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8日星期五

锦上添花文化



锦上添花文化在华团盛行不衰,与认同说好话永远不会得罪人、溢美之词人人爱听的“世故”之道息息相关。乐于当好人的华团领袖比比皆是,锦上添花自然而然成了华团文化重要而又不可分隔部分。

每年必有的“庆贺膺勋会员同乡”就是。

费解的是这类“庆贺”仅仅限于统治阶级封赐者,华团自己颁发的,如董教总的“林连玉精神奖”、马六甲培风董事会颁发的“张雅山服务精神奖”等等,受奖者就没有被“贺”的荣幸了。

元首或州统治者每年寿诞的时候,封赐各级勋章予有功子民已是惯例。独立50年,年年如此,累计下来,有幸受封赐,顶个“膺勋者”光环的,数目不少。

独立前,英殖民政府也用勋衔来鼓励或加强子民认同感。那个时期的条件可能较严,每年膺勋者不多,没有像目前这样动辄以百计。有一年,受封赐拿督勋衔的某州有功人士高达150人,成为一时美谈。

记忆中,英殖民政府通常保留若干勋衔给有影响力的华团领袖,一些大组织甚至可以推荐人选。当年,没有政党背景却活跃于华团、人孚众望的华团人士膺勋,并非罕见。

独立初期也是如此。只是演变至今,究竟有几人单凭在华团表现卓越而膺勋?人人心知肚明。

今天的现象是:不论作出何等重要贡献,付出多大,没有政党背景或不向执政党靠拢,很难能够得到执政党的推荐。想因此而膺勋,难矣!

由于执政党成员掌握推荐权,坊间早有传言说热衷勋衔者找对门路,可以凭藉关系,或者作出一些物质奉献,就能得到所想要的勋衔。传言未能证实,只是言之凿凿,人们见怪不怪,不以为忤了。

简单的逻辑论使一般人认为受统治者封赐是光宗耀祖,于是每年颁发勋章过后,报章必定出现无数祝贺广告,近年还流行父母贺儿女,儿女贺老子,妻子贺老公,岳父岳母贺女婿,亲家翁婆互贺等等,甚至整个家族出来祝贺的,形形色色,蔚为奇观。华团领袖不甘落后,不惜动用团体资源大作好人,大说好话而忽略了真正价值和意义了。

除了上述的“不能一视同仁”弊端之外,华团领袖还必须认真检讨“有必要吗”这个问题,不应沉沦于锦上添花文化而失去方向。

(2007.12.28.东方日报《忠言逆耳》)

2007年12月27日星期四

大选糖果



首席部长到他的选区出席颁发恩物予乐龄人士时,一口气答应区内选民提出来的15项要求,并立即安排有关部门处理,的确是豪气冲天。

根据报道,这些要求是由州选区服务中心代表选民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居民的心愿。

以首席部长的办事能力,这15项要求绝对可以在短时期解决。新河花园入口要道第三天就应声改回双程道,就是例证。

州议员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选民要求,恐怕是头一遭;首席部长的豪爽固然大快人心,却不能不深思:武吉巴汝选区服务中心代表首长行事,一州之尊的选区尚且存在这么多应解未解的民生课题,足见“民生问题多如牛毛”这句老生常谈不是盖的。

恐怕没有多少人相信首长此举与即将到来的大选全然无关。

这就是我国的政治现实。漂亮诺言已是老套,选民要实实在在的眼前利益,立即可以受用。执政党在选举前大派糖果,对选民有求必应,成了百试百灵的万灵丹。执政党乐此不疲,候选人达到目的,选民心满意足,互惠互利,糖果文化怎不大行其道!

远的不谈,半年前的马接补选,就充分证明这个万灵丹的实际效益和无往不利。

不过,选民大享选举糖果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未尽善处。马接选区内的电讯塔就是一例。

半年前,官大人信誓旦旦拍胸膛保证:两个星期内迁移有损健康的电讯塔到另一个“已选定”地点,绝无问题。

岂料因赔偿问题没有解决,半年后的今天,电讯塔依然竖立原地,成了居民的眼中刺,也成了这个许诺的讽刺。

当然可以说是例外中的例外,武吉巴汝选区选民大可放心,首席部长金口一开,没有完成不了的事。

大选糖果还是要享受的,最好经常有选举,让所有的民生问题统统消失!

(2007.12.27.众议园.南洋商报)

2007年12月21日星期五

黄家定到马六甲



敦陈祯禄是马华创党人,是开国元勋之一。逝世近半个世纪,陵前近几年特别热闹,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黄家定每年都率党要前来祭祀。日前就大张旗帜,敲锣打鼓到马六甲公祭。

如果认为黄家定浩浩荡荡前来目的止如此,未免太低估了总会长的政治智慧。

大选脚步越来越近,政党秣马厉兵不在话下;马华是执政党,怎能不趁机造势为来届大选增添政治筹码?

马华最受华社诟病的,是华教问题处理失当。经过几十年折磨,华教处境已今非昔比,黄家定纵有通天本领,也难有可能改变。

教育拨款不是没有,而是不公。华小学生人数占全国21.2%,可是在第九个大马计划下只获得区区3.6%拨款;以人均计,国小生每人每年获得33令吉30仙,华小生只有4令吉50仙。

马华虽然是国阵老二,却始终不能说服华社认同“马华就是华社”。华教问题是瓶颈,老大只要在这方面让马华“好做人”一些,就可以使马华更坦然面对华社,处境更加有利。教育拨款不公不是新课题,马华总会长换过几位了,当过副教育部长的马华议员也不少,这个问题为何一直难以解决?

黄家定这一回到马六甲宣布两个华教拨款:甲州唯一独中培风和光亚华小各得20万。他在培风讲的话,颇有“大选红包”意味。

他说:“马华与首相经过一番沟通,向其反映华教迫切的需要后,结果获得中央政府拨出20万予培中……这是我们真诚为培风中学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不附带任何条件。这笔拨款将在近期内发出,不会等到大选后才发出,请校方放心。”

这番话既折射马华“当家不当权”苦衷,也反映马华有心无力的困窘。

华社非议政府没有公平对待华教、不满独中受忽视,由来已久。全球超过500间大学承认统考文凭,政府却背道而驰,怎能取信华社?马华当家,理应在政府内部争取华教应有的平等地位,以“愚公移山”精神(借用黄家定语)坚韧不拔地全力以赴,怎能在大选即将来临时刻,才向首相“反映华教迫切的需要”?马华如果象民间团体一样需要等待大选或补选时机“及时”提出要求,或者要有这样的时机才能展现“真诚”,与非政府组织何异?

歌舞升平、歌功颂德声中,可曾听出哀音?

(2007.12.21.东方日报《忠言逆耳》)

2007年12月18日星期二

培三,我的母校



培三是我启蒙的母校,我的初小和高小文凭,就是由故许景东校长颁发的,那是1955年的事,属于高小第三届。

离校超过半个世纪,同届同学都已年过花甲,儿孙绕膝了。前些时候详细看了家协主席曾昭明传过来的同学名单,竟记不起逾半同学名字或样貌了;仔细点算,42人中,已有十多人离世。岁月无情,人生无常,思之黯然。

离校之后,与母校的确很隔膜。过去十多年,每年文化节火炬点燃仪式都借用母校餐厅和篮球场当茶水供应处与休息站,我的脚步就止于这两个地方;「古城讲堂」开幕时,我有幸受邀参与其盛,却因恰好身在国外,失去与母校深入接触的机会。

12月9日是母校董家教筹募翻建篮球场基金义卖会,昭明知道我是老校友,连发几则短讯提醒我别忘了回母校看一看。我当然没有理由推辞。

踏入校园,走马看花转了一圈,与昭明、添福、启光、世聪等人在后花园品叙。我说,对这个校园很有陌生感,我怀念的,是永盛巴杀后面的古老亚答屋,那是我渡过小学六年学习生涯所在,是培三迁入现址前的校舍。

刚刚加进来的颜天禄州议员说,那个地方已经拆了!真是孤陋寡闻,对近在咫尺的母校旧校舍下场,竟然不知!感慨之余,还增添无限惆怅。

当年的课室是因利趁便,简陋不在话下。屋顶是亚答盖的,雨天漏水难免;下雨的时候,经常要搬桌移椅来迁就,年幼的我们视为好玩,如今回想,不禁对先贤艰苦办学,克 服一切阻难来传承与发扬文化的苦心,肃然起敬。

篮球场就在校舍前面空地。压平黄土,用木材立两个投篮架就是了。艳阳天黄粉飞扬,下雨天泥泞一片,照打不误。界线是在比赛开始前,用双手把白粉撒上去的,哪有今天这么方便。

母校于1957年8月6日迁入现址,校地是青云亭献出来的。几十年的岁月摧残,篮球场地面已经龟裂,翻建势在必行,董家教成功举办了义卖会,筹获八万余令吉,成绩斐然;忝为校友,与有荣焉。

母校是由陈占源先生登高一呼,于1949年成立的,后人秉承他的鸿鹄之志,关怀培三,积极参与此次筹款。陈家姐妹齐出动义卖兴化面线,精神可嘉。华团、商家、个人以及无数热心人士的鼎力协助,加上全校师生的落力工作,都是义卖成功的要素。

一个时期,母校面对学生来源减少困境,应否迁校、迁至何处成了政治议题,幸好在各方努力下,开设读经班、亲子班、改善校园文化。。。。。。终于扭转过来,傲然屹立三保山麓,为邻近居民提供学习母语的良好环境。

华教命运向来就是坎坷而又多灾多难的,走的路一直是崎岖而又风雨如晦的。母校昂然跨越数十春秋,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神圣使命。创办人功不可没,先贤的大无畏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缅怀前人,策励来兹,祝愿母校,祝福母校,明天会更好!

(2007.12.18.众议园.南洋商报)

2007年12月15日星期六

协商精神



前十五华团总领导机构虽然不是注册团体,却起了很好的领导作用,为华社做了很多事。

荦荦大端如1983年召开华人文化大会向文青体育部提呈「文化备忘录」、1985年联合四千多个华团共同签署「华团宣言」以及成立华社资料研究中心、民权委员会、全国华团文化工委会、全国华团捍卫三宝山完整主权委员会、华团教育政策委员会等等,为华社提供了全面性的策略和应遵循的方向,很有前瞻性。

名义上,华总是前十五华团接棒者,可是成立第一天起,走的路线就大相径庭,从原先的“据理力争”变成“协商至上”,万事以协商为主导。

与谁协商?当然是执政党。强调协商路线的华总,和执政党,特别是马华民政走在一起,是“顺理成章”的事。

华人崇尚“和为贵”,华总和马华一唱一和以及某些华团领袖落力鼓吹下,协商精神俨然成了主流意识。

协商精神好不好,决定于基础何在。

协商应该建立在平等、谅解及互相尊重共识上,不应出现以众欺寡或恃强凌弱现象;缺乏这个共识,将沦为强势说话,没有能够理性思考事实,最终成为一言堂了。

这个共识存在吗?马华总秘书拿督黄家泉日前在怡保说的话,就是很好的注脚。

他说:“目前马华除了与巫统协商,没有更好的路走……我们斗不过人,况且我们不是打打杀杀的人,我们必须要协商……巫统是要靠马来人支持,如果华人和印度人不支持巫统,恐怕巫统就完全跑马来人路线……希望华社与马华一齐采取协商的手法,以促进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见12月6日星洲日报全国版第21页)

“斗不过人”就是主轴,就是中心思想。深入了解这段话,对现行的“协商”实质所在,对“认命论”为何大行其道,就了然于胸了。

大选即将来临,协商精神又会高唱入云,华裔选民何去何从?是加入这场大合唱为现行的协商方式加码,还是另辟蹊径?华团领袖是否继续陶醉在歌舞升平而忽略了肩负的使命?思之,慎之!

