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8日星期五
锦上添花文化
锦上添花文化在华团盛行不衰,与认同说好话永远不会得罪人、溢美之词人人爱听的“世故”之道息息相关。乐于当好人的华团领袖比比皆是,锦上添花自然而然成了华团文化重要而又不可分隔部分。
每年必有的“庆贺膺勋会员同乡”就是。
费解的是这类“庆贺”仅仅限于统治阶级封赐者,华团自己颁发的,如董教总的“林连玉精神奖”、马六甲培风董事会颁发的“张雅山服务精神奖”等等,受奖者就没有被“贺”的荣幸了。
元首或州统治者每年寿诞的时候,封赐各级勋章予有功子民已是惯例。独立50年,年年如此,累计下来,有幸受封赐,顶个“膺勋者”光环的,数目不少。
独立前,英殖民政府也用勋衔来鼓励或加强子民认同感。那个时期的条件可能较严,每年膺勋者不多,没有像目前这样动辄以百计。有一年,受封赐拿督勋衔的某州有功人士高达150人,成为一时美谈。
记忆中,英殖民政府通常保留若干勋衔给有影响力的华团领袖,一些大组织甚至可以推荐人选。当年,没有政党背景却活跃于华团、人孚众望的华团人士膺勋,并非罕见。
独立初期也是如此。只是演变至今,究竟有几人单凭在华团表现卓越而膺勋?人人心知肚明。
今天的现象是:不论作出何等重要贡献,付出多大,没有政党背景或不向执政党靠拢,很难能够得到执政党的推荐。想因此而膺勋,难矣!
由于执政党成员掌握推荐权,坊间早有传言说热衷勋衔者找对门路,可以凭藉关系,或者作出一些物质奉献,就能得到所想要的勋衔。传言未能证实,只是言之凿凿,人们见怪不怪,不以为忤了。
简单的逻辑论使一般人认为受统治者封赐是光宗耀祖,于是每年颁发勋章过后,报章必定出现无数祝贺广告,近年还流行父母贺儿女,儿女贺老子,妻子贺老公,岳父岳母贺女婿,亲家翁婆互贺等等,甚至整个家族出来祝贺的,形形色色,蔚为奇观。华团领袖不甘落后,不惜动用团体资源大作好人,大说好话而忽略了真正价值和意义了。
除了上述的“不能一视同仁”弊端之外,华团领袖还必须认真检讨“有必要吗”这个问题,不应沉沦于锦上添花文化而失去方向。
(2007.12.28.东方日报《忠言逆耳》)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