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9日星期五

一角钱的回忆




    余生也晚,开始懂事的时候,市面使用的货币单位已经从分“跃进”为角了,只能从长辈口里听到几分钱可以饱一餐的故事。

    晚餐后闲聊,父亲最喜欢话当年,怀念几角钱可以解决一家人午晚餐的日子。他总是这么开头:“初来南洋的时候,一个人到潮州粥摊口吃饭,叫三几样菜,二碗粥,5分钱解决一餐。哪像现在,东西样样起价,已经吃不到一分钱一碗的潮州粥了。”

    对父亲这些话印象深刻的原因,是我经常“钱不够用”。上小学的时候,母亲给的零用钱是每天一角钱,进入中学,虽然提高到二角,还是怪母亲给的少,不够。

    那个时期,一角钱效用可大了。食堂卖的汤面,一角钱一碗,多加鱼饼鱼丸,一角五分;经济炒面、米份或粿条,每碟五分。我与姐姐通常吃五分钱的炒米粉,存下五分。偶尔吃加料的汤面,滚烫的汤面是我们的至上美味,务必吃到片甲不留才心满意足。

    家里用的早餐,通常是面包配不加奶的咖啡乌。我有特权,外加二粒半生熟鸡蛋与美味阿华田。叫卖面包的印度小贩前一个傍晚没来的时候,母亲会吩咐姐姐到楼下的咖啡店买糕点。我喜欢吃一角钱一包的香蕉叶辣死你妈,姐姐喜欢每件五分钱的马来糕。

    一角钱的辣死你妈,除了香味四溢的椰浆饭和油炒辣椒,还有生切黄瓜、汆烫蕹菜、油煎江鱼仔与1/4水煮鸡蛋,足够填饱肚子了。

    中学时期零用钱加了一倍,物价却已经起跳,仍有钱不够用的困窘。食堂里,一碟简单的咖哩饭卖二角,配料有鱼饼、马铃薯、杂菜、小肉片等;三角钱一碟的咖哩饭,另加叉烧、三层肉、鸡肉。

    免费供应清汤。家境宽裕的同学,喜欢加每件一角钱的酿豆腐;也有食量小的女同学,单吃酿豆腐就够了。

    市面卖的食物也很便宜,我最喜欢吃居所附近,印度摊口炒的辣椒面或咖哩面汤,每碟二角,配料是二小片墨鱼、几块豆干、豆芽。

    华人摊口的云吞面、面汤、鲜蚶粿条,也是二角钱起跳;多给一角钱,可以吃到韭菜加鸭蛋炒的鲜蚶粿条,或配有鸡丝、冬菇条、叉烧、青菜的云吞面。云吞面一概配五粒大云吞,不若今天,只有区区三粒这么小气。

    1960年代中期,物价基本上还保留这样的水平。最怀念与已故吴有川同学看九点场电影之后,骑脚车到新路西湖戏院对面空地,吃大姑卖的云吞面。“大姑”是终身不嫁、束长辫子、上了年纪的广东女佣统称,她们卖的云吞面是自己打的,每摊口感不一。

    其时,马六甲有好几家大姑卖的云吞面,到不同摊口尝试,比较每个大姑打面烫面的手艺,是当年的乐事。喜欢这一摊,是这位大姑卖的云吞面添加浓郁的麻油,风味独特,间或加一些鲍鱼丝给我们解馋。

    一分钱一碗潮州粥、一角钱可以买很多东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怀念的,是逝去的青葱岁月,是故去的老朋友、老同学。活着的人,还得精神,面对没钱万万不能的现实。

2015.5.29.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5年5月22日星期五

数说老板




闲来无事,与友好喝茶聊天,数说老板。有人触及刻薄型老板的劣行,急躁的老张马上接口,说他那位刻薄成性的老板,功力已达炉火纯青,无以复加境界。

啜了一口浓茶,他继续说:我那位腰缠万贯的老板善于以钱收买人心,很慷概;在外面遇见朋友,总是堆砌脸上的笑容,亲切握手问好,外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好人。对员工却是板起脸孔,不可一世。行政部职员给他取了个“扑克脸”外号。

华校出身的扑克脸,老婆儿女都不懂华语华文,英语是家庭用语。扑克脸很是崇洋,尤喜澳洲,每年必到澳洲度假,经常在员工面前夸赞澳洲多么好。澳洲的朱古力有益健康又价廉物美,他从没拿一两片给员工品尝。

去年度假回来,他一反常态,笑嘻嘻走进行政部,将拎袋往桌子一放,说:“请你们吃朱古力。”同事们面面相覷,惊愕。他进入私人办公室之后,行政主任取出朱古力分享。

澳洲朱古力名不虚传,甜而不腻,入口即化,人人吃得津津有味。心水清的同事拿起包装袋细看,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低声对大家说:“原来是即将到期的旧货!”同事们争着看包装纸上的有效期限,果真如所言。急智满分的行政主任拍拍手,自我安慰说:“多几天才到期,还是安全的,别怕!”