(2007.12.14.东方日报《忠言逆耳》)

2007年12月7日星期五

婚宴


步入耳顺之年,亲朋戚友娶媳嫁女的婚宴接踵而至,年杪旺月,更是应接不暇。

参加这类婚宴,心情与年轻时出席同学朋友喜筵截然不同。那个时期,新郎新娘是同窗好友或总角之交,认识深、交情厚、感情好,加上年轻人豪迈性格,真正能够达致同欢共乐境界。

历尽沧桑,看透人生,进入“天凉好个秋”心境的今天,再来出席婚宴,场景可能比过去更加壮观,气氛可能更加炽热,菜肴可能更加丰盛,却仅仅为了应酬而来;新郎新娘多是素昧生平,共鸣没有了,感觉失去了;见年轻人嘻嘻哈哈,反而增添“时不我与”感慨。

既是应酬,自然有“非来不可”意味。年纪大了,健康第一,保健意识不能没有。餐馆只求可口美味,多油多调味品的烹煮方式与保健所需的清淡相违,不在话下。为了“应酬”只能浅尝即止,不若年轻时尽可大吃大喝,乘兴而至,尽兴而归。

很早以前就有人说出席宴会是活受罪,年轻时还不怎么认同,现在则颇有同感。现今流行排名定位方式,进场之前要先查明座位所在,不得随意更换。同桌的如果互不相识,只好喝闷酒吃闷菜,不若年轻时呼朋唤友坐在一起,不亦乐乎!

卡拉Ok施虐的现时刻,负责人唯恐音响效果达不到每个人耳膜,倾全力放大音量,流行音乐的低音喇叭有如重锤击人心扉,心脏衰弱者肯定受不了。

主人如果是有头有脸交游广阔之人,场面话必多,不胜其烦;遇到俗不可耐、口水多过茶、肉麻当有趣、卖弄才学的司仪,烦上加烦。慷概解囊赞助公益华教是美德,本应受褒扬,只是一一唤受惠团体代表上台领取,又是拍照,又是回赠纪念品。冗长且公式化,耗费不少时间。

最要不得的是主人嫌司仪说的不足够,还要上台自我粉饰一番,宣示子女学历,夸耀子女成就,褒扬子女孝道,赞美妻子贤淑,说得口沫横飞洋洋得意,完全不理会台下人的感受。

最不能忍受子女全受国文教育的所谓华教人士,整个台讲英语,只有这位老爸讲华语。不知主人会不会尴尬,台下的我们,难免索然。

读过这么一个笑话。儿子上学前问老子何谓应酬,父亲说:“不愿做而又非做不可,就是应酬。”儿子拎起书包向着父亲说:“我现在要去应酬了,再见!”

每一回出席应酬式婚宴,总想起这则笑话,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2007.12.7.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7年12月4日星期二

梦里花落知多少



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芭蕾舞则是艺术殿堂的上层建筑,一般人的印象,是“曲高和寡”。

芭蕾舞真的那么高不可攀吗?

培风校友会主办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芭蕾舞剧将提供你一个否定答案。

这出舞剧订12月22、23日两晚在培中礼堂盛大演出。该会是经过多次讨论,综合各方意见之后才拍板定案,决定主办的。这个决定,与该会一路来推动经典教育,提倡经典文化,推广健康文娱立场是一致的;也是继经典导读、经典电影、经典音乐之后的又尝试。

芭蕾舞之所以不易理解,是由于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规范和结构形式,人们只见到女演员穿上特制的舞鞋立起脚尖转来转去,忽略了整个舞蹈所要表达的内涵。

芭蕾舞的部分手势和肢体语言,可以追溯至古埃及的祭祀舞蹈。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自十六世纪中叶发韧至今,已经从依附于戏剧和歌剧的插舞,发展成以舞蹈和音乐推动剧情,具有严肃社会意义的剧场艺术形式。从风格上看,芭蕾舞有意大利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丹麦学派等等,百花齐放,互有特色。

芭蕾舞注入时代生命,始自十月革命后的前苏联。艺术家们承继了被喻为芭蕾舞创作大师柴可夫斯基风格,创作出「红婴粟」、「英雄诗篇」、「海鸥」、「斯巴达克」、「安娜.卡列尼娜」等等反映现实的芭蕾舞剧。

1960年代,中国艺术工作者进行了芭蕾舞民族化的探索,创作了「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这两出划时代的芭蕾舞剧,破天荒地塑造出英姿飒爽、“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舞的精华与中国气派融为一体,为芭蕾舞坛增添奇葩,迸发异彩。

“梦里花落知多少”由陈绍秀创作。她学艺香港与英国,多年来孜孜不倦在我国开展芭蕾舞教学。这出舞剧表达的是青少年在学习阶段面对的种种压力,痛诉在考试导向教育制度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下,儿童被迫失去童真、迷失自我的不幸,

“梦里花落知多少”彻底扫除一般人以为这类演出只是学员表演「睡美人」、「天鹅湖」、「胡桃夹子」、「罗密欧与朱丽叶」片段的观念,而是一出完整、非常有现实意义、有教育价值的本地创作。

文化工作是艰辛的,道路是崎岖的;本地人有能力试验性地创作这样的芭蕾舞剧,是大家的荣幸和骄傲,怎能不支持?况且所有盈余悉数捐献培中,既欣赏芭蕾舞艺术,又为民族教育奉献,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2007.12.4.众议园.南洋商报)

2007年11月30日星期五

政治救火员



救火员是灭火和保护生命财产的和平使者。体格健壮是救火员的首要条件,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反应速度也是重要因素,必须达到一定要求方能入选。

救火员必须冲进灾场灭火而不是逃离现场,救火员尽职尽责而葬身火海的事例并非罕见。911事件当天,就有300多位救火员勇敢闯入然烧中的世贸大厦,结果全被埋葬在倒塌的废墟中,令全球震惊。由此可见,救火员是高风险职业,随时可能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却有一类救火员无需承担这样的风险,反而可以藉此加强知名度,争取名望,做为晋身阶。

这类救火员无需体格健壮,只要有政治敏感度,会审时度势,懂顺风转舵即可。

他们不必冒生命危险顶着熊熊烈火进入灾场博命,而是顺着民意采取一些行动,诸如发文告、发表慷概激昂言论、内部交涉等等。争取成功,顿成英雄;没有成果,归咎行政偏差。

事出必有因,找出起火苗头,釜底抽薪,才是治本之道。行政偏差必然是执行官员没有依法行事或不遵从指示所致,该当何罪,自有行为准则可循。英国人留下一套很好的文官制度,赏罚分明是精髓。不采取纪律行动对付违法官员,何以取信人民?

这类救火员忘了他们是执政党成员,有份参与政策的制订和行政管理,也忘了他们是所有公职人员的老板,公务员必须听命于他们的事实。

不从苗头根治而等火起之后才当救火员灭火,凸显“当家不当权”悲哀之外,也令人感喟不己。

姑且以“政治救火员”称之。若问何处可见?俯拾皆是!

荦荦大端如每年必现的华裔子弟不能凭优异成绩进入首选科系、华小拨款不公、董事注册遇阻难、食堂招标主权、甲州猪农事件等等;再如沟渠阻塞、政府工程拖延过久、执法不公之类地方性课题,都有政治救火员挺身而出,事后不忘大肆宣传邀功。

政治救火员心态发酵几十年,华基政党乐而不疲且引以为荣,御用文棍更是卖力鼓吹。他们已经认命了,自愿当老二,却要选民“认清”所谓的“政治现实”,继续让他们当救火员。本末倒置,莫不以此为甚!

(2007.11.30.东方日报《忠言逆耳》)

政治救火员

救火员是灭火和保护生命财产的和平使者。体格健壮是救火员的首要条件,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反应速度也是重要因素,必须达到一定要求方能入选。

救火员必须冲进灾场灭火而不是逃离现场,救火员尽职尽责而葬身火海的事例并非罕见。911事件当天,就有300多位救火员勇敢闯入然烧中的世贸大厦,结果全被埋葬在倒塌的废墟中,令全球震惊。由此可见,救火员是高风险职业,随时可能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却有一类救火员无需承担这样的风险,反而可以藉此加强知名度,争取名望,做为晋身阶。

这类救火员无需体格健壮,只要有政治敏感度,会审时度势,懂顺风转舵即可。

他们不必冒生命危险顶着熊熊烈火进入灾场博命,而是顺着民意采取一些行动,诸如发文告、发表慷概激昂言论、内部交涉等等。争取成功,顿成英雄;没有成果,归咎行政偏差。

事出必有因,找出起火苗头,釜底抽薪,才是治本之道。行政偏差必然是执行官员没有依法行事或不遵从指示所致,该当何罪,自有行为准则可循。英国人留下一套很好的文官制度,赏罚分明是精髓。不采取纪律行动对付违法官员,何以取信人民?

这类救火员忘了他们是执政党成员,有份参与政策的制订和行政管理,也忘了他们是所有公职人员的老板,公务员必须听命于他们的事实。

不从苗头根治而等火起之后才当救火员灭火,凸显”当家不当权”悲哀之外,也令人感喟不己。

姑且以”政治救火员”称之。若问何处可见?俯拾皆是!

荦荦大端如每年必现的华裔子弟不能凭优异成绩进入首选科系、华小拨款不公、董事注册遇阻难、食堂招标主权、甲州猪农事件等等;再如沟渠阻塞、政府工程拖延过久、执法不公之类地方性课题,都有政治救火员挺身而出,事后不忘大肆宣传邀功。

政治救火员心态发酵几十年,华基政党乐而不疲且引以为荣,御用文棍更是卖力鼓吹。他们已经认命了,自愿当老二,却要选民”认清”所谓的”政治现实”,继续让他们当救火员。本末倒置,莫不以此为甚!

(2007.11.30.龙虎三十.东方日报)

2007年11月23日星期五

国歌

关怀祖国,人之常情;黄明志人在台湾,心在大马。

年轻人血气方刚,又在台湾这个言论高度自由开放地区,耳濡目染,竟有样学样,窜改国歌讽刺现实,唱得不亦乐乎。

用来自娱兼发泄尚属私事,失策所在就是贴上网页与人共赏。

现代科技使黄明志一夜成名。稚子天真,却让家乡的老父老母忧心忡忡,寝食难安。风波虽已平息,不失是一个很好的教材。

国歌和国旗是国家身份的象征,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标志,岂可视同儿戏,拿来开玩笑?以美国之民主开放,尚且发生因焚烧国旗被控,打了近二十年官司才茯平反的事实,国情与美国不尽相同的我国,怎能不小心翼翼,以免误踩地雷而殃及池鱼?

国歌受尊重,天经地义;奏国歌的时候,必须肃立以表真诚,理所当然。

国歌身价非凡,但是不可以随意奏唱。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使中华民族意气风发,卫星传回来的乐曲却是「东方红」,不是国歌。足见什么场合应该奏国歌,什么场合必须唱国歌,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可随心所欲。

官方隆重庆典,或者国家元首、重量级国家领导人出现的场合必须演奏国歌之外,一般场合,包括民间庆典,是不适宜的。

华团是民间组织,用现代术语来说,属于”非政府组织”,当然与”官方”扯不上关系。一般性的华团庆典不奏国歌已是惯例,只有在举办全国代表大会或主办全球性大会时才奏国歌以表示对国家的尊重和真诚。

不知是有意标新立异还是另有议程,甲州一个新成立的华校校友会,竟有几位重量级领导人提议在成立典礼上先奏国歌,还提出一大堆理由加强论据。

尽管这个建议在大部分理事反对下不获通过,却凸显出华团领导群中不乏顺民。他们因认知不清而屈于现实,唯恐被人指责不效忠而急于表现得”比一般人效忠”来讨好,恐怕还邀功讨赏的意味。

这类心态当然不值得鼓励,特别是经常有人藉挂国旗大做文章的现时刻,更不应该让此类思维滋长。

(2007.11.23.龙虎三十东方日报).

