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0日星期五

董狐之笔


中国的史书都是后朝人評述前朝政治,以断代史形式流传下来,主要原因是前朝已亡,危疑較少,較易發揮,不若本朝人写本朝历史,忌讳甚多。唐朝史家刘知最为推崇这种形式,認為断代史“言皆精练,語甚该密,学者寻討,易为其功。”

也有例外。晋朝史臣董狐敢于直书赵盾弑其君以示笔伐而成为史家秉公直书的典范,“董狐之笔”四个字是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混淆是非,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

一年半前,东方日报邀请所有《龙虎三十》(已易名为《龙门阵》)作者到报社聚首,送每人一张题为“董狐之笔”的委任状,用意就是希望作者珍惜这片园地,学习晋太史董狐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直书精神,求真理,说真话。

要求作者讲的话句句真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要求写的是句句真话却是应该的,也是可以做到的。讲真话就是要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在尊重事实前提下,讲真情实感的话,讲诚心诚意的话,讲掏心窝子的话。写作人要光明磊落,要开诚布公,对人或事丝毫不能有任何隐瞒,也不要有任何顾虑和保留,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有价值,才不辜负读者的期望。

开栏以来,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是包装在华丽文字的假话误导性很强,不明真相的读者深受其害。

敢不敢讲真话,愿不愿讲真话,折射出一个人的人格和价值观。一个后悔所受的教育,埋怨父母把自己送入独中就读,鼓吹华人教育的人谈华教,必然讲不出真谛;一个怕失宠于当权者,或者对当权者有非分之想的心理,甚至因吃党饭而不敢讲真话的人,立论必定有所偏颇。

文过饰非是这类人的特长,阿谀逢迎是他们的心态。为了掩护主子,明知错的,也要硬拗;为了替主子辩护,不惜把没有关联的事扯在一起。他们不敢针对问题谈,专用似是而非的文字语气迷惑读者来为主子脱难。

高明的领导人不会喜欢讲假话的下属。华团出现乱象,就是喜欢听假话的领导人太多,敢于讲真话的人太少。讲真话是建立和谐社会的要素,不敢讲真话的写作人,与“董狐之笔”的精神内涵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2009.1.30.《龙门阵》东方日报)

2009年1月23日星期五

年景布置被骑劫


红红火火的马六甲年景布置已经搞了19年,春节前后,满眼望去,红彤彤的灯笼和灯饰辉映得明亮如白昼。年景布置闻名遐迩,成了吸引游客的节日庆典,游客如鲫。

民间活动能够持续这么久,而且得到官方认同,的确不易。19年来,耗费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参与的人更是不少。

盛行之后,出现“谁是年景布置之父”的争论。尽管这个争论只是在内部或者私下进行,但是纸包不住火,还是流传出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话资料。

历史不会骗人。国民联谊社社长黄树党1987年在荷兰街主办的中秋赏灯会是滥觞,不容质疑。家家户户在门口挂红灯笼的慑人场景,很多人记忆犹新。

1989年,第六届文化节在马六甲举行,工委会选定三宝山为开幕礼亮灯仪式地点,布置了长长的灯笼阵,从山脚依山势蜿蜒而上,气势雄伟壮观;夜晚,亮了灯的灯笼阵有如一条巨龙盘旋在三宝山,引人注目。

灯笼阵勾起黄树党的灵感,于是发动武牙那也和祈安律商家居民聚资搞年景布置,首度亮相,轰动一时。当前领风骚的鸡场街年景布置和年景嘉年华会,还是后来的事。

九乡团联办的鸡场街年景布置体现了民间自动自发维护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群体智慧,带动之下,马六甲市区和郊区的商家居民,纷纷聚资办年景布置,蔚为风气。

近几年,肯出钱的逐渐少了,一些地区不得不停办,年景嘉年华会主席颜天禄日前公开指出这一点,并以发扬文化传统为由,要大家慷慨赞助。

为 什么民间热情减退?是民间不再热衷文化活动了吗?归根究底,是年景布置政党趋向愈来愈明显。本是民间自动自发的活动,却乖离原先纯正的宗旨;政治人物的介 入,而且居于主导地位,使人以为这是官方活动。亮灯仪式为什么一定要由某政党的总会长或地方领导人主持?其他人不可以吗?