午休时间,同事们竞相诉说老板的卑鄙。结论是:一定是老板每一趟赴澳,都买很多朱古力给儿孙享用,孤寒的老板,是把吃不完又即将到期的存货拿出来给员工,假好心!

“孤寒、刻薄!”不轻易开口的老林冒出这一句。

老徐谈起他老板对付“碍眼”员工的鬼蜮伎俩。他说:我那位心胸狭窄的老板,把不听话职员视为眼中钉,处处刁难。他最不喜欢员工与眼中钉来往,离职之后也不例外。

有一次,无意间遇见三位女职员与他最憎恨、已经离职的原经理同桌吃饭,第二天,个别唤她们到面前详加询问。三人的回答虽然一致,却得不到他的信任,开始刁难她们。诸多挑剔之余,还不时冷嘲热讽。二位比较年轻的女职员被迫走了,剩下那位,就成为加紧迫害的眼中钉。

办事处入贼,一并盗取她保管的员工基金。老板趁机发难,怪她不及时把钱存入银行,要她赔偿;她百口莫辩,几位主管也帮她说情。老板见群情难违,苦思之下,想出“公投”绝招,拟出表格,要全体员工在不必还、全部还、还1/21/31/4之间做出选择。公投结果,九成以上员工认为她不必还,终止了这场闹剧。

“公投”让员工深入体会老板对员工的无理迫害,士气低落。

说到这里,老徐摇摇头,不愿继续了。

批判老板,稀松平常;二老板劣行,百年不遇。二友陈述,让我们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2015.5.22.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5年5月15日星期五

林明镜的冤屈




甲董联会主席杨应俊排除异己,撤除总务林明镜职务,招惹华社非议。夺权派铁杆支持者陈姓网友也认为不妥:“此次撤除手法是稍微粗暴和欠缺公道。”可见公道自在人心,不是可以倚多为胜,一手遮天。“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时多数可以得逞,却得不到人心。

林明镜是董总主席委任的中委。个性率直、富正义感的林明镜,不赞同以傅振荃、杨应俊为首的夺权派所作所为。他最常用这句话回应朋友的询问:“你告诉我,关中问题,叶新田、邹寿汉做错了什么?”

林明镜不支持夺权派,被杨应俊视为眼中钉,以“数次不遵循理事会议(反叶邹)议决案执行任务”为藉口,成立宋德祥、房有平、蔡明彪三人纪律小组,限林明镜三天内做出“为何不应被对付”的书面解释。

表面看,杨应俊是循规蹈矩,常规行事;深入研读,才知道不是这么一回事。

据知,开理事会的时候,杨应俊先是要林明镜“马上”在董总中委与甲董联会总务之中,做出“二选一”抉择,自觉不妥,改为“三分钟内作出决定”。善于和稀泥的署理主席萧汉昌主张一个星期,宋德祥认为三天已经足够。

三人纪律小组提交给理事会的报告,是这么说的:“纪律小组一致议决明镜校长没有抵触议决案”。白纸黑字,明确的结论得不到杨应俊的“赏识”,在紧急会议上绝口不提,而是以民主暴力,做出“撤除林明镜职务”的决定。甲总商会会长陈保成在“挺林明镜”记者会上,就这么认为:“甲董联会尝试掩盖调查报告,这对林明镜非常不公平,而且也会让华社对林明镜存有误解。”

成王败寇,自古已然。趾高气扬的杨应俊在记者会侃侃而谈,数说林明镜的不是,忽略或者忘了,甚或全然不知民权为上,任何纪律行动必须遵循一定规范,不能随心所欲,任性胡为。

“马上”二选一固然霸道,“三分钟”实属蛮横;“一个星期”不符常规,“三天”更是荒谬。法律界朋友说,为了让被告人有充分时间搜罗证据证物、邀请证人作证,2个星期是合理期限。

这期间,理事会可以暂时冻结林明镜的总务职责,待纪律小组报告出炉再作决定。

既然决定采取纪律行动,必须有明确控状,详列林明镜什么时候、哪一次会议、哪个地点犯上错误,或者做出对甲董联会不利的行动。有了书面控状,林明镜就可以根据控状做出书面解释;纪律小组如果认为书面解释不足以脱罪,可以传召林明镜前来解释。

理事会决议案不是控状,不能只凭一、二个议案,就要林明镜解释不应该被撤职的理由。来自华教团体的董联会理事,不乏资深律师、会计师、审计师、工程师、企业家等饱学之士,怎么都跟着杨应俊走,成为杨应俊技术错误的共犯?

