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5日星期五

想起午餐肉




读商丘羊同学在加拿大多伦多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南大站》发表的大作<午餐肉罐头与地铁车厢>,不期然想起初入云南园的时候,那一段吃午餐肉罐头的日子。

文章说:“李光耀当年被中国指责做了令十三亿人民不高兴的事情,心中憋了一肚子气。不久,新加坡就下令不准中国的梅林牌午餐肉罐头进口吗?不准进口的理由是卫生条件不适合。这样的禁令当属无头公案,受影响的是进口商和市民,然而其中显露出的是小家子气和小肚鸡肠。”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梅林牌罐头就是市面畅销货。一方面是滋味不错,另一原因是价格便宜。其时,“买中国货、用中国货、吃中国食品”是进步青年的取向,市场上的梅林午餐肉罐头甚是热门。

初尝罐头午餐肉,是到云南园参加入学试的时候。

正值三个月长假期间,餐厅都没开。要吃饭,必须到校门口的老卢餐厅。已经进入就读的马六甲培风同学,替我们安排了留校寄宿的学长负责我们午晚二餐,免去烈日下出外用餐的劳苦。

找到宿舍,安顿行李,略作休息,晚餐时间已到。学长安排得很周到,临近晚餐时间,有人过来带我过去。我说,自己可以找,不必麻烦你们。他说,云南园很大,道路曲折,上山下山。第一次,有人带总是比较方便些。

用餐地点与我住的校长岗A座遥遥相对的另一座山上,他要我记住第几座、第几号,每天准时过来用餐就是。

开饭了。菜式都是梅林牌罐头,有午餐肉、鲮鱼、豆酱肉、山东花生等,还有一碗加了蛋花的苋菜汤。学长说,这碗苋菜是附近农家送的,知道他们今天要招待准备进入南洋大学的新同学,免费赠送,外加二粒新鲜鸡蛋,也是送的。

饭后,我们坚持付钱,学长说第一餐算他们招待,以后才依人头分摊。

初入云南园,就享受到同学情的温馨和农家亲情。南洋大学,你是全体华人寄望所托,是多么符合全体华人的需求。未正式成为南洋大学儿女,我们已经感觉幸福,感受到云南园儿女与广大群众是分不开的,更想到肩负的使命感。

考试过后的最后一餐,一伙人集体到校门口的老卢餐厅用餐。见老板口操流利海南话,于是过去与他交谈。见到年轻人以流利海南话与他交谈,他也很高兴。结帐的时候,学长说,那碟最贵的猪脚,老板送给我们吃,不算钱。

席上,学长一再表示:不论是否录取,都不要放弃,先读一年先修班也无所谓。

我荣幸被录取了,不幸失利的同学,也都顺利进入先修班。

几十年来,梅林牌罐头一直是市场畅销货,一般家庭大都备有一二罐,以备临时之需。家庭主妇不若我们当年直接开罐头来吃,而是切成小方块,沾蛋液之后拿去煎,味道自然甜美得多。

商同学提到的李光耀一怒之下禁止梅林牌罐头入口,应该是200711月的事。李家政权亲美反中,众所周知。911事件,新加坡举行盛大追悼会,恍如发生在新加坡。该国国防部长黄永宏近日仍然发表恳求美军留下的言论,亲美立场无以复加。

李光耀在老年笔记中多次提起曾经因言论与行动引起中国不满,指责他“做了令十三亿人民不高兴的事情”。李光耀的反中措施,难免令人视为与西方配合反中的一出戏

(2016.7.15.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锋芒太露和功高震主




锋芒太露指一个人过分自负,唯我独尊,不把他人看在眼里;功高震主是功劳太大,使上司受到威胁而心有疑虑

这二种心态都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必须尽量避免的。俗语说:“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攫人噬人手段。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真正聪明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显露才华,这样才有能力做大事。

历史上,锋芒太露而遭殃的例子,举不胜举。清朝大将年羹尧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自恃功高,骄横跋扈日甚一日;他趾高气扬,气势凌人,擅自把发给总督、将军的平行文书,称为“令谕”。清代制度,上谕抵达,地方大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

年羹尧在雍正面前也行止失仪,说“ 御前箕坐,无人臣礼。”雍正心中颇为不快。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进呈他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打算亲自撰写序言,年羹尧竟自己拟出一篇,要雍正认可。

年羹尧之外,一部《廿四史》,因恃才傲物、功高震主、不把皇帝看在眼里遭杀身之祸的典型例子,数不胜数。
     
    冷兵器时代过去了,帝皇时代的“朕即天下”观念,不因时代进步,科学管理盛行而消声匿迹。一些老板级雇主依然把工作表现积极,才华出众的属下,视为眼中钉。

自“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于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以来,科学化、标准化管理取代了经验管理。发挥工人最大程度“积极加刺激性”式的任务管理被美国大企业纷纷采用,大获成功,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成为企业家必读、必懂的经典。