2007年11月9日星期五

文棍


郑云城的「好人奸人论」深得我心。

君子肯定做不到“对付奸诈之徒,你要比他们更奸诈。”理由很简单:君子坦荡荡,怎会有小人那种居心,无所不用其极攻击或对付意见不合者?

既冠上“奸诈”称号,当然不会光明正大说话写文章,不得己非站出来不可,也只是顾左右而言他,没有胆量勇气正视问题、针对议题谈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何谓“文棍”?互联网上找到的是:“昧着做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传承的优良传统良知于不顾,从而依附邪恶势力贪图荣华富贵,着迷权贵利诱……为了找个饭碗及为了求得富贵而恬不知耻地向统治阶级谄媚讨好,忘了知识分子应担当的社会责任与行业操守。”

这是中国文艺界用来批判贾平凹和余秋雨的标准,我们这里不完全适用。

指的应该是“贪图荣华富贵、着迷权贵利诱、为了找个饭碗而谄媚讨好”依附政党、吃党饭之流,未必是知识分子。那些明知无利可图、无高官厚禄可享,却为了实现理想信仰而投身政党的写作人,不在此例。

这就不能不提起政党的御用文棍了。这类文棍也正因为不是知识分子,下笔为文就更加肆无忌惮,急于邀功而不顾一切。

御用文棍的文章当然好不到那里,经常为了替领袖的错误辩护,强词夺理;为了攻击对手,不惜泼妇骂街;辩无可辩,怎么下三烂文字都敢写。

写到没什么好写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把只适合在党报发表的工作报告、检讨书、建议书搬来充数;不获刊登,就动用党的影响力找主任、投诉总编辑等等。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了党的利益为文宣传,什么社会责任,什么良知都是假的,只有红红绿绿的钞票和可以“光宗耀组”的“衔头”才是真的。

区别御用文棍和为了理想投身政党的写作人不难。所谓“以理服人”,写作人尽可通过文字表达政治信仰和分析时事、批判现实,一味站在党的利益讲话,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就流于文棍之辈了。

香花和毒草,读者总是分辨得出的,无需过虑,也无需敏感。

(2007.11.9.龙虎三十。东方日报)

2007年11月3日星期六

想起杨朝长



一代巨富丹斯里林梧桐往生吸引了媒体,所有华文报都以封面版大字标题突出报道。“成功的企业家”、“青年的偶像”、“白手起家的典范”、“商界一代传奇人物”……溢美之词用尽;政治人物不甘落后,“国家社会大损失”、“林梧桐精神永留人间”、“一代华裔代表”、“国人学习对象”……毫不逊色。

林梧桐的第一桶金不是从云顶赚的,不过他的巨大财富,肯定是在云顶累积的。“死者为大”观念深植人心,也可能心存厚道,忽略或有意不提他是靠赌业发达,是赌王;忘了许多人因上云顶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夫妻反目、铤而走险……的血淋淋事实。

读出殡报道,对灵车转上高原绕云顶娱乐城一圈,让躺在名贵棺材中的林梧桐“最后一次看一看”(照抄自报道,死者是否真的看到,与笔者无关)这座他一手打造、生金蛋的“天堂乐园”,颇有感触。

我想起华社敬重的已故拿督杨朝长先生。

杨朝长是因病故去的。他最后一次到新加坡治疗时,吩咐司机载他到培中校园多看几眼兴建中的冷气大礼堂。他自知此去命运难测,对身边同伴说:“我没机会见到礼堂开幕了。”

一语成谶,杨朝长的确等不及礼堂开幕就永远离开我们了。

杨朝长是培风董事长,他是任内撤手人寰的。以当今医学水准,他不应该这么早离开尘世,可是造物弄人,偏偏让这位热爱华教、服务华社的公认好人抱憾长眠。

培风很多软硬体建设是在他任内完成的,1980年代三保山面临铲平危机时,他不但与华社站在同一阵线,而且身体力行,出钱出力,领导美化工作。今天的三保山树木成荫、绿草如茵,杨朝长居功至伟,是他调动园丘工人配合义务工作者落力完成的。

杨朝长为华教华社立的功勋不胜枚举,这两项只是荦荦大端。见到培风巍峨校园
,提起三保山翠绿一片,“杨朝长”这个名字不期然涌入脑海,敬意油然而生。一个人的价值就在这里,所谓“一代”,恐怕也没有这么深入民心。

诗人臧克家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悼念鲁迅,题目是「有的人」,第一段这么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杨朝长就是“他还活着”的人。他不计个人得失,毅然站在最前线领导华社,为培风、为华教殚精竭虑,就是要保住民族的根,文化的根,让华裔子弟堂堂正正当炎黄子孙,薪火永传。他的道德品行,华社楷模;他的功绩,永垂不朽;他的形象,伟大崇高。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2007.11.3.南洋商报《众议园》)

2007年11月2日星期五

奥运精神的联想



千盼万盼,中国人民终于盼到2008年奥运主办权。

奥运加强各国运动员的友谊和团结,促进世界和平与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更快、更高、更强”是口号,体现的是合作、尊重和成就,内涵是荣誉、自尊、公平和公正。

奥运发源于希腊,原本是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民间体育竞技活动,今天成了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全球运动会。主办奥运是综合国力强大象征,主办国都力求把奥运办得尽善尽美,藉此提升国家声誉,增长人民自信,强化民族自尊。

各项比赛竞技是重点所在,开幕礼和闭幕礼也是注目焦点。运动员依国家英文字母顺序进场,只有希腊队例外,向来就是走在队伍最前面,得到的掌声也最热烈。这是由于人们饮水思源,不忘希腊是奥运发源地,更不忘希腊积极推动奥运、促成奥运的功绩和奉献。

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开始,希腊还有一项光荣任务,就是在雅典奥林匹克阿尔提斯山以凹镜集中阳光点燃奥运圣火,再由各国运动员以接力方式于赛会开始前传送至比赛地点。奥运圣火纪念盗得火种的火神普罗米修斯和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战士;奥运圣火传播和平友谊,各国以圣火途经本国为荣,极力争取。

奥运会始于1894年,奥运圣火始于1936年,一百几十年过去,这两个优良传统都完整保留下来,奥运发源国希腊得到全球尊重,永享荣耀。这种精神与中华文化饮水思源、缅怀先贤、不忘先人功绩、追源溯本……内涵是一致的;“自尊、自信、自强、公正”也符合华团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华总主催、各州大会堂轮流主办的文化节原也可以成为凝聚州内文教工作者的文化盛会,可惜因迷失方向而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主办权也不若奥运那么炙手可热。

马六甲得天独厚,有一座象征民族自尊和尊严的文化宝山,每年文化节的文化火炬,就在顶峰点燃,是甲州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

可叹的是人为因素导致近两年盛况不再,更令人扼腕的是有人为了掩饰办事不力或公信力低落,极尽诋毁三宝山之能事,更有逐臭之夫跳出来说三宝山不祥。

鄙薄前人、不尊重历史、对历史无知之类心态反映在华团事务上,就是对发起人不敬,指责发起人没有尚方宝剑,叫嚣团体成立之后发起人就仅仅是普通会员了……

柏杨「丑陋的中国人」重点批判的,就是这类数典忘祖之辈;他们应该认真学习奥运精神,以免愧当炎黄子孙。

(2007.11.2.龙虎三十。东方日报)

2007年10月27日星期六

坐轿上山



「三山九九,重阳登高」当天,最引人注目的,非沈老坐轿子上山莫属。

轿子是古代交通工具。汽车还没有引进中国之前,达官贵人都是坐轿子出入。轿子越大,装饰越堂皇,抬轿的人越多,显示坐在里面的人物身份越高。大户人家还有丫鬟提灯笼引路,众家丁则紧随前后左右,招摇过市。

没有轿夫,任凭主人身份多高,也“行不得也,哥哥”。可是轿夫的社会地位却很低贱,是被轻视的一群。海南人喜欢以“抬轿”(海南音)骂没有出息的子女,是反义词。

时代进步,轿子已被现代交通工具取代,也没人靠抬轿过活了。轿子成了历史名词,摆放在博物馆供人凭吊。

中国一些旅游区如黄山、华山、泰山、武夷山等等还提供轿子服务,方便脚力不济游客上山观览美景,纯粹当旅游用途,不再是身份象征了。

登山对九五高龄的沈老是难题。沈老已经好几年没登三保山了。“人在家里,心在三保山”是他常说的。简简单单八个字道出沈老对三保山的深厚感情,印证了这座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华堂青主办甲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重阳登高,又是在民族文化之山三保山举行,沈老怎能错过?

年轻人真有魄力,想出“轿子”这个绝妙点子,给予轿子新的内涵。真情使沈老激动不已,也感染所有人,喝彩声不绝于耳。沈老说:“见到年轻人以抬我上山为荣,我很光荣,很高兴!”沈老兴奋,华社更兴奋!

沈老上山朗读疏文,中气十足,铿锵有力;整个活动由于有华社三老当主祭而使内涵更加丰硕。三保山是珍贵的文化财富,是华裔先贤垦荒、卫国、立国、建国的历史见证,象征我们民族的根,不容别有居心者诋毁破坏。

登山人群的踊跃和老少几代人一起登山,雄辩说明什么迷信忌讳都是闭门造车;三保山绝对不是不详的坟山,而是华社宝贵的资产!华社爱护三保山之心,可昭日月!

「三山九九,重阳登高」令人回味不已,华堂青以事实证明能力魄力所在,一定要再接再厉,来年办一个更加轰轰烈烈,层面更广,内涵更深,更撼动人心的登高活动,让华社再一次以行动痛击对三保山的不利言行,让三保山焕发光芒!

(2007.10.27.众议园.南洋商报)

2007年10月26日星期五

太空飞行的省思



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1961年,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实现了人类飞天梦想;1965年,阿列克谢.列昂诺夫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员。

这些划时代的成就都是前苏联在冷战期间创立的,美国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终于在1969年完成人类史上首度登陆月球壮举。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的“这是个人迈出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已成经典。

50年后的今天,证明“马来西亚能!”的我国第一位太空人赛慕斯查化在太空飞行9天之后成功降陆,马来西亚也步入太空时代了。

我们的太空研究当然不能与美俄相提并论,也完全没有能力送人上太空,只是时代不同了,太空飞行不再是遥不可及。只要付得起2000万美金,体能适合,就可以当太空游客过一过无重量状态瘾了。

赛慕斯查化就是拜我国花9亿美元向俄罗斯购买18架苏凯30-MKM战斗机配套之赐飞天的。据悉,我国还支付一笔数目不详经费给美国太空署和美国电讯服务供应商,做为提供技术支援与下载资料,以及把声音图象传回大马的费用。

政府花费大笔公款送人上太空,用心良苦,却被美国太空署定位“太空游客”,怎不令人怒发冲冠!

太空人也好,太空游客也罢,我国已是全球第33个送国民上天的国家;若硬说是游客,赛慕斯查化虽然排第六位,却是第一个用公帑飞天的,其他5位太空游客则是花自己的钱,怎能相比!只可惜“个人一小步,大马一大步”有东施效颦之嫌,否则堪称完美。

还要两个非提不可的第一。

我国是第一个郑重其事召开国际回教会议专题研讨如何解决太空祈祷难题的国家;美国、俄罗斯和中国虽然能靠本身能力送人上太空,任务却是进行科学研究或军事国防用途,我国是“宣扬马来西亚文化”,境界有别。特别是赛慕斯查化从太空传回来“很想念印度拉茶和煎饼”之声,已让全球知道我国这两样令太空人怀念的食品。

赛慕斯查化在太空进行的微生物、癌细胞、蛋白质晶体化、陀螺试验虽然不属高科技,他的飞天确立了民族自尊,增长国人太空知识,过亿令吉公帑不是白花。那些在网页批评靠俄罗斯拐杖飞天的人,是彻底不了解“马来西亚文化”的可怜虫!

