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星期五

拒绝遗忘,坚持真相



12月26日,赵明福的妹妹丽兰在《全民挺明福》成员陪同下,到马六甲为“拒绝遗忘,坚持真理”造势,争取有正义感的市民联署致给首相,要求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追查赵明福死因的信。

去年7月5日,赵明福以证人身份到反贪委员会协助调查彻夜未归,次日凌晨却被发现离奇死在雪州反贪委员会大楼。赵明福死得不明不白,舆论纷纷要求成立皇家调查庭查明真相。政府同意成立只调查盘问过程,不查明死因和追究责任的皇家调查庭,群情不满。民意难违,政府终于成立验尸庭调查赵明福死因。

首相已经向赵家承诺,若不满意验尸庭的结果,政府会郑重考虑成立皇家调查庭的请求。验尸庭开庭年余,法医被恐吓、上庭的证人不专业化不认真、反贪会律师污蔑赵明福和赵家等等进展,一再令人失望;尤其是据称赵明福手书的关键字条被隐藏经年才提呈给验尸庭,增添案件的扑朔迷离感,难以使人信服。

赵家认为唯有成立皇家调查庭,方能查出真相。在全民挺明福委员会配合下,决定走遍全国,征求10万个公民联署,至今征求到4万多人,距离目标尚远。

汇报会上,黄业华介绍全民挺明福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趙丽兰代表赵家发言。她以近乎哽咽的语气强调,赵明福事件不是政治问题,而是正义、公平、人权是否被尊重,是全民的问题。我们不能让赵明福白死,希望各政党、非政府组织、社团或个人协助赵家找出赵明福坠楼案真相,一定要还他一个公道。

她恳请民众踊跃、热烈参与“拒绝遗忘,坚持真相”签名运动,筹集十万个签名,要求首相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让一个真正公平、透明及独立的单位来全面调查赵明福的死因。

配合上述汇报会,甲华堂青在户外特别以白蜡烛排列出英文“真相”(TRUTH)字眼,并邀请所有人点燃蜡烛;甲华堂青理事一行人随后陪同赵家前往新天地小贩中心展开收集签名。

“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就山。”赵明福冤案牵动千万人的心,多一个签名,就多一份力量,心存正义的每一个人,自己要签,也要广邀亲友联署。皇家调查庭能否成立,在在考验政府不断强调的“以民为本”是否停留在口号阶段。

(2010.12.31.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2月29日星期三

《风雨大会堂》新书推介暨点评会




时间
2011年1月6日 · 20:00 - 22:00

位置 隆雪中华大会堂 - 楼上讲堂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Kuala Lumpur,Malaysia

创建人
KLSCAH 隆雪中华大会堂

主办单位:隆雪华堂文教委员会
协办单位:甲华堂青年团

推介嘉宾:隆雪华堂总秘书杨有为先生

点评人:

1)李万千(专栏作者、评论人)
2)林源瑞局绅(马六甲文史家)
主持人:陈亚才(文史工作者)

推介暨点评会入场免费,欢迎出席交流!

询问:隆雪华堂秘书处 03-22746645

介绍

马六甲资深写作人许万忠新著《风雨大会堂》已经出版了。

这本书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写的逾百篇与马六甲中华大会堂有关的评论文章,涵盖面广,从筹备成立到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有论及。

作者是马六甲中华大会堂发起人之一,任筹委会主席。甲华堂成立之后,他在历届理事会中担任要职,对甲华堂的事知之甚详。

全书分三部分:《风雨大会堂》收集了16篇甲华堂成立初期发生的人事纠纷和数度为华社筹款的活动,第二部分《一步一脚印》收集了近百篇评论甲华堂大小事件的文章,第三部分是附录,收集了发起人以及马六甲华团发布的文告。还有其他评论人写的文章。

甲华堂首任主席林书甫为本书题了“董狐之笔”四个字,原主席拿督郑永传律师写序。

许君文笔简洁流畅,笔锋锐利,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风雨大会堂》是一本内容精彩,可读性很高的著作,每本售价20令吉,有意购买者,可以联络:地理学家(06-2816813)、海南会馆(06-2823917)、谭力铭(016-6651313)、廖铭安(010-7607229)、作者许万忠(016-6115989)、隆雪华堂秘书处(03-22746645)。

许万忠新书推介会

《风雨大会堂---马六甲大会堂人事物记实》推介会

时间
2011年1月15日 · 10:30 - 12:00
位置 培风中学怀萱堂
40, Jalan Tan Chay Yan,
Melaka,Malaysia

创建人
谭力铭, 房有平, 许万忠

联办单位:马六甲培风校友会、海南会馆、南洋大学校友会、留台同学会、华校董联会、林连玉基金会、华校校友会联合会、甲华堂青

推介嘉宾
马六甲中华大会堂原主席拿督郑永传律师
马六甲培风校友会主席史进福先生
点评人:邓日才校长(文教工作者)
主持人:吴添福

推介暨点评会入场免费,欢迎出席交流!

询问:培风校友会总务房有平(012-638 7018)

介绍

马六甲资深写作人许万忠新著《风雨大会堂》已经出版了。

这本书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写的逾百篇与马六甲中华大会堂有关的评论文章,涵盖面广,从筹备成立到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有论及。

作者是马六甲中华大会堂发起人之一,任筹委会主席。甲华堂成立之后,他在历届理事会中担任要职,对甲华堂的事知之甚详。
……
全书分三部分:《风雨大会堂》收集了16篇甲华堂成立初期发生的人事纠纷和数度为华社筹款的活动,第二部分《一步一脚印》收集了近百篇评论甲华堂大小事件的文章,第三部分是附录,收集了发起人以及马六甲华团发布的文告。还有其他评论人写的文章。

甲华堂首任主席林书甫为本书题了“董狐之笔”四个字,原主席拿督郑永传律师写序。

许君文笔简洁流畅,笔锋锐利,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风雨大会堂》是一本内容精彩,可读性很高的著作,每本售价20令吉,有意购买者,可以联络:地理学家(06-2816813)、海南会馆(06-2823917)、谭力铭(016-6651313)、廖铭安(010-7607229)或作者(016-6115989)。


A的背后


“以应试成绩断定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前途,合理吗?”这是争论不休的课题。

过于应试取向和重视成绩的结果,往往是忽略了学习的过程,降低学习的乐趣,失去学习本质上的意义。更加严重的,是现有的考试方式是以死记硬背为主,导致学生不懂思考为何物,因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从克服难题。

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制度弊端更是显著。学校为了追求考试成绩,不惜把资源投在成绩较优的学生而忽略了后进生,制造严重的辍学问题;考试成了教师的指挥棒,侧重的是如何考得高分,怎么考就怎么教,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相反的见解,认为考试是评价和改进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和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手段;考试也是对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检测,既能评估教学质量,也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

他们强调,考试是一柄双刃剑,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造就国家所需的人才,而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想的、僵化的考试制度,则会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争论尽管激烈,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制度能够比考试更有效地评价教学和学习成绩之前,考试制度依然不可废,现有的应试取向还得持续。

考试导向下的教育,学生成了应付考试的机械,学校则全力培养机械人来满足家长和社会的要求。万般皆下品,唯有成绩高,全A的学生是天之骄子,学校表扬,师长有光,家长欣慰,社会赞叹;首席部长兴起,还有可能被邀请到官邸与高官显要享受大餐,饱吃一顿。

老师“与有荣焉”的同时,还找来退休校长共申庆祝;兴高采烈之下,有人抬起校长高高抛起,笑容满面的校长,心里的恐惧恐怕盖过了喜悦。

媒体自然不放过大肆报道的机会,连篇累牍都是考试成绩标青的报道。个人的,学校的,图文并茂,广加报道。于是,哪间学校成绩最好,哪间学校考A的学生最多,哪间学校及格率最高……成了街头巷尾的话题;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唯有羡慕的份。

全A的学生是重点报道的对象,大幅玉照加上如何苦读,如何应考,将来要干什么大事业……多姿多彩。个人素质、品行道德、有没有选考华文、民族认同之类,统统置之脑后,并非重要了。

教育部公布成绩的时候,没有个别点出优秀的学校和学生,州教育局也没有这么做。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这么注重单一考试的成绩呢?长久下去,会有什么祸害?

教育界、家长、社会人士、媒体……都应该认真思考。

(2010.12.29.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2010年12月27日星期一

谁不认同华教节?


1987年,林连玉基金在各华团、文教机构和学校团体公祭林连玉先生时,郑重宣布将林连玉先生的忌日,即12月18日定名为"华教节",以纪念和缅怀林连玉先生对华教的巨大建树。华教节当天颁发林连玉精神奖和号召华团到坟前公祭,是为了宣扬林连玉先生多采多姿、共存共荣的主张并贯彻他的理想,赞颂体现林连玉精神的华教工作者或团体,凸显“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

坚持“民族平等,语言平等” 信念的林连玉先生,穷一生之力,稳住和加强了华教根基。今年是林连玉先生逝世25周年,报名参加公祭的华团数目是历年之冠,送“缅怀族魂、平反林连玉”花圈致敬的团体增加到568个单位,雄辩说明林连玉精神不死,华教后继有人。

在董联会领导层努力征求下,马六甲共有134个华团和华校参与今年的华教节公祭,反应热烈。州内65所华小,只有一所没有参与。

为什么是孤零零的“唯一”?是不是遗漏或是被忽略了?

真相是:电传、电话、留言再留言、交代又交代,董联会领导层功夫使尽,就是得不到片纸回音。好不容易通过“有力”人士转达,终于得到梦寐以求的宝贵回复。答案很简单,就是“我们没这个传统”几个字。

更加悲哀的,是董联会主席联络同校另一个组织领导人时,对方的回应居然是:“林连玉是谁?”

今年公祭的新闻报道中,有这么一则:“(担忧)新生代对‘族魂’林连玉的牺牲奉献或缺乏了解,因此林连玉基金会改变过往传统,让学生替代华教社团领袖撰写和宣读祭文,加深新生代对林连玉的了解。”

可见公祭已是公认的华教节传统。身为华教组织领导人,怎么能够不晓得林连玉是谁,又怎么能够不认同公祭?

身在国外,没有参加今年公祭的董总主席叶新田,最近以不点名方式指出:当前有一股势力在不断分化华教力量,企图把董教总当作他们搞政党政治的工具,要董教总放弃“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和组织独立自主的原则。

华教组织被政党渗透是令人担忧的趋势,严拒政党势力入侵之外,也应该把那些混入华教组织,不合群、不认同华教奋斗目标、沽名钓誉的伪华教人士扫除出去。

(2010.12.27.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2月24日星期五

黄燕燕吃安眠药



华裔女性政治人物之中,发表“唯有美食可为各族带来大团结”高论的旅游部长黄燕燕官位之高、风头之健,无人堪比。

此姝气质非凡,不过引人注目的不是国色天香,而是常年穿国服。国服者,即巫裔妇女的传统服装是也。或问:何不穿华人服装?殊不知这是她体现一个大马精神,忠贞爱国的至高表现;况且穿着是很私人的事,外人怎能妄加批评?

服装之外,黄燕燕在政坛上表现之出色,其他女性从政者难望其脊背。马华党争时期的冷静是一特色,性情中人的她,被人冤枉时展现的委曲求全和楚楚可人,甚至不惜一哭的姿态,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上天似乎有意为难,臭名昭彰的彭亨武吉公满埋毒场所,正是在她的选区。武吉公满居民一定要她做个交待,对她紧追不舍。报道说,她到乌雪为国阵候选人助选时,就被兼程赶来的武吉公满居民围堵,“双方掀起骂战,场面紧张,黄燕燕甚至一度激动哽咽。”

她坐正旅游部长之后,风尘仆仆到各国争取游客,却遭反对党议员指责账目不清、乱花钱,还动议减薪100令吉;她费尽心思,精心策划的上海世博大马馆也被批评得一文不值,害得这位女强人在国会“激动地表示‘想哭’”。

她为国为民,公而忘私,全力投入工作,出国期间,往往忙到休息时间也没有。她在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就透露她出国公干时,要靠在飞机上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眠,争取时间休息。

她说,她的医生老公也不同意她服用安眠药,可是她实在太忙了,别无他法。

安眠药是镇定剂之一,长期服用会导致积聚性中毒,使肝腎功能退化,也会伤害消化系统。长期服用安眠药的人,早亡的几率比不服用者增加1/3。

黄燕燕是华裔的女性精英,是不可多得的良才。马华劳勿区会已经声明全力支持黄燕燕在来届大选继续竞逐劳勿国会议席,黄燕燕任重道远,可要珍惜身子,切勿继续饮鸩止渴。

专业是医生的黄燕燕,闲空时喜欢传授驭夫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尚望黄燕燕以健康为重,别再服用安眠药,以便经常向妇女们传授如何以穿着、打扮、香水勾住丈夫的心,塑造美满家庭。

(2010.12.24.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2月20日星期一

《方略》纠纷的启示



华总历任总会长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富甲一方又与统治阶层有良好互动。第一任主席林玉静就是凭着与时任首相马哈迪关系甚佳,使申请多年的注册获准而击败“华教斗士”沈慕羽,登上主席宝座的。

与统治阶层打好关系以及为集团利益做事,是华总的传统;文教活动是烟雾,民族大业不宜多谈,是华总的文化。本届改选,不识趣的“文化人”陈友信与方天兴竞争总会长,虽有林玉唐的力挺和《马来西亚20年行动方略》(以下简称《方略》)作为筹码,终究斗不过财雄势大的方天兴,就是很好的说明。

《方略》委员会主席陈友信显然很重视专家学者的努力。他说:“《方略》的精神与过往华团的重要文件如《华团文化备忘录》、《华团宣言》、《华团文化工作总纲领》及《华团大选诉求》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方略》与时並进,有了多项新的提昇。”

方天兴也說“这是一份为各族人民所拟定的马來西亚人专案……《方略》将能和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最近推介的《政府转型计划路线图》互相配合,并协助政府落实以民为本,绩效为先的一个马来西亚先进国宏愿。”

言犹在耳,华总中委会突然以“任务完成”为由,通过解散《方略》委员会及其秘书处。方天兴对《当今大马》解释说,这是为了避免出现重叠现象,《方略》成员将併入华总秘书团,未来的工作交由各小组来推展。询及华总会否給予陈友信一个督导的“正式名份”,他认为沒有必要。

这些都是场面话。真正原因有二:一是“两个太阳”论,认为《方略》“是陈友信为竞选总会长之职构思出来的。”因此,解散委员会是要阻遏陈友信藉《方略》培养势力,否则陈友信不会连一个“正式名分”也没有。

另一个是:“此时首相努力造就各族和谐,不宜唱反调,秘书处拟修改热量高的字眼,专家却不同意。”明证之一是方天兴的“重叠说”,《方略》委员林德义、杜乾换、杨有为联合文告例举的“不认同蔡维衍的主要修改”内容,也清楚告诉我们这一点。

蔡维衍为谁服务,华社是了然于胸的。认命论的顺民心态支配下,解散《方略》委员会已是既成事实,陈友信的困兽之斗,不可能是乐观的。

(2010.12.20.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2月19日星期日

这个投资是值得的



2006年8月,培风董事会决定拨出250万令吉,通过培风基金会投资酒店业。消息传出,意见纷纭,有赞成的,也有不认同的。

反对方的见解,是培风的钱来自大众,他们捐献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钱会用在带有风险的商业活动。况且有些钱是指明用途的,非得捐献人许可,不能动用。

又有“精明”人士,主张把钱存入外资的岸外银行,因为这些银行有保障,回酬高又能够保证每年的最低收益。

赞成的理由,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共识:培风不能老是向华社伸手要钱,应该另辟途径,以校养校或者进军商业。

培风独立自主以来,一分一毫都来自社会人士的捐献,没有十足的把握,董事会岂敢投资?选择酒店业作为跨出的第一步,主要是基于大股东的诚意。

这位仁兄虽然只在培风受过几个月教诲,但是对培风的爱护和关怀,绝对不输给一般校友。事业有成之后,他对培风,对华教事业的捐献,不计其数。他认同培风应该摆脱常年要求华社出钱的传统,另寻出路。

恰好他与一所全球性酒店集团谈妥,在马六甲兴旺地段兴建四星级酒店。他知道培风的钱得来不易,作出保证:不论酒店有没有发股息,培风每年一定可以收到比银行利息高1%的个人回馈;若股息高于这个数额,全归培风;投资五年之后,若培风选择放弃投资,他愿意全数奉还。

为了表示诚意,他把太太名下一份2017年到期的100万人寿保单,指定培风为唯一的受益人,还作出个人将不时捐献培风的承诺。

四年了,他在这段期间交给培风的钱,包括捐献,总额高达86万令吉!算盘打一打,这个投资,划算得很。

当年反对最力的人,曾经这么说:凭什么我们要相信一个人,把公众的钱当赌注,认为他一定做得到?

事实胜于雄辩,这位爱培风的热心校友已经以行动证明他的诚意和信守;这样的收益,比岸外银行的“保障”还来得高。

以这位热心校友一路来的表现和事业如日中天的状况,培风的这个投资,已立于不败之地。当年极力反对这个投资的人,应该看清楚事实,认错了吧!

(2010.12.19.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2010年12月13日星期一

党性太强的华团领导


拥有213个会员的霹雳董联会,三年内竟然发生两次会员大会流会事件,华社哗然。

《东方日报》12月9日报道说,一位资深的华校董事透露:“主要领导人党性太強……领导董联会六年期间,对重大华教课題不闻不问,以致形成如今(霹雳)董联会人心渙散,反应冷淡的局面。”

表现差劲,为何能够屹立不倒呢?同一报道说:“选举的时候,将他的属意人选列在首18位,再大力动员具有特定政党背景的华校董事投选他的菜单人选,透过這种方式选出团队,并且将活跃的独中董事排除在外。”

霹雳董联会在1970年代发起并领导的全国独中复兴运动,为华教运动史写下辉煌的一页,如今竟因政治人物入侵领导层而“死气沉沉”,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华团是非政府组织,与政党有别;华团的任务和使命与政党迥异,不宜混为一谈。民主人权意识高涨的今天,华团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野心家觊觎的对象;政党也想方设法把影响力扩充到华团,安排忠贞之士混入华团,伺机夺取领导权。

政党背景强烈的人是否适合当华团主要领导人,是争论多时的老话题。团体是开放的,符合入会资格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申请成为会员;华团从来不会拒绝具有强烈政党背景的人入会,关键在于这些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不要把政党政治带入华团,影响华团的正常操作而迷失方向。

不幸的是:在有心人操弄下,很多人的视线模糊了,认同党团挂钩的华团越来越多,不再抗拒具有强烈政党背景的人成为主要领导人了。环顾当今华团,能够站稳立场、摆脱政党政治影响的团体,屈指可数。

会员或者原有领导人之中,虽然也有一些是忠于原则、不乖离宗旨、站稳立场的人,却难以与里应外合的政党代理人对抗而在选举中被排挤出局,无力感令这些人对参与华团感到心灰意冷。

这位资深华教人士举出来的例子绝不孤立,具有强烈政党背景的人入主华团已经越来越普遍。藏镜人洋洋得意,反映出来的,是有识之士的扼腕叹息。华社完全有必要认真思考对策,使华团恢复本位,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捍卫族群权益,造福华社。

这个责任,该由大家承担;置身度外,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2010.12.13.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2月12日星期日

大事小事



这是一则典型的惧内笑话。怕老婆之人对朋友夸海口:“家里的大事归我管,拙荆只管小事。”朋友问他如何区分大小事?答曰:“那得由内人决定。”

这个笑话发人深省。何为大事,何为小事,决定于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处理,可能是南辕北辙。有人大事化小,有人小事化大,不一而足。

马六甲一个大华团属下的组织,最近发生一起鸡毛蒜皮小事闹成大事的纠纷。

拍照,稀松平常也;团体活动过后来张集体照,留个纪念,已是惯例。

人数多的时候,必须排成几行才能使所有人入镜。不成文规矩,是主要领导人和主流派人物坐或站第一排,其他人则在后面。有人自知职位低又非主流派,没机会在前面,拍照时尽可能挤到中央位置,抢镜头。

拍集体照时,因站立位置而起冲突和纠纷,是大事还是小事?理智的人都会认为小事一桩,私下解决即可;即使非提到理事会讨论不可,也只能是劝解双方以和为贵,不要贻笑大方。

却有人为了这样的小事,认为威胁到人身安全,报警归案。

报警的人静待警方调查之际,理事会却认为当事人“没有在内部寻求解决,反之报案,并通过报章宣扬,严重伤害(组织)尊严及(母会)名誉,议决革除其财政职位,立即生效。”

当事人沉默几天,终于使出杀手锏,指控理事会“没给予机会在会上解释”就将她革职,于理不合。消息见报,主席的回应是简简单单的“不作回应”几个字。

给予当事人解释的机会,是保障当事人的民主人权;劳工法令也明文规定对员工采取纪律行动之前,必须让当事人有解释、自辩和传招证人的机会。理事会显然是操之过急了。

理事会为何把马车放在马的前面?是不是有恃无恐?答案若是正面,很多人会有兴趣知道何所恃。

有趣的是肢体冲突当天,有人说:“组织难免有不和……一个组织里总会出现不和情况,成员之间互相不满对方,结果可能别人的一个轻拍肩膀的动作,也可成为打人之说。”

过后,又有人放话:“小事夸大,自动带到报馆,公告天下,自取其辱,可怜复可笑。小家子器,不堪一挤的人离开团体有好处的,免得有机会被再挤成另一个阿扁。”

谜底是不是呼之欲出呢?聪明的读者应该了解。

(2010.12.12.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2010年12月10日星期五

油糖起价商民叫苦



抵达海口当晚,有幸与旅行社老总喝咖啡聊天,了解中国人对大马的一些感受。

他说,十多年前到马六甲,见人人有屋,户户有车,市区车水马龙,羡慕得很。去年重临,情况没什么改变,感觉却截然不同,反而有些同情我们。

这么说,大出我们的预料,忙问何故。他喝了一口咖啡,继续说:“车子虽多,大都是旧的小轿车,海口车辆不比你们少,而且都是新款的大型车,你们似乎还在原地踏步,赶不上了!”

我与乃益赶忙解释说我们这里的公共交通差劲,很多住宅区不在巴士的服务范围,没车出门很不方便。家家户户有车确是事实,一些家庭甚至有三四辆车也不出奇。负担重,哪敢随便换车?

十多年前到海口,街道上的车辆的确不比马六甲多,如今不但数量远远超越我们,还是车款新、耗油高的大型车。海南岛的汽油价格是每公升人民币7.58元,比我们高出近倍,车主似乎全不在乎。

泛泛新交,我当然不会对他说我们这里M型社会的趋向越来越严重。百物腾飞,入息却没有相应提高,市井小民只能束紧腰带,省吃简穿度过难关,哪敢妄想换车换屋!

回到马六甲没几天,就读到“第二波合理化政府补贴行动”的报道。所谓“合理化”,就是全部或部分取消原有的补贴;换句话说,就是起价的代名词。于是,RON95汽油、柴油、天然气、白糖……应声而起,商家与民众喊苦叫惨。

可以预见:厂商和小贩的成本水涨船高,加剧连锁性影响,另一轮的通货膨胀已近在眉睫。受苦的,是广大的消费人;低入息群体更是百上加斤,有口难言。

政府的决定,无权无势的普罗阶级只能默默承受。只是选择开学在即、年关将届之际起价,时机不适,怨声四起是必然。

百姓何求?无非收支平衡,过安定平稳的生活。政治口号喊得多么高昂响亮,也只能刺激神经于一时,激情过后还是要回到现实。独立53年,我们进步了多少,人家又迈进了多少?为什么我们会被批评为原地踏步?

政府喜欢拿我国的物价和邻国相比,尤其是油价的差异,更是有力的筹码。可是单单比较价格而忽略其他因素,既不符合学术上的要求,也难以服人。百姓的感受,才是“点滴在心头”。

“合理化”取消补贴已是国策,可以改变吗?华堂青最近举办的《绩效、转型的马来西亚》公民社会讲座几位主讲人已解答了这个问题,出席者当会知道答案是什么。

(2010.12.10.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拍照站中央



甲华堂自从马华党工文亚苏离开理事会之后,争议性话题和作为少见了,给人的感觉是风平浪静。不过,表面平静的水,未必没有汹涌的暗流。

两大臂膀之一的青年团对很多问题的立场和看法,未能与母会一致,已是公开的秘密。青年团主办的公民社会运动座谈会、还政于民选民登记等等活动得不到母会的祝福,至为明显。

另一支臂膀妇女组与母会配合虽好,却因理事之间求同存异,不时爆出惊人内幕。南洋商报马六甲版报道妇女组副主席林雅燕在今年的大会上,公开抨击某些职要账目不清事件,就认为“本届马六甲中华大会堂妇女组理事会有派系之分。”

“账目风波”各造虽然在母会副主席江祥云建议“交由母会处理”之后不再公开表态,不过,最近爆发的拍照风波,又被认为与账目风波“多少有关连”。

报道说:《兴革语》推介礼当天,妇女组财政陈玉莲拍集体照时,站的位置比较靠近中央,被梁家碧责问排老几,随即出现推挤现象;梁家碧在下楼时还向陈玉莲“叫阵”说“要打就来打!”陈玉莲基于人身安全受威胁,在夫婿杨洪涛(甲华堂理事)陪同下向警方备案。

家丑不宜外扬,这样的事内部解决即可。不料妇女组认为陈玉莲没有寻求内部解决,报案之后还通过报章宣扬,严重伤害该组尊严及大会堂名誉,议决革除她的财政职位。事态有愈演愈烈之势。

华总主导的思想兴革,旨在“让全马华裔革除破旧的生活思想及习惯,改换全新的思维,并以行动履行”;《兴革语》之中,有“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这句。马六甲是华总《兴革语》在外州举行推介礼的第一站,出现与兴革精神背道而驰的口角、报警事件,不知主持推介礼的思想兴革协调委员会主席陈达真博士感觉如何?