有一年,祈安律亮灯由另一个国阵华基政党全国性领袖主持引起大风波,工委会心灰意冷,接连几年都不要办。

州政府每年都有年景布置拨款,这些钱有没有用来赞助民间的年景布置?还有鸡场街文化坊夜市小贩每星期都有缴交费用,应该可以拨出部分来赞助。

难怪有人说年景布置已经被政党骑劫,我们看热闹就好了。讲的虽然不完全正确,却道出很多人的心里话。

2009.1.23.《龙门阵》东方日报)

2009年1月21日星期三

好一句“都是乡亲”


红灯笼是我们民族的吉祥象征,是喜庆的首选装饰。以红灯笼为主的年景布置开展了19年,成就非凡。春节前后,夜晚的古城是一片红彤彤的灯笼阵和灯海,把马六甲市区照耀得明亮一片,春意盎然;在热心人士和民间团体积极推动下,郊区也组织起来,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到马六甲观赏年景布置已经成为促进马六甲旅游、吸引游客的主要卖点之一,专程来鉴赏的国内游人也不少。成功入遗之后,古城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游客涌入,把狭窄的街道塞得水泄不通,充分说明年景布置的辉煌成果。这份功劳,大家有分。

1989年武牙那也和祈安律的首度年景布置开始,再到鸡场街九大乡团联办年景布置,都凸显民间活动的显著特色;钱大家出,工大家做。为了推动文化保存传统,不分彼此,戮力同心向共同目标迈进。

曾几何时,这个常年盛会不再是单纯的民间活动。谁是始作俑者,那一年开始已不重要。总之,从那个时候起,亮灯仪式或者开幕礼都必须由指定的人主持;不能来,由特定代表执行,或者干脆改期。华团似乎沦为配角,不再居于主导地位。

这 种现象也出现在鸡场街九大乡团联办的年景布置。前两年,轮值主办的雷州会馆邀请反对党议员出席,就被某党性特强的团体领导人批评为“政党介入”。其实,这 位议员是雷州人的乡亲,而且是青年团顾问,搞这么大活动,不邀请顾问出席怎说得过去?况且这是大家的活动,必须全民参与才有意义,怎能分彼此?

欣慰的是:今年的鸡场街年景布置亮灯仪式,再度出现朝野政党领袖同台的感人场面。轮值主办团体赖氏宗祠主席赖启光说的好:“反对党领袖也是我们的乡亲!”

他还强调:年景布置是民间自动自发的活动,华团必须慎防被政党“骑劫”而被人认为是官方或某个政党的活动,邀请朝野政党领袖出席正可以消除这个假象。语重心长,令人激赏。

但愿今后轮值主办的团体都能如赖启光所愿,秉承这个广邀朝野政党领袖出席的原则,突出年景布置活动是全民参与,普天同乐的有意义活动!

2009.1.21.《众议园》南洋商报)

2009年1月16日星期五

瓜登华团响应发展牌


前十五华团标明的“关心政治,超越政党”立场得到全国华团普遍认同,那个时期的华团领导人勇于针对时局发言,批评时政、非议政客,而且往往是一呼百应。

可惜为时短暂。1987年的茅草行动使一批华社精英身陷囹圄,一些人因此自动封口,先前的开放言论不复见;华总成立后,彰显协商路线,顺民心态于焉滋长。1999年的《马来西亚华团大选诉求》虽然得到数千个华团联署,却因时任首相马哈迪把诉求工委会形容为“共产党”与“极端分子”,无疾而终。

此后,执政党的发展牌大行其道,华团虽然没有公开表态支持,却一反过去压力集团角色,不再批评时政。1999年大选起了变化,华总率先联合13州大会堂在各家华文报刊登全版支持国阵的广告,强调发展对华社的必要性;跟风的华团不少,登广告支持执政党蔚为风气。某个以写作人为基础的团体还因此分裂,主席总务黯然离职。

“烈火莫息”烽火带动下,2001年的鲁乃补选印证了发展牌不再是万灵丹,308政治大海啸强化了这一点。可是执政党依然乐此不疲,特别是在补选中,更是大打特打。

瓜拉登嘉楼国会议席补选,执政党还是打发展牌。巫统和回教党势均力敌之下,10.89%华人票成为关键,身价非凡。华社许多悬而未决课题一夕间解决了,华小神庙得到拨款,大会堂也分到330万建礼堂,皆大欢喜。