(2007.10.26.东方日报《龙虎三十》)

2007年10月19日星期五

三山九九 重阳登高


甲华堂青主办的「三山九九,重阳登高」是一个突出三宝山文化价值,唤起人们珍惜文化财富,捍卫历史见证,维护民族尊严,实践重阳登高尊贤敬老文化的活动,既有丰硕的历史内涵,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0月14日 早上的三宝山,是一片红色的海。从山麓沿登山梯阶到顶峰,尽是人潮。络绎不绝的登山者,携儿带女,一步一脚印往上爬;祖父祖母,手牵儿孙,随着人群迈向顶 峰。他们满怀激情前来见证历史,人人精神饱满,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为自己能够以行动体现对民族传统的热爱和传承文化的热忱感到自豪。

这是老少咸宜,不分阶层,不论身份,不计地位的文化活动。参与者有文 教界、工商界、政治界、劳动界……;有德高望重的耆老,有学富五车的学者,有朝气蓬勃的学生,有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有头角峥嵘的华团领袖,有默默耕耘的 华社箐英,有不求名利的小人物……,他们都抱着一个共同信念登山,就是:民族文化一定要传承,三宝山一定要光荣矗立在这块土地,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共存!

华社再一次展示坚强的凝聚力,向诋毁三宝山,视三宝山为不祥坟山的有心人传达一个强烈讯息,用行动告诉别有居心者三宝山是民族尊严的象征,与华社血肉相连,是华社不可分隔的一部分;质疑三宝山是否真的象征着我们文化的人,应该到现场体会天地正气,清一清脑袋,接受再教育!

炽热场面让人想起1989年的第六届文化节开幕礼。当年,在同一地 点,华社以极大热情来到现场,逾万人站满山坡,红彤彤的灯笼阵,激情的文化颂,感人的传灯歌,动魄的节令鼓,温馨的烛火,激昂的宣誓……扣人心弦;每年一 度的文化火炬点燃仪式,华团代表怀着同样心情回到现场,宣示心意。

龙种不肖使火炬点燃仪式激情不再,连续两年场面冷清。华社痛心,舆论诟病,就是不能改变根深蒂固的不正确心态,反而找藉口辩护,三宝山不幸成了代罪羔羊。

三宝山很久没有出现这样的人潮了,正如甲华堂青团长柯新庆所说,体现 出来的磅礴气势,是华社肯定先辈在这片土地的辛劳贡献,推崇热爱祖国山河,爱护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奉献,三宝山不再是荒芜坟山,而是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是文化绿地,是市区绿肺。

轰轰烈烈的「三山九九,重阳登高」证明了事在人为。华社热烈响应反映华社对三宝山的感情是真挚的,不容歪曲和混水摸鱼;甲华堂青经过猪农事件和自选风波磨炼后更加成熟了,华社有这样的接班人,额手称庆!


(2007-10-19,龙虎三十。东方日报)

2007年10月12日星期五

麻木不仁


马六甲猪农问题沸沸扬扬闹了几个月,终于暂缓下来了。国阵内的华基政党和行政议员、副部长、部长不是没有尽力,而是形势比人强,在首席部长“默不出声”之下,只能任由一位立场强硬的巫统国会议员当总指挥。类似“904”大规模毁猪什么时候重临?没有人心里有底。

马六甲禽畜业公会生猪组主任蓝天南回答记者询问时,以非常平静语气说,“猪农现在也不能做什么,我们都已经麻木了。”

短短十多个字,道尽满腹辛酸;简简单单的“麻木”,诉尽长期积压心中的郁闷和无语问苍天的无奈。

猪农何辜,要面对数十年基业毁于一旦的厄运?把希望寄托华裔州行政议员,听话呈图测、花钱改进排污系统,到头来却是“此地不准养猪”一纸令下,呼天不应,唤地不灵;反对党出头,又被指责政治化、种族化,何去何从?于此情况,怎不麻木,怎不无奈?

一次又一次猪农事件,凸显华裔议员有心无力的困窘,暴露长时期捧为至宝的协商精神荡然无存;当了无数次救火员的国阵华裔议员,如今只能望火兴叹,徒负呵呵。

猪农的麻木是一再被现实洗礼,被政治人物耍了又耍,猪农是被迫麻木的。

猪农的麻木充满悲情,是有血有肉,是血淋淋的;却有人装麻木不仁来躲避,不敢面对。

权术高手陈水扁就是。执政七年余,把台湾搞得乌烟瘴气,政绩乏善可陈,唯一留在史册的是家族敛财,亲信舞弊,巧取豪夺,无以复加。面对铁证如山,他面不改色,抬出民粹主义大招牌,撕裂族群,火中取栗;他对党内外的严厉指责批评充耳不闻,我行我素。

纠朋结党爬上高位,自诩“华社义工”,上台是“恶缘”之人,也学陈水扁以麻木不仁当遮羞布,层次已是等而下之,如果还抬出孔家店招牌自圆其说,简直就是令人恶心了。

华社还有自甘麻木的一群,他们在咖啡店里批评时政,可以说得慷慨激昂,义愤填膺,要他们签个名支持正义行动或公开表态,就顾左右而言他,最后是“碍难”签。

猪农和甲华堂事件是两面照妖镜,照出华社千姿百态和政治人物的丑陋面。猪农的麻木、陈水扁的麻木、沉默大多数的麻木、“义工”的麻木……显示我们社会严重病了。大选将至,该问的是:华社何去何从?

(2007-10-12, 龙虎三十。东方日报)

2007年10月5日星期五

卡拉OK泛滥成灾



“高音C之王”帕瓦罗蒂终于敌不过病魔,撤手人寰了。

这位被喻为卡鲁索之后的一代歌王,以他招牌的笑容和庞大身躯,热情澎湃地唱出醉人心弦歌曲,把古典音乐从殿堂挪到草根,成就非凡。他演唱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穿透全世界乐迷心灵,他唱普西尼歌剧「波西米亚人」的咏叹调“冰冷的小手”,不知让多少人热泪盈眶。他的离世,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莫大损失。

帕瓦罗蒂虽然有一副与生俱来的好嗓子,但是他的成就得来不易。未成名之前,也是经过一番奋斗的。1950年代,他经常在免费的音乐会演唱,都没有使他成名;在意大利菲拉拉举行的一场音乐会上,他曾经被听众哄下台;在悉尼的演唱会上,他被女歌唱家萨瑟兰直指呼吸不对,把他的手拉到她的肚皮去感应正确运气法。自此以后,他更加虚心学习发音和呼吸法,终于在1972年在纽约大都会演唱歌剧「团队的女儿」中的“多么快乐的一天”时,毫不费力以带有胸腔共鸣唱出男高音视为畏途的九个高音C,轰动全球。

帕瓦罗蒂的人生历程,说明一个人即使天赋异禀,也必须经过正统的训练和学习,才能进入高境界,才能在艺术领域有杰出表现。

正常人都可以讲话和哼哼歌,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歌唱好,尤其是艺术歌曲和民歌的美声唱法及民族唱法,没有一定先天条件,即使经过严谨训练,也是难成大器的。

但是唱歌是一般人的嗜好,心情好时总喜欢唱唱歌。卡拉OK兴起,正好填补这些人的满足感。今天,卡拉OK大行其道,高手如云,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上台唱几首,尤其是华团领导人和政治人物,更是乐此不疲,藉唱歌树立亲民形象。

随之而起的,是歌友会林立,还有无数的卡拉OK比赛,华团办,政党也不务正业争着办,分部、支部、区会……通通来办,热闹得很。

于是产生了“赚食”的一群。他们凭着唱得比一般人好,到处参加比赛,囊括奖金;也有名次预定之争论。甲州某乡团主办的一次比赛,就被听众当场以嘘声抗议裁判不公;最近又有同性质传言,害得杯主颜文龙要悬赏捉拿散布谣言者。

这一切说明卡拉OK泛滥之余,已在群众中立下不良影响。

卡拉OK的确协助很多人建立自信,消除一般人怯场心理,只是对着萤光幕唱,既失去与台下沟通机会,也会出现没有电视机,连“高手”也唱不出的窘境;唱不起时可以降半调甚至一个调来唱,既扭曲作曲者苦心,也失去原味;唱卡拉OK成了自娱,主人家安排卡拉OK是为了热闹,最终受罪的是台下的一群。此外,唱得多好,也只是机械地跟着字幕、音乐起伏,完全失去自我,无从发挥,更遑论进入艺术殿堂了。

(2007-10-5,龙虎三十。东方日报)

2007年9月28日星期五

华文教育和华人教育


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黄家定肯定华教、华文媒体和华团在发扬华语华文和捍卫华社政经文教权益的正面效果,肯定华文重要性的同时,还说:

“学习华文不只是掌握一种语文这么简单,还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华文化良好的价值观,包括礼仪廉耻;出来社会后,便懂得如何在社会上扮演应有的角色,懂得处事待人。”

黄家定是在北京外语大学发表<华人与马来西亚政治>专题演讲时这么说。报道语焉不详,不知他在讲演中,有没有提到华社的坚持和董教总几十年的努力和奉献?

马来西亚华教的成就的确备受海外华人赞赏,可是我们自己却惯用“风雨如晦、风雨飘摇”之类不是很惬意的形容词描绘180多年艰辛而又无奈的历程。个中原因非海外华人所能理解,我们其实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常时期以来,华社就有“华文教育”和“华人教育”两条路线之争,1961年教育法令是明显的分水岭。华文中学当年面临接受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还是放弃津贴成为独立华文中学,走自力更生路线的痛苦抉择。

马华的华人教育路线反映在全力支持联盟政府教育政策,出尽法宝游说华文中学董事会接受改制,还极力鼓吹改制之后至少有三分之一课程以华语华文授课。威迫利诱之下,结果是马华支持的华人教育路线取得大胜,半岛69间华文中学,只有15间站稳立场,坚守母语教育办学方针,坚决不改制。

国民型中学已经在1998年教育法令下不存在了,当年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实质上已经是国民中学了,马华拍胸膛保证和承诺的三分之一华语华文授课时间早已变成每周只有三节华文课,仅仅占全部课程的四十分之三。要靠这微小的7.5%节数来达到如黄家定所说“了解中华文化良好价值观”境界,可能吗?

华校出身的黄家定当然知道正确答案,只是在当家不当权现状下,也只能在教育法令框框打转,偶尔还得自圆其说来取悦华社。马华至今不愿放弃华人教育大方向,是关键所在。

马华上下,笃信华人教育者不在少数。甲州一位受薪党工就曾经在华文教育演讲会上以听众身份发言时,公开鼓吹华人教育的好处,非议华文教育的正当性,埋怨父母把他送入独中致使他英文不好、国文不行,断了升官之路。

马华正在大搞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信徒奉行的正道。贵为总会长,黄家定必定已臻“修身”之境;马华是大家庭,“齐家”方面,特别是教导马华上下了解掌握华文的必要性方面,还需努力。黄家定的这场演讲,应该在党内多多、经常传播。

(2007-9-28,龙虎三十。东方日报)





2007年9月21日星期五

上台下台




当了将近一年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终于知难而退,辞职下野。

日本和韩国是亚洲国家之中,民主化进程最快的国家,最大成就在于“问责制”的建立。安倍晋三就是基于四位部长涉及贪污舞弊而引退的。

台湾的民主化进程虽然不落日韩之后而曾经赢得喝彩,学到的仅仅是议会内武斗文化。国民党掌政时期的黑金政治引人诟病,政权轮替之后,在民粹主义政客操弄下,族群被所谓“台湾意识”严重割裂,陷入只有蓝绿、没有对错的可悲境地。

问责文化在台湾从来没有市场,陈水扁是集大成者。他的妻子、女婿、亲家、亲信涉及滥权舞弊被起诉,他却岿然不动,还置法治于不顾,污蔑法官,质疑法官被收买等等,宁可面子不要,也不愿放弃既得利益。

陈水扁倒行逆施,政绩一塌糊涂,早已声名狼藉。他的特点就是厚黑学造诣深厚,脸皮够厚心肝够黑。他自知下台之后难逃牢狱之灾,因而无所不用其极,力保政权延续来自保。

实权在握的陈水扁不愿下台尚有所恃,没有实质利益,只有付出的华团领袖处于四面楚歌境地仍然甘冒天下大不韪不愿下台,就太令人费解了。

很多人喜欢用“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劝诫坐上高位的华团领袖功成身退,不要恋栈权位而得不偿失,可是听得下者又有几人?