思想兴革非同小可,甲华堂妇女组是负责单位,理应营造良好气氛,务求达到最佳宣传效果,却在拍照时因抢位置而起冲突,是思想兴革运动的大讽刺。

“拍照站前面,出钱去小便”是民间嘲笑沽名钓誉之人的俚语,第一排位置有限,有人引申为“拍照站中央”,确是一绝。甲华堂妇女组不幸出现“站中央”的争执,徒留笑柄。

思想兴革对某些华团理事来说,确是需要的。

(2010.12.10.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2月9日星期四

《风雨大会堂》



马六甲中华大会堂原主席拿督郑永传律师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是我送给许万忠的八个字。

他是马六甲中华大会堂发起人之一,非常清楚甲华堂成立过程,也很关心甲华堂;他本着读书人的良知针对领导层言行偏差发表意见,不因私交或权贵在位而有所保留;他凭着手上的笔,好事不吝赞扬,孬事不惜讨伐,令沽名钓誉者无所遁形。他的尖锐笔锋或许得罪了某些人,但是有话直说、针砭时弊的道德勇气赢得华社赞赏。

许万忠在林书甫、沈慕羽及本人领导甲华堂期间担任秘书,对会务的推动和保持甲华堂正确路线贡献不小,是名副其实的功臣。退休后对华社的关怀和文教事业的热爱不减当年,还学习电脑,从网络吸取新资讯,好学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的毅力使他能够驰骋文坛,写出铿锵有力的好文章。

到过他办事处的朋友,都知道他存有一大叠与甲华堂有关的剪报。资料之完整丰硕,足以说明他是一位谨慎用心的评论人,不深入了解,不轻易动笔。

我认为他在报章连载的《风雨大会堂》很有保存和参考价值,有助后人了解甲华堂的风风雨雨。于是决定协助万忠将其写过的有关华堂文章按日期排列,并将华堂的剪报附录书中,促成这一本《风雨大会堂》。用意无非是希望华堂领导人以史为鉴,时刻记取创会的艰辛和华社的期望。

《风雨大会堂》堪称是目前资料最完整的甲华堂文献,成功出版是华堂之福,华社之幸。


后记

《风雨大会堂》终于出版了,很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文章没价,出书亏钱,自古已然。筹备到成书的艰辛,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没出过书,很难理解个中辛酸。

能够出版,要感谢拿督郑永传律师的慷慨解囊,没有他,肯定难以面世。郑律师是前任甲华堂主席,他领导期间建树众多,最大贡献是购置会所使甲华堂摆脱寄人篱下窘况,又苦心孤诣装修和布置会所,功绩永存。

写作道路并不寂寞。关心我、支持我的乡亲、同学和朋友多年的鼓励协助,给了我持续写作的信心,也加强了出这本书的决心。隆情厚谊,铭感五中。

甲华堂20多年的历程,欢欣鼓舞和痛心疾首互见;当年在“聪明人”都不愿承担之下被推上舞台,有幸与六位“傻子”成为催生者,内心的感受五味杂陈。1986年参与筹备工作,成立之后,我在林书甫、拿督沈慕羽和拿督郑永传任主席时期积极参与理事会,2004年以后就完全脱离了。说来真巧,甲华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最多争论、最多风雨、最多非议,一改成立以来的良好形象,导致华社对甲华堂的认同与过去迥异,令人感慨万千。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愿正视历史、不敢面对历史、不懂珍惜历史、不屑回顾历史的人,永远不会是称职的华团领导人。

有感于甲华堂乖离创会时标明的“关心政治,超越政党”鲜明立场越来越远,真正历史经已被有心人刻意歪曲或选择性失忆而华社又表现得那么软弱无力,决定以《风雨大会堂》为总名,把成立经过以及早期举办的几项大活动和个人体会写出来,留个记录。预算写10篇,不料在《南洋商报》马六甲版开始连载后,反应非常好,认识的朋友和素未谋面的读者不断鼓励我尽可能多写几篇。欲罢不能,总共写了16篇。

为了使内容更加完整充实,决定纳入历年写的一些与甲华堂有关文章和文告、报导。经过筛选,总共收录近百篇。日期近的排在前面,先近后远,用意是让读者有“走入历史”的感觉。

自认非治史人才,写的只是零星记忆,不是巨笔如橼的传世之作,但是可以保证:提到的人和事,包括领导人的言行,绝对是事实。

本书如果能够在有人愿意写甲华堂史的时候发挥一点作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心愿已足。

2010年12月6日星期一

政治妓女


《当今大马》11月29日报道:人民公正党主席旺阿兹莎倡议以“有尊严的民族”或“有尊严的马来人”取代巫统的“马来人主权”论,被土著权威组织青年团长阿尔曼形容为“忘恩负义,不惜一切争取华印裔支持的政治妓女。”

无独有偶,日前进入顾兴光先生的《顾记客栈》博客,在“答读者”栏目读到一则政治人物被指责为“政治娼妓”的往事,特予转载以飨读者:

“五十年代新加坡有一家华文小报《新力报》,刊登一篇政治评论文章,称当时的新加坡立法议员林子勤为‘政治娼妓’,被林子勤控告到法院。报馆败诉,除了必须公开道歉和赔偿名誉损失,发行人兼总编辑陈伯萍还坐了牢房……自此以后,‘政治娼妓’这个词,在新马两地华文报版面消失无踪,成为‘绝句’。”

妓女早期称为娼妓,指的是向异性出卖肉体等色情服务,进行金钱或物质交易的女性;妓女是被侮辱和欺凌的一群,社会地位低落。人权意识高涨的今天,有人以“性工作者”取代“妓女”这个名称。不过,称呼上的改变,无助于妓女社会地位的提升。

政党是社会中一些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民主社会承认政党具有组织、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政党领导人为了取得或维护手中的政权,积极地鼓吹党的理念和政策,理所当然;阿兹莎站在党的立场,为党的理念发言,合情合理。阿尔曼不认同阿兹莎的观点,应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举出事例反驳,以理服人。公开指责阿兹莎是“政治妓女”,是没有教养和不尊重人权的粗暴表现。

妓女过的是“一双玉臂千人枕,半点朱唇万客尝”迎送生涯,人性的尊严荡然无存。阿兹莎为了一个民族的尊严提出她远见卓识的主张,站稳立场为党的政策辩护,光明磊落,阿尔曼怎能因政见不而以侮辱性的“政治妓女”来比喻呢!

我国追随大陆法,判例举足轻重。殖民地时期的1950年代,指责政治人物为“政治娼妓”要受法律制裁,独立53年后的今天,阿兹莎如果控告阿尔曼诽谤,又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2010.12.6.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2月4日星期六

海南岛去来



参与海南会馆探亲旅游团到海南岛一游,其乐无穷。

海南岛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秋高气爽的十一月,气候没有北方那么寒冷,20度左右的气温,非常适合惯于在热带生活的我们。

50多位团员,尽情观赏海南山光水色美丽风光,到闻名遐迩旅游景点游览,又回到祖居探望亲人,欢愉之情溢于言表。

我对团员们说,回到祖居地见到久违的亲人,感情上可能没有那么亲切,但是“人不亲土亲,山不亲水亲”,你们脚下的泥土,就是祖辈们生活的地方,他们当年也和你们一样踩着这片土地,你们是踏在先人的足迹上啊!

再到祖居附近的小溪小河畔走走看看,想想这些水养活了多少代人,你们的祖辈甚至是你们的父母未南来时,也是由这些水养育的;门前的树,可能是你的祖辈或者父母亲手栽种的……

往这些方面想,你就会感觉到祖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山一水,都是那么亲切;亲人的一颦一笑,都饱含浓浓的亲情,都那么温馨;亲人脸上的皱纹、儿童的羞怯、少女的羞赧……都那么可爱。

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南起步虽慢,但是1988年立省并划定为全国唯一省级经济特区以来,发展一日千里,三几年变化之巨,令人难以想象。连接海口三亚、直通北京的高速铁路就要启用了,中央计划拨款兴建的跨海大桥即将动工,省政府已决定拨巨款把全省旅游景点的公共厕所提升到五星级……一切的一切,都显现得那么欣欣向荣,那么充满活力,那么使人兴奋。

海南岛空气素质之佳,使团员们赞叹不已。在旅游胜地兴隆住宿次日清晨,不少团员一早就起身到房外享受清新无比的冷空气;用早餐的时候,人人精神抖擞,都说海南的好空气使人身心愉快,吃欲大增。

海南岛是天然的大氧吧,适当的气温、没有污染的空气加上海水、沙滩、植被、海岛、风情、田园八大旅游资源浑然一体,是中国绿色旅游的翘楚,无数中外游客一睹为快。八天七夜的行程转瞬间过去,个个团员带着满足的神情踏上归途。

回来之后,李献峰主席连同冯光、雷乃益三人,在餐馆设宴为团员洗尘。觥筹交错,人人乐开了怀,高度赞好这趟行程。有人私下嘱咐:下一回组团到海南,别忘了通知!

(2010.12.4.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2010年12月3日星期五

《初恋红豆冰》娱乐税退还无期?



本地歌手阿牛(张庆祥)首次执导,在霹雳州怡保、布先及端洛取景,并由马来西亚本土团队一手包办制作,100%纯大马制作的电影《初恋红豆冰》因国语对白达不到60%的最低要求,不够格称为国产电影,被征收20%娱乐税。

法令如山,《初恋红豆冰》的票房收入虽然高达400万令吉,缴交税务后剩下的320万还要跟戏院、发行等按比率分红,实际到手上的恐怕不足以支付制作及宣传费。

华社哗然声中,消息传来:内阁已经“原则上同意”豁免《初恋红豆冰》的娱乐税。有人额手称庆,有人迫不及待发表文告,称赞政府发挥“一个大马”精神鼓励华语电影的发展,又褒扬政府“已在检讨只有采用至少60%马来语为媒介语电影,才能列为马来西亚电影”的政策。

身为制作人的阿牛,自然抢在第一时间向国家电影发展局申请退回娱乐税。可是等了又等,就是见不到回扣的钱。

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副部长王赛芝终于揭穿谜底:原来是“多个州政府没有把回扣的娱乐税还给国家电影发展局,而该局掌管的基金已全数用完,无法替州政府退还回扣。”询及中央政府是否可以采取行动强制州政府归还娱乐税,王赛芝的回应是:“州政府不肯同意实施娱乐税回扣。”(见11月28日星洲日报)

中央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哪一个大?谁该听谁?一句“州政府不肯同意”,怎能使人信服!政府推展的计划动辄上亿,“独立遗产”摩天楼甚至高达50亿,补选拨款更是慷慨,区区80万,小儿科也!怎么不权衡处理来体现“一个大马”精神呢!

晴天霹雳的却是:王赛芝第二天又透露:《初恋红豆冰》豁免娱乐税的事,她早前向内阁部长求证的结果是内阁其实不曾同意豁免,可能是阿牛与中央政府沟通时出现“少许”问题,才有“豁免”之说。

王赛芝一段话分两次讲,耐人寻味!

不论王赛芝话中溢出来的是什么味道,阿牛苦苦等候的娱乐税回扣,已是遥遥无期了。本地中文影片无法获得政府的资助和肯定,损失的是谁?一个大马不应停留在口号阶段,扶持本地中文电影不能只讲不做,忙于为政府解释和背书的权贵,能不认真做一些实际工作吗?

(2010.12.3.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2月2日星期四

蔡奉芸的笑话一点不冷



蔡奉芸在广州亚运会女子太极全能赛中夺冠,为国家赢取本届赛会第一面金牌,举国欢腾。

凯旋归国,记者问她有何要求,她说,槟州政府给壁球公主拿督妮科一间屋子作为奖励,希望甲州政府能仿效,馈赠一间屋子。

消息传出,议论纷纷,反应不一。有人认为理所当然,有人却以“贪婪、狮子开大口”之类负面词语抨击,令她不胜其烦。

几经考虑,她终于轻描淡写地向南洋商报记者表示“只是开玩笑罢了,没什么的。”

蔡奉芸这个回应是可以理解的。当天,记者问首席部长是否会封赐拿督勋衔给蔡奉芸,首席部长说暂时未能决定之后,还半开玩笑的说:“封赐拿督头衔可能比较困难,不过,如果要让蔡奉芸成为‘拿汀’则比较简单。”很技巧地幽了蔡奉芸一默。幸好蔡奉芸是见过世面的人,否则可能以为首席部长是吃她的豆腐。

向来做事干净俐落的首席部长在她提出馈赠屋子要求当天,是这么说的:“州政府会在明年3月前宣布是否答应蔡奉芸要求。”行使“拖”字诀,足见首席部长一点腹稿也没有。

运动员在国际大赛的表现,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奖励在国际比赛中表现优异的运动员是各国的惯例,我国也不例外。记忆所得,多年前,我国羽球健儿重夺汤杯的时候,中央政府、州政府都给予现金和土地的奖励,每位球员得到超过百万令吉的馈赠。

得奖时的辉煌只是一时,运动员也会年华老去。政府是否重视运动员,可以从如何安排运动员退休后的生活见出真章。

蔡奉芸说,在中国,运动员退休后,根本无需为将来烦恼,因为政府会安排他们日后的生活,确保他们在退休后受到同等的重视。大马运动员的命运和生活却没有保障,幸运者退休后成为教练,其余的则“沦落”至学一门手艺如成为理发师等,自己找出路。

州政府为什么对蔡奉芸这么吝啬,只给予3000令吉奖金,其他的则“容后考虑”呢?只有首席部长才够格回答。

蔡奉芸并没有指明要哪一类屋子,这么单纯的要求也遭遇那么多阻难和批评,迫得蔡奉芸要以“开玩笑”打圆场。读者诸君,你们是否认为这是个冷玩笑吗?

(2010.12.2.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

直属党员的冲击


国阵接受“某些未必想要加入成员党,却认同国阵理念的个人(或团体)”加入成为直属党员之后,首相兼国阵主席纳吉说这是国阵“致力于成为兼具包容与开放的政治联盟阵线”的决策;总秘书东姑安南也对媒体说:“已有数千人欲申请成为直属党员。”

国阵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在513事件之后,成功收编了行动党之外的所有反对党,联合成立的,敦拉萨的远见使国阵牢牢掌控政权,巫统成为一党独大的主导力量。

国阵14个成员党涵盖了国内所有的种族性政党,党员不但包括半岛所有族群,也包含了东马的伊班、达雅等少数民族,包容性十足。国阵成员党必然是服膺于国阵理念的,认同国阵理念的国民可以到他所属种族的政党内发挥,何需另立直属党员制呢!纳吉和东姑安南两人显然意在言外。

局外人普遍认为,招收直属党员的用意,除了应对国阵在2008年大选失去2/3绝对控制权冲击之外,主要针对308 政治大海啸失利之后一蹶不振或者内斗迭起的某些成员党。冲击最大的,非马华和民政莫属。

“春江水暖鸭先知”,马华总会长蔡细历显然见到威胁所在,第一时间表态支持招收直属党员,说“国阵增设直属党员不会动摇国阵成员党的地位,相反有助于提高国阵的支持率”之后,还刻意强调指出: “大部分国阵成员党,基本上都不赞成国阵直属党员在国阵旗帜下参选。”

蔡细历也是意在言外,用意是告诉巫统马华的底线在哪里。

好一个纳吉,言简意赅的“我们不会要求国阵成员党让出议席给直属党员上阵,不过,在特殊情況下,如果分配給国阵相关成员党的议席,它们基於特定理由而決定不要派出候选人上阵,那么,国阵最高理事会将会考虑是否开放給直属党员。”就轻易挪移了马华的底线。

东姑安南的“数千人欲申请成为直属党员”果真属实,国阵在来届大选的议席分配必然有出人意表的安排,蔡细历口中的“底线”能否坚持到底,颇值得玩味。

前马华总会长敦林苍祐因坚持立场不惜与东姑决裂,蔡细历说“马华感恩林苍祐过去的贡献,永远珍惜和铭记林苍祐”之余,能否学到林苍祐的几成傲骨,是“高调问政”的考验。

(2010.11.29.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1月26日星期五

华社何曾沾沾自喜



1999年《诉求》事件的教训刻骨铭心,华社对政治人物的承诺和赞美,只能以“听其言观其行”心态看待;尤其是在大选前作出的溢美之词,更是谨慎以对,不敢贸然拍手叫好。

华社对首相拿督斯理纳吉日前说的“如果没有华社的企业、专才和奉献,我国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也无法在2020达到先进国的目标。”也是抱着同样态度,何曾有过如华总主席方天兴所说的“沾沾自喜”?

方天兴在华总大会上“苦口婆心”劝导华社不要为首相的这些话沾沾自喜,只能解读为他个人或者同伙们心态的反映,不应以偏概全,也不能因为他是华总主席,看成是华社的共同心声。

稍有历史认知的人,都认同我国取得的成就,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达致的,市井小民、贩夫走卒也有功劳,绝对不是某一族群的个别贡献;宪法明文表示国家财富必须全民共享,当权者不应也不能厚此薄彼,归功于某一族群,默许他们独占功劳或者利益。

华团是非政府组织,负有监督当权者施政公平,确保全民共享国家财富的重任;华团领导人应该站在全民立场做事和看问题,及时指出当权者的偏差与失误,积极地争取应得权益,不让别有居心者得逞。

民权民主意识深植人心的现时刻,华团领导人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当权者的眼中钉了,善于钻营的某些华团领导人甚至可以通过与当权者的互动,利用华团作为达到个人目地的跳板。代表性强、具影响力的华团,成为这类人必争之所,不惜耗费大笔钱财、动用大量人力搞竞选活动,务必把对手拉下马,坐上最高领导人位置。

善于揣摩当权者心意是他们的特长。他们关注的,不是华社的心声,而是当权者的脸色;他们争取的,是个人的名和利;他们讲的话,是应和当权者的意志;他们做的事,是迎合当权者的喜好……

这类人可以为当权者的一句话、一个小动作兴奋得手舞足蹈,也可以因当权者脸色有异而转过身来责备华社,摆出领袖姿态嘱咐华社应当如何如何。

华社对“别沾沾自喜”的劝告不会有感觉,华社只希望华总领导人正视华社心声,做好份内工作。前十五华团文化工委会筹到的文化基金今天还存多少,是华社文教工作者急于了解的,华总领导人理应有个交代。

(2010.11.26.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1月25日星期四

恭贺林源瑞获奖



林源瑞荣膺林连玉精神奖,份属老友,“与有荣焉”感油然而生。

“族魂”林连玉先生坚持民族教育的平等地位,主张民族平等;“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是林连玉精神的最佳写照。这句取自林连玉先生遗诗《吕毓昌妹夫有诗见寄步韵一首》的名言,形象地刻画了林老一生的傲骨和“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崇高气节和高昂斗志。

林连玉精神奖的设立,是希望在华教工作者之中起互相鼓舞、提高士气之效,使林连玉先生立人立己的精神得以延续。林源瑞孜孜不倦地为华教工作数十年,荣膺此奖,是实至名归。

余生也晚,读书的时候就经常在报章见到林源瑞积极参与社会工作,为族群做事的报道,可是无缘相识,直到1970年末参与华团工作之后,才有机会与他结交。

与他在华团共事,是1987年筹组甲华堂,我们都是筹委会成员。以他多年的华团经验和社会关系,他是召集人的不二人选,可是他谦虚得很,一再婉拒;复选的时候,他只接受财政位置,坚决不肯当主席。我唯有不自量力,接下这个重任。

甲华堂成立初期,他担任几届理事之后,因个人原因不再寻求连任。不在其位,他还是一样关心大会堂,对看不顺眼的事,总要说上几句;2005年以来,他多次与我们一道,以发起人身份发文告,批评领导层违背创会宗旨,与华社成立华堂的意愿背道而驰。

曾经担任董总副主席、马六甲董联会主席以及多间华校董事的林源瑞,对华教的关怀有目共睹。培风是他的母校,成为独立中学之后,为了协助贫寒学弟解决买书困境,他积极配合华人教育协会发起“甲州华人教育协会协助华文独中贫寒学生借用课本计划”,这项计划至今仍然操作,每年受惠学生多达数百人。

华教运动多次重大事件,他从不缺席。反对教育局禁止华文学校、反对综合学校计划、抗议派不谙华文教师调升高职、反对关闭微型华小、支持白小保校运动等等,他都积极参与。

年逾古稀,一般人是放弃或减少社会工作,选择在家含饴弄孙安度晚年,林源瑞却是壮志依然,热忱不减。白小事件初起,他以董联会主席身份率领一批马六甲华教人士到白沙罗华小访问,事后发表长篇文告,严词驳斥政党御用文棍的污蔑和破坏。白小事件时过境迁的今日,重读这篇文告,仍然会被铿锵有力、大义凛然的文字感动。

林源瑞对马六甲华族史,尤其是华校史的研究,堪称一绝。点一间华小,他能够随口告诉我们成立于哪一年,第一任董事长和校长是谁,占地多大,校地属谁等等,可以说是马六甲华校的活字典。

他最近出版的《漫步古城老街谈故事》,就是计划出版的华族史之一。厚厚一册,他却对我们说“只写了一条街的一半”,可见他还有很多珍贵的资料有待收集成书。

喜闻林源瑞获林连玉精神奖,谨缀此文,权当祝贺。

(2010.11.26.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2010年11月23日星期二

英雄广场扩宽车道计划



英雄广场扩宽车道计划从提上议事日程、开工到父母官大发怨言,再到被市政局发出多达十张传票、被市政局禁止继续开工、没收建材……连串进展惹人非议;出现在先进州,更是大笑话。

追根究底,原来是承建商未呈上图则寻求核准就先斩后奏,之前对外说的“已获准证,正式开工。”纯属子虚。

市井小民装修屋子,很快就会收到市政局要求提呈准证供检验的来信,没呈图测或者图测批准前就先斩后奏,肯定受罚。轻则罚款了事,重则被勒令拆除或者被控上法庭吃官司。承建商的器材、材料,都会被没受,损失惨重。

英雄广场扩宽车道是600万令吉的大计划,承建商更应该谨慎从事,一切都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尽量避免只手遮天或搞特权,以免被反对党抓到政商勾结的把柄。特别是在大选随时可能到来的时刻,更要小心翼翼,不要为反对党增加政治资本。

偏偏就是在节骨眼上被抓到辫子,暴露出重重弊病。匪夷所思的,是抓辫子的人,不是反对党,而是“自己人”,执政党委任的市议员尤索夫是也!

尤索夫权力之大,连州行政议员也自叹不如。他到场视察,见情形不对,立刻下令停工。

之前,马华市议员也曾经三番几次到场视察,并且发出不满之声。可是没有尤索夫的胆量,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

尤索夫这一记重拳,爆发力勇猛无比,可惜只是昙花一现,让人很有“后劲不续”之感。

11月7日一早,首席部长莫哈末阿里趁在古城门晨运之便,亲身前往上述工程地段视察一番之后,对记者说:“发展商明天将向政府当局提呈有关发展图测,预料经过开会讨论、审批后,该工程将可继续展开。”

他也“劝勉英雄广场扩宽车道及建造贩商亭子的发展商,应先专注进行扩建道路工程,并迟些才展开贩商亭子建造工作,以便筑路工程能在本月底全面完工,进而有效地应付学校假期的庞大车流量。”

11月17日,首席部长亲自率领尤索夫和颜天禄来到到现场,与发展商来回测量、巡视及商讨逾一小时后,终于达致“结论”: 扩宽车道工程可以继续进行,但是必须遵照所订下的工程规则。于是,整个工程立即如火如荼上马,大功告成指日可待。

尤索夫这一次出击,究竟是矫枉过正,还是枉做小人,尤索夫确实是“寒天饮凉水,冷暖自知”的。巧的是这回事与阿依沙勒百万豪宅被迫拆除事件发生在同一个月,当局应对之策却颇不一致:一边是执法如山没有商量余地,另一个则是有商有量,印证了“有人在朝好办事”的颠扑不破大道理。

仔细观察、深入探讨发生在我们周边的大事小事,可以悟出许多大道理,丰硕我们的人生经验,强化我们的认知。

(2010.11.23.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11月9日星期二

先进州的认证



308政治大海啸使马六甲州议会的反对党议员人数增加至五位,个个能言善辩,开会时与执政党议员唇枪舌剑一来一往,好不热闹。

马六甲是否够格成为先进州,是最近一期州议会的热门话题。反对党对“由谁鉴定”这个关键紧追不舍,鞭辟入里的责问使一夫当关的首席部长左支右绌。

首席部长第一天说“已得到认证”,第二天却又改口说“OECD的祝贺信就等于是认证。”言词闪烁,欠缺说服力又贻笑大方。

反对党的论据有二,一是出席庆典的OECD代表约翰赫尔当晚对记者说:“并没有一套特定的标准,32项指标是接获马六甲申请之后才由我们几个人拟定的。”另一个是约翰赫尔过后写给《马来西亚局内人》网站的信,内容清楚说明他是应邀出席庆典的,OECD“不是鉴定的机构,也不适合为马六甲州的先进地位背书。”

原文是这样的:“The OECD did not endorse the Malaccan declaration, mainly because we are not in a position to do so。”OECD不是鉴定某一州或某一地区是否“先进”的组织,已可确定。

《百度》告诉我们:“OECD就是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目前的33个成员国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三分之二。OECD的职能主要是研究、分析和预测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协调成员国关系,促进成员国合作,经常为成员国制定国内政策和确定在区域性、国际性组织中的立场提供帮助。”

为了有效地把资金用在协助急需援助的国家,世界银行把全球国家分为发达、中等发达、初等发达和欠发达四类;为了方便,又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两分法。世界银行是鉴定某个国家属于哪一层次的单位,没人质疑。OECD已经明确表明不是鉴定先进国家或先进州的组织,何须硬撑到底!

公开州政府与OECD来往文件,就可以使认证的谜团真相大白,首席部长为什么不透明化处理呢?

妄自尊大、昧于现实、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政客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自喊自爽并非罕见,但是为了一个华而不实的“宣布”而动用政府资源、消耗大量社会成本,还把世界性组织拉下水闹出笑话,就不仅仅是个人修养和素质问题,而是我们的政治生态严重生病了。

(2010.11.22.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全民的政府



政府是一个政治体系,民主体制下的政府,是通过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由获得最多席位的政党组成。组织政府的政党当然可以落实与贯彻所奉行的主义和主张的政策,却不能抱着“一党成仙,鸡犬升天”心态,把党和党员利益置放在国家和全民利益之上。强调全民政府的执政党,更不应该抱着这种心态执政。

这些简单得有如abc般肤浅的政治学基本原理,政治人物都应当耳熟能详,任何层面都以全民利益为依归,绝不假公济私,党员利益至上。

却有在政坛活动多年,当过行政议员的政治人物,被反对党责问为何把政府兴建的廉价屋优先分配给马华党员时,这么毫无顾忌地说:““非土著单位是我争取到的,因此由我决定分配给谁,当然我会先给马华党员。”

说这些话的人,是在308大选败选之后,被马六甲州政府委任为爱极乐选区协调委员会主席的拿督古乃光律师。

政府的钱来自纳税人,也就是人民的钱。纳税人都是依规定的税率还税,没有个人身份和政党背景之分。政府利用人民的钱兴建廉价屋,就应当公平分配给符合条件的人民,怎能以“这是我党争取到的”为由,优先给自己的党员呢?