礼尚往来是我们的传统,受人“恩惠”更不能不有所回应。可是像1999年那样大张旗鼓已经于时不合,只能婉转表迹。于是有了“瓜登32华团达协议,谁能带来更多发展就支持谁”这么一回事。

且看报道:“登中华大会堂会长符万芝说,国阵政府自从重新执政登州后,几乎都满足了华社要求……因此,瓜登华团代表都对州政府甚感满意,因为政府已经满足了他们的基本要求,并不时给予各项特别优惠或拨款。”

说白了,“谁能带来更多发展就支持谁”只是幌子,支持政府是真。华文字义深邃,舞弄文墨是“传统”,瓜登华团发挥得淋漓尽致。

华团大方向已失。郁达夫在他的名著《沉沦》中有这么一句:“祖国啊,祖国啊,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华团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可以“东施效颦”说:华团啊,华团啊,什么时候才回头?

2009.1.16.《龙门阵》东方日报)

2009年1月15日星期四

培風心,同學情


我是1956年進入培中,1961年離校的。六年中學生涯,我們這屆同學目睹培從東樓的一排單層教室擴展成為東南西北各有兩層校舍,見證培風在華社全力支持下蓬勃發展,體驗民族教育憑著堅韌生命力欣欣向榮,享受母語教育生機勃勃的豐碩成果。

令我們受用不盡的,是母語教育的熏陶和師長的諄諄教導。和所有培風人一樣,我們以培風為榮,更以掌握母語母文為傲,時刻不忘社會的栽培和師長的教誨,以回饋華社、服務社會為己任。

幾十年過去,歲月在我們臉上刻下烙印。當年同時進入培風,同窗共讀的同學,都已白髮蒼蒼,垂垂老矣!回首前塵,我們無愧於所受的教育;瞻望未來,我們依然滿腔豪情,要在有生之年為母校多盡感恩之心,為華教多一份付出,配合華社,确保民族教育在這塊土地萬古長青。

凝聚力強、感恩心重,是我們這屆同學突出的特質。提起初中第25/高中第3屆同學,老總務張雅山先生總是蹺起姆指稱讚我們的表現,贊賞我們愛校之情數十年如一日,肯定我們感恩之心很可取。

得此殊榮絕非偶然,而是長時期的耕耘和表現。

第一次聚餐

1981年離校20周年時,同學們緬懷六載同窗的歡愉時光,珍惜歷經考驗的同學情,決定舉辦聚餐,讓久未謀面的老同學聚首話舊,相互勉勵。

反應非常令人鼓舞,幾十位同學開懷暢談;憶起崢嶸歲月的意氣風發,上課時的樂趣,點點滴滴湧上心坎,笑聲不絕,激情不減。

當時就想到:如果聚餐目的只是讓同學們互訴勞燕分飛之苦和重溫昔日溫馨歲月,未免太過單純,意義不大。社會栽培我們,母校養育我們,怎能不有所表示?當時就有這樣的共識:應該以實際行動來盡一份感恩之心,為母校做出一些實質貢獻。

經過討論,決定籌一筆清寒子弟助學金,存本用息,協助家境清寒的學弟學妹完成學業。

奖助学金

一呼百應,同學們紛紛響應,認捐數目可觀。原訂目標一萬元,結果交到董事會的第一筆款額超過二萬,以初中第25/高中第3屆助學金之名存放董事會,存本用息。

繳交第一筆捐款之後,同學們又在娶媳嫁女或其他喜慶時,繼續捐獻。今天,這個戶口母金已逾四萬,每年有數十位學弟學妹受惠。

第一次聚餐使同學們回味無窮,紛紛問什麼時候再來。當晚決定經常舉辦,准備印通訊錄,方便聯系,互通音訊。

接下來的聚餐不訂期舉行,分別由陳其樹、戴佛恩、楊建築幾位做東。

初二聚餐每年举行

1990年,初成立的大會堂主辦《精英文化義演》籌母校翻建禮堂基金,我們發動同學捐獻,成績不菲,總認捐額四萬餘元。

1991年離校30周年,同學們認為有必要加強聯系,多見面,決定:每年舉行聚餐,費用由四人分擔;為了方便定居外州的同學,日期訂在春節初二。

自此以後,每年春節初二都是我們相聚的日子,從未中斷。慣例形成,大家都盡量安排時間,非不得已絕不錯過。我們從來不會擔心找不到東主,同學們都很自動、很踴躍響應,有些同學還得等幾年才輪到。每年席數在十桌至十五桌之間,堪足告慰。

