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日星期五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说的是人死之后,亲人的祭品再丰盛,死者不能真正享受;不如在生前给他即使微薄的奉养,使他多享受一些人生乐趣。原文出自宋文《泷冈阡表》。

《泷冈阡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代表作,是欧阳修在他父亲死后六十年所作的墓志铭。欧阳修在文章中,忆起母亲生前经常提起父亲祭祖时,常说的这句话。译成白话,就是祭祀无论多丰盛,也不如老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孝敬;哪怕生活条件拮据,也还是老人活着更好。

文章盛赞父亲的孝順与仁厚、母亲的俭約与安於貧贱;言辞清新质朴,率意写出,用具体的琐事,琐谈父母生前美德,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祭文”之一。文章的用义,要我们不要以各种借口不孝敬老人,要用心去关爱父母,生活上尽心赡养,心理上真心关怀,无需等老人去世后再追悔、号啕大哭。

《泷冈阡表》写于欧阳修逝世前两年的1070。悠悠千余载,墓碑已遭风雨磨损,铿锵有力的文字,平易自然的风格,韵味深美、情真意挚、不尚空泛溢美之辞的文风,依然感人肺腑,入木三分。21世纪的今天,碑文震撼力如昔。

中国有“生吃一粒豆,胜过死后祭猪头;生食肉四兩,胜过死后摆猪羊”这句谚语,说的就是死人是不会吃祭物的。这句谚语反对祭祀的铺张,也可用于指责某些人对死者生前吝啬,死后却以厚葬丰祭来沽名钓誉的行径。

华人传统社会最重视家族制度,维系这个制度的,就是“孝”与“德。換句话说,华人是一个具有孝道美德的民族。批评那些假装孝道人的俚语“活着不孝,死了乱叫”,很是精妙;皋鱼之哭,俚语之讽,其实都是一个道理:父母在世的时候,尽一个儿女应该尽的孝道,否则是没得补救的。

早期,这里的大户人家,也是尽可能把亲人丧礼办得风风光光,目的在于炫耀财力雄厚和交游广阔。丰盛祭品之外,还在灵前举行诸多怀念亲人的仪式;更加可笑的是花钱雇请“哭男”“哭女”(福建话)轮流守在灵前,有人前来祭拜就放声嚎啕大哭,滑稽得很。

更加有钱的,是邀请著名剧团来演出。福建人请闽剧,广东人请粤剧,海南人请琼剧……为了充阔,最多停柩5天的传统,延长至7天甚至10天。

丧礼过了,还得准备“做七”以及来年的“追荐功德”,大摆宴席款待亲友。都是花大钱,劳民伤财的举措。

西风东渐,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崇尚西方式的“孝道”,不把应尽的传统孝道放在心上了。宁可大肆庆祝儿女的生日,也不愿意带父母出外吃一餐;全家人到国外旅行,也不愿意让父母同行。至于忘了父母生日、不给瞻养费、过年过节不肯买套新衣给父母、节日不愿意回家见父母等等,司空见惯。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父亲节和双亲节,才是重点所在。节日当天务必全家人到高级餐馆大吃大喝,让社会人士知道自己多么有“孝道 ”。殊不知年迈双亲已经齿牙动摇,咬不动,吞不下,多丰盛的菜肴,也无能享受了。

在外工作的子女,平日电话不离手,要他们每个星期拨通电话回家向双亲问安,却以“难以沟通、口音模糊”之类言辞推却。春节回家,只是蜻蜓点水式住上一两天,就赶回去与友辈同乐。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让人担忧了。

抓紧时间,争取父母在生时尽孝道;“常回家看看”,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噬脐莫及!

2016.7.1.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