我们不便猜测为什么像古乃光这样资深的政治人物会这么说,也不知道他到底是表达自己的立场,还是代表马华说话。不过,提出这项责问的反对党议员再三要马华表态是否赞同古乃光的立场,可惜至今未见任何答话。

马华在308大选中尝到建党以来最大的挫折,御用文棍把败选的责任推给巫统,怪巫统领袖过分照顾本族人利益,又默许党要发表极端言论伤害了华裔感情,导致马华惨败。

巫统强调马来人利益,积极保护本族人特权,和马华利用政府资源为党员谋利,都是为“自己人”着想,只有能力和程度上的差异。马华怎么解说,都难以完满,这是可以肯定的。

全民政府必须涵盖政策和行政两个层面,实施全民利益的政策,绝对不宜以党领取,这是与“全民政府”的概念背道而驰的。马华一方面陪着高喊“一个马来西亚”,又到处宣传说这是以全民利益为出发点。州级领袖如今却公然说“当然我会先给马华党员”,马华中央衮衮诸公,能不表态厘清吗?

(2010.11.15.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马华为什么不能?



去年七月中旬,雪州行动党行政议员欧阳捍华助理赵明福被反贪局人员带去“协助调查2400令吉选区拨款事件”彻夜不归,次日下午却发现在反贪局大厦离奇坠楼身亡!赵明福之死不但震惊大马社会,也引起世界各大媒体的关注。

政府成立了验尸庭查明死因,可是开庭经年,案情却是越来越扑朔迷离。“全民挺明福”的成立,就是要求政府早日成立皇家调查庭,使赵明福离奇死亡的真相水落石出。

“全民挺明福”一行人日前趁妇女、家庭与社会发展部副部长王赛芝到吉兰丹助选时,到加腊士进行“猎部长行动”,寻求正副部长、国州议员及候选人签署支持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的同意书,以查明赵明福及古纳斯加兰的死因。讵料出师不利,赵明福胞妹赵丽兰、妻舅苏志海等四人被警方逮捕。四人虽在次日被释放,整个事件却在华社引起极大的冲击和反响。

马华雪州副秘书郑有文认为这是抨击民联的良机,发文告指责民主行动党为了在即将举行投票的两场补选撈取选票,不惜故技重施借赵明福捞取选票,在媒体赢得宣传版面。

他说,每次补选,到处都可看到民联党工张贴已故赵明福肖像的海报, “不断利用赵氏事件捞取选票……主要目的就是要挑起华社对马华的反感。”

郑有文不是第一个就赵明福事件攻击民联的马华要员,马青敦拉萨镇公共服務及投诉局主任黃忠华之前就指责雪州大臣丹斯里卡立借赵明福事件捞取廉价政治資本。马华为什么这么害怕提起赵明福?为什么马华认为赵明福事件会引起华社对马华的反感呢?

赵丽兰说得好:“马华一方面声称保障华裔权益,另一方面却忽略民声……马华号称照顾670万名华人的生活安稳及保障,可是却不以行动来支持‘全民挺明福’倡议的《人权法》来保障国民安全。”

赵明福事件虽然不是马华的死穴,但是马华在308政治大海啸之后的几场补选,都无能使华裔选票回流,怎能不紧张?夜行人吹口哨,马华骂得越凶,越暴露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赵明福事件已是关系到滥权和全民人身安全的大问题,既然能够成为反对党的政治资本,为什么对马华却是负债呢?马华衮衮诸公应该冷静想一想。

(2010.11.15.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装修公厕贵过买新屋



厕所是撒尿拉屎用的,使用者的最基本要求,是一个整洁隐蔽之所,不让外人看见这种非常私人的行为。

生活水准提升,人们对厕所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对龌龊不堪的公厕更是不屑一“顾”。公厕管理不当,市政局是第一个被指责的对象。马六甲州政府近年来大刀阔斧改善公厕,这是好事,说明父母官已经意识到城市的形象、人民的需求和卫生保健的必要。

不过,花公家钱搞建设,以纳税人血汗钱来换取华而不实的亮丽宏伟场面,容易沦为好大喜功的虚浮心态;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无谓的浪费,得到的是物非所值,不可不慎。

峇株安南批发公市内一座公共厕所的提升工程,竟耗资近8万令吉,就是明显的例子。这个装修费不但比一般估价的3万余令吉高出一倍有余,还比市场上 5万令吉的3房式单层廉价排屋来得高,真是不可思议。

民主行动党爱极乐区州议员邱培栋视察后表示,这个公共厕所提升和维修的工程包括:更换屋瓦及厕所内部阶砖和窗户镜子、建造收费台、更换所有厕所抽水器、修复水管、重新粉刷厕所及装新厕所门等。

他透露:请来的估价师审查之后告诉他,这样的工程,3万余令吉已绰绰有余。

这类案例,在马六甲不是第一宗。令人遗憾的,是州政府没有采取积极步骤遏制行政人员的滥权行为。邱培栋早前揭露的4万余令吉造费候车亭,虽然得到行政议员颜天禄的关注,还提到州行政议会讨论,结果只是”劝告所有地方政府日后别再承建有关昂贵的候车亭。”这个结论,给一心想见到政府杜绝贪污滥权的民众大失所望。

为什么“大失所望”事件一再出现?合理解释,就是透明度不足。政府进行任何工程的时候,如果能够像有些州那样不论大小都公开投标,就可以避免许多不该出现的异常现象,为人民省下很多钱了。

国家总审计司去年的报告再次显示马六甲州政府部门、子公司和机构仍然不断出现管理不当、滥用公款的弊端,已经足以说明一切。令人费解的,是总审计师每一年都揭露许多弊病,却没有见到任何个人或机构面对制裁或行动。

人民就这么束手无策,眼巴巴望着同性质事件不断重复出现吗?民主制度可贵之处在于人民是老板,选票就是力量。关键是人民究竟要当精明、睿智的老板,还是随波逐流、颟顸无能的老板。

(2010.11.9.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11月7日星期日

市长说了什么



马六甲阿依沙叻村民林义森昆仲忍痛拆除违例兴建的百万豪宅,村民惋惜之余,还有60村民在拆屋当天到现场拉布条,抗议甲柔教区主教陈志音态度强硬,要他辞职。

村民认为这是该村首次看到这么豪华、几乎成了地标的住宅,如今因一些技术问题而非拆不可,非常可惜。他们说,法律不外人情,事情应该还有更好的解决之道。

代表居民发言的温文祥说,从宗教的观点而言,处事态度应以慈悲心出发,但是陈志音主教连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令村民担心未来如果有事都没得商量。

村委会主席黄靖兴深有同感。他说,屋主已经有退让的余地,陈志音不应避而不见,而是应该找出双赢方案,并思考日后面对类似情况,教会领导该如何圆满解决问题。

耗资高达250万令吉的豪宅,为什么非拆不可?林义森说,这是由于地主向法庭申请庭令,要马六甲历史城市政局拆除非法兴建的房屋,逼得市政局必须行动,勒令在11月2日之前拆除。

甲柔天主教教区主教陈志音是以地主身份,以“图测未经地主签名同意”为由,向法庭作出这项申请的。不过,根据林义森和村委会主席黄靖兴说,有史以来,村民兴建或重建房屋都不需要向地方政府提呈申请,只是向教会提呈图测而已;教会从来就不曾给予村民批准函,主教从来也不曾过问。

村委会主席说:“村民能理性处理问题,为何教会不能,反而一定要逼市政局拆屋子?”这句话可圈可点。

林义森兄弟重建老屋时,就是根据惯例向教会提呈图测,没想到“惯例”这回行不通了,导致必须拆除整座建好的住宅。期间,“在中国经商的哥哥林亿豪不断向主教做出恳求,主教仍然没有答应。”

林义森说,市长曾经清楚说明,只要地主签名,再提出申请,市政局将给予批准,问题就是主教不签名。这个说法得到市长拿督尤索夫占丹的证实。

市长接受南洋商报记者询问时还对豪宅必须拆除感到伤心。他说,“如果能够以同理心及爱心看待阿依沙叻新村豪宅问题,该豪宅可以不用拆除。”

问题是:市长如果“也”能够有同理心和爱心,事情非但不会走到无可挽回地步,陈志音主教也不能够以“这是豪宅主人与市政局之间的事”做挡箭牌了。

屋主在“请求也请求过了,我已认命了,不想继续拖下去;再搞下去,大家都难堪,也不想村民受伤害”之下选择自行拆屋,村民除了眼巴巴望着地标性豪宅被拆,还能做什么?

(2010.11.6.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11月4日星期四

先进州的笑话



2010年10月20日20时10分,人在首都的首相通过视频连线,隔空宣布马六甲晋入先进州,由兴高采烈的首席部长配合聚集在马六甲汉惹拔体育馆的五万群众共同见证。

报道说:为了突出馬六甲“綠色城市”的特色,现场嘉宾及演出者都身穿青色衣服,舞台佈置也以青色为主。首席部长在致辞中,一再促请马六甲人朝绿色科技城市的目标前进。

讽刺的是:就在晋入先进州前后几天,马六甲和西海岸几个市镇一样,笼罩在浓浓的烟霾中;马六甲的空气污染指数更是接近“不健康”水平,焦臭味弥漫,视线一片迷蒙。

烟霾来自对岸的苏门答腊,印尼政府默许破坏自然生态的“刀耕火种”是导因。卫星图像显示,苏门答腊的“燃烧热点”一度多达350处,情况严重。

烟霾污染空气,不利哮喘、支气管炎、心血管病患。政府只会警告人民不可以燃烧垃圾制造公害,却不采取积极步骤例如联合周边受影响的几个国家一起要求联合国制裁烟霾的祸首印尼。

州政府宣称马六甲是符合OECD订立的标准才宣布晋入先进州的,受邀出席庆典的OECD代表约翰赫尔却婉转地说,其实并没有一套特定的标准,32项指标是接获马六甲申请之后才由他们几个人拟定的。

“量身打造”的结果是笑话百出。已成为常客的烟霾之外,确认的大白象计划一边手指也数不完;耗资不菲的单轨火车居然出師不利,在首长主持推展礼后,行驶不到百米发生故障,需出动消防局云梯方能救出受困车廂的20名首批游客。

最可笑的是交通阻塞依然故我。出席盛会的代价,是往返都被困在长达数公里的车龙,车速如龟爬;散场的时候,工作人员封闭其中一个出口,加剧了阻塞;交警束手无策,只会望着在车里煎熬的乘客苦笑。

“绿色城市”不是很多人穿青色衣服或者开发所谓太阳能园、引进太阳能三轮车就能达致的。政客强调的硬体建设只是“先进”的表征,软体方面的建设也一样重要;软硬体配合得好,才可以避免笑话百出。

好大喜功自慰式的爽只在一时,五万观礼群众狼嚎般跟着喊爽之后,能不冷静思考先进州子民当务之急是提升思想素质和掌握正确的投票取向,才能够有效阻止笑话不断出现吗?

(2010.11.5.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还要玩到什么时候



宪法明确指出:各民族可以在非官方场合自由使用自己的母语母文。

可是,独立53后的今天,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的基本人权,在人为阻扰下往往不能如愿落实。用华文填写的支票经常遇到刁难,就是鲜明例子。

某些银行、金融公司和官方或半官方机构,看到以华文填写的支票,就如见到洪水猛兽,第一时间向顾客表示“碍难接受”;以华文书写的支票若是通过存款机存入户口,也很难能够侥幸过关。

这是谈了又谈,既老掉牙又毫无新鲜感的课题,老百姓见惯听腻了。偏偏有些政治人物乐此不疲,摆出争取华文平等地位、为华社做事的高姿态,还唯恐天下不知举行记者会,口沫横飞把“交涉、抗议”经过详细道来。

最近的例子,是马六甲马华市议员颜永和接到投诉后,隆重其事以公函向国家银行求证。国家银行的覆函不但没有明确表态,反而大打太极,要他回去询问拒收以华文书写支票的那间银行。如奉圣旨的市议员照办,得到的答覆是:“(本行)没人看得懂华文,只能接受以巫、英文书写的支票。”

宪法明文规定的人权,个别机构却可以“便宜行事、各自表述”选择性遵守,确是民主的大讽刺。

无可奈何的市议员在记者会表示:国家銀行应该发出明確的指示,要所有銀行接受所有語文书写的支票,以便彻底解決问题。

这个彻底解决问题的“总结”说明马华有心无力之外,也凸显马华虽然是执政党成员,凡事只能“希望、应该、吁请”有关部门如何,没有能力进一步改善或解决的心态。

这位市议员应该明白,国家银行不会理睬只在华文报发表的“公开呼吁”,这么做是没有效果的。理智的做法,是把收集的资料反映到中央,交由中央处理。

马华中央应该在内阁提出这个问题,要内阁清楚发出尊重宪法,“必须接受以所有语文书写的支票”的训令。这才是高调问政的彻底解决之道,否则,召开多少次记者会,都无济于事。

马华中央也应当训令地方领袖别再为了搏出位而一再炒冷饭,人民的认识提升了,一有机会就高姿态在华文报谈这个问题,只会给人“还要玩到什么时候”的负面感觉。

(2010.11.19.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0月30日星期六

总稽查司的报告



马六甲晋入先进州,首席部长署公布的合格指标之一,是政府部门的效率高达84%,既超标又比意大利的66.4%高出许多。

效率是通过有效的科学管理达致的。效率指数这么高,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控制一定非常够水准、异常严格才是。不幸的是:言犹在耳,2009年总稽查报告出炉,揭露许多马六甲首席部长署管理不善,浪费公帑的行为,令人质疑公布的“先进州”指数是如何得来的。

报告书指出:2006年至2009年期间,马六甲首席部长署耗资247万令吉购买17辆新官车,並花费512万令吉为官车进行维修;总稽查署进一步针对其中8辆官车稽查时,发现总维修费比新车购价还要高出142.9%至280.8%。

总稽查报告认为,马六甲首席部长署的官车管理无法令人感到满意,导致浪费公帑,使政府面对损失。

这只是冰山一角。报告书还指出,由于首席部长署对添油卡的监督不力,疏漏百出。官车在短时间内添的油居然超出油箱容量,不可思议。报告书还特别点出其中一些官车重复添油的时间只相距19秒至45分钟,涉及的添油额高达1248令吉。

使用添油卡原是为了方便使用公家车辆的人,不必每一回添油都要持油单回来清账。为了保障雇主的利益,油公司发出集体添油卡的时候,往往设定一些“可以”或“不可以”的选择项目,防止持卡人滥用。

添油卡不但可以设定每天和每月的添油量,超额则自动终止供油,还可以记下行驶里数,协助车主了解车子的耗油量。现今一般添油站还附设了零售商店,添油卡上也有“允许”或“不允许”购物的标记,防止雇员假公济私牟私利。

以上列举的,原是申请添油卡必须填写的项目,好好运用这些控制枢纽,就完全可以避免总稽查司报告所揭露的弊病了。总稽查司的报告说明,有关人员填写申请卡时没有认真看待,主管人在事情发生后又没有严加追查和立即纠正。这已经不是“疏漏”两个字解释得了,而是管理人严重失责导致浪费公帑。

公帑就是人民的钱,管理失当任意挥霍的结果,人民的钱就如一根蜡烛两头烧,很快就烧尽。难怪马六甲债台高筑,2009年就欠下中央政府超过4亿令吉,若加上主办马运会所借的1亿多令吉,总债务相信已高达6亿令吉。以50万人口计,每位州民负债1200令吉。

先进州子民努力工作,帮忙州政府早日把债务还清吧!还债之余,下一回选举,也应该理智地选择一个善于理财、真正为人民福利着想的政府!

(2010.10.30.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10月29日星期五

马华应翻查内阁记录



全国华小校长职工会前总会长江秀坤校长出道难题,要马华翻阅尘封的内阁会议记录。

他说,当年由于“政府错误培训过多马来教师,要派好几千位马来教师来华小”,他不但坚持华小一、二年级的国语老师必须懂得双语,还成功说服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得到马哈迪的认同。过后不久,冯镇安告诉他,内阁已通过这项决定。

当年的教育总监虽然也向他证实接到内阁的指示,格于教育条例规定不能够“针对单一源流学校发出通令”,这位总监并没有向所有州教育局发出这样的指示。

江秀坤提这些陈年往事,显然要证明他在任时有认真为华教做事。他说:“马华前教育局主任李成材已走(去世)了,若我也走了,这段历史的秘密就没有人去揭开了。”他认为马华有责任去找出这份会议记录。

马华果真找出有关记录证明江秀坤说对了,能否得到现今当家的认同,对苦难重重的华小能够起什么正面作用,尚是未知数。不过,江秀坤这个透露也不是毫无价值的,至少可以从中解读不少官场现象。

在任的马华副教育部长魏家祥当然最有责任去查。可是他在回答记者询问时,先以“时至今日,事件相隔已久,教育部也已经历数任教育部长,当中有者已逝,追查不到当时人在现场的內阁部长成员”闪烁其词,又以“內阁会议记录是属政府机密文件,不能随意翻查,況且是由当时出席內阁会议的教育部长保存有关文件。”极力推卸追查责任。

内阁记录难查,马华本身怎能没有任何可追查的证明文件?江秀坤说李成材是见证人之一,这是大事,身为马华教育局主任的李成才,竟然没有向中委会报告,留个记录吗?

马华在华教领域的差劲表现向来最受华社诟病,从“捍卫华教”到“与华小共存亡”,马华的立场是步步退却,退到不能再退了。内阁当年通过这个议案,马华正可以紧抓不放,严加监督执行部门,用事实向华社证明马华是认真的,怎能都抱着“事不关己”心态,连个记录也没有保存?

过去这样,“高调问政”之后又是如何?马华上下除了魏家祥,其他人都没有对江秀坤的“敦请”作出任何表示;可以预见,江秀坤引起的这个涟漪,终会不了了之。

(2010.10.29.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0月28日星期四

先进州的笑话



2010年10月20日20时10分,人在首都的首相通过视频连线,隔空宣布马六甲晋入先进州,由兴高采烈的首席部长配合聚集在马六甲汉惹拔体育馆的五万群众共同见证。

报道说:为了突出馬六甲“綠色城市”的特色,现场嘉宾及演出者都身穿青色衣服,舞台佈置也以青色为主。首席部长在致辞中,一再促请马六甲人朝绿色科技城市的目标前进。

讽刺的是:就在晋入先进州前后几天,马六甲和西海岸几个市镇一样,笼罩在浓浓的烟霾中;马六甲的空气污染指数更是接近“不健康”水平,焦臭味弥漫,视线一片迷蒙。

烟霾来自对岸的苏门答腊,印尼政府默许破坏自然生态的“刀耕火种”是导因。卫星图像显示,苏门答腊的“燃烧热点”一度多达350处,情况严重。

烟霾污染空气,不利哮喘、支气管炎、心血管病患。政府只会警告人民不可以燃烧垃圾制造公害,却不采取积极步骤例如联合周边受影响的几个国家一起要求联合国制裁烟霾的祸首印尼。

州政府宣称马六甲是符合OECD订立的标准才宣布晋入先进州的,受邀出席庆典的OECD代表约翰赫尔却婉转地说,其实并没有一套特定的标准,32项指标是接获马六甲申请之后才由他们几个人拟定的。

“量身打造”的结果是笑话百出。已成为常客的烟霾之外,确认的大白象计划一边手指也数不完;耗资不菲的单轨火车居然出師不利,在首长主持推展礼后,行驶不到百米发生故障,需出动消防局云梯方能救出受困车廂的20名首批游客。

最可笑的是交通阻塞依然故我。出席盛会的代价,是往返都被困在长达数公里的车龙,车速如龟爬;散场的时候,工作人员封闭其中一个出口,加剧了阻塞;交警束手无策,只会望着在车里煎熬的乘客苦笑。

“绿色城市”不是很多人穿青色衣服或者开发所谓太阳能园、引进太阳能三轮车就能达致的。政客强调的硬体建设只是“先进”的表征,软体方面的建设也一样重要;软硬体配合得好,才可以避免笑话百出。

好大喜功自慰式的爽只在一时,五万观礼群众狼嚎般跟着喊爽之后,能不冷静思考先进州子民当务之急是提升思想素质和掌握正确的投票取向,才能够有效阻止笑话不断出现吗?

2010.10.29.注:星洲日报马六甲版10月28日报导,单轨火车行驶首日发生故障暂停服务,维修后重新启用不到三天,再次发生故障。管理公司张贴通告说暂停服务两天,但是至今(28日)未见恢复。(又是笑话!)

2010年10月24日星期日

先进州万岁!


马六甲已迈开脚步跨入先进州了,万岁,先进州!马六甲子民与有荣焉!

这么重大的事,应该是万民同欢,共申庆祝才是。啧啧称奇的是:一般市民对先进州非但全无概念,反而有“一厢情愿、好大喜功”之慨。

他们认为,先进州应该体现在人民安居乐业、司法独立、良好的行政监督、施政透明化、加强环境卫生、杜绝黑斑蚊症、改善交通系统、解决一雨成灾、提升生活素质、摒除大白象等等,不是万能的领袖登高一呼,就能实现的。

州政府煞费心机公布了总部设在法国巴黎,成员由33个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为先进州设立的10项议程、5项领域和32项指标,认为马六甲已经完全符合“先进”的条件。

为了克服人民的“不甚了了”,行政议员拿督颜天禄表示州政府准备深入社区,向民间组织讲解先进州的意义和方向;首席部长也说,晋入先进州之后,人民的道德观和生活素质必须相应提升。

原来先进州不是由人民体会,而是靠高官们解说的,与笔者一样茅塞顿开的马六甲子民,应该不在少数。

州政府公布由玛拉工艺大学和甲州经济策划单位展开的的民意调查显示:81.5%受访者认同甲州已是先进州了,认同的华裔受访者比率,更是高达81.7%。

这么高的认同率,说明甲州子民近乎完全接受了马六甲已是先进州的事实。由首相通过现代科技隔空主持的迈入先进州的宣证盛会,应该是万人空巷,人山人海才是。

事实却是:首席部长和行政议员们担心出席人数不够理想,全体出动劝说人民务必参加庆典,还设有丰厚的幸运奖吸引人潮。报道说,奖品价值不菲,头奖是排屋一间,次奖国产车一辆,其余的奖项,都是颇有吸引力的高档物质如摩多车及电器等等,绝非寻常幸运奖可比。

美中不足之处,是由“马六甲投資机构”发函给厂商,強迫他们一定要派出至少25名代表或员工出席庆典,被反对党指责为强迫性,削弱了“庆祝”的意义。

在格鲁蒙汉庶拔体育馆举行的盛大庆典已经成为过去,民间舆论、反对党的非议和批评引起的涟漪也将成为过去。欢庆只在一时,激情过后,一切都要回复正常,先进州带来的或许就是那几小时的自爽。黑斑蚊持续肆虐、一雨成灾的苦还得受、大白象还依然由人民买单……打工仔的薪水不会由于迈入先进州而有所增加,唯一值得高兴的,是马六甲州的公共假期增加一天,少看一天老板的脸色。

(2010.10.26.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10月22日星期五

滥好人



1982年以华教人士身份,在“打入国阵,纠正国阵”口号声中参政的许子根,政途青云直上,坐正民政党主席,官拜槟城首席部长。他虽然在本届大选中落败,却在内阁改组时被新上任的首相纳吉委任为上议员,继而成为首相署不管部长,圆了入阁的心愿。

国家重用说明许子根有才,但是才干和领导能力往往不能划上等号。一个好的党领导,必须为他的党和追随者设立目标确定方向,让每位党员朝这个目标努力前进。许子根领导民政党三年余,表现如何?至少,把党主席位子传给他的林敬益,就公开表示不满意这位钦点接班人的表现。

林敬益借题发挥,指责许子根怕得罪人而不愿以积极的态度解决槟城发生的倒丁福南事件;他也谴责许子根为了当好人,“像鸵鸟般把头埋在沙中,一直逃避现实。”

林敬益口中,许子根是一个为了做好人而不愿负起领导人职责,没有领导能力的人。饱学之士许子根,果真不晓得党最高领导人应该怎么做才称职吗?他是厌恶政治圈的尔虞我诈而在倒丁事件置身度外,还是要等双方斗出结果之后才行使党主席职权?