泰勒之后涌现的管理学家卡耐基、福特、洛克菲勒等人,无不奉行重视人才、用人不疑、唯才是用几个原则,广纳天下菁英。他们的共同信条是:身为最高主管,未必每一种技能都要比属下强,只要能够把最适当人选安置在最适合位置,让他全力发挥,就是好的管理人。

以为自己才华绝顶的老板级管理人,总是认为自己聪明过人、能力超群。看谁都是豆腐渣,唯有自己是朵花。炫耀自我,压制他人表现空间,是这类管理人的特色。

朋友的老板就是这类型。他说,在这种人手下办事,绑手绑脚,发挥不得。必须根据指示行事之外,还得毕恭毕敬,马首是瞻。稍有违背,自创新意,就会被严词责问。工作会议上,唯唯诺诺是上策,发表不同意见,被认为有意对抗。
   
       妒忌心重是这类管理人的另一特色。听到某职员会写文章,作品经常见报,也要 争一口气,显示我也能够。文章写成,无处发表,于是套交情,搞关系,经由第三者介绍。地方版主任见他是大企业家,经常在报刊打广告,又赞助报界活动,不得不给脸,给予刊登。

作品见报,复印出来分发朋友之外,还强调会继续写,汇集成书。岂知情与愿违,写的东西不上水准,主任必须大幅度修改才可以见人。应酬几篇过后,不再刊登了。

几年前,这间曾经独领风骚的企业关门大吉了。企业管理人锋芒太露,不会招惹杀身之祸,却可以把欣欣向荣的企业弄垮。

2016.7.8.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6年7月1日星期五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说的是人死之后,亲人的祭品再丰盛,死者不能真正享受;不如在生前给他即使微薄的奉养,使他多享受一些人生乐趣。原文出自宋文《泷冈阡表》。

《泷冈阡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代表作,是欧阳修在他父亲死后六十年所作的墓志铭。欧阳修在文章中,忆起母亲生前经常提起父亲祭祖时,常说的这句话。译成白话,就是祭祀无论多丰盛,也不如老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孝敬;哪怕生活条件拮据,也还是老人活着更好。

文章盛赞父亲的孝順与仁厚、母亲的俭約与安於貧贱;言辞清新质朴,率意写出,用具体的琐事,琐谈父母生前美德,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祭文”之一。文章的用义,要我们不要以各种借口不孝敬老人,要用心去关爱父母,生活上尽心赡养,心理上真心关怀,无需等老人去世后再追悔、号啕大哭。

《泷冈阡表》写于欧阳修逝世前两年的1070。悠悠千余载,墓碑已遭风雨磨损,铿锵有力的文字,平易自然的风格,韵味深美、情真意挚、不尚空泛溢美之辞的文风,依然感人肺腑,入木三分。21世纪的今天,碑文震撼力如昔。

中国有“生吃一粒豆,胜过死后祭猪头;生食肉四兩,胜过死后摆猪羊”这句谚语,说的就是死人是不会吃祭物的。这句谚语反对祭祀的铺张,也可用于指责某些人对死者生前吝啬,死后却以厚葬丰祭来沽名钓誉的行径。

华人传统社会最重视家族制度,维系这个制度的,就是“孝”与“德。換句话说,华人是一个具有孝道美德的民族。批评那些假装孝道人的俚语“活着不孝,死了乱叫”,很是精妙;皋鱼之哭,俚语之讽,其实都是一个道理:父母在世的时候,尽一个儿女应该尽的孝道,否则是没得补救的。

早期,这里的大户人家,也是尽可能把亲人丧礼办得风风光光,目的在于炫耀财力雄厚和交游广阔。丰盛祭品之外,还在灵前举行诸多怀念亲人的仪式;更加可笑的是花钱雇请“哭男”“哭女”(福建话)轮流守在灵前,有人前来祭拜就放声嚎啕大哭,滑稽得很。

更加有钱的,是邀请著名剧团来演出。福建人请闽剧,广东人请粤剧,海南人请琼剧……为了充阔,最多停柩5天的传统,延长至7天甚至10天。

丧礼过了,还得准备“做七”以及来年的“追荐功德”,大摆宴席款待亲友。都是花大钱,劳民伤财的举措。

西风东渐,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崇尚西方式的“孝道”,不把应尽的传统孝道放在心上了。宁可大肆庆祝儿女的生日,也不愿意带父母出外吃一餐;全家人到国外旅行,也不愿意让父母同行。至于忘了父母生日、不给瞻养费、过年过节不肯买套新衣给父母、节日不愿意回家见父母等等,司空见惯。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父亲节和双亲节,才是重点所在。节日当天务必全家人到高级餐馆大吃大喝,让社会人士知道自己多么有“孝道 ”。殊不知年迈双亲已经齿牙动摇,咬不动,吞不下,多丰盛的菜肴,也无能享受了。

在外工作的子女,平日电话不离手,要他们每个星期拨通电话回家向双亲问安,却以“难以沟通、口音模糊”之类言辞推却。春节回家,只是蜻蜓点水式住上一两天,就赶回去与友辈同乐。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让人担忧了。

抓紧时间,争取父母在生时尽孝道;“常回家看看”,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噬脐莫及!

2016.7.1.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