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8日星期四

金字招牌不再灿烂夺目





董教总紧密团结,站稳立场共同争取华教权益时期,“董教总”金字招牌熠熠生辉,一言九鼎。

沈慕羽于1994年卸下教总主席,王超群接任以来,教总和董总貌合神离,金字招牌不再灿烂夺;近几年,教总和董总越离越远,教总数度与董总划清界限,甚至严厉批评董总领导人的不是。董总创立60周年大庆,在加影董教总教育中心举办《跨越甲子,迈向新章》庆祝晚宴,不见王超群出席,很有“不再为伍”之意。

王超群是支持关中生参加统考的,日前与方天兴等人一唱一和,公开要求董总出示政府不准外人参加统考的书面文件,还说关丹中华中学是不是独中,能不能参加统考,不必研究批文内容,只要试一试就知道了。

王超群以“替天行道”高姿态出现,似乎理直气壮,咄咄逼人,却忘了大小拿破仑当道的官场文化积习已久阳奉阴违盛行不衰,不悟其。教育法令何曾出现国民型小学分全津和半津二类字眼?执行官员私自划分,华小还不是被迫“逆来顺受”?很多事是不能“试”的,独中存在与否关系数万学子的前途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岂可拿来试?万一出差错,谁担当得起?

关中是不是独中,公布批文正本即可见出真章;关键所在,是当前的“批文”,是部落客林放在莫名其妙情况下发布的;林放讳莫如深,不愿披露批文来源,是真是假,也无人愿意证实。

林放未释放批文前,关中董事长方天兴曾经拍胸膛保证没有问题,要华社放心;林放揭后,方天兴改口说正努力争取修改批文;校舍动土的时候,信誓旦旦说边建校边争取修改;如今却以学生前途和家长意愿为借口,利用人际和商场关系发动舆论攻势,要董总乖乖就范。

方天兴至今不愿为说错话道歉,统考纠纷闹大了,才说董总领导人可以来关中看批文。关中建校的钱来自华社,方天兴等人口口声声说关中是华社资产,为何视批文如禁脔,不主动公布批文内容?忸忸怩怩,遮遮掩,居心何在?

隆中华独中申请办分校时,不以宽中分校为先例,不向宽中董事部取经,也不征求董总意见,就贸贸然听信马华,填写申请新国 中的表格,再由马华代呈。

坚持关中生够格参加统考一方,振振有词说马华卸任与现任总会长已经再三表示关中是独中,首相也说“关中是一所俯顺民意而特別开设的独立中学,而且运作的条件是学生必须报考SPM,如果要考统一考试,那是你自己的决定。”

马华最受人诟病的,就是无能捍卫华教,马华领导人说的话,可信度几成?政府规定和校方私自规定截然不同,“独立中学”未必就是独中,首相说得明白不过。“运作的条件是学生必须报考SPM”,不是已经清楚标明关中的身份了吗?

关中事件闹到这么僵,主要是华社出了一心一意搞大一统,要成为华社最高领导人,向来对华教无甚建树的自认领袖型人物,以为凭着个人与国家领导层的亲密关系, 可以迫使董总就范。

教总领导层选择与董总分道扬镳,固然是大不幸;董总当前的内部纠纷,果真由反叶邹一方获胜,上台的第一个决定是允准关中生参加统考,使60所独中危如累卵,才是华教运动的最大悲哀。

2014.8.29.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4年8月22日星期五

华小破坏团结?




华教在困境中挣扎图存200年,从仰人鼻息的殖民地时代到当家作主的独立建国,所欲所求,无非简单的“平等”二字。遗憾的是独立近60载的今天,还有人不能理解华教所求是符合联合国人权宣言、团结各族群、达致种族和谐的要素。

1961年教育法令设施以来,华教已经被腰斩,华文中学先是改制成“国民型学校”,再到今天的“国民学校”,政府资助的华文中学已不复存在。硕果仅存的华小,是教导中华文化,让华人子弟接受最基本母语教育熏陶的所在。华小困境日甚一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公平对待,处境堪忧,思想狭隘的极端分子却抛弃不了对华教的传统性偏见,视华教为洪水猛兽,甚至抱着除之而后快心态,要消灭华小,把华教置于死地。