许子根领导素质如何,林敬益是否选对接班人,是民政党家事,外人无从置喙;不过,像许子根这样为了做好人而不愿得罪人,不敢做该做的事、说该说的话之类领导人,在华团屡见不鲜。用“滥好人”形容这些人,最为贴切。

既当上华团领导人,就应该负起责任把团体搞好;敢怒敢言之外,也应该随时准备站在最前线捍卫会员和族群利益;内部出现分歧或闹纠纷的时候,更应当负起主席职责排难解纷,不能为了怕得罪人而置身度外,逃避责任。

理事群中也不乏这类人。为了当好人,对每位理事都如老友般亲切,面面俱圆;筹款时多少出一点,从不拒绝团体委派的工作,总是表现得很乐意和大家在一起;开会时却从不发言,非表态不可,则采取回避政策,寻找理由请假不出席最常用。由于“会做人”,这类人在团体里面很受落,选举时总是高票中选。

主观上乐意当好人无可厚非,却不能滥到黑白不明是非不分,甚至抛弃原则立场;华团不是用来充门面,而是应当脚踏实地做事,华团不应也不能让沽名钓誉之徒当个人往上爬的工具。“滥好人”充塞华团非华团之福,政党出现滥好人,这个党的表现肯定堪虞。

(2010.10.22.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0月19日星期二

嘛嘛档现象



“主流” 报纸大肆报道马青总团长魏家祥在马青第46届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之余,还评为“用心展现一个马青的崭新姿态,走出了党争阴霾,那依然敢怒敢言的马华前锋形象。”

这篇洋洋洒洒,以《食民之禄,担民之忧》为主题的讲词,除了向种族分子呛声、毫无例外指责民联各怀鬼胎,还向国阵提出扩大经济蛋糕、加强警方诉求,也阐述对华教的立场。

以魏家祥的学识和演讲技巧,这样的讲话内容必然能够激起台下马青代表敌忾同仇之心,可是华社要看的,不是马华马青领袖说了什么话,而是做了什么事。

反而是魏家祥把首相的“一个马来西亚”和“嘛嘛档现象”挂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魏家祥说:“要真正落实一个马来西亚理念并非不可能,各族人民一起在嘛嘛档高谈阔论、吃印度煎饼、喝拉茶就是一例……我们要把嘛嘛档现象扩大,延伸到全国各个角落。”

懂华语华文的嘛嘛档东主,必当对魏家祥这些话感激涕零,感恩他为嘛嘛档招徕生意。

“嘛嘛”源自淡米尔语的“叔叔”一词,嘛嘛档指由淡米尔裔穆斯林经营的饮食档,特点是食物众多、价格实惠、全年无休、全天廿四小时营业。夜晚到嘛嘛档消磨时间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年轻人在嘛嘛档流连返而忽略了功课、影响工作已是常态;无数父母为三更半夜还在嘛嘛档喝茶的子女大伤脑经,更是不能掉以轻心的社会问题,如果魏家祥鼓吹的嘛嘛档现象延伸至全国各个角落,情况必定更加严重。

此外,除了回教徒食品,嘛嘛档并不经营猪肉和牛肉相关的食物,魏家祥要华裔“扩大嘛嘛档现象、尝试去接纳和了解彼此的文化和艺术”之说显然有欠全面。

今年4月10日,卫生部长廖中来为大马预防痴肥理事会(MCOM)主持推介礼后,向记者表示:“大马人缺乏运动及在夜晚去嘛嘛档的生活和饮食方式,导致近年来国內超重及痴肥人数不断上升。”可见嘛嘛档现象未必完美如魏家祥所言。

两个论调显然有冲突之处,不知魏家祥主张扩大嘛嘛档现象之前,有没有和位居党第二高职的廖中来部长商讨?两人都被认定是党的未来之星,千万不能因嘛嘛档见解有异而使总会长为难。

(2010.10.19.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0月17日星期日

事后诸葛


每一回南北大道发生致命严重车祸,平面媒体总是连续几天拨出极大篇幅详细报道,还不惜刊在全国版封面吸引读者。

跟进的步骤,则是报道罹难者家属的感受和发表他们对车祸的看法;知名的 “华社领袖”和地方贤达,也经常有机会亮相,对记者表达他们的见解。

前几天发生在森甲交界处的13死车祸,牵涉到公共巴士和民用、商用车辆,严重交通阻塞又延误了救援行动,这些人都道理十足地提出预防和补救之道。

日理万机的首席部长也不甘寂寞,代表甲州政府要求中央政府强制锁定长巴油门,把长巴最高时速限定在90公里。

每一个发表意见和建议的人都振振有词,似乎当局只要接受他们的建议,就能够把长巴的车祸率减至最低,避免人命伤亡。事实确是如此吗?

这些建议和意见已是老生常谈,几乎每一回发生致命车祸之后都有人谈及,有些建议甚至早已立法严禁,首席部长提出来的锁油门等措施也不例外。譬如限定长巴车速,1989年实施的限速条例,早已阐明长巴在高速大道最高时速是90公里,普通公路则为80公里。

车祸的主要肇因,往往是人的因素大于机械。车子性能再好,保养再佳,司机责任感不强、睡眠不足、酗酒、吸毒及服药等等劣习,都可以是严重车祸的祸首。锁油门、限时速、驾驶经验、交替司机、健康检查……都只能治标。

每一回事故,矛头都指向巴士公司。这一回,有关公司颁发500令吉予每位罹难者聊表善意,也面对苛刻的指责和批评。

巴士业者不想改进服务素质,不愿严加管制司机减少车祸吗?都不是。关键在于业者面对巨大的竞争,利润有限,难有作为。

过去,每间巴士公司都有自己的路线,除非经营不善或不按时间表提供服务,其他公司很难入侵。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限制被取消了,出现几家公司经营同一路线的恶性竞争。更加要命的是执法者对某些公司宽松得很,只眼开只眼闭;对一些公司则严格到几乎挑剔,偶一违规犯错,肯定面对制裁。轻则警告罚款,重则吊销营业执照。

数据显示,在南北大道川行的长途巴士和旅行巴士,平均一天有4千500趟。减少公共巴士肇祸,业者要加强管理,执法者也应当一视同仁,不分肤色,不计业主是谁,公平处理违规事例。执法不严或者选择性执法,即使订下一大堆条例,终究无济于事。不管公众人士和父母官发出多少声音,也只能当事后诸葛,最终依然是不了了之。

(2010.10.17.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10月15日星期五

为南大校友会正名



第12届全球南大校友联欢会开幕礼当天下午,来自各地的校友会代表在舜苑酒店贵宾室举行联席会议,依惯例推举下届主办单位之外,还通过一条很有意义的议案,就是呼吁各地校友会正名为“南洋大学校友会”,不再简称南大校友会。

忘了是谁提出来的,总之,主席周增禧付诸讨论的时候,发言者都毫无异议认同,有人还情不自禁低声说“还我尊严!”

1995年,近6千位南大儿女回到云南园庆祝母校40周年,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受邀致词时,宣布把南洋大学名册迁到南洋理工大学之外,也宣布“南大”为南洋理工大学的简称。

策略性操弄下,除了少数对南洋大学历史认识较深的人,一般上都认为“南大”就是南洋理工大学的简称了。2008年第11届联欢会在北京举行的时候,中国传媒出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友云集北京”的错误报导,就是明显例子。

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徐冠林建议把校名改为“南洋大学”碰壁之后,2005年着手改写历史,宣布南洋理工大学校史由1955年算起,全年庆祝50周年校庆,并且说南大无前后,欢迎肯认同的南洋大学老校友们,回到云南岗校园重认“失踪的母校”。

南洋理工大学接着又分批邀请南洋大学校友“回到母校看看”。根据最近一期的《校讯》,这项任务已经圆满结束,应邀的历届南洋大学校友“反应热烈”云云。

南洋理工大学又从2005年开始,设立统称为“南洋理工大学校友奖”的南洋卓越校友奖、南洋校友成就奖和南洋校友服务奖三个奖项,颁发给包括南洋大学校友的“所有”校友。迄今,已有51位人次南洋大学校友获奖,其中一位甚至得到全部三个奖。

猛攻之下,一些南大儿女模糊了,不再理会史实而把南洋理工大学当成“复活”的南洋大学,连南大儿女引以为傲的校门牌坊也认不出,把仿造牌坊当成迁移过去的南洋大学牌坊,在特刊里写成“屹立校园”、永远怀念的“南大门”。

除了“同一个校园”,两所大学在各方各面都有显著的不同。“南大副教授摸女生臀部被控、南大拖尸险酿命案、南大女生酒廊卖笑……”之类负面报道涌现的今天,把校友会正名为“南洋大学校友会”还我尊严和防范张冠李戴,绝对是适当之举。

(2010.10.15.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0月14日星期四

又一个大白象计划



大白象源自英语“White Elephant”,指的是投资巨大、维持费高昂却难有相应经济效益的资产。名噪一时的协和机和美国太空梭计划,都被嘲笑为不切实际的大白象。

马六甲是蕞尔小州,没有能力塑造闻名遐迩的大白象,不过近几年出现的几个大白象个案,也够使人叹为观止了。

最近一起,是州政府子公司甲州发展机构投资1千278万7868令吉、2009年5月15日启用、号称全东南亚最大的马六甲迷你赛车场。

报道说:州发展机构以每月3万令吉,将赛车场租给私人公司,有关公司因拖欠高达21万租金,业主已经取得法庭的查封禁令。

对簿公堂的结果如何尚是未知数,民事案件拖上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稀松平常。这段期间,赛车场肯定没有收益。

州政府为什么把经营权租给私人公司?是没有管理能力,还是没有经营人才?这么庞大的投资,这样的租金,划算吗?

简单的数学告诉我们,不计利息,每月3万租金收入,需要426年才可以回本。看来,州政府只能期望从土地增值中得到利益。

行动党州议员邱培栋指出,行家和喜爱赛车的朋友告诉他,这座赛车场不符合国际安全规格,爱好者觉得性命没有保障,不敢去。

经营者“入不敷出”付不起租金,与安全度不足使喜好赛车者却步,不无关系。

州政府宣布赛车场计划的时候,反对的声浪不仅来自反对党,民间也颇有意见,认为不应该鼓励年轻人玩命,只是言者淳淳听者藐藐,首席部长意志坚决,计划照走。

州政府有钱吗?双溪乌浪垃圾场爆满,新的垃圾场需耗资1千万,州政府说没钱;大班镇的道路需要提升,州政府说钱不够用;市区一雨成灾情况严重,州政府说需要中央拨款才能一劳永逸解决……

1千多万不是小数目,州政府的钱来自人民。该做的没钱做,一再强调“最大、最长、最好”的大计划,结果都变成大白象,说明资源没有被好好利用。最惨的是:无利可图的投资,最终还是由人民承担。

首席部长将在10月20日宣示马六甲成为先进州。如果对先进州概念不很清楚,可以抽空到新加坡走一趟,再回来比一比,就知道“先进”究竟该达到何等境界。

(2010.10.14.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10月12日星期二

复办南大的旗手



世界著名作家、前南大校医兼讲师韩素音女士1992年在多伦多举行的第一届全球南大校友联欢会上,呼吁南大校友凝聚力量复办南洋大学以来,“复办”就一直成为历届联欢会的热门议题。

新加坡政府1991年在南洋大学云南园原址成立南洋理工大学之后,大部分校友断然拒绝同流,有些校友却以为看到了“希望”而衍生幻想,在“复办或复名”层面兜圈子,甚至建议跟新加坡当局商讨南洋大学校友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接受南洋理工大学,混淆视听又矮化自己。

有一位20年来始终坚定不移地主张复办,为复办奔波的校友,自费到世界各地与校友们联络、讨论,还写成文字发表,号召南洋大学校友为复办贡献力量。最近,他把历年发表的专论整理成册,出版了《复办南洋大学论文集》。这位热心的校友就是远在加拿大的陈国相同学。

为什么这么卖力?他在《敢于梦想,坐言起行》的复校宣言中这么写道:“因为我憧憬着一个以母校为中流砥柱的华族文化的光辉未来,但也不忘母校光荣的现在与过去。”

提到复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要办一间和被刽子手扼杀的南洋大学一模一样的大学。陈国相坦白指出,这是不切实际的。他认为,“复办的南大,绝对不能是半世纪前的大学的翻版……校友必须用世界的眼光看南大的问题,从新马的眼光来看是行不通的事……新的南大不仅仅限于新马,以致整个南洋的华人,她也是全世界华人所共有的。”

他认为,“南大复办后的使命必须跟过去一样,就是在南洋传扬中华语言文化,并促进区内各族间的交流……南大应该随时变化,日日新、又日新……世界的变迁比前一个世纪还大,新旧环境相形之下,南大以往的优点不见了,而缺点更加显著。我们必须提出新的发展方案,好让南大的历史使命得以延续。”

谁来推动,谁来办?他在书中明确指出:“南大有一万两千名校友,这是复办南大的最大资源……南大人就是南大可以持续发展的最有力保证,这肯定是陈六使先生与华族社会的期望。”

建校何处?他指出: “新加坡绝无可能,马来西亚理应是个理想的校园所在地,但是教育政策是一大障碍……我们可以把新南大当成一家外国大学,以便和马来西亚的学院互相合作。”

这本书不仅勾勒出复办愿景,也为复办提出完美的蓝图。这是陈国相呕心沥血的力作,弥足珍贵;南大儿女和华教人士应该人手一册,从中了解复办旗手陈国相这些年来,如何为复办母校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成果。

(2010.10.12.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0月10日星期日

我们不要交通灯!



交通灯之设,原是为了疏解交通、方便路段使用者,避免因交通阻塞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装设交通灯之后,驾车人士应该额手称庆,感恩当局体恤民困的苦心才是。

玛琳交通灯却迥然有异。启用之后,经常引起交通阻塞,许多驾车人士为了避过阻塞,转而使用交通灯附近的花园内陆道路出入,把小路当大道使用。

上下班繁忙时间,情况更加严重。车水马龙出现在羊肠小径,蔚为奇观之外,也使居民担心往来车辆对儿童的安全构成威胁。

种种情况,充分说明设立交通灯之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有问题没解决,新的情况反而更加严重。

高举关心民瘼大纛的父母官不断向当局作出建议,当局“从善如流”的结果,依然不能全面解决,导致附近厂家和居民拉布条抗议,高喊“我们不要交通灯!”

为首的戴子强表示:“装置交通灯后,我们往往要等上两回或以上,才能顺利前往目地,很浪费时间。”另一位抗议者曾志伟也说:“我们必须等三趟交通灯,才可以向前行驶,这是令很多驾车人士不耐烦的原因。”

官职在身的民政党玛琳再也城市发展及治安委员会秘书吴金花显然不认同。她说:“根据目前所得意见,约60%当地商民赞成交通灯,40%持反对意见;希望大家不要有错误的观念,等待交通灯是必定的,但这并非塞车现象。”这个说词和“交通阻塞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惜吴金花没有清楚说明60:40这个“所得”怎么得来,又何时进行调查,对象是谁?问卷内容如何?否则必当更有说服力。

凡事必有两面性,记者的平衡报道也访问了认为“交通灯,好!”的居民和驾车人士。他们提出的理由有:“交通灯能保障驾驶者安全”、“依交通灯系统程序行驶,是最公平的方式”、“交通灯是保证我们的安全,不用再冒险‘冲’出去”、“难道等几分钟会带来巨大损失,而且比生命还重要吗?”

最佳的釜底抽薪方案,是如抗议者所请:“我们要天桥”!何时可以落实?市议员陈义光说:“此计划已呈交第十一大马计划”。至于什么时候,广东话说:“还有一排好等!”

读书的时候,老师教导我们解决两难之道,是比较正反两方,若是好的多过坏的,就说明方案可行。不过,政府已经耗费巨款装设了交通灯,拆除绝对不可能。唯今之策,是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加以改进。大选跫音近了,耐心等吧!

(2010.10.10.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10月8日星期五

老板的嘴脸



朋友投诉他的老板非常“猫”,做得很不开心。问他何故,他说:“卖命为公司做事,尽忠职守从不犯错,交代的工作也都准时完成,老板还不满意,怪我不够精。”

我安慰他说老板都是希望员工精明能干,为公司多卖命多赚钱,不应当怪老板。

他问我:“你可知道我老板精明到什么程度?”闲着无事,就请他详细道来。

劳工法令规定所有员工可以根据服务年资,得到有薪年假和病假。有些员工因个人因素或其他原因没有拿完,体谅员工的老板通常会依剩余天数补贴若干作为奖励;不愿以钱补偿的,则允许累积到下一年度;看不开的老板则是当员工自动放弃,不准追究。

他的老板截然不同,认为拿不完年假的员工不是工作勤奋,而是“走不开”,是因为在工作上有见不得光的行为,害怕接手的人发现而不敢拿应得的年假;生病不拿病假的员工,老板非但不赞赏,反而质疑为什么不拿。

妙不可言的是这位老板开会时这么说之后,还加上一句:“所以,我不希望你们不拿年假!”

我对朋友说,这是你老板的处事哲学,他既然坦白说出来,你们照拿好了,别因放弃而被怀疑。

朋友说,这只是冰山一角,更绝的还在后头!

买货的绝招,堪称天下无双。买原料务必过秤,无可厚非。每包原料都有规定重量,秤过之后,斤两不足的,依价扣账;过重的,则一概照收,没有补偿。供应商抗议,说每个行业都有宽限度,怎能只扣不补?

朋友照实对老板说。老板先是说“我们有钱,就要享受有钱的好处。”然后教他绝招,要他这么回答供应商:屋子或者汽车的分期付款,银行规定每个月哪一天还,你就在那天去还好了,早还,银行会扣回利息吗?没有!迟几天,银行一定会加算利息,是不是?买货也是一样,你们规定每包50公斤,就秤足给我好了,谁叫你多放?那是你们的疏忽,怎能要我们补钱?不足之数我们照扣,合情合理!

朋友哪敢一字不漏回应供应商?幸好供应商了解他老板的性格,没有为难他。岂知老板得寸进尺,要他向供应商追算秤费!

听到这里,我已叹为观止了,对朋友说:“不要说下去了,怪不得你们的公司经常刊登征聘广告找人!”

(2010.10.8.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0月7日星期四

大眼和小眼



从吉隆坡移到马六甲河口、备受争议的大马眼,终于拆除了!

报道说:大马眼是在傍晚时分,静悄悄开始拆除,第二天下午,所有42个舱房已被拆完,等待转售至连首席部长“也不清楚”的国家。

这座原本装置在首都蒂蒂旺沙公园的大马眼,因经营失利转卖给马六甲,由州政府子公司马六甲集团和Mst AD Suria有限公司联营,马六甲集团持40%股权。

州政府大力鼓吹大马眼的经济效益,启用当天万人空巷的热烈情况犹历历在目,岂料14个月后,就因联营伙伴公司欠巨款,被比利时债主委托律师接管,从此无限期停止操作,最终被拆除。

14个月的经营,有利可图吗?一叶知秋,股权占六成的联营公司无法从盈利所得逐步摊还债务,答案已现。州政府子公司的“所得”,恐怕就只有地段租金和比利时债主每天一万元的罚款了。只是在当前情况下,租金和罚款能否回收,还是颇有疑问。

从投资角度看,州政府这个计划显然是失败的。不过,斗志昂扬的首席部长坚决认为“非战之过”,公开表示州政府将在本月内决定向中国购买新的“小马眼”或“大马眼”,在同一地点操作。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目睹够多大白象计划的马六甲人,对州政府准备花700万或1500万购置新的大马眼,非常不以为然。

南洋商报马六甲记者日前针对这个课题访问多位马六甲市民,除了行政议员薛亚朝,都一致认为政府应当把钱用来改善州内的基础设施,没必要再搞华而不实的什么计划。

国会议员沈同钦说,世界各地都有摩天轮,马六甲以历史沉淀、多元文化为号召,无需用“大马眼”招徕游客,况且立在河口模糊了马六甲的地标,不实际。

市民李文迁、周文浩、王国梁、黄志清等人异口同声认为人民的钱应该用在更有效益的用途,如促进环保、重铺道路、疏导雨水方面,不应当浪费人民的血汗钱。

可惜薛亚朝笼统地说“大马眼过去每个月平均为甲州带来约40万元收入、有必要准备更多设施供游客使用。”没有详细点出40万元是哪一方面的收入,让人难以全面了解。

官字两个口,反对声浪虽大,成效堪虞;马六甲人终究还是会有另一座摩天轮,差别只在“大眼”或“小眼”。有人戏谑说不如大小一起买,届时“大眼瞪小眼”,更能吸引游客。这是笑话,姑妄录下以飨读者!

(2010.10.7.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10月6日星期三

马华怎能缄默



教总与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针对国民型中学华文班进行的调查显示:“改制”50年后的前华文中学,本质非但已经荡然无存,还得不到应有的公平待遇。

这些接受改制的前华中在改制初期,就已经变成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中学;《国语法令》生效之后,又被改为以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1996年教育法令》更把所有的政府中学统称为国民中学,“国民型中学”名存实亡。继续这么称呼,根本就是华社和马华的一厢情愿。

78所改制的前华中虽然只有69所填回问卷,却占了8.9成的比率,具有代表性。调查结果是令人担忧的。

教育部虽然同意让这些前华中每周可上5节华文课,却没有规定必须纳入正课;受了华文师资严重短缺和种种阻难的牵制,能够在正课上5节华文的前华中,少之又少。

百上加斤的是:教育部是以每周3节的算法来计算这些前华中所需的华文师资,导致校方必须安排非主修华文的老师来教导华文、选择缩班或者扩大每班学生人数,使老师难以负荷。

华文班概况只是冰山一角,这些前华中面对的问题和阻难,可以用“罄竹难书”形容。

报告书指出: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发展经费,校方还是需要为筹款建校而奔波,行政拨款也不足,连水电费等开销问题,也必须自行解决。

教育部没有明文规定改制前华中的校长必须由具备华文资格者担任,不但不能确保华文的学习环境,也使“保存和深化中华文化”成为空谈。

50年前,马华全力游说华文中学接受改制,威迫利诱之下,78所“沦陷”了。马华和政府口气一致,宣称改制之后可以保有至少1/3课程以华文授课,还作出政府负担所有经费的承诺。今天的情况,哪一样落实了?

马华能够推卸责任吗?当年上电台游说的李三春、谢敦禄、李润添、李孝友四人,除了李孝友死前曾经公开忏悔,其余三人可曾说过任何愿意承担责任的话?那些当年极力鼓吹改制好处的各级地方领袖,难道一点惭愧感也没有吗?

马华不能全把责任往这些过气人物身上推,而是应该勇敢地为前领导人的行为负责,坦然面对,承认过去错了。一个敢于面对历史,果敢承担历史责任的政党,不应该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缄默,因为这是弱者的表现。

(2010.10.4.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0月4日星期一

首席部长发火了



火是光明的象征,是人们希望的寄托,是力量的源泉……普罗米修斯盗火以来,赞美火、歌颂火的文字不计其数。语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火也不例外。火发起怒来,摧毁财物,伤害人命,变成与人类为敌的祸首。

拟人化的火,也用来形容忍无可忍之下爆发的愤怒,“怒火中烧”是最常用的。

南洋《古城》报道马六甲首席部长日前巡视古鲁蒙垃圾山时,就用上这四个字。


报道说:古鲁蒙垃圾场又起火燃烧,导致浓烟弥漫,污染环境,也使甲首席部长拿督斯里莫哈末阿里怒火中烧,到场巡视后,马上下令中止承包商南方环保有限公司处理该垃圾场工程;承包公司负责人赶到场时,首长却不发一言,拂袖上官车离去。

1995年启用的古鲁蒙垃圾场是甲州最大的垃圾处理场,每天有600辆罗里从各地运载1400吨垃圾到这里处理,数量十分惊人。

这座属于甲市政局产业的垃圾场,已经交由南方环保有限公司管理。垃圾场占地55英亩,全甲州的垃圾,包括中央县、汉都再也、亚罗牙也及野新的垃圾全运到这里处理,其余约10%的垃圾,则运往阿罗亚也的阿依摩力小型垃圾场。

记者以“高达10楼”这几个字形容垃圾数量之众,可以见到承包商不尽人意之处。

古鲁蒙垃圾场规模虽大,处理方法却是落后的。把垃圾堆在地上,然后用泥土掩埋的做法,早已被垃圾焚化炉取代了。小小一个新加坡,就有四座垃圾焚化厂,而且建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我们呢?谈了又谈,始终停留在“讲”的阶段,未见落实。

首席部长责怪中央政府没有能够及早协助马六甲解决垃圾污染问题。他再次促请房屋地方政府部尽速批准在甲州兴建一座现代化垃圾焚化炉,一劳永逸解决垃圾的困扰。

中央拨款何时到位,犹是未知数,日日夜夜的垃圾却是万万不能等的。首席部长发火之下,片面撕毁与南方环保公司的合约,有法律效果吗?后果严重吗?委任以州秘书为首的委员会全权处理,行得通吗?

记忆所得,首席部长由于南方环保有限公司做得不好而大发脾气,不是第一遭。之前,首席部长微服出巡,到马六甲河口的时候,也是见到出海口的堤坝处垃圾堆积成山,阻碍河水流入大海而光火,下令取消这间公司的承包合约,结果呢?

“发脾气、光火”只能给人发威的感觉,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经常发脾气,对肝脏和脾脏不利,首长受人民所托处理州事务,身负重任,怎能一再作出伤身之举?尚望关系民生和健康的垃圾问题能够尽早能解决,让70万马六甲州民安心在没有垃圾污染的环境下生活。

(2010.10.4.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9月29日星期三

无谓争论的背后



在任和卸任交通部长为了MCA字母车牌隔空骂战,原就给人“无谓之争”的感觉,总会长凑热闹,冒出“不要逼我讲”,不禁令人想起“外斗外行,内斗内行”这句老生常谈。

MCA何物?不过是马华公会的英文缩写;马华大事做不了,小事呱呱叫,形象原已不佳,308政治大海啸元气大伤以来,至今尚未能恢复。新科总会长蔡细历喊出“高调问政”之际,手下爱将却为了一个区区的车牌字母,与前总会长斗得不可开交,已经不止是“亲者痛仇者快”,而是更加彻底暴露马华的本质。

以总会长之尊,除了国阵老大,谁能“逼”蔡细历讲话?老大要处理的国家大事那么多,怎会为了一个小州的车牌字母逼马华总会长说出实情?蔡细历显然另有所指。

陆路交通局总监拿督索拉玛哈山证实:今年2月16日,翁诗杰的高级机要秘书温永泰根据“部长指示”发出禁令公函,并说“若要撤销这项决定,必须获得(现任交通部长)白纸黑字的新指示”,已经足以说明一切了。江作汉既然一再重申交通部不会冻结MCA字母车牌,为什么不能干脆俐落,交代秘书写一封撤销信了事,反而拖拖拉拉,使马六甲交通局为难?

于党于公,翁诗杰都不在其位了,微不足道的MCA字母车牌,除了“死忠”的马华党员,谁会感兴趣?有必要小题大作,卯足全力鞭尸吗?前任部长的一纸公函禁令,继任者只需发一张“撤销”的信就有效了,何必对一个当内外都没有实权的前总会长死缠烂打,还触动现任总会长的“真情告白”?

唯一的解释,是马华党争的延续。翁诗杰在总会长三角战中虽然以最低票落选,却无损于他清廉问政、不畏强权、敢怒敢言的形象;从他落选之后不断通过个人网页或电子媒体发表政见或放话,可以见出他的心未死。

党选前夕,江作汉一度被传为翁派人物,还谣传他将与翁诗杰配合,攻打署理总会长高职,言之凿凿。如今被蔡细历器重,坐正部长大位,怎能不表现一番来报答知遇之恩?况且马华只分配到区区四个部长职,僧多粥少之下,觊觎者无数,不邀功、不力保,怎行?

