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晚,在培风礼堂举行的《第一届华乐大汇演》启幕前,司仪要求全体观众起立,为早一天凌晨逝世的符史勤先生默哀一分钟。
符史勤是甲华堂七位发起人之一,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就积极策划和领导甲华堂的文化活动,在树立大会堂形象、推动文化方面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甲华堂筹备《华乐大汇演》期间,他虽已病重,仍然通过电话询问筹备进展,激励我们一定要搞好演出,希望成立马六甲华乐团的多年理想早日落实。
学生时代醉心表演艺术的符史勤,是每年校庆游艺会的主将,也是多项节目的演出者。他与搭档何家雄表演的双簧、相声与话剧,至今依然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节目。他不忘母校栽培之恩,积极为母校服务以及参与校庆活动,是培风人的典范,2012年获颁张雅山服务精神奖。
母校和华堂的文化活动之外,他也积极介入华社的文化活动,大型文艺演出少不了他。华乐大汇演总策划谢培根说符史勤是马六甲的文化推手,华堂青说符史勤“執著的是中华文化,坚持的是傻瓜精神”,都很贴切概括了符史勤的一生。
符史勤是海南同乡,我们同属海南会馆会员,却罕有接触。毕业离校,他忙于教学工作,我庸庸碌碌为稻粱谋,见面的机会更少了。第一次与他一起工作,是中华总商会主办第六届全国舞蹈节的时候,我被已故王生伟督学委为宣传主任,符史勤是秘书。为了搞好工作,我经常到商会向他拿资料、讨论宣传事宜。1986年,甲州华团代表大会一致议决成立大会堂,我与符史勤以及林源瑞、朱来礼、叶必和、黄循霖、张锦良七人被推举为筹委会成员,就此与他紧密接触。
1989年,甲华堂甫成立,就接过主办第六届全国华团文化节的艰巨任务,王生伟是工委会主任,符史勤是总策划,我是秘书。我们在资源匮缺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辛苦奋战,终于在华社和华团、文艺团体充分配合下,把文化节搞得轰轰烈烈,成为历届之最;第六届文化节层面之广、内涵之丰硕、震撼力之强,至今未被超越。
符史勤是在1988年以马六甲文教界代表身份,在柔佛峇株巴辖接下主办文化节这个重任。单枪匹马走上舞台接领文化旗之后,他舞动旗帜,豪情万丈宣示“一定要插在三宝山上!”他办到了。第六届文化节的开幕礼,就在三宝山举行,逾万群众见证这场感人、温馨的仪式;夜幕低垂,《传灯》歌高唱,沿山坡蜿蜒而上到顶峰的灯笼阵亮起来的时候,人人手上的烛光,增添了现场的肃穆、庄严气氛;无数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情绪激昂,口哼《传灯》,高举手中蜡烛摇晃,形成一波又一波烛光浪潮,摄人心魄。供应大量蜡烛、不停歇唱《传灯》,都是符史勤的主意;开幕礼的成功,符史勤居功不小。
十五华团领导机构1984年举办第一届文化节的时候,符史勤就与姚新光、黄良友、黄耀铭、邱维斌、陈徽崇等人成为十五华团辖下的文化节咨询委员会委员,南北奔波,确保每一届文化节成功举行。第六届文化节过后,我与王生伟双双被推荐为委员,符史勤后来成为文化工委会秘书,我升任副主席。
1990年,文化工委会主催《精英文化义演》到23个地区巡回演出27场,为当地华教和文化基金筹款。我们卷入这场声势浩大的义演,披星戴月,到各地串联、协调,为全国华团文化基金筹获近百万元。次年,又策划本地创作三幕舞剧《汉丽宝》,轰动一时。原本计划运用筹得的文化基金开展栽培表演艺术人才工作,可惜堂联(华总前身)于1992年成立后,文化基金归堂联管理,我们因见解有异,集体退出文化工委会。
时光荏苒,当年为文化事业奔波的同道,皆已垂垂老矣;回味陈年往事,点滴在心头。斯人已逝,我们痛失好友,心如刀割;接到死讯,我哭了,通知黄良友,他也哭了,哽咽说要号召首都的同道,到灵前致祭。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是活着的时候,做出什么贡献。符史勤无愧于华社,活得精彩。符史勤,安息吧!愿你一路走好,在天之灵,庇佑母校,庇佑华社文教事业!
(2014.11.28.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