或许有人认为,这些叫嚣来自政坛失意份子,目的无非争取党内极端分子的认同,作为往上爬的梯阶,无需在意。可是,说一次谎言和说十次、百次的效果截然不同,“曾参杀人”的故事就是教训。当权者不该任由这类叫嚣肆虐,特别是发言者的身份是部长级人物,没有及时制止,难免有放任或怂恿之虞。

最近,名字经常见报的首相署副部长拉查里就是一例。他早先以华小对国民团结无益为由,建议政府停建华小,遭到华教人士大力抨击之后,非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质问“到底需要多少间华小才足够?”又说增建华小对巫裔不公平云云,都是伤害华裔感情,破坏种族和谐,有损国家利益的言行。

被极端思想冲昏头脑的拉查理还有一项说法,就是部分华小是属于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微型华小,无需增建华小。

拉查理错矣!根据董总最新统计,全国5859所国小之中,1317是属于学生人数少过150名的微型学校。根据拉查里“有微型学校,不可增建新校”的逻辑,不就等于说政府当局也不可再增建国小吗?拉查理不质问政府,却调转枪头针对华小,居心可恶至极!

说华小破坏团结,根本说不过去。我国共有华小1284间,占的比例是20%左右;以学生人数计算,国小生有250万人,华小约60万人,约占了25%。强调1/4的学生可以影响国民团结大计,根本就是危言耸听,何况华小生中,至少20%来自非华裔家庭。

根据官方数据,1957年,华小学生人数是31万,学校1333间;2000年,华小学生人数增至622712人,华小数目不增反减,只剩下1284所。减少华小是否能够促进国民团结,答案是昭然若揭的。

华裔是很有包容心的民族,华人文化博大精深,从来不排挤外来文化。华小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来,课本都是依照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要编纂的,不容许出现任何偏差;华小的教师,都是政府学院或大专训练出来的,哪有可能在学校进行破坏团结,影响种族和谐的勾当?

语言不是阻碍国民团结的因素,施政不公才是主因。宪法保障各民族有学习母语母文的基本权利,政府完全有责任在有需要的地区,包括人口稠密或学生爆满的城市地区,制度化增建各源流学校,并负责建校所需要的全部经费和土地。这么浅显的道理,就是有人搞不清楚,真是匪夷所思

2014.8.22.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4年8月15日星期五

谁是破坏者




狭义说,华教是华人的教育问题,争取华教平等是华人的事;广义看,华教的困境,也是母语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困境。尊重各民族,给予少数民族合法地位和平等对待他们的母语教育,是考验政策是否公平,政府是否开明的准绳。

华教问题一箩筐,凸显华教得不到与其他族群母语教育同等的待遇。这是对一个族群的压迫,对联合国人权宣言的蔑视;华教得不到公平合理对待,凸显政策的严重偏差,也反映当政者的短视和偏袒,是违反民权和人权的行为。

华教当前的困境,都是纠缠了几十年,始终解决不了的老问题,华教人士前赴后继,屡败屡战,依然坚持维护母语教育立场,绝不退缩。几十年纠结,华教问题已经被政客利用,成为拉拢选民,争取民心的工具,需要的时候,略施小恩小惠,就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政客因屡试不爽而乐此不疲,国阵华基政党忘了制度化拨款和公平待遇才是根本之道,大吹大擂,夸耀是“有人在朝好做事”的成效。

政府虽然把华小列入国家教育体系,承认华小是国民教育一环,华小依然得不到应有的公平对待,建新校难如上青天,迁校阻难重重。教育部漠视教育法令,私自把华小分为全津半津是致命伤;即使被归类为全津的华小,得到的拨款与国小比较,依然不成比例。事实胜于雄辩,在巫统卵翼下求存的华基政党说得口沫横飞,也无法改变歧视华教的事实。

独中是不开明教育制度下诞生的怪胎,独中欣欣向荣,证明华教前辈当年果敢做出的抉择是正确的。1970年代中期,董总领导人顶着重重压力,不畏强权,毅然举办独中统考,是英明的决定。政府不愿承认统考的合法地位,丝毫无损统考的价值。统考文凭全球吃香,政府不要,外国著名大学抢着要。独中为国家培育英才,不承认统考文凭,是国家的损失。