(2010.9.30.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马华怎能缄默



教总与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针对国民型中学华文班进行的调查显示:“改制”50年后的前华文中学,本质非但已经荡然无存,还得不到应有的公平待遇。

这些接受改制的前华中在改制初期,就已经变成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中学;《国语法令》生效之后,又被改为以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1996年教育法令》更把所有的政府中学统称为国民中学,“国民型中学”名存实亡。继续这么称呼,根本就是华社和马华的一厢情愿。

78所改制的前华中虽然只有69所填回问卷,却占了8.9成的比率,具有代表性。调查结果是令人担忧的。

教育部虽然同意让这些前华中每周可上5节华文课,却没有规定必须纳入正课;受了华文师资严重短缺和种种阻难的牵制,能够在正课上5节华文的前华中,少之又少。

百上加斤的是:教育部是以每周3节的算法来计算这些前华中所需的华文师资,导致校方必须安排非主修华文的老师来教导华文、选择缩班或者扩大每班学生人数,使老师难以负荷。

华文班概况只是冰山一角,这些前华中面对的问题和阻难,可以用“罄竹难书”形容。

报告书指出: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发展经费,校方还是需要为筹款建校而奔波,行政拨款也不足,连水电费等开销问题,也必须自行解决。

教育部没有明文规定改制前华中的校长必须由具备华文资格者担任,不但不能确保华文的学习环境,也使“保存和深化中华文化”成为空谈。

50年前,马华全力游说华文中学接受改制,威迫利诱之下,78所“沦陷”了。马华和政府口气一致,宣称改制之后可以保有至少1/3课程以华文授课,还作出政府负担所有经费的承诺。今天的情况,哪一样落实了?

马华能够推卸责任吗?当年上电台游说的李三春、谢敦禄、李润添、李孝友四人,除了李孝友死前曾经公开忏悔,其余三人可曾说过任何愿意承担责任的话?那些当年极力鼓吹改制好处的各级地方领袖,难道一点惭愧感也没有吗?

马华不能全把责任往这些过气人物身上推,而是应该勇敢地为前领导人的行为负责,坦然面对,承认过去错了。一个敢于面对历史,果敢承担历史责任的政党,不应该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缄默,因为这是弱者的表现。

(2010.10.4.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9月28日星期二

老同学到访



全球南大校友联欢会当晚,化工系的韩长光问我要许之镇的地址电话,我告诉他手头没有,但是可以从之镇亲戚那里拿给他。

之镇的母亲是冯光昆仲的堂姐,回马六甲后,我向他们提起这回事。事情就是这么巧,过了几天,振轩先生来电话,说我要找的人正在他家,邀我当晚与他们共进晚餐。我喜出望外,立即答应了。

我与之镇在培风母校同窗共读六年,之后一起投考南洋大学。他念理学院的化学工程系,我念商学院工商管理系,两人虽不同系,在云南园学习时却是住在一起。同房四年始终和睦共处,在南大是非常难得和罕见的。

之镇的父母兄长定居美国,中学毕业后原可以到美国深造,可是他选择与我们一起到南大。我们经常取笑他拿美金过日子,他毫不在意。

拿到学位后,他别无选择地到美国与家人团聚,就此落地生根,难得回来。

1970年代中期,我有缘与他在马六甲见过一面,只是他来去匆匆,未能与其他同学相叙。自此以后,我们就少联系了。

近40年时光一晃而过,我们又在冯氏昆仲牵引下重逢。思及青葱岁月的峥嵘和如今的两鬓霜白,不胜唏嘘。

我把之镇回来的消息传达,同学们都很高兴,约他第二天一起用午餐。临时召集,共有十多位同学出席,大部分是离校以来第一次和之镇见面,言谈甚欢。

上星期六是同届的郑杰生为子完婚,我们都被邀请出席。主人家知道之镇回来,盛意拳拳要他过来与同学们相聚。

席上,我领着之镇和同学一一见面。离开马六甲近50年,他已经记不起大部分同学的名字了,但是同窗之情很快就被点燃,一个紧紧的握手和简单的几句问候,已足以表达一切。

之镇与亲戚有约,未散席就离开,我与林源庆送他下楼,依依惜别。我们三人在学生时代常在一起,又同在云南园学习,感情至深。此次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

我们提起同学们每年都有几次聚餐,他非常惋惜说可惜他身在异国,不能与我们同欢共乐;提及我们离校以来感恩母校和回馈母校方面的表现,他说:没想到离校这么久,你们还惦记着母校的恩惠,还在为母校尽力。

之镇虽然人在大西洋彼岸,但是对母校的栽培还是心有所系的。1981年我们纪念离校20周年,为母校筹清寒子弟助学金时,我写信告诉他,他立即寄来100元美金支持我们。

明年是我们离校50周年,打算大规模庆祝,我们都很希望他到时能够回来参加。他虽然未置可否,但是从他的脸上,可以体会他是多么愿意配合我们为母校作出贡献。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之镇掀起同学心中的涟漪,这个涟漪将永志胸怀。我们相信,之镇一定带着浓郁的同学情和培风心回到他定居的国度,和我们一样情牵马六甲,情牵培风。

(2010.9.28.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9月24日星期五

马华的“两面人”



马华巴生区会主席郑敬保说:有人交给他一份名单,列出10多位同时拥有马华和行动党党籍的马华领导人,有一两位甚至坐上支会主席高位。他促请党员警惕身边的“两面人”,别向对方透露太多党务。

广东谚语有“树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儿”之说,意思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无二,指的都是人多了,难免有异类出现。马华号称中国以外最大华人政党,坐拥百万党员,自然逃不过这个规律。

郑敬保指的,仅是成为支会主席或执委的领导级人物,如果认真追究,马华党员之中,同时拥有反对党党籍的,数目恐怕不少。

马华是执政党成员,尽管当家不当权,在一些人心目中,依然是可信赖的。一个时期,甚至有人认为成为马华党员是光荣的事。党员众多,未必每一位都对党忠心耿耿,存有异心不足为奇。

马华区会支会人数多寡,直接影响中央代表的人数。不少地方领袖为了巩固地位,广招党员,强拉友好入会,还自掏腰包为朋友缴交入会费和永久党员费,一劳永逸。不少在这种情况下“入党”的成员,非但认不清马华的目标宗旨,也不愿为马华做事,纯是“不好意思让朋友失望”。

这些人是为了“应酬”朋友而加入,还有基于个人原因的:有人为了利益而加入,有人为了得到名衔而加入,有人为了官禄而加入,有人为了饭碗而加入……一旦达不到目的,忠诚度必然大打折扣。

马华派系多,党争不断。一朝天子一朝臣,党争中错判情势投靠不对人,结果沦为非当权派,“落花流水春去也”,郁郁不得志,进而萌生异心,毫不为奇。

也有人投靠对人,原以为功成之后必能得到上头赏识而获得一官半职,岂知僧多粥少不够分配,落得怨恨在心,对党和领袖失去信心,“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唯有另作选择。

马华领袖为了迁就“老大”,表现未必与创党宗旨目标吻合,令忠贞爱党的党员大失所望;马华党章并没有规定必须先退党才能加入其他政党,对党失望的人认同他党目标原属正常。郑敬保不必过于敏感,认真检讨党员向心力丧失的原因,不让“打着党旗反党”现象出现才是上策,无需自惭形秽,一口咬定这些人是反对党派来卧底的。

(2010.9.24.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9月21日星期二

不要3千万



普罗阶级眼中,3千万是天文数字,想也不敢想;华社为华教不遗余力,捐献民族教育的钱财不计其数,但是一次过捐献3千万巨款,尚是史无前例。

吊诡的是:却有政党创立的大学和学院,对3千万巨额捐款不屑一顾,经过悠长的一年考虑,决定“拒之门外”,伤透了捐献人的心。

有意捐巨款的人,是工程师官有缘君。他在记者会透露:去年中,70名金宝拉曼大学生向他投诉学校宿舍有限,每当放假回校后都担心住宿问题,在校外住宿的租金又异常昂贵。

为了协助大学一年级生和外坡生解决住宿问题,去年8月18日,他写信向拉曼大学献议捐3千万令吉建学生宿舍。岂料信发出去之后,有如石沉大海,学院方面一直保持沉默,拉曼大学也迟迟不接受他的捐款。写信去催,限期答复,依然没有回应,不得不在记者会宣布收回献议。

马华总秘书江作汉澄清说,官有缘的献议附有包括款项只能用在兴建学生宿舍、并要介入宿舍工程的设计、规划等条件,碍难接受。问题是:拒绝附有条件的捐款,究竟是马华的传统,还是选择性的?

30年前的张明添基金不谈,最近,马六甲培一华小亟需4百50万迁校费用,得到马华领袖鼎力协助,成功争取到政府拨款3百万,条件是不准再向外筹款建校。政府的钱就是人民的钱,政府的拨款可以附加条件,马华还劝说“酌情而建”;官有缘的钱来自自己的腰包,附带一些条件就被拒绝,岂不是双重标准?

条件也者,是有伸缩性的,应该可以开诚布公坐下来谈。信发出去之后整年没有表态,难免招惹议论。

好一个气度大的官有缘,献议被拒绝后还公开说“若拉大回心转意要求重新捐款,将会作出考虑。”奉劝官有缘,马华是堂堂大政党,怎会出尔反尔?不如死了这条心。马华不要,华小独中求之不得,不如把这笔钱转捐给华教。

华小独中常年面对维持费和发展费不足的难关,从来不敢拒绝来自任何方面的捐款,捐献数额大的,还给予上宾之礼,崇敬有加;华小得到政府拨款一百几十万,感激涕零犹恐不及。如果官有缘大手笔一次捐献3千万给60所独中,每间50万元,将立即成为英雄人物,青史留名。何必死缠烂打,与马华过意不去?

(2010.9.21.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9月18日星期六

勿忘南大



第12届全球南大校友联欢会会场附近街道的灯柱,都披上醒目的“勿忘南大”海报,提醒怡保市民两年一度的南大校友聚会,正在这个美丽的山城举行。

命途多舛的南洋大学,建校25年就被万恶的郐子手扼杀而成为历史。南大母亲离开儿女已经30年了,时间没有冲淡南大儿女对母亲的怀念,热爱母校的心更加炽烈,使命感加剧了,立志要把南大精神世代相传。

秘书处报告: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最年长80岁,年纪最轻的也有53,可以说是老人的聚会。南大校友老化、南大校友会后继无人,是谁造成的?思及郐子手的无情戕害,南大儿女心中的怒火依然;恨是高山仇是海,南大儿女永远不会原谅刽子手的滔天罪行。

岁月在每个人身上刻下烙印,却消磨不了南大儿女炙热的心和浓郁的同学情。他们怀着当年的激情粉墨登场,为同窗表演曼妙的舞姿,献出悦耳的歌声,唤起同侪对火红岁月的回忆。

参加多次聚会,本届震撼力最强。大会主席周增禧的讲话,是历来最动人心坎,最有深度的。吁请同学嘉宾站起来为敬爱的陈六使、庄竹林默哀,还提起世界上被囚禁最久的政治犯谢太宝,说谢太宝体现了南大精神的内涵,是南大的骄傲,感人尤甚;简短又铿锵有力的开场白,激起大伙敌忾同仇的斗志。

工委会主席王枝木欢迎词提及“心中有了大目标,千斤万担也敢挑”,道出南大精神肯负责、敢担当的一面;“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升,依旧与天齐。”突出南大精神的强韧性和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顽强战斗力。

《薪传奖》得奖人、舞者缪长青客串司仪,娓娓道出她从父亲缪进新身上见到的南大精神,肯定这股精神是策励儿女向上向善的源泉。真挚、充满感情的言词有如南大精神的颂歌,打动每个人心扉,不少人眼眶红了。南大精神后继有人,处心积虑要把南洋大学从人们记忆中抹去的意图,永远不会得逞。

两年前,周增禧代表霹雳南大校友会在北京接旗之后,作出一定把本届联欢会办好的决心,他们做到了!周会长和工委们疲惫又满足的脸色告诉我们,他们是全心全意投入工作,没有违背在北京的承诺,南大精神永垂不朽!

(2010.9.18.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亲情何价



翻阅旧报,被一则《子女回家有奖赏》红字醒目标题吸引;细读内容,是中国辽宁省大连市一对退休金加起来有7千元人民币的夫妇,退休后衣食无忧,但一子三女散居各地难聚首,二老孤独寂寞难挨。

这对夫妇每个周五都给子女打电话,催促他们回家共渡周末,但是每人都有一大堆推搪的理由。再三考虑之后,夫妇俩决定以“回家有赏”鼓励子女多多回家。

奖金只有区区125元人民币,不带儿孙回家还会被扣30元,但是金钱的诱惑力毕竟强。奖赏制度奏效,子女回家“探亲”频密了,二老乐开怀。

“百行孝为先”,不能与父母共处的子女经常回家探望双亲,是尽孝的一种方式;无论身居何处,只要方便,都应该时时回家。住靠近的多回,距离远的可以酌情少一些;怎么困难,过年过节,每年总得回家一二趟。

有奖赏之后就能够回家“探望”父母,说明过去的一大堆推搪理由,都是捏造、不切实的。虽说钱财是必需物,没钱万万不行,但是对父母也现实至如此地步,不能不令人感叹亲情何价!

羊有跪乳,乌鸦有反哺之恩,动物尚且懂得回馈感恩父母,万物之灵的人类,怎么“堕落”至此!

另一则新闻同样吸引了我。报导的是新加坡一位20多岁的女郎搞婚外情,红杏出墙。怀孕生子之后,总觉得这个孩子是情夫的种。她深怕情夫会和她抢孩子,请律师立协议书,白纸黑字要情夫答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和她抢这个孩子。

报道说,女主角是大学生,丈夫是工程师,情夫则是她的上司。她搞婚外情的原因,是着迷于每天穿西装打领带,表现很“绅士”的上司。她认为“穿着随便、常常接触工地的工人,说话举止粗俗”的丈夫根本不能和上司相比,因而签了协议书之后,继续和上司交往,藕断丝连。

女主角显然要鱼与熊掌兼得,丈夫给她经济保障,情夫给她生活情趣。孩子是附属品,她不是怕失去孩子,而是担心一旦情夫要这个孩子,她的婚外情就会曝光,给丈夫戴绿帽子的罪名就会加在她的头上,不能继续享受脚踏两船的乐趣。

二则新闻的核心,都是道德沦丧和价值观的堕落。新加坡的定位是发展国家,中国的定位是发展中国家,层次有别,共同点是国富民强。生活素质提升之后,亲情就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吗?中国以礼仪之邦自居,新加坡不断强调儒家思想的人文价值观,怎么都抵挡不了道德的沦丧?难道必须牺牲道德观来达致国富民强目标吗?……

问题出在哪里,必须深思。

(2010.9.17.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9月17日星期五

勿怪罪马华



多年前,“马华才子”翁诗杰创造性地以“当家不当权”为马华的无能和差劲表现辩护。这句话被马华御用文棍和各级领袖广泛使用,成了马华自辩的经典论,后来在舆论不断嘲笑和批判下,自觉难以自圆其说而少用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近日又有马华领袖要华社别怪罪马华,因为“马华是一个政党,不是政府。”他提醒华裔选民不要由于执法官员态度不良,把账算在马华身上。

他认为,“政党和政府不同,马华是一个政党,一直积极在工作,可是执行任务的人并非马华党员。”

说这些话的马华领袖是马六甲的古乃光律师。此君来头不小,是马华中委、马华武吉卡迪区会主席、前行政议员。2008年大选落败后,被国阵州政府委任为马六甲爱极乐选区发展协调委员会主席,是甲州马华活跃领袖。

同是为马华的无能辩护,论层次和高度,古乃光的新论不比翁诗杰的旧论,可是翁诗杰是党选中铩羽的失败者,古乃光却是当红炸子鸡,是辅佐蔡细历上台的功臣。当家不当权论束之高阁,“勿怪罪马华”够分量取而代之吗?

政府是一个政治体系,是在某个区域订立、执行法律和行政管理的一套机制。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等等,狭义的政府单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我国,又有中央政府和州政府之别。


民主制度下的政府,是通过一人一票选举机制产生的,注册政党都可以派人参与选举,中选议员人数占多数,就可以组织政府。马华是联合执政的国阵成员党之一,不应该把马华硬硬从政府中剔除。

马华如果不是政府,大选落败的古乃光,怎能被州政府委任为拥有支配选区拨款权力的选区发展协调委员会主席,骑劫本该属于在该区中选、名正言顺的反对党州议员的拨款呢?

华教方面,马华喊的口号从最初的“与华教共存亡”到“与华小共存亡”,连降三级;行政方面,“当家不当权”论之前,马华是以“行政偏差”为自己辩护。古乃光的“勿怪罪”论如果被采纳,肯定给人一蟹不如一蟹之慨。

没有正视华社需求,把权位利益放在民族大业之前,不论创造出什么堂皇理论,都难以赢取华社的信心。

(2010.9.17.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9月14日星期二

承认统考文凭第一步?



《1961年教育法令》出炉,当年的164所华文中学面临改制或不改制的抉择。马华是坚决赞成改制的,敲锣打鼓宣扬改制好之外,还通过各级领袖向董事部施压,或甜言蜜语,或威迫利诱,终极目标就是要华文中学乖乖听话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

绝大多数华文中学董事部软化了,坚持母语教育,不愿向压力屈服的少数,选择不接受政府的津贴,成为以母语为教学媒介的独立中学。

初期的独中被视为收留落第生和“破铜烂铁”的补习学校,整体士气低落,危机重重。马华冷眼旁观之余,恐怕还有“这就是下场”的快感。

风水轮流转,经过30多年的奋斗和建设,今天的独中办学已经达到一定学术水平,统考文凭被全球500多所大专承认。统考文凭海外有价,308政治大海啸中失去2/3优势的国阵政府不能不另眼相看,马华紧随风向喊出“承认统考文凭”,向华社邀功。

全面承认难上加难,只能退而求其次。争取独中生进入师训,是马华致力的一个目标。多月“争取”,终于使教育部同意让独中生申请进入师训学院,条件是:必须在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中,考获包括马来文在内的4科优等。

这个先决条件不但和早前宣称的“马来文单科及格即可”相去甚远,“单凭统考文凭进不了师训”的一锤定音,也等于矮化统考文凭;归根就底,就是统考文凭不如SPM。华社哗然,董教总说“缺实质意义”,民政主席许子根认为“太苛刻、不合理、不合逻辑。”

一片非议声中,只有马华总会长蔡细历踌躇满志喜上眉梢,认为是一大成果。他在回应记者询问统考文凭何时受承认时,这么反问:“这不就是已经受到承认了吗?”(2010.9.9.星洲日报)

2000年11月20日,曾经和谢敦禄、李三春、李润添等人大力鼓吹华文中学改制的前教育部副部长李孝友为当年的错误,公开向华社道歉说:“我很痛恨(欺)骗我的人,我很天真(地)就受骗,而来骗大家。”

马华建党以还,就只有李孝友一个人敢于坦然面对华社,作出道歉。回避历史、不敢面对历史是马华领导层特质;大义凛然办不到,只能做些补锅、灭火工作,还以为华社健忘,沾沾自喜向华社邀功。举着“重振马华”、“高调问政”两面大纛的蔡细历,也不例外。

(2010.9.14.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9月12日星期日

玛琳交通灯状况连连



交通灯原本就是为了取代交通岛而设,除非很不得已,两者并存是绝无仅有的;非同时存在不可,往往是圆凿方枘,格格不入。

不幸的是:三个月前装置的玛琳交通灯,正是由于两者并存,状况连连;驾车人士大吐苦水,尽可能绕道之余,还成为马六甲地方版的热点新闻,见报率颇高。

一些报纸以“缩小仍不足够,车擦身过”的大字标题报道,访问了几位每天上下班必须经过的驾车人士,深入报道他们的苦衷,希望当局能够正视并尽速改善。

人多的地方,人与人之间擦身而过稀松平常;车辆在疏解交通拥挤、避免争先恐后现象的交通灯前,也必须擦身而过,为什么?车和人不同,两车擦身而过,多么危险!

报道说:车子从玛琳路直驶,根据交通灯指示经由交通岛回转时,来不及完成就会碰到右手边来的车子,导致两车擦身而过,偶尔还发生碰撞。有时,右边来的车主以为对方闯红灯而感到不满,甚至起冲突。

玛琳再也园居民协会主席苏德招说,缩小交通圈不能有效克服交通拥挤问题,驾车人士还是需要在红绿灯前等候相当长时间。他希望当局尽快改装智慧型交通灯,缩短车辆等候绿灯的时间,改善交通拥挤问题。

何谓智慧型交通灯?一般的理解,就是能够根据车流量来控制红绿灯时间,避免不必要的冗长等待,导致浪费宝贵时间又加剧环境污染。

不过,电脑控制的智慧交通灯如何能干,终究还是只能依照设定的程序刻板工作。上述报道出现的状况,不但关系到不同方向红绿灯的时间,还有车子的性能和速度、驾驶人的技术、反应和胆量等等,这些关系到“人”的因素,不是智慧型交通灯所能预测和控制的。

彻底解决之道,还是回到根本。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当局必须在岛和灯之间作出取舍,不能天真地以为有能力解决两者并存的矛盾。之前的拥挤情况,加上装设交通灯之后缩小交通岛仍然解决不了问题,已经足以证明交通岛是祸首,还等什么?难道还要花钱请外国专家来视察作报告才可以决定?

不要继续用什么大沟渠交汇点、技术困难等等授人以柄、不成理由的理由来自圆其说了,人民听厌听腻了;广大市民要见到的是完满解决拥挤问题,交通顺畅!

(2010.9.13.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9月10日星期五

一场闹剧



马六甲的停车收费制是独一无二、全年无休的,旅游区和附近一带周日假期照收不误;假日驾车到马六甲游玩的外地人不是被抄牌,就是苦于无处购买停车固本,迫得付高价向前来兜售的黄牛集团购买。

市议会从早期雇人写票到使用收费表,再到今天的固本制,逐步朝节省人力资源方向走;但是管理制度从自己经营转为今天的私营化,弊病丛生,非议接二连三。

过去,只有商业区需付停车费,花园和住宅区全免,私营化之后大相迳庭。近郊的武吉波浪和默迪卡再也、爱极乐花园的居民,日前就为了市议会贸然决定收费,群起抗议。

私营化以来,这些地区居民已经是第二次面对这种“威胁”了;之前,市议会也是在完全没有预先通知之下,突然在区内竖立收费的告示。

上一回,首席部长与爱极乐区城市及治安发展委员会以及乡村治安发展委员会协商之后,同意取消默迪卡花园、武吉波浪花园及爱极乐区停车格收费,言犹在耳,市议会如今竟公然背道而驰,怎不令居民愤怒?

马华市议员向激愤的居民说对此次突然决定收费“不知情”,该区反对党州议员邱培栋反问:“汉都亚市议会主席卡玛鲁汀曾在会议上提出有关设立停车格的事,马华市议员怎能说不知情?”他也讥笑马华市议员和居民一起拉抗议布条之举。

亡羊补牢的马华市议员力图将功赎罪,向汉都亚再也市议会主席卡玛鲁汀提起首席部长当年不收费的承诺,他居然说将再询问首席部长才做决定。不能不让人质疑:法治精神究竟是否存在,或者已经荡然无存?

邱培栋说据他所知,“市议会与私人公司的合约规定,每年固定增加一定数量的收费停车格,有损人民利益。”他呼吁市议会处事透明化,公布合约内容。法治精神不彰显,单凭首席部长的承诺,能保多久?

