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五华团标明的“关心政治,超越政党”立场得到全国华团普遍认同,那个时期的华团领导人勇于针对时局发言,批评时政、非议政客,而且往往是一呼百应。
可惜为时短暂。1987年的茅草行动使一批华社精英身陷囹圄,一些人因此自动封口,先前的开放言论不复见;华总成立后,彰显协商路线,顺民心态于焉滋长。1999年的《马来西亚华团大选诉求》虽然得到数千个华团联署,却因时任首相马哈迪把诉求工委会形容为“共产党”与“极端分子”,无疾而终。
此后,执政党的发展牌大行其道,华团虽然没有公开表态支持,却一反过去压力集团角色,不再批评时政。1999年大选起了变化,华总率先联合13州大会堂在各家华文报刊登全版支持国阵的广告,强调发展对华社的必要性;跟风的华团不少,登广告支持执政党蔚为风气。某个以写作人为基础的团体还因此分裂,主席总务黯然离职。
“烈火莫息”烽火带动下,2001年的鲁乃补选印证了发展牌不再是万灵丹,308政治大海啸强化了这一点。可是执政党依然乐此不疲,特别是在补选中,更是大打特打。
瓜拉登嘉楼国会议席补选,执政党还是打发展牌。巫统和回教党势均力敌之下,10.89%华人票成为关键,身价非凡。华社许多悬而未决课题一夕间解决了,华小神庙得到拨款,大会堂也分到330万建礼堂,皆大欢喜。
礼尚往来是我们的传统,受人“恩惠”更不能不有所回应。可是像1999年那样大张旗鼓已经于时不合,只能婉转表迹。于是有了“瓜登32华团达协议,谁能带来更多发展就支持谁”这么一回事。
且看报道:“登中华大会堂会长符万芝说,国阵政府自从重新执政登州后,几乎都满足了华社要求……因此,瓜登华团代表都对州政府甚感满意,因为政府已经满足了他们的基本要求,并不时给予各项特别优惠或拨款。”
说白了,“谁能带来更多发展就支持谁”只是幌子,支持政府是真。华文字义深邃,舞弄文墨是“传统”,瓜登华团发挥得淋漓尽致。
华团大方向已失。郁达夫在他的名著《沉沦》中有这么一句:“祖国啊,祖国啊,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华团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可以“东施效颦”说:华团啊,华团啊,什么时候才回头?
(2009.1.16.《龙门阵》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