1999年,我們做了一件從未有人做過的事:出版紀念冊。

出版纪念册

初中畢業那年,我們原本有意出版紀念刊,由於華教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全國學潮不斷,種種原因使計劃胎死腹中;1961年高中畢業時雖然出了紀念刊,但是我們認為重頭文章的《三年回顧》臨時被校長抽了出來,美中不足。

《三年回顧》記載了高中三年學習生活的點滴和變化,很有意義,被抽出來令我們很有失落感。這個遺憾終於在離校38年後得到補償。我們把這篇富有歷史意義的文章當序文刊在紀念冊前半部,讓同學們重溫當年溫馨歲月。

紀念冊的個人近照喚起大家的甜美回憶,紛紛拿出當年的紀念刊對照,變化之大,令人有歲月蒼桑的無奈。

写作奖

2001年,我們又創一個新紀錄。為了回饋社會和鼓勵母校老師及同學勤奮寫作,成為文壇出色的寫作人,我們設立了《馬六甲培風中學高中第3屆、初中第25屆寫作獎》,簡稱校友寫作獎,凡刊登在校內及校外刊物之華文作品皆可申請,由校長、教務主任、華文主任及華文老師甄選,每年在學期末集會上頒發以示慎重。

2001101日,我們把籌獲的二萬餘元交給母校,并正式具函校方,翌年起開始從利息收入中發給獲獎老師或同學。

回顧我們走過的路,一步一腳印,我們深幸為母校做了一些該做的事;不厭其煩寫出我們的培風心同學情,不為什麼,只希望拋磚引玉,激勵大家發揮培風人精神,為感恩母校,為發揚華教貢獻力量。

200510月)

2009年1月9日星期五

祖居门前的树


海南祖居门前,有一棵生长在我们心中的树。

那是父亲在世的时候,经常提起的一棵树。父亲总是这么说:年幼到野外牧牛时,随手拔了一株树苗种在老家门口的水井旁边,现在不知还在吗?

离乡70多年后,父亲终于有机会回乡,见到了这棵树。回来之后,他用异常兴奋语气告诉我们:树还在,而且长得非常高大,非常茂盛,树荫下是村民乘凉、谈天的所在;回乡那段日子,他每天都到树下与乡亲相叙。显然,父亲对这棵树的感情是很深的,也是他留在家乡的唯一信物。

第一次见这棵树是十多年前,那是父亲逝世一年后的事。物是人非,当时的心情是百感交集。往后多次回乡,我的感受仍然像首次一样,那么强烈,那么令人低回不已。

我 喜欢在树下徘徊,回忆父母的容颜,思念双亲的恩惠,回味亲情的温馨,还有父亲十三岁离乡背井的辛酸,“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叹油然而生。斑驳的树身告诉我 这是一棵百年老树,可是葱葱郁郁的枝叶向人们展示顽强的生命力,破土而出的根茎坚强地负起繁衍生息任务,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生机盎然,那么震撼人心,象征 我们民族的无比韧力和源远流长的血脉根源!

那是父亲手栽的树啊!每一回见到,都有与亲人见面的温馨感,仿佛亲人就在眼前,伸展双臂喜迎我们回乡;见到这棵树,就像见到父亲,总会想起父亲的叮嘱:不要忘记家乡,一定要带儿女回去认祖!

几年前,大儿子首度回乡,一进入村口,在树下谈天的乡亲就对他说:这是你祖父当年种的树!儿子没有告诉我们他的感受,但是从叙述这件事的神情,还有与树合影的无数照片和录像,可以体会他是多么高兴祖父百多年前种下的树今天还能为乡亲服务,多么感到“与有荣焉”!

上个月回乡,侄儿捎来一个令人懊丧的消息:这棵树正好处在海口三亚高速铁道范围,村委已经通知了,下一趟回来,可能见不到了!

“可能见不到了”几个字一直在我脑中盘旋。启程回马之前,我再到祖居看这棵树。我低声对树说:阶段性任务完成了,光荣退役吧!可能再也见不到你了,可是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怀念你!