民情不可挡,群情激愤之下,市议会总算“暂时”取消收费,像闹剧一样收场了。合约不修正,闹剧肯定重演,只是不知什么时候再度登场。

当朝的马华市议员和居民一起拉抗议布条的事,已有先例。马华大当家未任行政议员之时,不也曾经和士马木居民同举标语,抗议天桥承包商迟迟不能完工吗?追究下去,就是“有人在朝好办事”的大讽刺。

(2010.9.10.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9月6日星期一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向来被认为是中国以外最成功、最能保存中华文化传统的一环。马来西亚华文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个领域都有卓越表现,尤其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文学创作,更是成就非凡。

这个了不起的成就得来不易,是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奉献和牺牲换来的,不是哪一方面的恩赐。

回首走过的路,瞻望前景,感慨满怀却又充满乐观和希望;马来西亚华教的前途就掌握在我们手里。华文教育今后的发展如何,前景如何,决定于我们如何看待民族教育,准备为华教作出何等努力。

华教的滥觞和华教运动

零落记录显示马六甲在1815 年已经设立了华文学校,可惜没有确凿的佐证资料;有据可考的最早华文学校是1819年,以私塾形式出现在槟城的五福书院。五福书院是马来西亚华教的滥觞这个说法,已被多数人接受。

从社会运动角度看,坚持民族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保存民族的文化内涵,不但要承载语言文字,还要维持传统的道德观和社会伦理。五福书院的历史超过190年,很快就迈入200年了,今天的华校,到底保存了多少中华文化的传统和内涵,与五福书院创办之初的要求和目标差别大吗、为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从殖民地时代开始,维护华教就是一场又一场永无休止的斗争。华社为了保持华文教育的纯正性和争取华教应有的平等地位,和当政者进行激烈的抗争。1957年独立之后,华教并不由于华人已是国家的一分子,是参与垦荒、卫国、立国、建国的三大民族之一而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平等地位。修正后的1996年教育法令虽然没有了令华社深感不安几十年的“最终目标”四个字,但是单一语文教育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两线制逐渐成型虽然使当权者对华教另眼相看,但是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华社还是有必要提高警惕,战战兢兢面对一切可能随时改变的轨道。

华小的困境

小学是基础教育,是培育下一代对文化认同的最重要环节。马来西亚的华文小学虽然已经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可是华小得到的待遇与国小比起来,不但差距很大,而且经常受到所谓“行政偏差”的人为阻难。以第十大马计划的教育拨款来说,华小生人数占总数21%,可是拨给华小的款额只有区区3.6%,完全不成比例。

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华小,课程是统一的,内容与其他源流小学没有两样,只有教学媒介语的不同。课本马来西亚化了,本土观念至上,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还能存多少,令人忧心忡忡。

必须担忧的,是当政者对“本土”的诠释,是以单一种族为依归,其他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不是被放置一边,就是有意矮化甚至忽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令人不胜唏嘘。

华小面对的另一个显著困境,就是近九成华人家庭把子女送入华小,当前的华小数目已不能够满足所有要家长的需求。增建新的华小难上加难,学额又爆满,迫得部分学生家长忍痛把子女送到国小就读。如果不是这个局限,进入华小接受基本民族教育熏陶的华人子弟肯定更多;华小如果得到公平对待,华小的数目肯定不止目前的1291间。

华教的最大危机,是合格华文师资严重短缺,全国华小短缺约4000名合格的华文老师,不足之额由没有经过正统教学训练的临教来充数。令人心寒的是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几十年了,至今没有改善的迹象。历任的马华副教育部长都作出彻底解决的承诺,可是人选换了一个又一个,短缺人数依旧不减。这种情况不但凸显华裔政党的无所作为,也说明当政者不愿意从根本上解决华教问题。

华基政党的无能

华小得不到公平对待,和华基政党不争气、不认真看待华社对母语教育的需求息息相关。华社一路来信任一个自诩为华人争取权益和应有地位的华人政党。事实证明这是华社的一厢情愿,是不切实际的。

究其原因,是这个政党的最高领导人早期都是由不具备华文背景的人出任,他们对华教只有皮毛的认识,有些甚至是看轻自己的文化,极力排斥华教的。要靠这些人维护华教,在政府内部为华教争取应得权益,是缘木求鱼。

这个政党后期虽然由懂得华文,甚至是华校出身的人领导,但是唯唯诺诺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党的文化已经成型,个人官位和集团利益重于民族事业已是难以挽回的现实。

这个党对华教的无力表现,可以从三个方面见出来。一个是争取的目标从早期的“争取华教平等地位,与华教共存亡”到只强调“与华小共存亡”,是步步后退,已经无可退路了。


第二方面,是提倡“华人教育”取代华文教育。

华社向来强调和争取的,是华文教育应有的公平待遇和平等地位。这个政党的无能使华教地位岌岌可危,甚至到了生死存亡境地。华社极力捍卫之际,这个政党却以“华人教育”来掩饰自己的过失和无能。

所谓华人教育,指的是华人受教育的机会;这个“教育”是广泛性的,不是单指华文教育。换言之,这个政党认为,华人只要有受教育的机会就好,不必计较受的是什么教育。

为了鼓吹和落实他们的主张,华社热火朝天为独立大学奔波的时候,他们不但没有支持,反而大泼冷水,以“铁树开花”形容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又成立符合“华人教育”理念的学院打击拟议中的独立大学。

继续把华小分为全津和半津,是该党争取不力的另一片遮羞布。

“全津”和“半津”之分是教育部官员为了掩饰拨款和行政不公而自圆其说的,《1996年教育法令》根本没有这样的的划分;教育法令也规定政府必须承担每一所华小的行政和发展开销,不应把这些责任推卸给华小董事会,或通过各种行政措施来边缘化华小。

这套把戏早已被揭穿,可是这个政党完全漠视事实,面对拨款不公投诉时,还是喜欢以“你们的校地没有献给政府,属半津学校,不能享受全津学校一样的待遇”做挡箭牌。


独大运动

华社在1967年决定创建独立大学,是华教史轰轰烈烈的一页。

长期以来,华社就以建立华文教育完整体系为目标;1955年成立的南洋大学使新马华教有了一个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新加坡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国家之后,新马分家,南大成了外国大学,当年出钱出力的马来西亚人的弟子要到南大升学,一律以外国学生看待。

新加坡政府在李光耀主导下,1960年代中期开始把政治势力引进南大,又根据臭名昭彰的王賡武报告书的建议,逐步把南大从华文大学变质为英文大学,并且不顾马来西亚华社当年倾全力为南大筹款的事实,对来自马来西亚的独中生施加诸多限制,包括限制报考和就读人数等等。那个时候开始,华社就有自创大学的意愿。

促成华社要建华文大学的近因,是1967年教育法令断了独中生出国之路,迫得华社决定成立独大来容纳独中生,使独中生能够继续他们的学业。可以这么说,独大是被政治局势迫出来的。

由于是被迫出来的,争取成立独大的诉求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主要是条件不足,未至成熟阶段。不过,独大的号召,激起华人对民族教育的索求,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收获。今天的新纪元学院、南方学院和韩江学院,可以说是独大精神感召下成立的。

独中和统考文凭

独中是马来西亚的一个特色。

独中的成立背景,要追溯到1961年的教育法令。这个法令规定:华文中学只有接受改制才能得到政府的津贴。改制后的华文中学必须根据政府的规定办学,换句话说,就是原有的华文教育特色淡薄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英文和国文为教学媒介。

政府虽然许下改制华文中学可以保留1/3课程以华语华文授课的承诺,但是大部分华文中学董事会依然抱着观望态度,不愿贸然接受。马华党要谢敦禄、李三春、李润添、李孝友等人于是先后在电台发表讲话,鼓吹改制的好处,并保证政府一定遵守保留1/3华文授课时间的承诺。

威迫利诱下,大部分华文中学改制了,只有少数坚持母语教育立场,坚决不改制,宁可自食其力而成为独立华文中学。

改制后的前华文中学,早期称“国民型中学”,过后一律改称国民中学,教学媒介语是国语。当年承诺的1/3华文授课时间只剩下华文一科以华语授课,目前,华文科已不得不在正课以外上课。

站稳母语教育立场、坚持独立自主的华文独立中学目前共有60间。独中走过坎坷的道路,一度沦为收留落第生的学校。胡万铎、沈亭等人在1973年发起独中复兴运动,发出一人一元捐献独中的号召,获得华社热烈响应;在董教总积极配合下成立《独中工作委员会》领导独中的发展工作,独中从此走上康庄大道,越办越好。

董教总1975年主办统考以来,统考文凭的地位越来越被认可,得到全球超过500大专的承认,独中生可以根据统考成绩直接进入就读。怪异的是统考文凭在国外有价,马来西亚政府却始终不肯承认,把独中生排斥在外。

两线制现曙光,情势的发展迫使政府不得不正视国内要求承认统考文凭的高昂呼声,开始向华社伸出橄榄枝,直接或间接发出“正考虑承认统考文凭”暗示,可是来自极端组织和种族主义分子的叫嚣,又使政府畏畏缩缩,始终停留在“讲”的阶段。

董教总的金字招牌还闪亮吗?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成就,和董教总的正确领导分不开,华社全力当董教总的后盾,也是主要因素。

为了保住民族教育的根,为了保存华校的特质,董教总领导人不畏强权,不计个人得失,在最艰难时刻挺身而出,与破坏分子划清界限。董教总的杰出领导人如林连玉、林晃升、陆庭谕、胡万铎、沈慕羽、张雅山等人,都曾经作出牺牲,公民权被褫夺、被打得头破血流、身陷囹圄、被控上庭、放弃事业……不一而足。

教总和董总在1950年代先后成立以来,领导华社站稳母语教育立场,抗拒一切不利华教的法令言行。1951年的巴恩教育报告书、1952年的教育法令、1954年的教育白皮书、1956年的拉萨报告书、1960年的达立报告书、1961年的教育法令、1969年的阿兹报告书......都在鼓吹单元教育路线,对母语教育极为不利。董教总都及时指出弊端所在,领导华社抗争到底,屡败屡战却不影响威信。

董教总领导人“宁可坐牢也不放弃”的坚定立场和一路来的作为,树立了崇高的形象,擦亮了董教总的金字招牌。华社在教育问题方面以董教总马首是瞻,紧密追随董教总的号召,与董教总站在同一阵线,做董教总的坚强后盾。

可惜的是2005年郭全强退休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华社的向心力越来越弱,金字招牌不再亮丽了。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新纪元事件,使华教运动产生严重分歧,出现两条路线的激烈争论,谁是罪魁祸首,历史自会评价。

董总和教总向来是站在同一阵线、看法一致的,如今也出现了分歧。最明显的是应否废除小学鉴定考试和UPSR考试方面,教总宣布支持废除,董总则模棱两可未有定论。

董总日前又为了华教常识比赛出题偏差,与主办团体华校校友会联合总会产生摩擦,部分校友联理事甚至作出与董总划清界限的呼吁。

董总领导层指责柯嘉逊当新纪元学院院长时账目不明而花了10万元委任KPMG进行财务稽查,调查报告去年11月已经完成了,至今迟迟没有公布,让外界有很多猜疑。这是与历届董总领导人光明磊落,坦然做事、透明化的心态,背道而驰的。

凡此种种,都凸显董教总威信已经不如以往,当今领导人的作风和风格、路线与过去有很大的差异和分野。董教总这块金字招牌什么时候可以恢复先前的金光熠熠,是华社关注的课题。

华教的前景

董教总金字招牌褪色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因素。1980年代以来,各地区的华教组织在政党有计划性的渗透下,质方面已经起了变化;有心人操弄下,方向不明确了,目标模糊了。

308政治大海啸迫使政府的政策逐步开放和民主人权呼声越来越响亮之际,当华教组织领导人不再如早期那样有“危险性”了;政党势力掌控华教组织之后,沽名钓誉者纷纷成为领导人;对民族教育毫无认同,向来鄙视华教,不曾把子女送入华小就读的人,只要乖乖“听话”,也可以坐上华教组织最高领导人位子。

当前的华教组织龙蛇混杂,良莠不齐,领导层已非早期那么单纯了。

华教问题多如牛毛,不是一夕之间能够完满解决的。政治局势的快速发展和公民社会概念的兴起,使华社认识到华教问题不能够孤立看待,而是应该和民主人权和公民社会挂钩,教育机会平等、母语地位平等才是根本。

统考文凭是政治问题,不是学术问题;统考文凭已经走入全球,政府承认与否,不会影响人们对独中的评价。独中为国家培养通晓三语的人才,政府不承认是短视,承认是给回我们应得的东西;在华社支持下,独中肯定持续茁壮成长,越办越好。

华教运动今后的方向,要着重在建立巩固的理论基础,激发学生的求学求知欲望;未来世界的需求是多元思想多语能力,兼顾三语是现实需要,只是我们还缺乏研究和理论上的建立。

族魂林连玉先生被褫夺公民权和取消教师准证后,1961年12月7日在《告别教总同仁》致辞中这么说:“一切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平等的权利重于生命……华人必须认识华文,母语教育必须平等,必须维护华校……华人对教育总要求的实现,便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铿锵有力的词语,50年后的今天听来还是那么有震撼力,那么撼动人心。华教人士必须紧记他的话,坚定不移地沿着林连玉、林晃升等人的足迹和指明的方向,站稳立场,迈开脚步为民族教育的平等地位作出必要的贡献。

(2010.9.4.于全球南大校友联合会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0年9月3日星期五

南大没有拖尸文化



报载: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迎新会玩过火,状况连连,3名新生受伤入院。

同是简称“南大”的南洋理工大学和南洋大学是两间大专,办学方针和精神内涵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云南园儿女心目中的南大,绝对不同于新加坡政府当前强调的南大。单是拖尸文化,就迥然不同。

当年的南大,哪有拖尸这回事?笔者在拙著《回忆云南园》的<迎新周>一文中,就这么指出:“南大的建校背景,使南大生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南大校风淳朴,从来没有拖尸,校方不准,同学也不喜欢这玩意。

“南大同学是以非常大的热忱和一颗诚恳的心,欢迎新同学……新生无需带着惧怕的心理跨进校园,他们可以昂首阔步,怀着理想,抱着希望,到云南园接受民族教育的熏陶。

“迎新周的高潮,是周末晚上在篮球场举行的盛大迎新晚会。这时,旧餐厅前面的篮球场张灯结彩,一片节日气氛;播音机播放的进行曲扣人心弦,振奋人心……晚会开始前,新同学先列队在篮球场中央,由旧生把一朵鲜红小纸花结在襟上。这朵花,象征新旧同学的友爱和温馨,表示彼此已是一家人,今后将携手共进,向学术疆场进军,也有负起南大的神圣使命,培养高洁情操,为民族、为国家社稷献身……很多新同学被这股热情感动,珍惜襟上的小红花,带回宿舍,插在蚊帐上。”

拖尸源自英文“toss”,是发韧于1920年代美国校园的玩意,原是新旧大学生之间开玩笑的一种游戏,后来越玩越胡闹,甚至搞出人命。我国皇家军事学院就曾经发生新生受到学长“拖尸”欺凌而死亡事件,不少大专学府已经严禁迎新周有“拖尸”文化。

新加坡政府把南大校友名册迁入南洋理工大学,一直要南大儿女认同南洋理工大学是南洋大学的延续,还篡用篡用南大历史,徐冠林校长甚至要借尸还魂,把南洋理工大学“正名”为南洋大学,单是拖尸这个颓废文化就与南大精神格格不入,南大儿女怎能认同呢!

第12届全球南大校友联欢会将于9月3日至5日举行,五湖四海的南大儿女在南大精神感召下将在怡保聚首话旧。这则新闻一定加深南大儿女对母校的怀念,激励南大儿女更积极发扬南大精神!

(2010.9.3.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8月30日星期一

不发放MCA车牌?



根据顺序,马六甲的车牌很快就轮到马华的英文缩写MCA字头了。马华号称拥有100万党员,预料会有很多党员对这个字头的车牌感兴趣。

可能有人经常到交通局询问,甫上任一个月的马六甲陆路交通局局长莫哈末法迪日前对记者这么表示:“总部还未对是否发放MCA车牌作出最新指示。”


为何要等“最新指示”?原来前交通部长曾经决定不发放MCA车牌;上一任交通部长是谁?公认最有文采的马华卸任总会长翁诗杰是也!

有人把车牌号码视为钱财势力的象征,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求,我国的车牌号码分为金字号码、具吸引力号码和受欢迎号码几类,预先开放让人投标,底价依号码的受欢迎度而定,热门号码往往标得很高。这是两全其美之策,迷恋号码车主得到精神满足,政府增加收入,皆大欢喜。

MCA既是预料中的热门字头,参与投标的人一定不少。马华向来被认为是头家政党,不少商贾巨擘是马华领导,激烈竞争之下标价必然往上爬,政府的投标所得一定很高。翁诗杰为什么要交通局放弃这条财路呢?

在古人心目中,人的地位越高权力越大,他的名讳越是碰不得;皇帝富有四海,全国百姓都是他的子民,因此皇帝的名讳范围最广。朱元璋是集大成者,朱是国姓,明朝的时候,连“猪”字都不准用,改为复古的“豕”字;朱元璋做过和尚,凡是和“僧”或者“去发”音相近的字,都不准出现在臣民的上表中,否则龙颜大怒,杀意顿起。科举考试时,考生名字若有一字与当朝的已驾崩的皇帝名字相同,将会被逐出考场。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古时候农村孩子骂架,互相指着鼻子叫对方父母的名字,便是一种侮辱对方的精神胜利法;不得已需要提到祖辈、师长的名字时,总是称“讳某某”或者如林黛玉一样,提到母亲名字“敏”时,故意缺笔。

饱读诗书的翁诗杰当然知道古人名字忌讳这回事,只是这个时代还笃信忌讳,树敌无数的翁诗杰难免被有心人说是封建思想作祟,况且行动党的英文缩写DAP字头车牌已经发放了,交通部怎能厚此薄彼?

翁诗杰已下台,续任的交通部长江作汉将如何处理前总会长的这个指示,视如敝屣还是萧规曹随呢?且拭目以待。

(2010.8.30.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8月29日星期日

矫枉过正



骨痛热症是黑斑蚊带来的疾病,消灭黑斑蚊是彻底击败骨痛热症的釜底抽薪之策。

黑斑蚊孑孓只能在清洁的静水中生长,储水的器皿必须加盖之外,也要确保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清理一切可以滋生孑孓的温床;保持沟渠水流顺畅,更是杜绝孑孓的有效途径。

可能太多非议舆论,是针对新成立的汉都亚再也市议会处理失当的,也可能是民间广泛不满使父母官意识到若不迅速处理,势将影响来届大选票源,不能不严加督促;骨痛热症最严重地区新马六甲花园的居民“自救”之余,也很荣幸得到父母官的眷顾,频频到来视察,做些亡羊补牢工作。

妙不可酱油的是:压力之下,汉都亚再也市议会为了方便承包公司清沟灭蚊,突然发信勒令新马六甲花园商家3天內“打开”沟盖,否则将被严厉对付,包括被罚款、取消执照,或被法律对付,引起商家哗然。

这项不合情理的命令,幸好在父母官们交涉之下被收回,否则新马六甲花园商家自救灭蚊之外,又增添一项烦恼。

执法小组的解释是:“由于不少商店前的沟渠被洋灰盖覆盖,造成承包公司员工在清沟时面对困难……”袒护承包商而自圆其说的牵强理由,是可笑又难以接受的。

商店门口沟渠加盖,一是为了美观,二是为了行人安全。况且加盖已久,不是现在才有的,清洁工作做得不好,怎能怪洋灰盖呢!正应了广东俚语所说:“大便不出嫌地硬”!

汉都亚再也市议会执法小组未慎重考虑之下,贸然发出这个不可思议的指令,凸显鸡毛当令箭、草率行事、滥权的办事姿态。

这件事在古乃光连同汉都亚再也市议员杨煥源和潘美兰、市政厅协调官李辉雄及马华新马六甲花园支会主席方叶財出面下,算是解决了。但是,这种把责任往商家居民身上推、矫枉过正的心态如果不纠正,难保类似不合情理的“勒令”重复出现。

这一回,是父母官们及时赶到,往后又将如何呢?难道每一次都要麻烦工作繁重的父母官们出面才行吗?

古乃光认为,一些执法人员的态度造成人民对市议会不滿,进而使人民不支持国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还得回到根本:承包公司环保工作做得不足够、不符合要求,就应该追究责任,到底是能力问题,还是监督不严;事出必有因,骨痛热症肆虐全国,为什么马六甲的情况这么严重?

父母官“灭火”的同时,也要动动脑筋和采取必要对策,杜绝官员推卸责任、矫枉过正的行为,这才是真正落实“高调问政”。

(2010.8.29.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8月27日星期五

不让极端言论在校园滋长



首相卯足全力推行《一个大马》理念之际,种族性极端言论却悄悄在校园滋长,令人不安。

继柔佛州古来东姑拉曼国中女校长发表种族性的“乘客、狗链”言论,遭教育局谕令放假后,吉打州武吉士南卯国中校长,也斥责在斋戒期间吃东西的华裔学生是不尊重回教徒,还恫言如果不满大可不必到校上课,并要这批学生买机票“回中国”……

两起事件,都是被斥责学生回家向父母投诉,家长报警才揭发出来的;这些学生和家长的敏感性已经提高,不像过往一样默默忍受,这是好事。

我国是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国家,马来西亚一直以三大民族和谐共处为荣。这种和谐关系是立国之本,也是国家稳健发展、向前迈进的原动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谐关系一旦被破坏酿成种族对立,后果不堪设想。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人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在影响办学成效和学生心态,怎能作出如此不负责任、不该有的言论?遏制这类言论在校园内滋长,是当务之急。

国阵青年团已经发文告,严厉谴责引起种族紧张关系和侮辱其他民族的言论,并促请警方彻查,一旦证实,当事人应该在刑事法典504条文下给予严惩;国大党主席拿督斯理三美威鲁也呼吁政府采取严厉行动对付发表种族性言论的人士,让这些人在煽动法令下被控,以起杀鸡儆猴作用。

《东方日报》也报道,许多非华裔家长回应记者询问时,同声谴责挑拨离间和破坏种族和谐言论的校长。可见及时制止这类言论,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柔佛州教育局谕令涉及种族性言论的校长“放假”,显然意识到这类言论必须立即停止以免进一步伤害种族和谐;教育部长已指示秘书成立一个以副秘书长(行政)为首的调查委员会彻查此事;教育部秘书长丹斯理朱古纳因则表示,一旦证实,二位失言校长或被开除。

马华副教育部长魏家祥感到“很痛心疾首”之余,也向华社保证“调查结果出炉后,必会采取更严厉的行动。”这是不容掉以轻心的大事,如何在政府内部反映华社尊严受损之后的感受,进而督促政府采取必要的惩戒行动,是马华怎么“高调问政”的考验;如果认为“调职”就是严惩,所谓高调,不过尔尔。

(2010.8.27.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8月25日星期三

能力、效率和责任



能力是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是敬业精神、勤奋态度的集中表现;效率指在特定时间内,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达致的最大效果。

责任感的本质是既要利己,也要利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在自己的利益和群体利益相矛盾时,要把个人利益放一边,以群体利益为依归。

能力、效率和责任感都是决定一个组织或部门成败的要素。有能力又有责任感的组织,工作效率必然很高;有能力却没有责任感,效率必然低落;能力不足,根本就不必谈什么效率和责任了。

三权分立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各自独立、地位平等;三权之间既相互分立,各有自己的职权范围,又相互制约,任何一方的权力都受到另一方的限制。

法治国家,没有人可以超越法律,国民只能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行事,不得逾越。司法部门就是监督法律的执行和行使审判的权力,国民若有逾越,司法部门就必须严加调查,证据确凿,交给法庭绳之以法。

司法部门的能力、效率和责任感,非但可以考验司法的公正性,也在在影响这个国家的信誉和国际地位。一个不依作业程序行事的司法官员,必然不能公正办案。

不幸的是:我国的司法部门往往是最多负面批评的单位,尤其是警方,暴力逼供、嫌疑犯受不公平对待的投诉日多,甚至还有嫌犯在拘留期间毙命事件,严重影响了警方的声誉。反贪委员会主席新上任时,也曾经为反贪会提控的案件十之八九不能成立、定罪而感到费解。

受邀在赵明福案件中供证的泰国法医普缇被问及应该如何处理查案过程中发现的证物时,这么回答:“调查一宗猝死案,特别是自杀事故时,其中一项必需进行的程序,就是检查案发现场是否有字条。一旦发现字条上出现怀疑的指纹,或口水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痕迹,应该马上送交化验局检验。”

没有根据标准作业程序办案,凸显这个部门权力的嚣张、权力的猖狂和权力的肆无忌惮。这是缺乏制衡,或者制衡力不足带来的后果。

制衡力不足,可以通过第四权加强监督,制造舆论让有关部门听到来自民间的声音,让部门首长了解提升能力和效率之外,还必须培养属下向上司负责、官员向国家人民负责的责任感。

(2010.8.25.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8月24日星期二

张雅山精神永在



8月21日上午,到培风出席张雅山先生逝世百日追思会,再度体会张老为华社,为华教,为培风,为下一代服务的伟大精神。

张老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担任37年培风总务,在最艰难时刻力抗逆流保住培风这座华教堡垒,还有他那股积极落实有教无类精神和认清是非,威武不屈的傲骨。

校方以座谈会取代致辞,让几位与张老有密切来往的亲人战友在台上追忆张老,发表对张老精神人格的敬仰和感受,让人一新耳目。

培风校友会主席史进福说,当年,他小六会考不及格,进不了国民型中学,如果不是张老坚持培风不改制,他小六毕业之后就失学了。是张老坚持有教无类,才使他有机会继续上学,然后到南大受教。

他参与华教工作,也是受到张老精神的感召。他说,有一回上门拜访张老, 离开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张老告诉他还要到万里望领一笔捐给培风的2000令吉。他目睹张老驾着那辆老爷车离开,感概万千地问自己:“张老已经87岁了,这么晚还在为培风奔波,我比他年轻得多,为母校做了些什么呢?”于是他下定决心为培风,为华教献出他的力量。

张老外孙女李晓倩娓娓道出她与外公的亲情。她说,“在后辈心目中,外公就是外公,从来不知道外公有多伟大;外公去世之后见到这么多人为他的离去悲痛,才了解他对社会的贡献原来那么了不起。”这番话令人想起张老经常鼓励有心为华教的人不要为自己事业上没成就,经济力量不够而退却的事。

长孙扬辉从张老喜欢种花讲到祖父教他的人生哲理。他说:“祖父总是强调种花要扎根,摆设盆栽也再三从不同角度察看,一丝不苟;他总是教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人要知耻……”

与张老共事的人都知道张老一丝不苟的品德,每一回筹款,他经手的款项非但一清二楚,还在自己的记事本保留完整记录。所有记事簿都依日期先后,妥善保存。

张老以“知耻”为座右铭,也教诲后辈“做人要知耻”。张老的“知耻”除了一般人心目中的礼义廉耻,还有对民族大义的认同。

张老对绝大多数华文中学当年经不起威迫利诱接受改制一直耿耿于怀,对有人责怪华社不关心改制前华文中学更是愤愤不平。他经常对我们说,改制之后货不对版,责任该由谁承担?当年极力鼓吹改制好处的人还在,该去问他们。华社负担华小独中已经力不从心了,哪有剩余精力为改制中学分忧!

张永庆校长说得好:“我们要把张老的精神,要把发展独中的责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但要把独中和培风办好,也要让国家和社会更好。”

怀念张老,景仰张老,不单是出席追思会或者经常把张老挂在嘴边,而是脚踏实地,学习张老为华社、为华教服务的精神,学习张老知廉耻,把民族大义放在最前头,义无反顾的精神,不要为了个人利益破坏华教,分裂华教。

(2010.8.24.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8月21日星期六

左五年,右五年……



“左三年,右三年,这一生见面有几天;横三年,竖三年,还不如不见面。”这是李隽青写词、姚敏作曲、李香兰唱的老歌《三年》中的一段歌词。

能够传唱至今的三十年代老歌,都有一定水准和感人之处。李香兰是受过正统声乐训练的实力派,这首描绘等待的凄苦和怨怼的歌曲,旋律本身就充满诉求力,加上李香兰听似收敛实则暗涌澎湃的感情,教人每次在不同年龄不同感情理解下重听,都能有新的领会层次。

男女之间的情爱,毕竟是很私人的事;离离合合,伤害的范畴很小;爱得荡气回肠,分手之后偶尔见面,最多只能如李香兰唱的另一首歌《恨不相逢未嫁时》歌词一样,“只淡淡的招呼一声,多少的甜蜜辛酸、失望苦痛,尽在不言中。”

关系到民族权益和莘莘学子的事,就不能像私人感情一样合则来,不合则离,而是应该认真看待承诺,不能口花花说了就算。

已有50多年历史的马六甲瓜拉宁宜明光华小,建筑物遭白蚁严重蛀蚀,不重建势将危及学生安全;情况危急,若酿成不幸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该校董家教不是没有见到危机所在,也不是不愿负起筹款重建工作,而是重建所需的200万令吉,在第八大马计划时已经得到批准;可是等来等去,如今已是第十大马计划了,拨款仍然不见踪影。

大马计划以5年为基准,第八大马计划下的拨款经历两个大马计划未落实,算算时间,足足痴等了十年!比李香兰唱的三年又三年,还多4年!