功成身退的华团领袖尽管不多,却还没有那么令人厌恶;最不可理喻的,是毫无建树,把团体搞得乌烟瘴气,备受指责又不愿下台者。

结社自由是宪法赋予的权利,这类死不下台的所谓领袖如果拉一批臭味相投者成立新团体,无可厚非;可恶的是这类居心叵测之流通常混入已有成就的团体,暗地里纠朋结党,甚至不惜引进外来势力操弄选举而上台。

究其原因,不外满足领袖欲、争强好胜、个人恩怨、图个勋章光宗耀组之类,若是女性,恐怕还有与丈夫争长短的心理不平衡因素。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47年,清朝最后三个皇帝是她安排坐正的;她历经辛酉政变和戊戍政变而屹立不倒,确有过人之处。她虽然没有见到清朝灭亡,祖宗基业毁于她的手却是共识。历史给她的评价是“嗜权如命的女人”,没人愿意为她美言。

没有下台智慧的华团领袖,应以慈禧为诫。

(2007-9-21龙虎三十。东方日报)

大节



毛泽东喻为“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是家里老大,传统教育下的伦理观念使他毅然承担起长子责任,在北京购买大宅,三兄弟住在一起。

料想不到的是手足情竟闹得不欢而散,令鲁迅与二弟周作人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

两人真有“君子绝交不出恶言”书生气质,兄弟决裂原因何在,至今还是个谜。史学家只能从蛛丝马迹中猜测是由于周作人娶的日本太太生活太过奢侈,又一定要用价高物廉的日本货所致。

鲁迅和周作人是五四运动健将,同在文艺阵线奋战,是青年人仰慕的对象。分道扬镳之后,鲁迅继续当勇猛的文艺战士,周作人则“躲进小楼成一统”不问世事,回避政治,象个不吃人间烟火的隐士。

可是政治还是避无可避。日本占领北平,精通日文的周作人被“请”出来当伪政府教育部长,和平后戴上汉奸罪名琅铛入狱,解放后才出来。

周作人的文章的确一流,晚年写的回忆鲁迅文章充分表露他很了解鲁迅内心世界,可是人们始终不能原谅他的叛国叛族行为,终其一生,定位是汉奸。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说这是由于我们是重大节的民族,叛国当汉奸抵触民族大义,伤害人民感情,怎能原谅?

我们已是马来西亚公民,但是文化渊源和民族气节仍然是坚守不渝的大原则。以民族教育来说,我们可以原谅肆意批评华小独中者,容忍他们指责这里不好那里不足,却不能忍受公开指母语教育误了他升官发财之路,责怪父母为什么把他送入独中就读。因为这是没有民族大节的数典忘祖行为,人人唾弃。

再如早已定位为民族文化之山和历史见证的三宝山,是华社宝贵的文化财,是民族的图腾,任何对三宝山不敬的言论,诋毁华社三度捍卫完整主权的努力,甚至污蔑是不祥坟山之人,都肯定为华社所不齿,不会有好下场。

我们可以原谅个人的不良行为,理解他以个人恩怨处理公务,甚至公报私仇,却绝对不会原谅他们作出有损民族大业,没有民族尊严的言论行为,因为这是大节不守,戒之,戒之!

(2007-9-21,众议园。南洋商报)

2007年9月14日星期五

猪农悲歌唱不完



马六甲虽说是仅次于玻璃市的蕞尔小州,却是新闻不断,风波连连。沸沸扬扬几个月的大会堂“党团挂钩”事件荡漾依然,余波袅袅之际,9月4日凌晨忽又发生州政府动用大批军警,荷枪实弹到巴也明光和周围地区意图摧毁养猪场重大事件,成为全国注目焦点。

马六甲猪农课题似乎有一定的周期性,每隔一段时期就浮出一些令猪农和华社棘手的条例措施。立百病毒施虐以来,猪农就不能安心操作,一会儿地契,一会儿图测,一会儿排污……猪农疲于奔命,华社则忧心忡忡,唯恐养猪业从此绝迹,要从头学习吃冷冻猪肉。

904事件,中央政府不敢苟同,农业部长一再重申没有禁止养猪,华社则一致谴责州政府漠视人权,践踏法律。

事件起因,表面看是亚罗牙也县署8月21日发函巴也明光以外地区猪农,限期一个月搬空;可是时限未到,竟然动用真枪实弹,还出动几个政府部门官员,有的甚至穿上毁猪用的太空衣上阵,以类同对付恐怖份子手法对付手无寸铁的良民,真是情何以堪!

信是发给巴也明光以外地区猪农的,可是这一回行动,首席部长亲口说可以养猪的巴也明光猪农也在对付之列,为什么?是不是猪农不守法,没有依法操作而必须面对这样的后果?

中央政府订下的集中养猪区计划遥遥无期,猪农在政治人物甜言蜜语下手忙脚乱了一回又一回,是不争事实。

巴也明光和周围地区猪农,很多是几代经营的,近百年来就是靠养猪过活。风波特多,是由于管制越来越严,条例越来越多,加上政治人物的操弄所致。

症结所在,是甲州自1999年行政议会通过养猪法令以来,就没有发准证给任何一家猪农,即使地契注明“养猪用途”,也不例外。没有准证下操作,猪农只好无奈地抱着“过一天算一天”心态,这是无可厚非的。

图测的事,行政议员说只要呈上,会全力协助在原地养猪;废水也是一样,说只要排出的水符合标准,保证可以继续操作……904事件彻底揭穿这些“保证”都是镜花水月。

首席部长说甲州只能养4万8千头猪,华裔行政议员不追究数据从何来,反而游说猪农接受“协商”结果,把14万头猪减剩6万;904事件第二天,七人小组居然说这是“双赢”,真是匪夷所思!

904事件折射出来的,是一小撮官员置法律尊严于不顾,操弄法律;若不及时制止,法治精神将荡然无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华社的一致行动抗议不是专为猪农,而是为了法律尊严,强调法治的必要。当政者明鉴!

(2007-9-14,龙虎三十。东方日报)

2007年9月7日星期五

认清事态真相



华团应否保持”关心政治,超越政党”的超然立场,其实早在前十五华团时期已经取得共识,只是由于心态的改变和政治人物的操弄方式与当年大相径庭,这个课题又成为华团内部争论焦点。甲华堂因”党团挂钩”而闹得沸沸扬扬,就是明显例子。

这场原本是内部的争论,由于马华受薪秘书文亚苏被指责为”暴风眼”, 发起人朱来礼又在记者会上呼吁马华令文亚苏离开大会堂来向华社表明马华无意掌控华堂,加上德高望重的沈慕羽老先生公开说”甲华堂风波对马华不利,马华领导 层应进行民调来了解民众对华堂事件的看法”而引起马华中央的重视。

这场争论既然与马华受薪党工有关,马华领袖当然可以发言。只是政治人物做任何评论之前,必须对事态的来龙去脉先有深入了解,不要贸然出声,为了维护党的利益作出与事态本质相去太远,与事实不符的轻率言论,影响马华的公信力。

魏家祥的发言,就出现这样的偏差。

马华党员当然有参加华团,在华团担任职位的个人权利,华社也必然会尊重这一点,但是像文亚苏这样公然把政党政治带入华堂的,也肯定会受到华社的抗拒。

过去,甲华堂的所有公开活动,都发函邀请全体华裔国州议员出席。文亚苏进入甲华堂领导核心第一年,就只邀马华领袖亮相,举办五项活动,就由三位与华堂没有任何渊源的马华领袖主持其中的三项,另两项则由马华国会议员和前主席主持。

今年的会员大会讨论提案时,文亚苏以”副教育部长韩春锦已经宣布多数不谙华文华语的教师已被调离华小”为由,大力反对通过”吁请教育部勿随意调派不谙华文华语的老师到华小执教”这条提案,充分说明他因党性太强,分不清党团之别,硬要华堂从政党层面看问题。

委任颜文龙当顾问事件,更加彻底揭穿他为了维护党领袖而不惜违反章程的行径。

第一次进入华堂,文亚苏就迫不及待在复选会上提议完全不符合章程规定 的颜文龙做顾问,被当时的秘书陈义福引用章程制止;次届,文亚苏当上秘书之后,却允许 同样的提议进行讨论,还以简单的多数票强行通过违反章程的提案,委任颜文龙当顾问。这次违章事件,不但引起署理主席愤而辞职,也是这场纷争的导火线之一。

从以上例举的事实,甲华堂五发起人和107团体个人的文告,岂是如魏家祥所言”乱贴党团挂钩标签”?

翁诗杰的讲话就颇能点出核心问题所在。他说,马华是以政绩争取民心,不需要刻意通过渗透手法,把民间或华团组织改编及加以控制

(2007-9-7,龙虎三十。东方日报)

2007年8月31日星期五

文亚苏请长假




沈老寿筵当晚,就有传言说马华中央领袖乘莅甲赴宴之便,训责在华团活动的马华党员自我约束,不要陷马华于不义。

文亚苏忽然向华堂请长假,是否与此有关,不得而知,只是这个巧合不能不令人产生联想。

文亚苏刚在一个多月前坐正甲华堂秘书位置,完成他多年的计划和理想。文亚苏是个党性特强的人,他在三个月前收到匿名信时,公开表示他的性格是“越是打压,斗志越强”,又一再写文章抨击与他意见相左的华团人士,包括华社元老。此番忽然消极地以请长假来“暂离是非地”,肯定是受到极大压力,而且这个压力与他的前途饭碗攸关。

具有强烈政党背景的人不适合在华团任高职是华社共识,甲华堂发起人和会员多次在联合文告中清楚表达了这个一致意愿。前十五华团提出“关心政治,超越政党”,就是不愿见到华团被政治人物操控而影响了华团的正常运作,迷失方向。

可惜在“温水煮青蛙”效应下,华社的警戒心被削弱了,具有强烈政党背景的人入主华团,或者公然左右华团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些华团领导人甚至公开宣示“党团挂钩”路线,到处鼓吹执政党人物出任要职或顾问可以带来许多方便,特别是可以得到拨款,省却每搞活动就向外筹钱的麻烦。

所谓“拿人钱财,与人消灾”,领导人存有这种心态,后果必然是处处以大人物的意愿为依归,政治人物俨然成了“一言堂”堂主,华团应有的方向迷失了,使命感丧失了,成为政党的应声虫或附庸。

政治人物驰骋的场所是政坛,政党才是他们施展抱负所在,不应该把政党政治带入华团。当华社的利益与他们所属政党利益相违背时,这些人该站在哪一边,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处境,正如国阵内部华基政党在议会里必须依党鞭指示投票是一样的。

文亚苏若正如市面传言是在马华压力下请长假,至少说明一点,就是马华高层已认识到党员过度介入华团非但不会给党带来好处,反而会引起华社高度不满而影响大选成绩。这是好事,如果能够叫文亚苏这类党工乾脆离开,更加符合华社意愿。

华团和华基政党应该相辅相成,华团扮演民间压力团体可以协助国阵内部华基政党在争取华社权益时更有力量,更有说服力。政党也好,华团也好,都应该回归本位,在各自领域发挥功能。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可惜谈了几十年,某些华团领袖似乎无动于衷,近乎麻木不仁,实在令人扼腕。

(2007-8-31,龙虎三十。东方日报)


2007年8月24日星期五

甲华堂热闹又刺激

惯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甲华堂主席陈瑞燕近日又有”佳作”。

她是被记者问起是否会跟随留台同学会代表沈墨义一起辞职时,爆出这句震撼华社的话。

记者这么问,是由于她曾经在复选会议上开出”沈墨义不做署理主席,我不做主席”这个条件。沈墨义如今挂冠而去,她是否尊重说过的话,是否愿意为自己的话负责到底,诚信度到底如何,备受关注。

好一个陈瑞燕,轻描淡写地吐出这句石破天惊的话:”我要沈墨义留,但没有说我要走;这里刺激又热闹,我也舍不得走。”原来她只与沈墨义共进,没有共退!