华社的普遍看法,认为政府承认统考文凭,是华教得到早就应该得到的东西;不承认,无损独中的价值,独中生依然可以根据统考成绩进入世界著名大学就读,得到应得的学位和认可。

华社不急,有人急得要命。政府放出有意承认的风声,国阵内自认代表华人的华基政党如获至宝;谜底揭穿,结果是一场空,却又不敢针对重点,谴责该谴责的对象,而是把矛头对准董总,把责任一股脑儿推给董总领导人。首相署部长、民政党主席马袖强说的“在政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课题上,因遭部分人搞破坏,以致未能成功”,就是例证。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谁是“破坏者”,答案却是呼之欲出;马袖强说阻难在于“因国文科目的问题而无法达成协议”,已经表明谁是破坏者了。马袖强的弦外之音,是责怪董总领导人不该坚持以统考的国文科成绩为准,使他们失去邀功机会。

董总坚持承认必须没有先决条件,并以科目水准不输给国中为由力争到底,何错之有?坚持以政府考试的国文科成绩为准,是严重的偏差,是“最终目标”幽灵的作祟。首相有勇气迈出一步,却屈服于只占极少部分的顽固、极端分子,以致承认统考文凭的事功亏一篑,是不争的事实。新上任,急于邀功的马袖强怎能本位倒置,搞错对象?

2014.8.15.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4年8月7日星期四

我喝掉一部国产车




30多年前开始喝茶的时候,向一位朋友讨教茶道。他极力推荐普洱。一试之下,果然适口,从此喜欢上了。

当时的普洱价格一般,不必花很多钱,可以买到精品。不料多年后,身价一涨再涨,一个被认为“高级”的茶饼,价格高到离谱;一斤普洱原产地的上佳品,标价高至数十万元。经济能力较弱者,唯有望“茶”兴叹,喝价廉的普通茶饼。

一个时期,从杂志上读到普洱不宜偏饮,于是兼中也喝其他品种的茶。市面盛传海南岛的苦丁茶对健康有益,到海南省亲时,买了多罐回来品赏,发觉此茶性寒,不宜多饮,喝完后就没有添购了。

到杭州旅游的时候,参观了西湖附近的茶庄。示范小姐介绍西湖名产龙井,引起我的兴趣。她从身后的大袋取出茶叶置入玻璃杯,用热水壶的水冲泡之后,要我们仔细观察水的变化。稍候片刻,只见茶水逐渐变成翠绿一片,端起茶杯啜饮,香气浓郁,甘醇爽口。示范小姐还告诉我们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毛泽东非龙井春茶不欢,还将茶叶放入口中咀嚼,吞入肚子。

同行友人告诉老板我们要买示范用的茶叶。老板欣然从大袋中取出茶叶,秤足斤两交给我们。朋友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我是领队,应有优待。老板加送半罐。

返马后依样冲泡,茶色褐黄,与其他茶没有分别,很有“又被骗了”之感。过后与茶友谈起,都说水质问题,才知道茶叶也有“橘逾淮為枳”现象。

过后也尝试饮乌龙、铁观音、台湾高山茶之类,发觉都不适合胃弱的人饮用,于是专饮普洱,其他品种的茶,只是点到为止。

喝了多年普洱,亲历一起颇有趣味的事。

十多年前,到一位专喝六堡茶的老同学府上闲聊,谈起喝茶,我说独好普洱。他说:“我常年喝发酵过的六堡茶,效果与普洱大同小异,口感相差无几,价格又便宜,何必花高价买普洱 !”说完,倒一大杯六堡茶给我。我说只是口感类似。他见我心意不改,吩咐佣人从储藏室取出一箱普洱,从中拿10饼给我,说:“这是我30多年前买的,一直没喝。当年的价格很便宜,一饼只需十多元,现在应该翻了好多番。”

我高高兴兴提着10饼陈年普洱回家,见茶色黝黑,冲泡出来的茶水漆黑一片,入口香醇,陆陆续续喝掉10饼。

前几年,老同学故去了,家人清理遗物,发现了这箱陈年普洱。消息传开,有人上门,出高价购买。买价多少,双方都秘而不宣。

事有凑巧,前些时候,一位忘年交到我家,谈起茶道,他说一位多年深交,几年前向我那位老同学的儿子买了一箱陈年普洱当宝物珍藏,不轻易示人,有缘人才能喝到一杯。这些话引起我的兴趣,要求他带我去深交的家。