哪方面出问题了?每个关心华教的人,都有同样疑问。

慢得太不合理了,该区国会议员兼内政部副部长拿督威拉阿布瑟曼日前巡视时,就指示该校重新向教育部提出申请,以期重建计划能够获得纳入第十大马计划内。

华小已经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每个大马计划都有学校拨款预算,为什么批准给华小的重建经费,能够一拖再拖,最终是必须“重新申请”呢?难道没有人可以做出清楚交代?

或许是处在穷乡僻壤,与那些申请不久就得到拨款支票的“幸运”华小比较,明光华小实在太不幸了。希望上天继续保佑在被严重蛀蚀的明光华小校舍上课的学生像过去十年一样平安无事,直到二度申请获准、拨款到手、重建完成!

(2010.8.21.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8月20日星期五

刘天球不会辞职



止泻药是给拉肚子的人服的,股票交易也有“止损(cut loss)”之说,可见阻止情况恶化,是放诸天下皆准的道理。

行动党处理“冒签支持信”丑闻,就是快刀斩乱麻速战速决,着力点是把破坏减至最低。行政议员刘天球助理郑文福被开除党籍、刘天球受“严厉警告”、邓章钦被“慎重忠告”,是纪律委员会二次听证之后的裁决。

弱势的郑文福反扑无力,只能黯然接受;邓章钦巧妙以《锦衣卫》取得小胜,耍了纪委会一招又翻转了对他不利的指责。刘天球则乐观表示:“严厉训斥的惩罚,已為支持信事件负起相当的责任,但不会辞职。”大义凛然,似乎向外宣示他是忠于党,重纪律的。

丑闻就此“止泻”吗?星报揭露这件丑闻时,刘天球第一时间的回应是:“不排除这是一场党內外政敌里应外合的政治阴谋,目的就是摧毁我的政治生命。”里应外合阴谋破了吗?怎么这么快就欣然接受惩罚呢?

自诩“雪州这样的政治人物”、主流派力挺的刘天球安全了吗?行动党元老曾敏兴医生“刘天球必须要有一些行动向人民作出交代”这句话,让人产生很多想象空间,也为刘天球斩钉截铁的“不会辞职”增添不稳定因素。

星洲日报记者8月15日访问“红毛直”曾敏兴时,他直接了当表示:“我个人认为,刘天球在支持信风波中只获得党发出警告信今后不可重犯是不太够的……他必须为下属的做法负责,他必须想出一个方法向人民交代。”又说:“作为一位领袖,他应该以身作则。”

刘天球必须向社会交代的,还有他自己在记者会说的“有人声称是我的特别助理,并出示名片,要求获得特权或便利”这个症结厘清了吗?有人揭露:刘天球的10名“助理”仍在巴生一带派发名片企图混淆民众,也有人鸡毛当令箭,指示市议会官员办事。

台湾曾经有人用“吴淑珍特别助理”名片替行动不便的吴淑珍办事而无往不利,吴淑珍极力否认是她授意的。提起这回事别无他意,只是为了说明历史有时会出现惊人的偶合和相似。

创党元老开口了,基层不满了,行动党危机处理“执政两年就腐化”之余,还必须郑重考虑是否值得为一棵树破坏整座森林。

(2010.8.20.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8月18日星期三

首席部长除淤泥



甲州首席部长拿督斯里莫哈末阿里日前巡视新马六甲花园时,发现不少沟渠堆积淤泥而大感不悦,亲自动手捞起沟渠内的淤泥。

配合首席部长巡视,马华也在当天举办清洁运动,安排消拯局出动强力水笔清理沟渠。这已经是马华第三度在同一花园举办清洁运动了,马华的出发点是“向区内黑斑蚊抗战,消除民众恐慌,并让当地商家的生意恢复如常。”

为什么在朝的政党这么积极在新马六甲花园活动?马六甲人都知道是因为这一区是黑斑蚊肆虐最严重的地区,人人谈蚊色变。为了赢取民心,当政者不能掉以轻心之外,也应当有所行动,让人民感觉政府与民同在,是关心民瘼的。

爱极乐州选区发展及协调委员会主席拿督古乃光说,新马六甲花园第二区商家向他反映,过去两、三个星期,当地相继传出发生11宗骨痛热症后,造成人心惶惶,光顾该区商店的外来消费者骤减,令他们的生意深受影响。

新马六甲花园情况严重,整个马六甲也不容乐观。首席部长说,今年首32个星期内,甲州共出现56宗骨痛热症新病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一倍,增幅之巨令人担忧。

首席部长放下身段动手除淤泥,加上马华连番清洁运动,肯定有效果,但是效果能够持久吗?

清洁工作是要长时期不间歇地做,同时严加检验和督促,才能见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收一时之效。

马六甲的垃圾和沟渠清理是委托私营公司进行的,市民对承包公司的差劲表现已经麻木了,投诉也投诉到怕了。不是承包公司“怕”,而是官场文化使市民普遍认为投诉没用,干脆自己动手。新马六甲花园骨痛热症初起时,不是有人要该区居民“自救”吗?

更加令人痛心的,是新成立的汉都亚再也市议会居然以没有经费、拨款未至为挡箭牌,公开说不能到新马六甲花园进行喷蚊雾来消灭黑斑蚊孑孓。

有趣的是骨痛热症肆虐,导致市长尤索夫占丹和汉都亚再也市议会主席卡瑪魯汀各说各话。卡玛鲁汀认为市议会沒拖延灭蚊工作,而是卫生部不够配合;市长尤索夫占丹认为,市政厅只是协助卫生局展开噴射灭蚊霧工作,市政厅只有两架噴霧器,不足以應付所有区域。市民罔顾环境卫生的态度一日不改变,黑斑蚊将难以彻底消灭。

市长责问:家里有黑斑蚊怎能怪政府?市民只寄望政府当局做好环境清理工作,本身卻漠不关心,或者寄望当局来清理他们的住家,這种态度令人失望。两位大人物讲来讲去,就是要人民自救。

一雨成灾已经是马六甲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如今又加上谈蚊色变的黑斑蚊骨痛热症,真是无语问苍天!

人民自救之道不单不能寄望当局来清理他们的家,还有在大选时,谨慎运用手中一票,行使人民是老板的权利。

(2010.8.18.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8月17日星期二

支持信能杜绝吗?


民联执政雪州二年余,爆发行政议员助理发支持信给儿子是股东的公司,震撼力之强,破坏力之大,可谓空前。这也是民联掌权雪州以来,最严重和影响最大事件,处理不当将丧失公信力,危及执政中央的理想。

行动党奋斗40多年,好不容易才一尝联合执政机会,事情又偏偏发生在行动党行政议员身上,怎不令该党上下忐忑不安?中委会立即交由纪律委员会处理,纪委会主席陈国伟果然不负“党”望,决定开除郑文福党籍。岂料郑文福不是省油的灯,声声抗议,还有支会和党员做他的后盾。他的直属上司刘天球一不做二不休,宣布冻结另外三位特别助理以杜绝“假冒(我的)名字行事”。

与党中央水乳交融的刘天球向来就是很有争论性人物,经常卷入政治风暴,甚至被退党的前同志影射包庇涉及不法行业的黑道人物。是耶非耶,不容外人置喙,不过,他每一次都能够平安无事。吊诡的是:这么多位行动党行政议员,就是他卷入支持信风波。

被认为非主流派的议长邓章钦因在《推特》写了“天啊,真凶逍遥法外!”而被纪委会传召。第二次听证,纪委会以“授权签署支持信的证据不足,但仍须负上责任”为由,对刘天球发出“严厉警告”;以“看了电影《锦衣卫》有感而发,写那几个字”自辩的邓章钦,则被“慎重忠告”往后对外发言时,须格外谨慎。

支持信已是“非正统文化”的今天,行动党纪委会的行动能使支持信文化在民联执政的州绝迹吗?雪州大臣丹斯里卡立率先表态,认为支持信纯粹是“介绍信”,州政府不打算废除。

马六甲物业发展商公会主席魏佑杰披露甲首席部长5年前已经规定:任何屋业计划都必须得到首席部长或国阵议员签署的支持信,才能获准;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拿督曹智雄日前以“确保善用新村发展拨款以造惠村民”为由,规定明年起,所有申请拨款表格必须由村长、新村发展官和马华或民政区会主席共同签署方有效,可见国阵向来就不认为支持信文化有杜绝的必要。

如果有人对刘天球冻结三位助理之举有“做戏”的感觉,是想当然尔;如果有人认为强调问责文化的行动党没有勒令刘天球辞去行政议员是“责人严待己宽”,毫不足奇。

(2010.8.17.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8月13日星期五

战地黄花分外香


甲华堂青订10月10日第四度主办《三山九九重阳登高》,号召州内外华团青年组织踊跃参与联办。

这项饶有意义的年度登山活动,是在被沈老喻为“民族文化之山”的三宝山举行。之前三次登高活动得到华社热烈响应,扶老携幼前来参与的群众挤满三宝山,一眼望去,尽是穿红衣的人群。

重阳登高是中华民族“佳节思亲”传统活动,1989年改称老人节之后,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华社全力支持甲华堂青的这个活动,除了有这重意义,还有和三宝山那份浓得化不开的深厚感情。

三宝山是第二任甲必丹李为经1685年集资购买,赠送给青云亭作为华人坟山和宣扬佛教用途的;1949的青云亭法令虽然明文规定三宝山的主权归青云亭,但是170多年来,三宝山还是先后面对至少6次被征用的威胁。

华社把三宝山视为华人在这里参与垦荒、卫国、立国、建国的历史见证,是薪火相传的象征,不容破坏、污蔑或矮化。三宝山面对的连串征用危机,都在华团强烈反对下得以保全;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三宝山最大的危机是有心人里应外合,打三宝山的歪念头。

前十五华团总领导机构为了凸出三宝山的“文化财富”,1990年起就把文化节火炬点燃仪式定在三宝山顶峰举行。这个传统在2007年被挑战,文亚苏、杨秀崇二人联名向甲华堂会员大会的提案,以“三宝山是坟山,不适合于清早举办火炬礼”为由,主张把火炬点燃仪式改在三宝山以外举行。这项提案虽然在华社一致反对下被收回,却激发了华社更加爱护三宝山的决心。

广义说,这也是甲华堂青2007年主办这项活动的导因之一。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毛泽东写的《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一改之前文人触景伤情的悲观,从挺立盛开的野菊想到土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满怀激情混和着对烈士的追念,写下这篇充满乐观情绪的词。

站在三宝山顶峰,想起先贤为这块土地流汗流血,以及为捍卫三宝山完整主权与当局展开不妥协斗争的民族菁英,再轻念这首词,“战地黄花分外香”之感油然而生。

(2010.8.13.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8月12日星期四

骨痛热症持续肆虐



骨痛热症持续肆虐,市民惶惶恐恐,稍有发热现象立即就医,不敢怠慢。

小小蚊子竟能搞得市民寝食不安,而且一“闹”就是十年八年,凸显当局清洁卫生保健工作做得不到位,令黑斑蚊的孑孓能够在舒适的净水中滋长。

卫生部资料显示全国骨痛热症病例有2万8千余起,死亡人数高达92人,甲州今年已有8人死亡。骨痛热症热不及时遏止,这些数字肯定随时日的增长日益提高。

马六甲当前最严重的“灾区”是新马六甲花园一带。不完全统计,8月份首个星期就有11人受感染,情况令人担忧。

当局预防骨痛热症之道,是派人到各区喷蚊雾消灭黑斑蚊和不让孑孓滋长。这只是治标,及时清理垃圾、疏通沟渠水道加上勤于喷蚊雾,三管齐下才能彻底解决。

为什么一发不可收拾?私营化之后,承包公司没能依合约准时清理垃圾已经不是新闻,首席部长还曾经为此大发雷霆,勒令换承包商。

居民投诉说多次要求市政厅派人来喷蚊雾,可是左等右等,就是见不得有所行动。该区州议员邱培栋出马,获得的答复是市政厅因为没有得到房屋及地方发展部拨款,本身又没有喷蚊雾器,不能做什么。

一支喷蚊雾器市价约2千,中国货只需500令吉,买十支八支,钱的数目不是很大。毕竟,和州政府动辄成万上亿的大计划,三几万算什么!拨款不下来,州政府也可以动用紧急拨款,先垫出来给汉都亚再也市议会。

这才是以民为本的真谛,才能彰显和落实“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精神。

父母官面对市民的质疑和反对党的指责,先是说只有一人证实染上骨痛热症,其他人都是“疑症”,过后又呼吁市民自救。

何以自救?反对党打蛇随棍上,发动新马六甲花园居民捐款雇请私人公司派人来喷蚊雾。邱培栋估计需要喷至少87次才能喷完整个花园,费用5千220令吉。

捐款自救声中,父母官冒险与市政厅人员乘坐消防局云梯上屋顶视察,发现罪魁祸首的屋顶水槽被掉落的树叶严重阻塞,为孑孓制造良好的滋生环境。

今日阅报,见马华与汉都亚市议会配合,各自出钱雇佣一架云梯载送清洁工人到新马六甲花园店屋屋顶清理积水,同时置放杀黑斑蚊孑孓的药粉,以及修砍树干,确保居民不再面对骨痛热症的威胁。

骨痛热症肆虐使新马六甲花园成为政党角力中心。捐钱自救也好,自掏腰包也罢,后知后觉总比不知不觉好。每个政党都打着为人民的大旗,人民才是最佳裁判。

(2010.8.12.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岛和灯交响曲



交通灯未出现前,交通岛是舒解十字路口瓶颈,使车流顺畅的最佳途径。年长一辈当会记得他们小时候,市区主要十字路口都可以见到或大或小的交通岛。邻近小孩很喜欢爬在窗口看那些顺着交通岛转的车子,数车辆数目或者比赛谁记得最多车牌号码。

记忆所得,市区内有三个主要的大型交通岛,分别设在士马木与约翰山交界处、三保井的天猛公路与三保山衔接处,以及新路进入河边街的街口。母亲在世时,晚饭过后经常带我们到住家附近的交通岛与她的海南朋友聊天,小孩子们则在交通岛圈内种的木槿花丛中玩耍。经常有卖零食的小贩前来兜卖,印度人的kacang puteh或者广东人的巴罗花生,都是小孩子喜欢的小食;小小一包,可以解馋,让我们乐上一两个小时。

曾几何时,交通岛逐渐失去作用,再也不能满足车流顺畅的要求了,取而代之的,是交通灯。

交通灯被广泛使用后,交通岛从此进入历史,成为人们的记忆资料。交通岛和交通灯在同一地点出现是叠床架屋,根本没必要。

交通岛和交通灯一起存在的“没必要”现象却在玛琳区出现了,结果是驾车人士怨声载道。

几年前,当局在同一个地点,已经体会到交通岛与交通灯互存的弊病了,市长当时是当机立断,第二天就决定取消新设的交通灯。

这一回,当局是下定决心以交通灯取代交通岛了,可是依然留下一条尾巴,以交通岛中心是大沟渠交接通道不能迁移为由,继续保留交通岛。

叠床架屋的结果,是启用交通灯之后,交通岛使重型车辆转弯时速度受阻,阻塞现象依然故我;高明的市议员们认为交通岛太大的主因,着令缩小交通岛3公尺。

缩小工程很快完成,可是受到立在交通岛的路灯影响,公共工程局只能缩小3英尺,“效果”有限;市议员们又归咎于缩得不够小,打算移开路灯,再缩一次。他们认为,把交通岛缩到最小,最能解决四个方向车辆阻塞的问题。

第二次“缩”还没进行。没人敢做预言家预测效果;不过,经常使用这路段的驾车人士和玛琳区居民,有很多话说。

大多数人认为,缩小交通岛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应该釜底抽薪,来个一了百了;改来改去,徒然浪费公帑。玛琳居民协会主席苏德昭也有同感。

当局是否乐意“俯顺民意”彻底移去交通岛还是未知数,不过,如果继续以同样的理由推辞,肯定难以使人信服。科技发达,外国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世界屋脊铁路建成通车了,世界最大水坝也能够如期竣工,移开沟渠的交流管道,真的这么难,这么多技术问题解决不了吗?

小民不懂,相信和小民一样不懂的人,还有很多。

(2010.8.14.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8月9日星期一

高调问政



马六甲行动党州议员不满议长单方面发出禁足令,集体离席抗议,马华拿督级的行政议员颜天禄和薛亚朝讥笑他们是“不负责任、博宣传、演闹剧、不尊重议长。”

行动党党鞭吴良山公开回应说:薛亚朝是禁足令的附议人,可是他在整个争论中,只讲了“saya sokong”两个字;颜天禄一句话也没说,却在外面讲了很多。

马华议员早期经常被人嘲笑为只要会说“ya 和 betul”就可以了;如今教育水平普遍提高,马华议员不应该再闹这类笑话了。

不过,马华议员在议会内不出声或者少出声,却在外面大发邀功伟伦,难免使投票给马华、希望马华有作为的选民失望,也与马华总会长一再强调的高调问政理念不符。

拿督斯理蔡细历是这么说的:为了一洗福利团体、脱离政治的印象,马华将开展高调问政、主动攻击和揭发反对党弊端三个新作风。

马华是国阵老二,地位仅次于巫统;马华在308政治大海啸中虽然损兵折将,巫统却继续保留四个部长给马华,足见马华与巫统关系非凡。

马华与巫统同舟共济,谁也不能没有谁。马华如果表现积极,在拟定政策时肯定很有发言权。当了52年执政党,现在才来喊高调问政,很有滑稽感。

身为执政党,马华在政策厘定阶段若发觉有任何不利华社之处,理应立即加以制止或纠正,不是米已成饭后才在外面鞭挞。

高调问政应该是是积极参与政务,交出成绩来,不是如蔡细厉和王赛芝所云:“重视宣传工作,让华社及人民了解马华所作出的努力,改变对马华的看法;同时把马华所做的事项和方针先告诉华社,不让他们受到反对党的误导,并利用与华社沟通的平台,让人民有机会作出反应。”

马华如果要高调问政,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和衍生的弊病就要勇敢发言,也要和破坏种族和谐的言论划清界限,严厉批判。与其急于揭发反对党的舞弊,不如先针对国家总稽查报告每年揭发政府部门滥权舞弊事件、巴生自由贸易港口丑闻、高官的豪宅等等众所周知的大事件有所作为,以行动证明“有人在朝好办事”。

总会长喊出高调问政了,就应该做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表现给人民看,不应该继续停留在“ya”和“saya sokong”层面。

(2010.8.9.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8月6日星期五

放狗拒普查



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正紧锣密鼓进行中,国家统计局出动29万名普查人员,预期在48天内完成至少90%的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包括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过程,是搜集人口资料的最基本科学方法;掌握具体的全国人口总数,方便制订国民经济决策,是人口普查的主要作用。

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准确与否在在影响国计民生,每个家庭、每一国民都应该配合政府的行动,紧密合作使普查工作顺利进行;不幸的是:向来最温顺的华人,在国家统计局总监拿督旺兰拉眼中,却是对人口普查“非常抗拒,采取不合作态度”的民族。

旺兰拉是根据“有一位普查人员被狗咬伤”作出如此结论的。这个立论的大前提显然建立在华人喜欢养狗上,这是很有偏见的言论。

华人当然了解普查的重要,华人也非常乐意配合上门的普查人员,只是长期积累的不安全感和对治安败坏的防范心,加上对公务员的不信任,使华人不敢贸然开门让普查人员进屋。不少华人家庭就是被冒充公务员或警方人员上门欺骗,大开方便之门让他们进屋犯案的。华人被骗太多了,不得不“小心驶得万年船”,不敢贸然开门让陌生人进屋。

统计局网站的投票结果显示:88%上网投票的人民情愿使用电子普查而少人選擇當面家訪。这个结论不但充分反映现代人对普查的普遍态度,也说明不单华人对上门公务员的真正身份有怀疑和恐惧,其他民族也颇有“同感”。

旺拉兰应当关注的,是如何监督和提升普查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使回馈的数据更有准确性,尽可能避免决政策偏差,不是一股脑儿责怪华人不合作。

居銮一些民众就针对这点举行记者会,投诉普查人员态度马虎,工作不认真。留台同学会顾问王绥恒说骑摩托的普查人员只“暂停”在门口,问他家里有几人、隔壁家有几人,就离开了;马华西銮支会主席莫振文说,普查人员同样只问他母亲家里住几个人就把黄色的普查卡贴在门口;市议员曾维光说,根本没有普查员上过他家,可是门口也贴黄卡……

积习已深的公务员文化导致人民对公务员产生负面印象,是普查工作遭遇“瓶颈”的主要原因。华人何辜,又再成为被责难的族群!

(2010.8.6.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8月4日星期三

水灾是天意?



一雨成灾是马六甲的陈年老病,也是挥之不去的梦魇。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是特色,只有“蒙蒙细雨”,水灾区的居民才能安眠。

提呈请愿书、举标语抗议、向父母官投诉……都不管用。表现得爱民如子的父母官,每一回都“不辞劳苦”要记者先生小姐陪伴,涉水到现场视察,发表讲话,作出承诺。面对居民的愤怒和不满,父母官总是“虚心受教”,信誓旦旦做出保证,往后的灾情却是依然故我,下雨时还是免不了要提心吊胆。

州政府每户200大元的慷慨赔偿,能弥补灾民物质和心灵、精神上的痛苦吗?

逢雨必灾的万寿园居民说,今年首半年已发生至少4次水灾,有时水深超过尺半。每当半夜下雨,居民不敢睡觉,急忙将停放屋前的车子移至安全地点。屋内地面垫高8寸也无济于事,大雨时雨水仍然入侵,水深可达8寸。

万寿园居民忍无可忍,终于行动起来了。报道说,该区居民协会今后将在水灾时,在入口处置放5个“禁止车辆驶入”的告示牌,避免涉水而过的车辆激起水浪加剧灾情。这些告示牌是同情居民苦境的商家主动报效的。

万寿园只是许多受灾地区之一,马六甲市内外,还有不少住宅区和商业区的灾情,不比万寿园逊色。

高高在上的当政者眼中,居民的怒吼究竟有多少斤两?马六甲地方政府及环境委员会主席拉迪夫行政议员和巫统双溪南眉选区州议员哈山拉曼异口同声说:“甲市近来频频发生的水灾课题是上天的意旨,不是政府要的,因此无法为何时可以解决州内水灾订下一个期限。”

他们是回应反对党党鞭吴良山州议员要求紧急讨论水灾课题,要州政府订出彻底解决的期限时,这么说的。

何谓天意?水灾问题,就只能屈服于天意吗?可以从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得到启示。

大禹汲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不再跟随父亲“以土筑提”治水,而是实地考察,认真研究,以疏导方法抑洪,历经13年,终于平息災患。

大禹的成功,除了“顺应自然”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抱着爱民忘我的心,一心一意治水造福人民。他造福万民而忘其身,民间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表扬他公而忘私的伟大精神。

四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抱着“人定胜天”精神,用最原始的工具治水;科技发达,机械进步的今天,却还有人以“天意”为失责辩护,如此“天意论”,能服人吗?

(2010.8.4.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8月2日星期一

政治垃圾



马六甲行动党州议员邱培栋在州议会讨论垃圾问题时,因讥讽发表侮辱女性言论的巫统议员为政治垃圾,与执政党议员展开舌战。激战声中,议长突然对他发出禁足州议会一天的“指示”。

议长引用的议会常规第34(3)条明确规定:禁足令必须是当事人在场时,由首长或一名行政议员提议,同时获得2名行政议员附议,经议会表决才能生效。议长怎能不按理出牌,单方面发出禁足令呢?

