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星期五

悼符史勤




1122日晚,在培风礼堂举行的《第一届华乐大汇演》启幕前,司仪要求全体观众起立,为早一天凌晨逝世的符史勤先生默哀一分钟。

符史勤是甲华堂七位发起人之一,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就积极策划和领导甲华堂的文化活动,在树立大会堂形象、推动文化方面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甲华堂筹备《华乐大汇演》期间,他虽已病重,仍然通过电话询问筹备进展,激励我们一定要搞好演出,希望成立马六甲华乐团的多年理想早日落实。

学生时代醉心表演艺术的符史勤,是每年校庆游艺会的主将,也是多项节目的演出者。他与搭档何家雄表演的双簧、相声与话剧,至今依然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节目。他不忘母校栽培之恩,积极为母校服务以及参与校庆活动,是培风人的典范,2012年获颁张雅山服务精神奖。

母校和华堂的文化活动之外,他也积极介入华社的文化活动,大型文艺演出少不了他。华乐大汇演总策划谢培根说符史勤是马六甲的文化推手,华堂青说符史勤“執著的是中华文化,坚持的是傻瓜精神”,都很贴切概括了符史勤的一生。

符史勤是海南同乡,我们同属海南会馆会员,却罕有接触。毕业离校,他忙于教学工作,我庸庸碌碌为稻粱谋,见面的机会更少了。第一次与他一起工作,是中华总商会主办第六届全国舞蹈节的时候,我被已故王生伟督学委为宣传主任,符史勤是秘书。为了搞好工作,我经常到商会向他拿资料、讨论宣传事宜。1986年,甲州华团代表大会一致议决成立大会堂,我与符史勤以及林源瑞、朱来礼、叶必和、黄循霖、张锦良七人被推举为筹委会成员,就此与他紧密接触。

1989年,甲华堂甫成立,就接过主办第六届全国华团文化节的艰巨任务,王生伟是工委会主任,符史勤是总策划,我是秘书。我们在资源匮缺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辛苦奋战,终于在华社和华团、文艺团体充分配合下,把文化节搞得轰轰烈烈,成为历届之最;第六届文化节层面之广、内涵之丰硕、震撼力之强,至今未被超越。

符史勤是在1988年以马六甲文教界代表身份,在柔佛峇株巴辖接下主办文化节这个重任。单枪匹马走上舞台接领文化旗之后,他舞动旗帜,豪情万丈宣示“一定要插在三宝山上!”他办到了。第六届文化节的开幕礼,就在三宝山举行,逾万群众见证这场感人、温馨的仪式;夜幕低垂,《传灯》歌高唱,沿山坡蜿蜒而上到顶峰的灯笼阵亮起来的时候,人人手上的烛光,增添了现场的肃穆、庄严气氛;无数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情绪激昂,口哼《传灯》,高举手中蜡烛摇晃,形成一波又一波烛光浪潮,摄人。供应大量蜡烛、不停歇唱《传灯》,都是符史勤的主意;开幕礼的成功,符史勤居功不小。

十五华团领导机构1984年举办第一届文化节的时候,符史勤就与姚新光、黄良友、黄耀铭、邱维斌、陈徽崇等人成为十五华团辖下的文化节咨询委员会委员,南北奔波,确保每一届文化节成功举行。第六届文化节过后,我与王生伟双双被推荐为委员,符史勤后来成为文化工委会秘书,我升任副主席。

1990年,文化工委会主催《精英文化义演》到23个地区巡回演出27场,为当地华教和文化基金筹款。我们卷入这场声势浩大的义演,披星戴月,到各地串联、协调,为全国华团文化基金筹获近百万元。次年,又策划本地创作三幕舞剧《汉丽宝》,轰动一时。原本计划运用筹得的文化基金开展栽培表演艺术人才工作,可惜堂联(华总前身)于1992年成立后,文化基金归堂联管理,我们因见解有异,集体退出文化工委会。

时光荏苒,当年为文化事业奔波的同道,皆已垂垂老矣;回味陈年往事,点滴在心头。斯人已逝,我们痛失好友,心如刀割;接到死讯,我哭了,通知黄良友,他也哭了,哽咽说要号召首都的同道,到灵前致祭。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是活着的时候,做出什么贡献。符史勤无愧于华社,活得精彩。符史勤,安息吧!愿你一路走好,在天之灵,庇佑母校,庇佑华社文教事业!