老骥伏,坚守原则,不跟风,不沆瀣一气,是林明镜可贵处。西瓜偎大边,同侪六人,无一说句公道话,落井下石有之;孤掌难鸣的林明镜,理应早就看到后果。

人微言轻,仅以秃笔,为明镜申冤。

2015.5.15.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5年5月7日星期四

中国人的交响乐




颀洋学长发来以“天籁之音”为题的电邮,要我聆赏中国新一代杰出二胡演奏家孙凤2013年在台湾竹塹国乐节上,与阎惠昌指挥的新竹青年国乐团配合,演奏《梁祝》协奏曲的现场录像。附语是:“毫不夸张地说,一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让我足足听出了两大碗耳油。我们的民族乐器,把许多西洋乐器都比下去了。这样动听的民族乐曲,一定要从头听到完。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在“洋为中用”思想主导下,把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以奏鸣曲形式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主要作曲者是在籍生何占豪与陈钢。经过多次试演,在1959527日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由当年只有18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樊承武指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生管弦乐队协奏由于曲子生动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感情,立即轰动全国。次年,中国唱片公司邀请俞丽拿灌录了《梁祝》唱片,广销海外,是全球华人喜爱、百听不厌的乐曲。

以“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为座右铭的何占豪,学的是小提琴专业。他以越剧唱腔为基础,写出《梁祝》主旋律之后,用小提琴拉给陈钢听,再由陈钢写出钢琴伴奏,然后与多人配合,写出乐队配器部分,完成整部协奏曲。

何占豪在主旋律的演奏方面,引进很多高胡滑指技,是小提琴“洋为中用”的开端,也使《梁祝》富含民族风味。优雅的的笛子奏出江南春早、风和日丽的江南景致之后,同窗共读的欢愉、十八相送的欲言又止、抗婚的坚决、楼台会的凄切、投坟的壮烈、化蝶的凄美,无不娓娓动听、入木三分。《梁祝》被誉为“老百姓听懂,老百姓喜欢”、“不朽的民族音乐经典”,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国人的交响乐”,实不为过。

旷世之作《梁祝》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一位学者曾经这么赞叹:“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足见《梁祝》享誉之高。

决定首演人选的时候,与俞丽拿同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沈榕,也在考虑之列;俞丽拿的演奏风格比较热情奔放,沈榕则趋向柔和细腻。几经考虑,最后选定俞丽拿。



我于1960年买到俞丽拿灌录的中国唱片,保留至今。录音虽然差些,俞丽拿的演奏也未臻完美,但是,她把年轻人的纯真,以及青春少艾对爱情的向往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被喻为最有韵味、最值得珍藏的佳品。

逾半个世纪以来,演奏与灌录《梁祝》的小提琴家不计其数。俞丽拿属第一代,第二代沈榕,第三代窦君怡,第四代吕思清,各有特色。俞丽拿数十年来演奏无数次《梁祝》,技艺炉火纯青,感情细腻丰富。1987年,已经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的俞丽拿与指挥家陈燮配合,上海交响乐团协奏,重新录制了《梁祝》。技艺提升了,指挥更熟练了,乐团更完美了,录音更高级了,评论界却认为还是首次录制的唱片最出色、最有韵味。

个人偏爱孔朝晖1992年,为香港《雨果》唱片公司灌录的《梁祝》。演奏技巧高超的孔朝晖,完美演绎了《梁祝》,配合雨果精良的高科技录音设备,效果极具震撼,是一个极出色的版本。



何占豪曾经把《梁祝》改编成高胡、二胡、琵琶、古筝协奏曲,他个人最满意古筝版。孙凤的演奏技艺高超,感情十分投入,发展部“抗婚”部分尤其特出。可是,二根弦的二胡,音域毕竟比不上四条弦的小提琴,整体表现难以匹比。

(2015.5.8.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