甲华堂为何刺激又热闹,令得陈瑞燕舍不得走呢?蝉联主席的她,当然深知个中三味。

甲华堂风波迭起,纷争不断,始自陈瑞燕当掌舵人的2005年。应该负起最大责任的,当然是领导层的立场和处事方式。

顾名思义,华团就是为华社服务的团体,领导人应该胸怀华社,捍卫华社利益,为族群 争取应得权益才是。华团有华团的使命和任务,非但性质与政党不同,而且与政党”只有立场,没有是非;只有该不该做,没有对或错。”的心态截然不同。华团不 能够也不应该与政党混为一体,形成党团不分,影响了华团的正常操作。

甲华堂正是不幸陷入”党团不分”困境,领导层的使命俨然是”党团挂钩”,怎不引发风波,怎不出现纷争不断局面?

掌舵人为了迎合政治人物的喜好,居然置法治精神于脑后,公然践踏章程。过去事例不谈,最近委任政治人物当顾问,就引起华社极大不满。

章程明文规定顾问人选必须”任常务理事连续达十年以上”或”对本会有特殊贡献者”之外,也清楚写明理事会只能”推荐”予会员大会通过。

这位政治人物完全不符合章程的规定。违背章程的事,怎么可以在理事会讨论,又怎么可以通过民主暴力来强行表决,以简单的多数票通过?

本届团体理事的选举方式,也是有悖章程的。章程明确规定”团体会员选举则采用自由选举(Liberty method)”选举委员会却超越章程,以提名方式进行,结果是不劳而获。操弄选举,只手遮天,莫不以此为甚,怎不令有识之士扼腕叹息再三?

主席玩世不恭心态更是主要因素。既把大会堂当成显示演技的舞台,又处处跟在某一政党后面走,更在”刺激又热闹”大前提下恋栈权位,加上吃党饭的秘书推波逐澜,甲华堂岂能不刺激又热闹?

领导层心态不改变,或者这类人物继续掌权,甲华堂怎会有一片净土而风平浪静?

(2007-8-24,龙虎三十。东方日报)

2007年8月22日星期三

谁当署理?


大会堂理事会在主席表态说”沈墨义是好人,我不想伤害他”过后,一致通过接受沈墨义辞去署理主席职位。谁会是接任者,备受关注。

根据惯例,接受之后就应该从理事中选出递补人选,况且这是大会堂第二把交椅,怎能不立即行动?

妙就妙在随后的宣布:这个职位悬空至”下一次改选为止”。

陈瑞燕当然很在意谁出任这个职位。她说过”沈墨义不做署理,我不会出 任主席职位。”又在在三顾茅庐说服沈墨义出任署理之后,高兴地说”有如此最佳人选,我可以放心去美国探望女儿和外孙了。”最佳人选如今已”不带走一片云 彩”离去,她本人又因”大会堂刺激又热闹,不舍得离开”,她认为次佳人选会是谁呢?

理事之中是否有人对这个职位虎视耽耽,不得而知;不过,理事之中,不乏资历深,担任多届副主席,对大会堂事务有深入了解之人,加上常长期悬空不合常理,以大会堂今天的状况,也不适合。饱学之士如陈瑞燕,怎能看不到这一些?这里面显然很有玄机。

她心目中的次佳人选,应该不是现任理事之中的任何一个人。

理由很简单:如果是的话,当场另选一人好了,何必敲锣打鼓宣布悬空至下次改选呢?

既然不是现有理事,那么,会是谁呢?

这个人其实已经呼之欲出,只因为曾经三番几次高唱儒家道德,还背了包袱,才像大姑娘上花轿一样表现得羞答答。

羞答答的原因不是不想做,而是顾忌重重。

包袱之一,是大会堂今年会员大会的提案。领导层重心人物文亚苏和杨秀 崇以”三宝山是不祥的坟山”为前提,联名提出把文化火炬点燃仪式从三宝山移至大会堂门口的提案,引起华社极大回响,两人被舆论指责为”对历史的无知和诋毁 华社三度捍卫三宝山完整主权的功绩”。这条提案虽然过后被收回,但是大会堂的形象和尊严已被蹂躏得不成形。

以被委理事身份出任第二高职,会不会等同否定了中选理事的能力?这样的委任肯定是大会堂历史上的首创,会不会引起舆论,大会堂形象会再度受损吗?

新近被委的杨秀崇已去函表明拒绝二度受委。他在信中这么说:”儒家之道受到漠视……华社问题纠缠不清,乌烟瘴气……我选择置身度外。”

上一届,杨秀崇是被委的文教主任,这一回却婉拒,为什么?以他与陈瑞燕的渊源之深和交情之笃,也选择在目前情况下”置身度外”,陈瑞燕心目中的次佳人选,究竟有何等能耐可以协助她在大会堂内扭转乾坤,摆脱”乌烟瘴气”而开创一个新局面?且拭目以待。

(2007-8-22,众议园。南洋商报)

2007年8月17日星期五

甲市区龙虎斗



来届大选,马六甲国会市区国会选区肯定是全国注目所在。

这个议席向来是反对党堡垒,1969年以来,行动党战无不克。 这个优势在上一届选举被马华击破了。 政坛新雀王乃志一鸣惊人,把郭金福拉下马。 郭金福当时是行动党总秘书长,全党上下没人想到他会在堡垒区演滑铁卢。 他过后负荆请罪,辞去总秘书,退出政坛。

王乃志一洗马华30多年屡败屡战之耻,全党上下欢欣鼓舞不在话下。 却有一点不能不提的,是甲州马华对“收复”这个失地信心其实不强,马华候选人被认为是“炮灰”,以致在物色人选方面举棋不定。 多年前就曾经由从未涉足政坛的国家足球队队长当候选人应战,至今还有人当笑话来讲。

王乃志之胜,在于他的清新形象和没有包袱。 不可忽略的是他出征之前已是华团活跃份子,建立了一定的公信力。

马华用对策略,打海南乡情牌也是决定因素。 海南人社会当时流传“王乃志是输定了,但是几十年才有海南人出来竞选,不能输得太惨丢海南人面子。” 王乃志以区区200多票胜出,可以说是浓郁的海南人情结发挥的效果。

王乃志当国会议员的表现不俗;他谦恭和蔼展现出来的亲和力,赢得华社一致口碑;他在议会内外秉直发言,体现新一代政治人物敢于突破的勇气。 尽管在甲州有点“孤军作战”意味,却得到中央器重,委为中委。 马青总团长廖仲来已经宣布王乃志在来届大选在原区出征。

马华人选已定,行动党方面又是如何呢?

执政党一再通过选区划分蚕食反对党强区,反对党已无优势可言。 马六甲市区国会议席版图从早年的四方块切割分扯成目前的茄子状,沿海郊区已纳入“市区”范围。 行动党如果还是抱着过去的思维应战,要想夺回这个议席,谈何容易。

一般人认为除了林家父子,行动党派谁上阵,都没有胜利把握,林冠英也认同他是最适当人选,只是一切有待中央决定。

政治是残酷的,即使最佳人选林冠英出征,他自己估计也只有50:50的机会。

郭金福之败 不单是选区划分的不利,还有党内派系纷争的困扰。 郭金福退出政坛文告的诤言“远小人,亲贤臣” ,至今还是掷地有声。

林冠英当上总秘书以来,在整合甲州派系方面作出什么成绩,有待考验。 不过华社有一点共识,就是林冠英果如报章所言弃甲改攻槟城或其他州国会议席,甲州行动党将处于非常不利之境地。别说夺回市区国会议席,能否保住现有的二州席,也不被看好。

任重道远的林冠英,应该把心力放在甲州国会议席,不要搬老套,一会儿说要与民政党在槟州升旗山选区见高低,一会儿又挑战黄家定到武吉免登较量。 这类方式已经过时了,不适用于e时代;况且执政党在各种有利条件配合下,全力以赴攻打一个选区,岂有不胜之理?曾敏兴当年挑战李三春到芙蓉竞选,结局如何?林冠英应引以为诫。

(2007-8-17,龙虎三十。东方日报)

2007年8月10日星期五

温水煮青蛙效应




甲马华终身学习局主办「华青政治冷感?」论坛场面冷清,相片所见,听众大约只有20人左右,

是华青真的对政治冷感而出现此尴尬场面,或者另有他因,不便猜测。 值得回味的,是几位主讲人的论述,尤其是马青总秘书魏家祥国会议员的话,更值得深思。

魏家祥是公认马华新一代领导人之中的佼佼者,他学识丰富,能言善辩,经常在寰宇电视「就事论事」论坛为维护马华形象地位力战群雄,表现突出。他对马华的忠心耿耿和对国阵政策的全力支持,不在话下。

他肯定“年轻人还是应该勇敢发言”,不以为华青对政治冷感是由于大专法令的限制。

他进一步阐明:这项法令约束的是国立大学的学生,私立大专生不受影响。国立大专有30万学生,除去回教大专,只有约20万人受限制。

他以自己为例加强他的观点,说他在大学期间也受这条法令对付,不但被警告还遭马六甲基金局取消贷学金,但是上诉得直,还当上国会议员。

大专法令戕害学子,已是不争事实。 许多在政治上早熟,有理想,有民主人权概念的大专生,就由于敢于挺身而出,像魏家祥所说“勇敢发言”而受到校方压迫,被带上校园法庭审讯,然后面对警告,罚款,停学或开除命运。 像魏家祥这么幸运“上诉得直“者,能有几人?

黄伟益在「学运世代闯政坛」(见东方日报8月3日名家版)就这么说:这些“学运世代绝大多数都投身在野党,反而对执政党基本上都不屑一顾,主要原因是他们早已经见过执政党集团腐败的一面。”魏家祥尽管曾经领教大专法令之害,但是进了执政党庙堂,不能也不敢捋虎须而指法令违反人权,是必然的。

魏家祥强调只有约20万国立大学生受影响,言外之意是私立大专生还是可以勇敢表达政治见解。 这话表面合情合理,却忽略一个事实:不论受影响人数是多是寡,都掩盖不了法令的不合理性。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浅显的。

魏家祥既然身受其害,而且肯定他在大学时期的作为是正面的,他应该比一般人更加了解法令对年轻学子伤害之大;当上国会议员,应当通过内部协商,积极争取撤销这条不合理的法令才是。

没有这么做,或者做得不够彻底,反而以自身为例,说可以通过“上诉得直”完成学业,还当上国会议员,无疑是劝告国立大专生逆来顺受,乖乖当顺民。 民主人权的事,让私立大专生去搞算了。这是“温水煮青蛙”效应已经发酵的明显现象。

马华领袖经常忘了自己是执政党成员而扮演反对党角色当英雄,承诺要为民争取这个那个,甚至像反对党一样到现场挂布条,举标语抗议政府的工程,令人啼笑皆非。 马华各级议员就像救火员一样到处忙着灭火而从来不能或不愿找出起火源头或放火之人。 例子之一就是年年发生的华裔优秀生不能进入国立大学或拿不到第一志愿这件事,马华议员年年当救火员,还成立特别局专门处理,过后敲锣打鼓夸耀成就。

也是“温水煮青蛙”效应的一种反映。

(2007.8.10.东方日报《忠言逆耳》)

甲华堂发起人联合文告



我们全力支持留台同学会8月7日文告表明的严正立场。

我们认为,甲华堂是华社最高组织,必须忠诚地负起领导华社重任,站稳华社立场 ,遵循创会宗旨,摆脱政党政治影响,坚守“关心政治,超越政党”明确原则。

甲华堂第一届理事会为了彻底贯彻创会宗旨而不惜与主席划清界线的正确做法,是华团史上的里程碑。 我们希望华堂理事都能秉承这种精神,果敢维护华堂超然形象,排斥政党政治。

甲华堂近年风波不断,在于领导层与华社的距离越来越远,不能正确反映华社立场所致,根本原因是主要领导人没有能够摆脱具有强烈政治背景人物的影响或左右。 这类人物不离开,甲华堂将永无宁日。

我们同意华堂章程不是尽善尽美,但是未修正前,还是必须严格遵守。我们遗憾见到主要领导人公然宣称“谈章程没有意义”,甚至叫嚣“烧掉章程”,这种漠视章程,没有法治精神的低劣表现,必须受严厉谴责。

我们吁请具有强烈政治背景的人物离开大会堂领导层,回到适合他们施展抱负的政党,千万不要执迷不悟,把政党政治带入华堂,污染华堂。还华堂一片净土!