歌曲《传灯》有这么一段:“每一条河是一则神话,每一盏灯是一脉香火;每一条河都要流下去,每一盏灯都要燃烧自己。”这棵树与我们远隔重洋,在我们心中却是血脉相连;树不在了,树燃烧了自己,薪火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民族生命就是这样延续,这样生生不息……

2009.1.9.《众议园》南洋商报)

官位的魅力




選委會前主席丹斯里阿都拉昔去年延长任期一年,引發声势浩大的街頭示威。一年很快过去,这位备受争议的选委会主席終于退休了。

阿都拉昔广受抨击,是由于他主宰整个选举的运作,选举的事他一人说了算。非议的人认为选委会过于偏袒执政党而使反对党处于不利,影响选举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没有官职之后,阿都拉昔接受《東方日報》專訪時大吐苦水,申訴多年來的“冤屈與困頓”。他说:“我從來沒有帮助过(国阵)政府,因为现有的(选举)体制帮了他們!……没有我的帮助,他们也能赢!”选举法令有利执政党人所皆知,关键在于阿都拉昔大权在握时,有没有作出任何努力促使法令更能体现民主?

选举法令最大弊端在于违反了最基本的一人一票民主准则,以致城乡之间选民数目差异巨大。独立初期,宪法规定城市选区不能比乡区多出15% 的选民,尔后被修改为50%,最后完全废除。全国人口最多的选区加埔目前有10万8千名选民,最少的布城只有7千余名,差距之大显出法令的不公面。

这是选举法令一改再改又改的结果。阿都拉昔说“我們的法令自獨立以來,完全沒有成長過!”是不正确的。事实是:选举法令是有“成长”的,不过都是朝更加有利执政党和某一族群的方向走。

根据宪法,每十年进行一次选区划分,下一回应是在2010年。修改选区需2/3支持票,因此,308政治大海啸否决了执政党2/3的绝对优势是民主的一大进步,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阿都拉昔一再强调他是根据选举法令行事,却有意忽略了法令也给选委会某些权力来确保选举公平进行。候选人的竞选费用是有限制的,选委会有认真审核吗?或者只是选择性行使?在野党的投诉不少,从未见过选委会有什么跟进行动,选委会显然有所偏袒。

阿都拉昔把责任全推给法令和当政者,忘了他曾经以“马来西亚选举制接近完美”回应反对党和非政府组织的指责,言论的公信力如何,可想而知。

和许多政客一样,阿都拉昔戴乌纱帽时唯唯诺诺,一旦没了官职,就大胆放话,不是诉说无奈,就是充敢怒敢言的英雄。官位的魅力,的确能使“无数英雄尽折腰”!

(2009.1.9.《龙门阵》东方日报)

2009年1月5日星期一

灯不亮了




矗立在三宝山麓的抗日义士纪念碑是历史的见证,是华族先辈抛头颅洒热血,誓死保家卫国的丰碑。

走过那段岁月的一代人,怎忘得了三年八个月的苦难!那是永远的梦魇,是血淋淋的史实!残暴的日本侵略军把美好家园变成人间炼狱,奸淫掠杀,草菅人命;善良的老百姓躲躲藏藏,为的是避开日军魔爪,图个生存。

却有更多人怀着满腔热血奋起抗战,誓把侵略军赶出国土。他们深入民间向同胞宣扬抗战必胜讯息,号召群众支援抗战;也有人拿起枪杆子和敌人周旋,奋勇杀敌。

不少人献出宝贵生命,英勇牺牲了!他们的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赤胆忠心,筑成血写的史诗。

为了纪念慷慨捐躯的同胞,为了表扬忠贞爱国的精神,1948年,华社聚资建了这座庄严肃穆的《马六甲抗日义士纪念碑》,让世世代代瞻仰为抗日卫国而殉难的烈士,学习他们不畏强权,为了正义奋不顾身的崇高气质。

日军入侵马六甲时,两度拘杀抗日华人共千余人。他们或死于屠刀下,或死于碎脑或割腹,或幽禁一室然后纵火烧死,更多的是被集体屠杀。抗日义士纪念碑后,埋葬了当年被日寇残酷杀害的七百余具华裔爱国烈士的残骸。