这次事件凸显两重意义:政治垃圾的定义和执政党的专横。

公正党曾经由于收容国阵失意人士或政治老油条而被称为“最大的政治垃圾桶”;蔡细厉说过“马华不是政治垃圾桶,不会随便收留他党的失意分子”;上议院也因用来安置不得志的党员而被形容为最大的政治垃圾桶。

因此,广义说,政治垃圾就是随时可以改变政治信仰的投机分子;狭义看,就是邱培栋指的那些脑袋装垃圾、臭味满腔、满口粗话、讲话不算数的议员。

不及时清理固体和液体垃圾会产生致癌的二恶英类污染物,政治垃圾如果不清除,酿成的祸害将影响几代人。清理政治垃圾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手中一票,在选举时彻底清除。

剑桥学派创建人阿克顿(1834-1902)说:“权力使人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绝对权力就是不受监督、制衡、弹劾、罢免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就是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说白了,就是“一手遮天”的权力 。

议会多数党议员联合起来压制反对党议员发言,或者议长没有根据议会常规,不及时制止干扰反对党议员发言的执政党议员,都是民主暴力的体现,是开议会民主的倒车。

马六甲州议会第二天为议长的错误背书,拒绝邱培栋出席当天的会议;行动党议员以当事人不获准参与讨论为由反对禁令不果,集体离席抗议,被马华行政议员颜天禄评为“不负责任、演闹剧、不尊重议长、廉价宣传”。

颜天禄如果知道他的前辈当年是如何与巫统议员配合,趁喝茶时间开溜,制造人工流会阻止反对党议员发言的“光荣”记录,就不会这么揶揄行动党议员离席抗议之举了。

颜天禄了解这段历史之后,如果认同前辈们当年做法是对的,那就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是执政党专横的体现。

(2010.8.2.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7月30日星期五

朋友的朋友


贪赃枉法的陈水扁自知要牢里度过余日却不甘就此沉寂,积极栽培儿子陈致中为接班人,承续他的政治人脉;陈致中聪明绝顶,拥有两个法律硕士学位,学历高过父亲。从他应付家族弊案和提名地方议员竞选之后的表现来看,政治才华不输乃父。

富裕家庭出身的陈致中终究摆脱不了公子哥儿性格,排场奢侈,生活糜烂。日前被八卦杂志爆料嫖妓之后,陆续有小道消息说他向来偏好此道,新婚不久就开始瞒着漂亮的太太在外面“偷吃”。

向来善于逞口舌之能的陈致中对自己的“丑闻”似乎穷于应付,说他的凌志高级房车当天是借给朋友,没想到他朋友转借他人,使他蒙不白之冤。记者追问朋友的朋友是谁,他又闪烁其辞,只说是台北金融界名流,不方便透露名字。

陈致中目的在告诉社会他是被朋友的朋友所害,他没有错。可是他精于玩弄法律,善于说谎的个性已经被看透,加上关键点的监视器奇迹般全部“突然”失灵,他的说词难以服人。

社会上确实有不少人自以为很聪明,做错事还把他人当傻瓜。

几年前,有人“为了朋友的朋友”说错话、做错事却死也不认错。面对华社严厉批评,还以“我看不出、我认为”企图自圆其说。可是华社眼睛是雪亮的,怎能容许狡猾之徒凭几句模棱两可的话就此遁形?继续对他的劣行穷追猛打。

友人劝他发文告承认说错了,他的回答却是“华社习性,还不是闹了一阵就过去了!过后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事实证明他想得太天真了,他的错话已经成了经典,经常有人提起这回事,用他的话提醒华社不能姑息这类人。

几年后,他又为了感激朋友“提拔”之恩做出违背华社意愿的事,还以为历史是由手握权力的人写的,可以凭一块自立的石碑证明湮远的年代。

他虽然纠结了过气政客为他站台,又恫言通过法律行动起诉,但是高姿态与华社对立的叫嚣已经引起不满,纷纷指责他不该为了感恩朋友而做出数典忘祖的傻事。

朋友是相知相契,是黑暗中为你点亮明灯、给你指明方向的那个人,不是利用朋友来推卸责任,或者为了感恩朋友不惜作出伤天害理的事。利用朋友做挡箭牌,本身的德行就有大问题。

(2010.7.30.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7月28日星期三

旅游警察骑脚车巡逻



马六甲旅游警察上周末从鸡场街乘坐摩托车与脚车巡逻至旋转塔,举办防范罪案活动,同时在现场派出小册子给游客及商家,以提高公众的罪案意识。

副总警长拿督卡玛说,这个防范罪案活动由甲州各地警员参加,大部分是女警,希望能藉女性亲切的一面,拉近群众与警察的距离。

他还表示,为了突破警察给人的刻板印象,旅游女警将不时到旅游景点表演舞蹈,还会邀请公众共舞,从中建立良好、亲善的警民关系。

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创举!尔后,女警除了尽力把工作做好,还要勤练舞蹈,以便负起沟通警民,拉近警民关系的另一项任务。

不知这个策略是谁想出来的,到底能持续多久,公众反应究竟如何,效果会好吗……目前还是未知数。不过,卡玛说“警察通常给人家刻板印象,并且认为警方是很难相处的公务员”这点,肯定得到普遍认同。

警察的任务除了维持治安,还得在必要时,给予民众必须的协助,只有在非不得已时才发传票。可是一般人对警察的印象并非如此,而是凶巴巴,专找人家的疏忽和失误,然后发传票。

旅游警察负责旅游区的交通和治安,这些地区由于缺乏妥善的计划和安排,周末和假日期间,交通拥挤不在话下,停车位难寻最令驾车人士烦恼,尤其是外坡来的,找个停车位难于上青天。旅游警察理应协助这些外来车辆,真实情况却是板起面孔“大公无私”,动不动就发传票。

治安方面,卡玛虽然说“甲州罪案不严重”,但是旅游区抢女游客提包事件已经发生无数起,游客因被抢而受伤入院事件时有所闻。若不积极解决,对马六甲的旅游业肯定不利。

警方最受诟病的另一点,就是守株待兔,专躲在暗处,等待不小心的车主犯规,然后突如其来,上前发传票。

以上举的都是荦荦大端,还有给许多令市民烦不胜烦的,真是举不胜举。

通过亲善活动改善人民对警察的负面印象固然可行,可是单靠女警的“与民共舞”,只怕会引起女权拥护者反感之外,能否产生显著效果也很难确定,应该还有更适当的可行方案。

“骑脚车巡逻”的报道使不少人质疑:骑摩托车已经难以追到匪徒了,脚车行吗?

这则报道使人想起前些时候,旅游警察曾经骑马巡逻,警方还在报章大力鼓吹骑马巡逻捉拿抢匪的利便之处和优点。可是这些高价买来的的马匹尊贵得很,照顾不易,没多久就宣布“收档”了,浪费公帑之外,只留给人们“搞噱头”的感觉。

骑脚车巡逻作为防犯罪活动的一个项目当然可以,付诸实施就得考虑再三,别落入与骑马巡逻一样徒然伤财而无实际效果,伤损警方形象。

(2010.7.28.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7月26日星期一

周美芬和许月凤



民主机制不是很上轨道国家,政治人物来去起落不足奇;新鲜感消失,见怪不怪是当前普遍心态。不过,怎么司空见惯,总留下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和话题。

308政治大海啸后,招惹最多舆论、留给政坛印记的女性议员,非周美芬和许月凤莫属。

周美芬守诺辞官成为风云人物,许月凤则是作出惊天动地之举叱咤风云。两人显著不同点是:周美芬辞官不退党,许月凤退党不辞官。

周美芬呈辞后发表的文告感人之余,还有不可逾越的原则。她说:“我没有退党,因为我认同我党的建党使命与目标。”又说:“我们不能也不应容许党内出现与妇女组长期以来捍卫两性平等及尊重女权原则不符的事情发生。”在在显示她宁愿丢官也要坚守诚信的巾帼豪气。

许月凤则是因“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别再辱骂我了,这次的表现已经证明了,我不是一无是处才跳槽的!”而成为“支持国阵的独立议员”。她还说了一句无厘头名言:“(我)只是退出行动党,並沒有跳槽。”

另一个不同点是周美芬终究是知书识礼之人,立场始终坚定,说一不二干脆俐落;许月凤则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再否则认要退党,又信誓旦旦表明不曾与任何马华公会领袖会面,最后一刻才露出真面目,导致“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石破天惊效果,促成霹雳州政权重归国阵怀抱。

周美芬作出最后决定的时候,仍有一些忠肝义胆的女同志为她流泪,惋惜她的离去;许月凤则是与党划清界限,还在州议会手握胡椒喷雾器射向昔日同僚姚天和州议员。

论事后在政坛的地位,许月凤明显强过周美芬。周美芬辞官后“斯人独憔悴”,只能在座谈会谈谈往日风光时期的惬意事;许月凤妾身虽是“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毕竟在最关键时刻协助国阵夺回政权功不可没,地位仍然是副议长,坐享高官厚禄。

许月凤肚里的墨水显然不及周美芬,但是周美芬的“才”只能作出不够“厚黑硬笨”的感叹;许月凤的“材”却能使民联政府倒台,个人地位屹立不倒。正是:位子坐得稳,群众的怒吼、选民的恶骂、椅子的粪便,算什么!

(2010.7.26.东方日报《龙门阵》)

2010年7月25日星期日

挨饿憋尿的旅游车司机



马六甲是文化古城,历史积淀沉厚又民风纯朴,还是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文化荟萃地,向来就是游客喜欢的地方。二年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到马六甲一览风采的游客数量大增。旅游业兴旺带动了相关行业欣欣向荣,人潮多了,交通安排配合不到,导致市区内的街道假日期间严重塞车。

游客没有交通工具,必须靠旅游车运载。州政府只晓得不断增加观光设施吸引游客,却没有顾及劳苦功高的旅游车司机的痛苦。旅游车大都是庞然大物,一般的停车位容纳不了;先进国家都是为旅游车另设停放地点,方便司机,也使游客容易辨认。

我们这里的情况却是相反,著名旅游区根本没有适合旅游车停放的车位,害得司机像犯人一样提心吊胆,要照顾游客上下车的安全,还要耳观四方提高警惕,提防随时跳出来的交警。

南洋商报《马六甲》上星期就独家报道了这回事,诉尽司机不得已的苦衷。

报道说,由于没有专供巴士停放的车位,放游客下车之后,为了避免收到传票,司机无法休息或者离开巴士;停久了,即使有司机在车上,交警也会趋前口头警告。于此情况,司机只好驾着巴士四处游荡,时间到了再回到原地载游客去下一个景点。

请听听司机们的心声:

“我们时常被道路使用者抱怨(乱停车),可是我们也是没有选择啊!”

“我们无论开到哪里都不被允许停放巴士,只好冒险停在黄线上;我们要一直在车内等,有时要等上三四个小时;不在车上则会收到传票,一张300令吉,公司不肯负责,要我们自掏腰包。”

“巴士没有停车处,司机只好在车内等,等候期间担心交警随时来到,不敢睡觉、不敢去吃午餐或上洗手间……”

一位30年来一直带游客到马六甲观光的导游说:“有时候巴士兜到别处等候,时间到我就得联络司机驾回来,途中又塞车,浪费时间。宝山亭比红屋区更需要巴士停放处。”

的确,这些年来到三保山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人数绝不逊于其他景点,可是旅游车停车的困境却是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记得1980年代征用风波平息之后,州政府曾经在对话中,向华团代表保证将在适当地点辟地作为旅游车停放地点,可惜至今还只是空雷不雨,令业者大失所望。

报道说,掌管甲州旅游、文化及文物事物委员会的拿督薛亚朝行政议员之前到宝山亭巡视时,曾向巴士司机了解情况,并立即作出“政府正物色理想的地点为旅游区增设巴士停车位”的承诺。

但愿这一次不再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而是确实来真的。到那个时候,市民不再面对塞车之苦,旅游车司机松一口气,旅游业者额手称庆,小贩、餐馆经营者也喜上眉梢,皆大欢喜!

(2010.7.25.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7月23日星期五

清洁工友膺勋



槟州元首72岁华诞,颁发PBS有功勋章予13位年资超过20年的市政局清洁工友。他们是被当家又当权的槟州民联政府推荐而得到封赐的。

槟州首席部长林冠英说,民联政府以民为本,不但重视高层次的有功人士,也肯定平民百姓对社会的贡献;这13名清洁工友数十年如一日,站稳岗位无怨无悔为民服务,应该获得封赐。

进入皇宫接领勋章,必须穿官方规定的传统服装。槟州政府担心这些低收入工友负担不起,由槟岛市政局津贴服装费之外,还每人奖赏500令吉现金。

在一般人眼中,钻入脏兮兮的沟渠清理污垢的清洁工友是下等、没有地位的,而膺勋是有钱有势成功人士的奖赏,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变天带来新气象,槟州元首突破性的封赐,有如一股暖流,令普罗大众很有“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温馨感。

新中国解放初期公布的第一批劳动模范名单,排名第一的是掏粪工人时传祥。他在接领勋章时说的经典名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也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掏粪工作的重要意义。国情不同,槟城这批做梦也想不到会膺勋的清沟渠工友不可能有时传祥同等的影响力,不过从此与其他等级膺勋者一样,成为对国家社会有功之士,却是可以肯定的。

勋章者,一纸证明文件加一枚含金量极大、比一般奖章高无数级、精心设计、制作讲究、可以挂在胸前的襟章也。统治者庆祝华诞时颁发的勋章,是奖励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国民。费解的是光怪陆离社会,有人并非对国家社会有特出贡献得到封赐,而是动用一切可能的资源,拉关系套交情,甚至摆出奴颜婢膝姿态等等,为的就是那枚秤起来没多大斤两,却自以为可以光宗耀祖的勋章。

从殖民地时代开始,每年都有不少人得到封赐,可是只有在当权者真正以民为本的时代,时传祥、市政局清洁工友这些下层阶级才有可能被重视而受封赐。

费尽心思追求封赐其实已经严重扭曲了勋衔的意义。有朝一日当所有该膺勋的人都能够得到封赐的时候,那些实不至、名不应归的膺勋者若有良知,应感羞愧而无地自容。

(2010.7.23.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7月20日星期二

加紧进行选民登记



种种迹象显示大选近在眉睫,朝野政党都秣马厉兵积极备战,倾全力争取胜利。

成立政党目的就是上台执政,通过组织政府达到党的理想和目标。民主制度下公平的选举可以考验一个政党的存在价值,反映人民对这个政党是否还存有希望。政党平日搞基层活动,大选前为选战忙,无可厚非。

在308政治大海啸尝到甜头的反对党信心十足,要在来届选举大显身手不在话下;独立以来牢牢控制政权的国阵虽然拥有执政党的一切便利,却也不敢掉以轻心。

前几天,马华甲州联委会主席拿督颜天禄在区部大会致辞时,申诫党员认真看待华社不满,落力为民纾困来争取民心,否则马华甲州候选人极有可能在来届大选全军覆没。

乐观的党员当然可以把他的话视为激励士气或行使激将法,不容否认的却是308大选以来,闹得翻天覆地的党争削弱了华社对马华的信心,华裔选票流失在所难免;与巫统比起来,马华的表现实在不够理想,加强了领导层的危机感。

马六甲首席部长也在近日放话:若反对党能够保住现有席位,另外再获得4个马华,一个国大党及2个巫统州议席的话,就可以执政甲州了。

他勉励成员党争取时间,在下届大选前努力招收新党员和登记选民,以便在大选中获得好成绩。

大选前夕开展登记选民工作,迟则迟矣,却不失为可行之道,首长果然有大将之风。

首长作出呼吁之前,民联其实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登记新选民原本是选举委员会的任务,不可思议的是选委会非但不欣赏反对党主动协助,反而处处为难。不准展示选委会标志之外,一些州甚至公开投诉登记表格难求。

马六甲行动党这些年来不曾停过协助选委会,不辞劳苦到大集会和流动夜市场设摊位为适龄公民登记,每年还趁培风校庆,在大门口展开登记工作。人神共愤的是去年在默迪卡花园进行时,受到一群穿黑衣、身份不明的暴民武力干扰,酿成肢体冲突。事件发生经年,警方的“调查”结果至今仍未出炉,气煞人也。

适龄公民自动成为选民制度未能落实之前,登记为选民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流行的口号是“人民是老板”,老板必须有资本,普罗大众当老板的资本就是手中一票;不登记为选民,就等于放弃当老板的资格了。

甲州有近10万合格公民没有登记为选民,希望他们能够趁此良机,到朝野政党或者选委会设立的登记站登记为选民,以便在大选时选出理想的代议士,行使公民义务,也保住人民神圣的权利。

(2010.7.20.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三山九九重阳登高


华堂青订10月10日第四度举办《三山九九重阳登高》,是古城市民的喜讯。

这项活动发轫于2007年中,地点是鸡场街的地理学家咖啡馆。那个时期,二楼的“讲古堂”进行得如火如荼。一批文教工作和关怀华社的人每个星期二在这里聚首,听学有所长、对某项课题有精辟见解的同道讲演,交流心得,互相切磋。

讲演结束后,通常是意犹未尽,留在咖啡座喝茶聊天。

通俗一点说,讲古堂主要是“讲古”,就是讲一些过去的事,让听众从中得到启发,鉴往知来以史为鉴。第一次的“古”由赖碧清主讲,内容与三宝山有关。

1983年征用风波平息以来,三宝山一直是马六甲人注目的焦点。现实教育的洗礼使马六甲人认识到三宝山的历史定位不容扭曲,体会到完整保留三宝山是每个人义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其时,建议把一年一度文化节火炬点燃仪式改在三宝山以外地点的讨论正炽热,赖碧清的及时讲演厘清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对三宝山课题有了新的、正确的见解。

有人建议举办以三宝山为主题的活动,突出三宝山的价值,消除人们对“坟山”的误解。这个建议得到大家的认可,几经商议,认为由华堂青办最恰当,日期订在重阳节前后,以孝亲敬老为号召,同时认为要有很多人参与才有意义。

内容定了,可是没有适当名称。脑力激荡之下,几杯啤酒入肚的吴添福从“九月初九”和三宝山由三座山组成得到灵感,提议用“三山九九重阳登高”,得到大家的赞许。这个活动的名称就此定调,沿用至今。

消息见报,华社响应非常热烈。华团属下青年团纷纷加入联办,壮大了整个声势,成为古城的热门话题。

登高当天,数千群众一早就扶老携幼,蜂拥而至,每个人穿上工委会供应的红色衬衫。一眼望去,三宝山是一片红色的海洋,壮观又振奋人心。这些衬衫是热心商家主动报效的。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三山九九重阳登高》从此成为甲华堂青的品牌,每年必办,参与的市民年年踊跃,甚至还有外地的青年组织自动前来瞻仰三宝山,与大伙登山共乐。

今年,工委会宣布“将进一步提升內涵、增加更多元化项目,及办成系列性、多天的文化与节庆活动。”从华堂青一路来的表现,我们相信这批干劲十足的年轻人一定有能力办得一年比一年好,鼓动更多人参与,内涵不断提升。祝福华堂青!

(2010.7.19.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

周美芬的厚黑硬笨



无官一身轻的马华妇女组前主席周美芬不甘寂寞,沉寂几个月后重新走上舞台,应邀在槟城韩江学院《我的从政心路历程》讲座会发言。

报道说:辞官3个月,周美芬风采依旧;谈起政治这条路,她痛心地说:“大马政治人物要屹立不倒,最重要必须具备‘厚、黑、硬、笨’四个字。”

周美芬这些话,与她党内死对头翁诗杰的“要在政坛寻找忠义,无异对婊子讲贞操。”有异曲同工之妙。只可惜她在政坛春风得意,“连家里的水、电、电话费都政府缴,下车不但有司机开门,还有保镳帮忙提手袋,出入坐马航经济舱”时,没能领略这四个字的“要诀”而栽在“诚信”两个字。

必须反思的是:政治人物果真要灵活运用这四个字才能屹立不倒吗?这四个字是不是从政着的“金科玉律”?

“政治人物”是从政者的统称,根据实质划分,有政客和政治家两类。

美国作家James Clarke说:" 政客盘算的是下一次选举,政治家心之所系是下一代。" (A politician thinks of the next election;a statesman,of the next generation.)从《百度》搜寻到的概括答案是:“政客想到的是权力,政治家想到的是责任;政治家为广大人民群众而奋斗,政客为利益集团工作。”

政客自以为永远握有真理,永远不会犯错误,永远把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永远认为应该理所当然地获得拥戴;政治家则高瞻远瞩,有一个长远的理想目标或核心价值,不会在意眼前的阻难而百折不挠追求理想,有领导能力和意志惊人,果敢坚定。

周美芬列举的“自我催眠能力、每天面对良心的责备、心肠够硬、装笨、大智若愚……”云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并非以民为本,更不是顶天立地政治家的作为;周美芬大彻大悟的四字“箴言”尽管说得感情充沛又悲情万丈,充其量只是为了如何保住官位。准确一点说,就是当一个“屹立不倒”的官僚政客,不是名传千古的政治家。

周美芬在马华内斗时,曾经引用言情小说家虚无缥缈、似幻似真的诗一般语言与翁诗杰较量文采。外人的评语是美则美矣,失诸肤浅。

面壁三月,周美芬没能突破从政理念,依然深陷于官僚政治而看不到从政的正确道路,也看不到以民为本的实质,正好印证马华是大酱缸,掉进去就难以自拔这句话。

(2010.7.19.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7月16日星期五

华总,能吗?



就任华总主席以来,踌躇满志的方天兴经常就时局发表意见,言辞显露以华社最高领导自居的心态。

最近的高见,是回应成立类似土著权威组织的建议。他斩钉截铁说:“华总已经足以代表华社传达心声,不宜成立对抗性组织来制衡。”

马华副总会长的建议未必等于华社意愿,但是华总自诩华社代表,而且认为极端组织“不符合一个马来西亚理念”,为什么不义正词严要政府严厉制裁始作俑者,反而自以为“有我就可以了”呢?

要成为华社的“总”代表,基本要件是容人之量。甲华堂青把会员大会“吁请华总检讨列席马华会长理事会会议的决定”提案呈给华总,就收到博士级总秘书极不客气的“告诫”函,字里行间表露华总非但不尊重属下青年组织的心声,反而摆出家长姿态严加鞭挞。对内部组织已是如此,怎不令人质疑华总是否还能容忍体制外的华社心声!

知易行难,有好军师好顾问,发表高论不难;付诸行动,须有素质良好团队配合之外,组织的传统和文化以及向来的作为,也是他人是否信任,愿不愿意承认这个组织为代表的决定性因素。

华总成立近20年,从林玉静到吴德芳到张征雄再到林玉唐、方天兴,做了什么,所作所为符合华社意愿吗?华社是一清二楚的。

且举文化工作为例。吴德芳掌权时,与刘磐石一唱一和,倾全力诋毁前十五华团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可是华总成立至今,有哪个活动的规模和成效,堪与精英文化义演或《汉丽宝》舞剧相比?

精英文化义演筹了近百万文化基金,华总接管以来,可曾为表演艺术专业化出过力?文化基金的目标是筹足500万来从事文化建设和培养表演艺术人才工作,华总交出什么成绩?文化基金只可以用在这些方面,华总是否尊重前人厘订的宗旨?文化基金至今还剩下多少,华总可曾明确交代?

参与精英文化义演的文化工作者和捐献文化基金人士,多次公开呼吁华总正视华社意愿,公布接管以来的开支和用途。会面时,华总领导人表现诚恳,散席后诚意荡然无存。

华总是继承前十五华团总领导机构的组织,对前人白纸黑字交代的事项未能妥善处理清楚交代,遑论攸关华社权益、民族大业的大任了。

(2010.7.16.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春天来了吗?



308政治大海啸虽然使国阵蒙受有史以来最大挫折,最近两场补选却清楚显示巫统已经争取到马来选票回流,马华则一蹶不振,华人票流失更多。

为了挽回华社信心,马华正努力宣扬政府对华教的“开明”措施;地方领袖和喽罗们则敲锣打鼓助阵,制造华教春天已经来临的假象。

最近出现一些对华教“有利”的信息,是舍本逐末的小恩小惠。在“华教问题政治解决”前提下,政府只是在点方面开放些许,面的层次如取消根本就不存在的全津半津之别、制度化拨款华小独中、承认统考文凭等等,政府的立场还是守得很紧,丝毫不放松。

在主流媒体紧密配合下,一些华教人士忽略了教育机会平等才是根本,被表面现象迷惑了,又经不起华团内部国阵忠贞分子的游说,也跟着喊“春天来了”。最近出现的一些言论和动作,令人对华社坚持了两个世纪的奋斗目标能否持续,忧心忡忡。

早期,在马华头头劝说下改制的前华文中学虽然知道改制后的待遇与政府的承诺大相迳庭,但是从来不敢向华社诉苦,逼不得已筹款,也是暗地里进行。

前身是华文中学,如今变了质的“国中”不敢追究当年的承诺,今天却公然叫嚣要恢复“华文中学”称号,又以“弃儿”自居,责怪华社只照顾华小独中,甚至还有知名华教人士为他们站台,非议华社厚此薄彼。

当年最卖力鼓吹改制好处,又上电台公开呼吁的马华领导人是李孝友、李三春、李润添、谢敦禄四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李孝友死前已经公开忏悔,但是有人至死不肯悔改,还活着的则躲躲闪闪,以“不谈政治”回避。可是,马华回避得了这个历史责任吗?

绝大部分前华文中学听马华领导人的话接受改制,如今货不对版,出面支持国中向华社要钱的“仁人义士”,怎不率领国中董事向马华讨公道,反而调转矛头责难华社?

华小方面,教育法令根本没有全津半津之分,却有人至今执迷不悟,天真地以为让出主权,双手把校地献给政府,就可以成为“全津”而免去筹款的奔波。可恶的是推波助澜的所谓主流媒体,突出报道这类长他人志气的负面新闻。

教育不平等本质毫无舒缓迹象,华教可能因里应外合而失去方向之下,春天还远呢!

(2010.7.12.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7月10日星期六

赴一场丰硕的艺术盛筵



7月5日下午,到培风出席中国海峡两岸30多名书画家的专题讲座和挥毫,这是一场丰硕的艺术盛筵。

在思源楼怀萱堂举行的专题讲座,由中国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文化室副主任徐国宝博士主讲,讲题是《中国道统及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艺术家挥毫则在餐厅进行。

单看讲题,可以理解这是有关中国文化传统和思想行为的大课题。多亏学富五车的徐博士深入浅出,引用的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尽管题目深奥,大家仍然听得津津有味。

提到孝,他说孝是中华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华人社会不能谅解对父母不尽孝道的人。他也指出尽孝是以欢心为本,这种欢心必须让长者一辈子都能享受得到,不是一时的。

说到“仁”,他说核仁、杏仁、桃仁和一切果仁都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本;人性的“仁”也是生命得以延续,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仁”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失去了仁,人生变得无意义。

徐博士大力赞赏华教在我国的成就和华社在发扬民族文化方面作出的贡献。他说,道统价值观传承自教育,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就不能很好地负起这方面的任务。他也激赏马来西亚华社对文化教育的坚持,使中华文化的道统得以在异乡保留下来。

听过徐博士富有内涵的讲演,到餐厅欣赏艺术家们的精湛挥毫。

台湾国宝级画家李奇茂轻轻松松挥毫,三两下就画出一副《饮水思源》图,画面左上角的水井和右边边前来取水的壮汉,画得维妙维肖,生动有致;北京将军国际书画院副院长董本义的《硕果累累》栩栩如生,让人见了垂涎欲滴。

题为《悟道》那副,画出人与虎和睦共处的怡然自在,一副祥和气氛,让人感受天地间“道法自然”的意境。

中国中央书画数字电视台总监周广乾的《培德养正》、山东青岛画院副院长周玉莹的《云海》……等书法作品,有的笔酣墨饱、有的铁画银钩、有的雄健洒脱、有的力透纸背……每完成一幅,都赢来无限的惊叹

培风校友会在锺正山校友协助下,邀请到这么多位国宝级两岸书画家同时到培风展示才艺,是马六甲人之福,只可惜艺术家们来去匆匆,不能与广大爱好艺术的社群多做交流。华团如果能够扬弃千篇一律、叠床架屋的活动,联合起来举办这类高层次的文化盛会,对提升我们社会的人文素质,净化心灵,肯定起积极的作用。

(2010.7.9.南洋商报《古城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