(2007-8-10)

2007年8月8日星期三

沈墨义辞职


沈墨义出任华堂署理主席一个月另二天就呈函辞职,可以说是华堂大地震,华社关注不在话下。

认识墨义几十年,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好斗的人。 书生气质,说话缓慢,条理分明,以理服人是他的特质。 即使意见不同,也不会情绪失控而提高声调语气。 华堂主席陈瑞燕就曾经在他成为署理主席之后,撰文赞扬他的稳重及睿智的处事态度。

以他这么一个沉得住气的人,也会因“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应强烈,并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心里有个决定”而毅然辞去华堂第二高位,肯定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沈墨义是在陈瑞燕三顾茅庐,又在复选会上开出“沈墨义不做署理主席,我不当主席”先决条件下勉为其难承担这个重任, 他过后明确表示是基于“为了顾全大局,恢复华堂过去的形象”。此次呈辞,是不是在这个大前提上不能取得其他领导人认同而引发的呢?

沈墨义不认同“党团挂钩”,认为政治人物不应该担任华堂高职的一贯立场是很明确的。 上届理事会选举过后,他曾经撰写两篇特写,关注大会堂可能受政党的影响而失去方向。 心存华社,要华团保持独立操作的原则立场,是与华社一致的。

坊间很多人在问:辞职原因何在?

这两天的报道,当事人都没有明确说明,难怪有这个疑问。

其实,关心华堂动态的人,从委任顾问争议中,可以见出端倪。

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委任顾问时,荥阳堂代表郑振亚提议拿督威拉颜文龙,古城文化坊歌乐联谊会吴炳瑞附议之后,沈墨义第一个出声反对。

沈墨义反对的不是颜文龙,而是基于他一贯的原则立场,他也认为必须根据章程行事。

华堂章程第十一章明确指出:“凡任本会堂常务理事连续达十年以上者或对本会堂有特殊贡献者,由理事会提名推荐,交由会员大会通过,可以选为名誉主席或顾问。”

尽管颜文龙这么多年来的确为华社做了好多事,把鸡场街文化坊打造得有声有色,又把年景布置嘉年华会搞得红红火火,是否符合章程规定的条件?读了引述的条文,当会明了。 沈墨义甘冒颜文龙不悦而率先反对,凸显读书人坚持原则立场的可贵品质。

沈墨义辞职,处境最尴尬的是陈瑞燕。 她怎么解读“和而不同,同而不和”是一回事,能不能放心依计划到美国探望女儿外孙是另一回事; 她会不会坚守诺言与沈墨义共进退? 绝对是很值得关注的一点。

陈瑞燕透露华堂理事会订本星期五开会讨论墨义辞职的事,届时将会决定是否挽留。 了解沈墨义的人都知道他的为人,决定的事不会随便更改。 他是留台同学会代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须慎重考虑团体的形象,况且留台同学会已经在文告中非常清楚表明他继续出任这个高职,已不具“实质意义”,怎能违背团体的立场?

沈墨义的辞职如果能够激发华团认清独立操作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认同华团不是政治人物驰骋所在,让政治人物回到适合他们施展抱负的政党,大功一件。

(2007-8-8,众议园。南洋商报)

2007年8月3日星期五

华社?何物!


甲 大 会 堂 主 席 陈 瑞 燕 在 会 员 大 会 讲 出” 心 声”。 她 说:”经 过 两 年 不 绝 纷 争 和 议 论 的‘培 训’, 我 终 于 明 白 华 社 为 何 物 了。” 讲这 话 之 前, 她 以”华 堂 如 此 多 娇, 引 无 数 老 老 少 少 闹 闹 吵 吵” 当 开 场 白。 两 相 对 照, 可 以 理 解 她 口 中 的” 何 物” 作 何 解。

当 华堂主席以来,陈瑞燕常有令人拍案 叫”绝” 的 言 论。去 年 在 青 年 团 大 会 说” 演 技 尚 未 成 熟, 也 许 永 远 不 能 当 一 级 演 员” 而 受 到 四 位 发 起 人 抨 击。 今 年 的” 真 情 表 露” 却 没 有 在 华 社 引 起 大 涟 漪, 倒 是 这 两 年 来 一 直 伴 同 她 在 大 会 堂 奋 战 的 副 主 席 文 亚 ( 现 已 改 任 秘 书 了) 连 继 写 了 好 多 篇 呼 应 文 章, 感 叹, 埋 怨, 抨 击, 批 判 兼 而 有 之。

本 文 不 是 与 文 亚 苏 笔 战, 而 是 从 不 同 角 度 理 解 这 句 话。

” 华 社” 是 我 们 社 会 的 专 有 名 词, 外 国 报 纸 杂 志 提 到 华 社, 总 得 要 在 括 弧 内 解 释” 这 是 华 人 社 会 在 新 马 的 简 称。”

华 社 不 是 自 然 人, 却 是 真 真 实 实 存 在 着; 华 社 事 务 千 丝 万 缕 五 花 八 门, 错 综 复 杂 得 令 人 眼 花 缭 乱, 个 人 力 量 有 限, 必 须 群 策 群 力 方 能 解 决。于 是 出 现 领 袖 群 伦 型 人 物, 他 们 抱 着 为 华 社 服 务 的 宗 旨 组 团 结 社, 聚 众 人 智 慧, 合 群 体 之 力 解 决 会 员 的 难 题 和 困 境。

追 根 究 底, 华 团 的 成 立, 就 是 为 会 员 与 华 社 服 务, 领 导 人 任 重 道 远 不 在 话 下。只 是 人 心 复 心 态 不 一, 要 求 有 别, 期 望 有 异, 做 得 多 好, 总 有 人 不 满, 总 有 很 多 议 论。领 导 人 必 须 是” 岂 能 尽 如 人 意, 但 求 无 愧 我 心” 之 外, 还 必 须 有 任 劳 任 怨, 不 计 个 人 得 失, 把 族 群 利 益 放 在 最 前 头 的 宽 广 胸 怀。

华 团 公 信 力 之 建 立, 有 赖 于 领 导 人 的 心 态 是 否 正 确, 才 能 和 素 质 也 很 重 要, 三 者 缺 一 不 可。标 榜 的 既 是 为 华 社 服 务, 甚 或 提 升 至 另 一 层 次 捍 卫 族 群 权 益 和 为 族 群 争 取 公 平 合 理 对 待, 领 导 人 就 应 当 了 解 华 社 要 的 是 什 么; 唯 有 了 解 华 社 何 求, 才 能 依 据 华 社 意 愿 做 事, 才 能 使 团 体 发 挥 应 有 功 能。 没 有 这 些 基 本 素 质 才 能, 应 该 有 自 知 之 明, 千 万 不 要 以 玩 世 不 恭 姿 态 献 丑, 误 人 误 己, 成 为 千 夫 所 指。

总 领 导 机 构 的 主 脑 人 物, 除 了 应 该 具 备 比 普 通 华 团 领 导 人更 好 的 素 质 和 更 大 的 才 能, 对” 华 社 为 何 物” 这 样 的 概 念 要 比 一 般 领 导 人 清 楚, 认 识 更 加 深 入, 更 加 全 面, 脚 踏 实 地 作 出 付 出。 做 不 到” 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最 少 要 与 天 下 同 忧, 不 能 坐 上 去 之 后 才 来 体 会 了 解, 更 不 能 像 演 员 一 样 纯 是 为 了 做” 秀”。 演 员 表 演 得 多 精 彩, 也 只 是 根 据 剧 本 和 导 演 指 令 行 事, 幕 后 的 人 才 是 真 正 发 号 令 者。

大 会 堂 肯 定 不 是 让 领 导 人 展 示 或 训 练 演 技 的 舞 台, 存 有 这 类 心 态 者, 应 当 另 作 打 算。

(2007-8-3,龙虎三十。东方日报)

2007年8月1日星期三

张 雅 山 有 何 贡 献


据 知, 华 堂“ 委 任 顾 问” 争 议 当 晚, 有 人 突 然 冒 出 一 句“ 张 雅 山 有 何 贡 献?”

接到信息当晚, 第 一 时 间 的 反 应 是: 谨 言 慎 行是古 训, 对 历 史 无 知 者 应 该 把 这 四 个 字 当 座 右 铭。

张 老 对 华 堂 贡 献 如 何, 笔 者 去 年 在 古 城 人「 风 雨 大 会 堂」 系 列 中 已 经 写 得 很 清 楚 了, 应 该 是 人 微 言 轻, 引 不 起 人 们 注 意。 为 了 还 张 老 一 个 公 道, 也 为 了 让 更 多 人 认 清 事 实, 讲 一 些 出 来 与 大 家 分 享。

筹 组 第 一 届 理 事 会 时, 华 社 对 谁 当 主 席 这 个 问 题 不 但 关 心, 而 且 很 主 动, 很 积 极 提 供 许 多 宝 贵 意 见。

当 年 的 共 识 是: 主 席 人 选 应 该 是 真 心 诚 意 为 华 社 做 事, 有 良 好 服 务 纪 录, 立 场 公 正, 有 宽 广 胸 襟, 不 计 个 人 得 失; 为 了 避 免 成 为 一 言 堂, 更 为 了 维 护 大 会 堂 “关 心 政 治, 超 越 政 党” 创 会 宗 旨, 主 席 人 选 必 须 没 有 强 烈 的 政 党 背 景。

张 老 是 很 多 人 心 目 中 理 想 人 选。 其 时 张 老 在 中 华 总 商 会, 培 风 董 事 会, 华 人 教 育 协 会 几 个 大 组 织 担 任 要 职, 对 华 教 和 培 风 贡 献 尤 其 大, 蝉 联 多 届 总 务 之 职, 人 称“ 老 总 务”。 他 不 但 备 受 华 社 尊 敬, 也 被 公 认 是 各 方 认 同 的 最 佳 人 选。

可 是 他 坚 决 拒 绝。 我 们 三 番 四 次 劝 说, 他 都 猛 摇 双 手 谦 虚 地 说: “我 学 识 不 足, 不 适 合 担 此 重 任。 ”他 进 一 步 表 示 要 把 精 力 集 中 在 培 风 和 华 教, 华 社 工 作 应 由 大 家 分 担 才 有 意 义。

坦 荡 荡 心 胸 使 我 们 不 得 不 另 作 他 人 想。

第 一 次 理 事 会 选 举, 张 老 以 华 人 教 育 协 会 代 表 入 选, 复 选 时 荣 膺 副 主 席。 此 后 他 就 一 直 出 任 这 个 职 位 直 至 以 年 纪 老 迈 为 由 退 休。

不 当 主 席, 张 老 还 是 倾 全 力 为 大 会 堂 服 务。 第 六 届 文 化 节, 精 英 文 化 义 演, 汉 丽 宝 首 演, 筹 会 所 基 金 等 等 几 项 大 活 动, 他 都 积 极 参 与, 出 任 募 捐 主 任, 四 处 筹 款。

他 经 常 对 我 们 说:‘ 坐 上 位 子, 就 要 真 正 负 起 任 务, 不 要 挂 个 虚 名。’

他 身 体 力 行, 每 一 次 筹 款 都 走 在 最 前 线, 像 火 车 头 一 样 起 带 动 作 用。 第 六 届 文 化 节 取 得 成 功, 他 贡 献 不 小; 精 英 文 化 义 演 为 培 风 翻 建 礼 堂 筹 获 首 笔240万 基 金, 他 居 功 至 伟; 汉 丽 宝 首 演 筹 得20多 万 修 建 抗 日 义 士 记 念 碑 基 金 和 还 清 郑 和 石 像 费 用, 是 他 运 筹 帏 幄, 全 力 以 赴 达 至 的, 功 不 可 没。

不 当 募 捐 主 任, 他 一 样 努 力 配 合。「 黄 河 大 合 唱」 筹 会 所 基 金, 他 表 现 特 佳, 巍 峨 会 所 也 饱 含 他 的 心 血…….