2014.11.28.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4年11月21日星期五

古城歌艺界的奇葩




卡拉OK促进人们对歌唱的兴趣,不少人由于爱唱卡拉OK 而鼓起勇气登台唱歌,加强了自信;把卡拉OK 视为娱人自娱的活动,工余时间唱唱歌放松心情,纾解压力,无可厚非。不幸的是:卡拉OK 泛滥成灾,有人搞卡拉OK歌唱比赛牟利之外,有心人也巧立名目来沽名钓誉,歪曲歌唱艺术的本质。

以卡拉OK 唱法为依据,结合一群人组成的所谓“合唱团”,就是明显例子。这类“合唱团”以齐唱为主,与正统合唱团的四声部混声唱法有天壤之别,进不了艺术殿堂,却被有心人以“合唱团”名堂大肆宣扬,俨然以“指挥”自居,招摇过市。

合唱团必须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小组组成,每个小组至少要有三人;合唱团呈献男声、女声或童声组成的同声合唱或混声合唱,演唱形式包括齐唱、轮唱、二部、三部、四部合唱,无伴奏合唱等等。

名副其实的合唱团必须能够掌握一定水准的合唱技巧和表现手法,才能充分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和内涵,引起共鸣。四个声部之外,还必须具备至少四个基本条件,才可以被称为“合唱团” ,缺一不可。这些条件包括:建好一套管理机制、选好一位指导老师、 定好一套教学计划、 二度创作好歌曲的能力。

良好的管理机制包括活动场地、乐器、活动经费、各小组负责人等等;好的指导老师必须具备基本的指导经验和艺术体验,有声乐和指挥专业知识尤佳;指导老师必须拟好一套适合团员素质和能力的教导计划,才能引领团员正确唱出歌曲的内涵;二度创作主要是依据团员的素质和能力,适当调整歌曲的结构、调式、演唱要求等,发展团员的积极性,提高团员对歌曲的认识,达到最好的演唱效果。

马六甲培风校友会辖下的松涛合唱团,就是具备上述几个基本要素的高水准合唱组织。11年前成立以来,该团在指导老师岑大卫带领下,逐步走上专业艺术团体的道路。

松涛合唱团成员由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以及祖父祖母级的歌唱艺术爱好者组成,多位上了年纪的老者,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晨钟合唱团,一直唱到今天的松涛合唱团,对歌唱艺术的爱好,数十年如一日,从不松懈。佼佼者表现尤其出色,近耄耋之年,嗓音依然清澈响亮,高音部分毫不逊色。

指挥岑大伟,毕业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和中国西安音乐院声乐演唱系后,考入中国华中师范大学合唱指挥和声乐艺术研究方向硕士班,获颁“表现优异功绩奖状”和“成绩优异奖状”。他身兼高男高音、男高音和合唱指挥三职,是我国著名男高音,举办过多场个人演唱会。

松涛合唱团在岑大卫领导下,歌艺突飞猛进,表现优异,经常举办演唱会、著名歌唱家个人演唱会,也不时带队参与他州合唱团的交流会,切磋歌艺。出色的歌艺赢得《黄河大合唱》权威指挥、中国著名指挥家严良堃的赏识,亲赴马六甲指导。该团多次应邀参加他州的《黄河大合唱》演出,还曾经出国到新加坡演唱。

合唱是追求高度协调与完美统的群体艺术,团员之间必须具备团结、协作、同心、和谐的内在要求,加上良好的组织机制和艺术指导,才能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才有存在价值。滥竽充数的“合唱团”充斥之际,松涛合唱团是古城歌艺界的奇葩,愿松风竹涛如郭沫若在《蔡文姬》第五幕中咏春兰秋菊般“熏风永驻,吹绿天涯”!

(2014.11.21.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4年11月14日星期五

董总分裂,谁最高兴?




119日的董总常务会议,7位常委不满主席叶新田拒绝把罢黜邹寿汉事项列入议程,愤而离席;也是常委的黄循积认为现场人数不足法定,不应继续开会,跟着离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罢黜邹寿汉只是冰山一角,反叶新田和邹寿汉的一伙,早在几个月前已经开始行动,提出“发言人机制”,要主席对外发言之前,必须先经过秘书长傅振荃这一关。

敲锣打鼓登场的发言人机制虽然没有达到目的,表面上却是圆满收场,皆大欢喜。以傅振荃为首的反叶邹派,可能基于“根据现有章程,除非自己下台,否则主席是不能被罢黜或投不信任票”(傅振荃语),第二场战役改用阵地战,由六州董联会主席联署罢黜署理主席邹寿汉的信,要求主席根据章程,开特别会员大会讨论。

熟读《孙子兵法》的叶新田,怎能不知道此举的实质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轻易以 “四个疑点”为由,拒绝召开特大

根据董总章程,主席接到至少五(5)个会员联名提出要求,并附上相关理由和议程之后,必须在三十(30)天内召开特别会员代表大会。叶新田拒绝开特大的理由充足吗?