寒暄几句,朋友坦白说出我的来意,对方爽快得很,拿出一饼,还泡了一壶共赏。我喝了一口,当年的感觉又回来了。唯一的遗憾,是问买价,回应的只是微笑。我心有不甘,第二天,摇电话探问老同学的儿子,他反问:“老爸当年送多少饼给你?”我据实以报,他说:“存到现在,够买一部国产车辆了。”我恍然大悟,才知道当年的“轻率”,竟喝掉一部国产车!

2014.8.7.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4年8月2日星期六

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非议行动党“用国语开会、用国语辩论、用国语书写”的“抗拒中文”趋势,以及“党的理念和意识形态有否为全民而斗争”迷思中,行动党党员必须详细解读刘镇东的《行动党:从杂货店到超市》,才能理解当前的斗争方向。文章作出指标性的论述,关心政治的非党员,也有必要深入了解论述的作用和意义。

刘镇东说:2008年,行动党从“永远的反对党”,一跃成为“ 一方面在学习执政,另一方面则在努力争取更大的突破,边走边调整政治论述、定位和 组织”,就如“杂货店”突然一夜之间成了“超级市场”。整篇论述,从“遗憾伊斯兰党没有大格局,没有穿越红海带领大家寻找出路的恢宏视野”开始,以伊斯兰党今天的处境作为主线,牵引出行动党应该遵循的方向。

他认为,“1999-2004年届的伊斯兰党,浪费了历史的契机,一直在‘取代巫统’与‘全民伊斯兰党 ’的两极中摇摆。保守派认为,伊斯兰党的存在目的是靠伊斯兰教义取代邪恶贪腐的巫统,争取对象是马来人;开明派则认为要通过与其他在野党结盟,也要以全民政党的姿态争取非马来人的支持。”

他肯定“所谓的行动党‘盛世’,并不全然从天而降。当中固然有侥幸的部分(阿都拉因素),但也有行动党的努力:努力在族群政治上走向中间、努力争取印裔选民的支持、努力争取1980年代上一个‘盛世’时的华语圈小贩小商们、在21世纪的专业人士与白领儿女的支持。”并以目睹的群众反应,呼吁行动党摆脱伊斯兰党的框框,“出埃及、穿越红海”。

他强调:关键在于“民主行动党与民联如果希望能够在下一个经济风暴或危机来临时,取得选民的支持,就得看民主行动党是否可以在最快的速度,从‘华人政党’的符号中逃脱出来,全面深化我们对经济的讨论。”

他还提出一个尖锐问题要党员认真思考:“民主行动党是否准备接受,如果我们当中最优秀的领袖是马来人穆斯林,我们愿意接受他成为最主要的党领导人(吗)?”

刘镇东“是在阅读了丘光耀、潘永强、庄迪澎、邹宇晖等人的文章”,萌起写这篇文章的动机。他疾呼“行动党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尽全力建设全民中左政党,更待何时?”之余,也确定行动党如果坚持“华人政党”本质,势必与今天的伊斯兰党一样,陷入争论不休,纠缠不了的框框。

刘镇东以“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是,我们不要像伊斯兰党在最辉煌的时刻突然保守,无法踏出去,最后陷入困局;历史给我们的使命是,从我们所处在的位置,带领马来西亚穿越红海。”作为结论,突出他的宏观视野。恨铁不成钢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刘镇东的言论虽然在党内外都很受落,他的党职只是政治教育局主任,无能达到一言九鼎,“号令天下,莫敢不從”地步。他的真知灼见能否落实,决定于领导和党员的认知。

文章没有触及的,是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导致安顺补选失利,这个恶果不应由一方承担。中央级领导人有必要检讨自身作为,互相尊重才能双赢。马六甲自认“亲中央领袖”之徒公然叫嚣与州委“划清界限”,是鲜明的反面教材。肿瘤不除,即使出了埃及,也会淹死在红海。

2014.8.1.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