可 以 这 么 说: 大 会 堂 能 够 在 短 短 几 年 通 过 几 项 大 活 动 树 立 崇 高 形 象, 张 老 也 有 一 份 不 可 磨 灭 的 功 劳 和 贡 献。

张 老 对 华 社 的 关 心, 对 后 辈 的 关 怀, 对 团 体 的 关 爱, 不 是 一 般 人 可 以 相 比 的, 只 是 由 于 他 个 性 率 直 又 不 善 捧 迎, 有 话 直 说, 还 有 ‘路 见 不 平, 拔 刀 相 助 ’的 侠 义 之 气, 经 常 为 了 正 义 公 平 挺 身 而 出, 难 免 得 罪 伤 害 到 一 些 人。

张 老 完 全 符 合 大 会 堂 章 程 明 文 规 定 的 要 求, 绝 对 有 资 格 当 顾 问, 他 是 实 至 名 归, 不 容 质 疑。

「 风 雨 大 会 堂」 有 幸 成 书, 第 一 本 一 定 送 给 这 位 开 口 的 仁 兄。

(208.8.1.众议园。南洋商报)

2007年7月20日星期五

南 大心, 同 学 情


―― 记 第 八 届 工 管 系 同 学 聚 餐


2007年6月17, 18日,工管系第八届20多位同学在“东方花园”槟城渡过难忘的两天。

我们这届同学是在1963年入学,1967年毕业的,今年恰好是离校40周年,年纪最轻的也已经年过花甲。 岁月在每个人脸上刻下烙印,也消磨了蓬勃生气;青春不再,往昔的峥嵘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同学情南大心不减,反而随着时光的增长愈加炽热。四载同窗共读的欢愉日子永绕心头:紧张刺激的学习生活,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风潮不断的南大厄运,热火朝天的校庆活动,还有旖旎的云南园,柔情的南大湖,逶迤的长廊,庄严的图书馆,肃穆的三院,娉婷的相思树,狺狺的野狗吠声,霸王车夫召客的呼唤声,四勿亭,合作社,老卢餐厅,小餐厅,南大商店………无一不在每个人心坎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回忆是美好的,南大的坎坷激发了我们对母校的怀念,更加珍惜同学情。

这次聚会,缘起于去年在澳洲墨尔本举行的全球南大校友联欢会,我们这届只有张永锋,陈其礼,李福生,郭贻贤与我五人出席。异地相逢分外亲切,谈起参加人数不多,美中不足。 我提出不如我们自己来搞一个,号召班上同学参加,重温当年情。 在毫无异议之下,决定在槟城举行,由张永锋负责。

反 应 热 烈

回来之后我们试探性地与一些同学联络,反应非常热烈,异口同声表示一定来;我们受了鼓舞,加紧筹备。 我们分居各地,全靠电话和电邮联系。

经过几个月筹备,终于定案,地点在槟城著名旅游区丹绒武雅的Copthorne Orchid酒店。

班上同学共49人,黄铿保,陈兆炳,郑毓明,王炯煌,陈仲华五位经已离开人世;黄雄义,吴亮发,蔡清辉,丁善豹,程儒甸五人因健康关系不能出席。 尽管如此,参加的还有23人:

槟城:张永锋,张永生,张欣河,廖锡隆
太平:卢开明
吉隆坡:王光利,韩福麟,李福生,李文益,陈绍凯,庄瞬华,黄子强,胡玉珊
马六甲:许万忠,陈其礼
居銮:陈廷基
新山:陈亚栋
新加坡:杨良纯
印尼:李汉雄,郭贻贤,叶木林
荷兰:詹君武
香港:林玉祥

令我们感动的,是因健康问题不能出席的同学,每一位都表达深深的遗憾,一再交代我们不要忘了代他们问候所有同学。我们唯有衷心祝福他们早日恢复健康,参加下一次聚会。

非常难得的是定居外国的同学全部出席,精神可嘉。我们以发起人身份感激他们的盛情,回答是:“人生有几个40年?同学情岂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方 老 师 的 录 影

当年教导我们的老师,能够联络上的,只有槟城的钟临英师与定居香港的方展雄师。 钟老师与师母一同出席,方老师原本计划与林玉祥一起飞过来参加这个难得盛会,因儿女安排到欧洲而不得不割爱。他遗憾,我们更遗憾!

幸好林玉祥做了一些扑救工作:到方老师府上录下他的身影和谈话让我们一偿思念之苦。录像带中的老师,丰采依旧,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令人告慰。

方老师深情地道出他对我们的师生情,高度赞赏我们离校数十年后尚不忘相濡以沫的情怀,声调与当年毫无二致,我们仿佛经过时光隧道回到当年聆听教诲的日子,温馨甜蜜。

方老师说:在南大的几年,是他人生最美好,最值得留念的日子。 南大的创校背景,南大的遭遇,南大儿女的学习精神和沉重的使命感,美丽的相思树,秀丽的云南园……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加深他对南大的怀念。

舐犊情深,我们不忘老师恩惠;简短谈话承载无限深情,道出师生共同心声;情真意切,令每个人动容。 有人情不自禁对着萤光幕说“方老师,您好!”

林玉祥用他的录像机拍下我们的活动,既为聚会留下纪念,也让老师看看我们。他观看时,一定与我们一样激动。

吃 在 嘴 里, 甜 在 心 里

林玉祥非常热心,带来新上市的糯米荔枝。 甜美多汁的新鲜荔枝,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他是搞手表业的,送每人一个手表,表面上刻有南大校徽,还有“友谊长存”四字,下款是“工管系第八届,1963-1967”

我与他同是文艺爱好者,喜欢写作。 当年他写的“雾”轰动云南园。 聚会上,有人问他还记得白小姐吗?他回答得潇洒脱俗:“我已专心修佛悟性,尘世间的事,都已置之脑后了!”

我与他自70年代初见过一面后,就没机会重逢。30多年过去,他已茹素拜佛,头发花白了。 叹时光无情,哀人世沧桑,悲壮志不再。 我们只是紧紧握手,万缕情愫,尽在不言中。

回到香港后,他写了一首诗电邮给我,写出他对这次聚会的情怀:

“四年同窗,情同手足;
骊歌高唱,各奔前程;
滚滚红尘,咫尺天涯;
生活迫人,音讯点滴;
四十年后,相聚槟城;
青春易逝,岁月留痕;
相见不识,如在梦中;
前尘往事,历历在目;
情系南大,爱心不减;
数友仙逝,不胜唏嘘;
耳顺之年,来日无多;
大家珍重,重见巨港。”

第 一 次 见 面

出席同学之中,好几位是我离校以来从未见过面的:张欣河,廖锡隆,李文益,陈绍凯,胡玉珊,詹君武。张欣河见到我时,惊呼“变化太大了,完全认不出!”陈廷基是前几个月在居銮饭馆无意间遇到的,他与陈其礼在一起。打过招呼,其礼问他知道我是谁吗?他想不起,直到我开口他才认出我的声音。

我在南大时只有区区54公斤,如今体重增至78公斤,头上已是牛山濯濯,难怪他们认不出。幸好声音不变,否则路上相遇,真的当陌路人了。

个人境遇不同,磨难和挫折,失望和悲怆,无奈和彷徨在所难免;长袖善舞,商场得意,儿女成材的也不乏其人。 迈入老年,过去一切已成过眼云烟,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聚会中,几乎无人谈事业成就,只有亲切的问候和祝福。

餐会开始之前,我要求大家站起来为先我们而去的同学默哀。 我们惋惜悲叹早逝的伙伴,沉痛哀悼母校被人为扼杀。

王光利,张永生报效全场红酒,觥筹交错,开怀畅饮。 谈起母校,都有无限眷念,云南园面目全非令每个人心痛不已。但是南大种子已经随风飘扬,在全世界开花结果,南大精神已是被华人社会奉为圭臬。这是南大儿女的骄傲。

南 大 精 神 的 体 现

印尼的李汉雄和郭贻贤给我印象最深。他们与詹君武三位是班上的外国学生,毕业回到印尼时,华文教育处境非常恶劣,华文被视为洪水猛兽,华校被关闭,华文报纸杂志不见踪影。 可是他们秉承南大儿女不怕困难,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坚持到底。 今天,他们都很积极参与当地华团,一个在泗水,一个在巨港,都是领袖群伦人物;更加难得的是不忘母语教育的重要,热心鼓吹,还当导师。 读他们在特刊写的文章,深深感受他们发自内心的呼唤和满腔热情,他们以行动证明无愧于所受的教育,不辜负南大的栽培,南大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了。

詹君武是荷兰公民,毕业后到荷兰银行工作,最初担任普通员工,直到亮出南大文凭才被重用,一路攀升至顶峰。 南大文凭全球吃香,本地却不受承认,真是匪夷所思!

论学术成就,非叶水贵莫属,他是唯一修到博士学位的同学。 这个学位不是靠孔方兄的威力,而是真才实料读出来的。 可惜聚会期间他在北京当访问学者,不能前来与我们同欢共乐,让我们一瞻博士丰采。 他一再在电邮中对我表示歉疚,说下一次一定来。

南 大 一 家 亲

40年首度聚会吸引了槟城校友的目光,银财系的龚锦清说工管银财一家亲,全程参加;经济系的骆润德,林柔卿,会计系的马贞乾也来了,骆林两人是“班花”庄瞬华夫婿谢金悟同班同学,也是第一次相逢。

张永锋,张欣河合伙人张秋萍虽然是物理系的,他说同是第八届,非来不可。 中风后的他行动不便,还是坚持坐轮椅出席,我们报以热烈掌声。 他盛意拳拳,一定要请我们到楼下的卡拉OK 共度欢乐时光,几十人浩浩荡荡簇拥而下,开了两间房尽情歌唱。

唱那个时期的“校歌”绿岛小夜曲时,他特别兴奋,颤颤巍巍站起来跟着唱,我们把麦克风交给他,他唱得更起劲。

临 别 依 依

第三天用过早餐,是我们握别的时候了。 除了林玉祥继程到勿洞参观华文大学和凭吊参加革命的亲戚外,其余的都打道回府。 声声珍重,殷殷祝福,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有人颇有感触地说这是第二次劳燕分飞。 形式相似,心境截然不同。 第一次分手,人人满怀理想,是展翅高飞,是“欲上层楼”;这一回却是“天凉好个秋”,心如止水。境界之别,层次之差,真令人有“不堪回首”之慨!

两天相聚,回味无穷;临别依依,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启口。 希望大家健康快乐,2009年到印尼巨港参加第二次聚会!

(2007年七月追记于马六甲)
(2007.8.16印尼泗水《千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