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星期三

A的背后


“以应试成绩断定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前途,合理吗?”这是争论不休的课题。

过于应试取向和重视成绩的结果,往往是忽略了学习的过程,降低学习的乐趣,失去学习本质上的意义。更加严重的,是现有的考试方式是以死记硬背为主,导致学生不懂思考为何物,因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从克服难题。

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制度弊端更是显著。学校为了追求考试成绩,不惜把资源投在成绩较优的学生而忽略了后进生,制造严重的辍学问题;考试成了教师的指挥棒,侧重的是如何考得高分,怎么考就怎么教,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相反的见解,认为考试是评价和改进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和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手段;考试也是对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检测,既能评估教学质量,也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

他们强调,考试是一柄双刃剑,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造就国家所需的人才,而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想的、僵化的考试制度,则会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争论尽管激烈,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制度能够比考试更有效地评价教学和学习成绩之前,考试制度依然不可废,现有的应试取向还得持续。

考试导向下的教育,学生成了应付考试的机械,学校则全力培养机械人来满足家长和社会的要求。万般皆下品,唯有成绩高,全A的学生是天之骄子,学校表扬,师长有光,家长欣慰,社会赞叹;首席部长兴起,还有可能被邀请到官邸与高官显要享受大餐,饱吃一顿。

老师“与有荣焉”的同时,还找来退休校长共申庆祝;兴高采烈之下,有人抬起校长高高抛起,笑容满面的校长,心里的恐惧恐怕盖过了喜悦。

媒体自然不放过大肆报道的机会,连篇累牍都是考试成绩标青的报道。个人的,学校的,图文并茂,广加报道。于是,哪间学校成绩最好,哪间学校考A的学生最多,哪间学校及格率最高……成了街头巷尾的话题;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唯有羡慕的份。

全A的学生是重点报道的对象,大幅玉照加上如何苦读,如何应考,将来要干什么大事业……多姿多彩。个人素质、品行道德、有没有选考华文、民族认同之类,统统置之脑后,并非重要了。

教育部公布成绩的时候,没有个别点出优秀的学校和学生,州教育局也没有这么做。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这么注重单一考试的成绩呢?长久下去,会有什么祸害?

教育界、家长、社会人士、媒体……都应该认真思考。

(2010.12.29.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