,我们还要赶飞机下广州。”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激情再盛,也只好回房休息。此情此景,唯有长留记忆。

北京之旅使我们的视野更广,思想更深入。正如董事长冯秋苹所说,北京丰硕的历史文物使人深入认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与传统,北京的大国气势使人由衷钦佩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这些,我们深深体会到了。

张雅山无时不谈华教

张老总是全团最高兴的人。他说:“我年纪最大,但是我还可以走,所以跟来了。看到你们这么开心,我更加高兴。跟你们在一起,我变得年轻了!”

张老总是此行的精神支柱,见到他这把年纪还陪我们走故宫,游天坛,爬长城,比他年轻的我们,岂能不如?尽管走得筋疲力尽,见老总务随后跟来,信心加强了,脚步轻松了。张老总无时无刻不谈华教,他经常说:“我每天运动,我做的是华教运动,华教运动使我身体硬朗。”

北京文化之旅圆满完成,大家玩得愉快,却也不是完美无瑕。高团费使部分同学不能或不愿参加是一回事,缴了费,得到的是否应该有的,又是另一回事。无论如何,是否达到目标才是重要的。

联系校友,增广见识

定名文化之旅,如果像一般旅行团一样游山玩水,参观文物,未免单纯。北大清华之行应该安排得更好,更加理想才是。
不知是否某一环扣出了问题,参观北大清华,就和理想相差太远。原先的安排,是让我们到讲堂听课,体验大学生学习生活,重温课堂情怀。听课办不到,至少应该有个交流会,让团员接触面广一些,感染多一点学术气息。

不容否认,此行在联系校友,促进同学情,增广见识方面,成就非凡。中国校友对我们的安排铭感五中,声声感激。
没有这次文化之旅,不可能有这么多中国校友与我们相聚;短短几天,却留下美好的回忆。很多团员说,下一趟不但要来,还会号召同学参加。

这就是我们的收获。

(《北京文化之旅》全文于2004614日至23日,在《南洋商报》连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