“缺乏具体佐证”是最大疑点。指责一个人犯错,具体佐证是必需的。场合、时间和地点、具体内容等等,都必须明确列入控状,让被告有辩护的机会。联署信指责邹寿汉“到处策动不明真相的民间团体和人士,举办各类不符合董总利益的活动”,以及傅振荃说的“造成董总引起许多人不满”过于笼统,不足以构成控状。

莫说声讨全国性组织署理主席这等大事,一般企业对违规员工采取纪律行动,也必须在举行听证会之前,列出所犯罪状的具体事项,必要时还必须有证物与证人,否则就是技术犯规,控状无效。

磨刀霍霍,战鼓雷鸣之际,秘书长傅振荃在常委离席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我们由始至终只想撤除署理主席邹寿汉的职位,无意撤除或罢免叶新田”,并说“101个保证,我们绝对不会动到主席,反而会号召众人一起支持他”,只能给人“此地无银三百两” 的感觉,有些滑稽。

“把个人凌驾于董总中央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之上”是罢黜邹寿汉的理由之一,讽刺的是:西谚说的“一只手指向别人,却有三只手指指向自己”,正好用在联署的六州董联会主席身上。

联署信公布之后,甲董联会总务林明镜公开质疑“柔佛州主席表示不表意见,甲州也待事后召开会议商榷情况下,有关特大是否还可以召开?”他也透露:主席杨应俊回答他的询问时,这么说:“我们六州主席有默契,呈交特大函之前绝对保密,之后才召开特别理事会议讨论。”霹雳董联会主席李官仁更直率,单刀直入说:“不需要在霹雳董联会里开会讨论来作出决定。”

杨应俊与李官仁的谈话证实罢黜的事,是六位州主席跨越理事会,在“默契”之下达致的,所作所为,恰好与他们指责邹寿汉“凌驾于中央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之上”不谋而合,分明是五十步笑百步,彼此彼此。

董总分裂,有心人喜闻乐见,等着收割的马华最高兴。奉劝各方人马以和为贵,团结一致,华教才有前途;分道扬镳,势将陷华教于万劫不复之境。思之,慎之!

2014.11.14.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4年11月6日星期四

向郭兰英致敬





中央电视台《中国文艺》周末版的<向经典致敬>系列,介绍了享誉歌坛的民族唱法歌唱家郭兰英,唤起中老一辈中国歌曲爱好者的回忆。

上世纪中叶是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狂热时期,左倾是时尚,没有左倾思想,被认为是落伍、没有进取心、不积极、思想腐朽的人。适逢新中国成立初期,华裔青年纷纷响应共产党“回国参加建设”号召,掀起一股“回祖国,建设新中国”热潮,无数满怀理想的年轻人瞒着父母,远渡重洋到大陆寻梦去了。

余生也晚,懂事的时候,回国热潮已过,却也不可避免地被左倾思潮感染,向往新中国,喜欢源自神州的一切事物,包括歌颂新中国、歌唱新生活的民歌与创作歌曲。郭兰英演唱的革命歌曲自然而然成了我的最爱。

独立前,偶尔可以在电台听到郭兰英演唱的歌曲,独立前夕就完全断绝了,只能从偷听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中,断断续续听到一些。第一次听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就深被她哪高亢、圆润、热情、清晰的歌声感动,流出泪来。

四年云南园学习生活,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来自新中国的书籍、中国唱片、录音带等虽也在禁止之列,新加坡的自由港地位却带来很多“机会”,有门路的人,可以通过海员得到许多市面见不到的中国唱片。我们就是从外号叫“小和尚”的同学,借到《东方红》、《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革命歌曲精选》、《聂耳歌曲选》等中国唱片,当然包括郭兰英演唱的歌颂新生活、赞美中国共产党歌曲。

互联网普及,资讯相对自由了;1980年代开始,许多当年的“禁歌”,也可以在市面买到了。我们尽力弥补早前没有机会欣赏的歌曲之余,也了解更多关于郭兰英的事。

已届85高龄的郭兰英,出生于贫困家庭,8岁开始学习山西梆子,随戏班登台演出传统戏曲;1946年开始从事新歌剧演出,演唱新歌剧《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窦娥冤》、《春雷》、《红霞》等,为中国新歌剧表演体系的建立作出开拓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民族新歌剧代表人物。她还演唱了《南泥湾》、《翻身道情》、《绣金匾》、《妇女自由歌》、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等等创作歌曲,对当时的中国民族歌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郭兰英从革命时期唱到解放后,再到打倒四人帮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每一个大时代有她演唱的歌曲,也有她的代表作。她塑造的喜儿、小芹、胡兰子、窦娥等光辉夺目的舞台艺术形象,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著名作曲家刘炽全面、适当地评价了她的演唱功力:“不管什么歌曲,经过郭兰英一唱,就像盖上了戳儿,没人能超过她。”

嗓音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行腔富于韵味、民族风味浓郁、个性化明显,是郭兰英唱功的特色。她的唱法与以本土传统声乐为基础,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为代表的新一代民族歌唱家不同,被部分年轻人认为唱法“老土”。评论界却认为,郭兰英年少时受过戏曲演员的严格训练,艺术功底很深,唱法技巧兼具神、情、形、声、腔、字六艺之美,是缺乏个性化因素的新一代歌唱家无法媲美的。

2014.11.7.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