纪念碑正面的“忠贞足式”四字是蒋介石亲题的,这是罕见的海外遗墨;碑顶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徽章,记载了先烈参与垦荒、卫国、立国的可歌可泣篇章。站在纪念碑前,无人不震撼,无人不动情。

纪念碑向来由中华总商会(中华工商会前身)管理,每年清明节举行华团公祭;大会堂成立后,管理与公祭任务由华堂担负。

1992年,华堂趁主办本地创作三幕舞剧《汉丽宝》首演之便,发起筹募美化抗日义士纪念碑基金,筹获二十多万令吉。在张老、沈老监督下,美化工程顺利完成。美化后的纪念碑更加庄严美观,游人驻足。

增添灯光照明是美化后的特色,夜晚的纪念碑在柔和灯光照耀下明艳动人,亮丽的纪念碑是三宝井晚间的地标,过往的人无不注目。

曾几何时,灯不亮了,夜色中的纪念碑回复美化前的黝黑一片。不是没人看见,也不是没人提起,而是有人认为责任不在己,还因此闹出一场茶杯里的风波。

纪念碑终于在年中重新粉刷。工人的“疏忽”使顶头徽章外围的圆圈用错了颜色,不无遗憾。

颜色是更正过来了,费解的是灯光系统依然没有操作,为什么?是有人认为不必要,还是另有他因?

灯不亮了,夜晚的纪念碑不再亮丽。张老失落,沈老失落,华社更加失落。

纪念碑啊纪念碑,你历经时代的更迭,目睹人事的沧桑;您的光辉形象始终如一,因为您经过血的洗礼,您久经考验。黑夜过去,黎明很快到来,太阳的光辉将会照耀大地!

(2009.1.5.《众议园》南洋商报)

(另注:本文见报后不久,华堂职要巡视纪念碑,宣布州政府已答应拨款一万装置照明设备,并承担今后的电费。)

2009年1月2日星期五

马华的对手是谁




马华在308大选严重受挫之后,党主席黄家定放弃参与党选,当权派祝福下的翁诗杰不出所料接过担子,率领马华重新出发。

马华是在党章里清清楚楚标明为华人争取权益的唯一政党,一些人是以“恨铁不成钢”心态看待马华的,只是参与执政51年,马华始终摆脱不了“当家不当权”的悲哀和苦衷。

对马华还抱有希望的人,主观上非常渴望以“敢怒敢言”形象在政坛崛起的翁诗杰能够为马华重新定位,特别是在“马来主权论”和单元教育论高唱入云之际,马华是否继续甘心当老二(党内已出现当老三的谬论),还是果敢地抗拒巫统的一党独大,是这些人关心的一面。翁诗杰必须用事实证明他与过去领导人有所不同,才足以建立威望。

翁诗杰可能是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忠诚支持者,就任总会长之后,对极端份子高度煽动性言论并没有如一些人期望那样作出有力的反击或相应行动,反而集中火力批评署理主席蔡细历,给人一种“勇于内斗”的感觉。

最近的作为,是针对回教党部分领袖的回教国主张大做文章,矛头针对行动党,与林吉祥一来一往,好不热闹。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马华马六甲州联委会新闻局主任李杰尔日来就很积极地针对回教国言论攻击马六甲行动党。

2001年9月29日,实权在握,一言九鼎的时任首相兼巫统主席马哈迪宣佈宣佈马来西亚是回教国,马华从未针对前首相的这个宣示正式表态。马华对在野党的回教国怕得要命,却不敢非议首相的雷同言论,如此双重标准,自圆其说尚且不易,遑论服人。

翁诗杰最近在部落格说:“高姿态说话不管用……聆听人民的声音是不足够的,而是更加严正地看待他们寻求突破与改变的心愿,而非坐视不理或闭门造车。”308政治大海啸就是人民“寻求突破与改变”的强烈信号,马华新领导层认真看待了吗?就任几个月的表现,达到人民的要求吗?

翁诗杰领导下的州联委会成员大都是学有专长之士,理应站在更高的高度看问题、谈问题、处理问题,可是表现与过去无甚差别,依然把行动党视为主要对手。马六甲行动党上星期举办的42周年宴会,逾50个华团出席,这是未曾出现过的现象,也是马华在来届大选面对更严峻挑战的信号,马华能不有所警戒吗?

(2009.1.2.《龙门阵》东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