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0日星期五

胡闹的跪“秀”




下跪是东方文明,中国人自古就有跪天地、跪父母的习俗。

跪的作用不一,信奉神明的人向神像下跪,表示崇敬和膜拜;臣子对君王下跪,出于尊敬和畏惧;子女对父母下跪,体现尊重和感恩;对死者下跪,表达哀悼和怀念;求婚时下跪,属于爱的承诺和请求……

日本人与韩国人学会了下跪,凸出下跪的感恩意义,以下跪作为日常生活礼节:早上给父母下跪,是请安;睡前给父母下跪,是跪安。

世风日下,功利主义挂帅,下跪的本意被扭曲和淡化了,原本是至诚的内心表达,变成物质或非物质的乞求。例如:身穿黄袍马褂、头戴西瓜帽、系假辫子向权贵下跪敬茶,为的是虚名利禄……

被扭曲的下跪,凸显人性贪婪一面,也沦为小丑哗众取宠工具。

董总夺权阴谋闹到如斯境地,亲者痛仇者快,有识之士无不扼腕三叹; 赶在法庭开审当天出炉、作人身攻击、敌友不分的百人联署声讨叶邹檄文,已经够荒唐了,永平中学前董事长刘文兴顶着烈日,到加影董教总总部办公室外下跪,要求叶邹离去,举标语请叶邹“放华教一马”,尤其胡闹。

西风东渐,“做秀”昂然走入华语殿堂,成为常用常见的词语,一些人以做秀为乐。秀的本意是特别优异、美丽而不俗气;搔首弄姿、凸显个人才能、夸大其词、自我宣传的作为,被形容成“做秀”,实质上是玷污了“秀”的本意。

刘文兴衣着整齐、系领带、备标语,车马劳顿前往下跪,应该是“隆重其事”、“有一番作为”的壮举,为何下跪五分钟就鸣锣收兵?更加不能理解的,是接获通知的记者群,已经在现场等候,刘文兴在记者“及时”拍下他的“壮举”之后,就站起来,结束下跪之举。这样的举动,实在难逃“做秀”之嫌“做秀”做到如此地步,剧本之粗糙,演技之低劣,不能不叹为观止!

既是“跪求”,刘文兴至少应该提呈备好的诉求文件,交到叶邹手中,让叶邹了解所代表的“沉默大多数”有何求。做不到这一点,还希望他日有“十个人跪百个人跪”,刘文兴自视过高了。

刘文兴或是“卑躬屈膝、俯首称臣”惯了,才有如此匪夷所思的想法和做法。欠缺水准、只能定位为廉价自我宣传的“秀”,居然出现在各报第二天的全国版,究竟是“兴风作浪”,还是“趣闻一则”,有待读者判断了。

反叶邹派藉关中问题“揭竿起义”,如今不愿或不敢重提让关中生参加统考这回事,原因何在,华社是心知肚明的。秘书长违常规私自召集会议,还振振有词说“依法、依章行事”;面不改色对媒体宣告“101%支持叶新田当主席”的承诺早已抛诸脑后,如今却气焰万丈放话叶邹非下台不可,到了法庭,却又说愿意和解。为何反反复复,葫芦里卖甚么药,早已被看穿。

可怜的是联署造反派《宣言》,自以为“闻人、名流”的百人,心甘情愿被幕后黑手摆布,还沾沾自喜享受助纣为的“乐趣”。百人不可理喻的演出,配上刘文兴完全不入流的跪“秀“,乌烟瘴气,玷污了华教殿堂,又贬低了人格,何苦!

2015.1.30.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5年1月23日星期五

马中免签证何其难




东盟国家之中,马来西亚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成员国。19745月,时任总理敦拉萨应中国总理周恩来之邀,率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到北京访问;病中的毛泽东破例在中南海接见了敦拉萨,二人进行了友好、坦率的谈话。

代表团与周恩来、李先念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进行多次会谈,达致建交协议。531日发表的联合公报指出:双方“就双边性、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会谈。会谈是在坦率和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两国总理一致认为,近年来亚洲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各国人民的深刻变化,中马两国关系正常化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为此,两国总理决定通过本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4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马中二国的关系虽说越来越密切,人民之间的互访日益频繁,在免签证方面的进展,却远远落后于其他东盟成员国之后。

以印尼和新加坡为例。印尼迟至1990年才与中国复交,在二国人民互访免签证方面,却走在马来西亚前头;在印尼之后与中国建交的新加坡走得更快,中国政府于200371日起,允许持有普通护照的新加坡公民到中国旅游、探亲、经商不超过15天,享受免签证的待遇。

民间要求政府尽快落实免签证的要求,是强烈的。中总总会长林国璋多次公开促请政府探讨至少两个星期的免签证措施,以引进更多中国人民来马投资和旅游,带动我国经济;一些经常在我国作较长时间逗留的中国企业家和专业人士,也多次投诉大马政府在处理来马签证手续方面,无法配合他们在本地的逗留期限需求。

民间之外,卸任的中国驻马大使馆原领事参赞林动也“临别吐真言”,坦率指出“球不在中国这边,主要关键仍在于大马……”他认为:“大马政府相关部门机构,应以更积极、务实及实际需要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这事。”

护照的含金量,是以免签证的国家数量作为衡量标准。 亚洲国家之中,日本护照含金量最高,新加坡护照次之,马来西亚护照排名第3

网上资料进一步显示:新加坡护照是世界上唯一三本可以免签证进出大中华地区的护照之一,享有中国大陆15天、台湾30天、澳门30天、香港90天的免签证待遇,另外二本是日本和汶莱护照。马来西亚如果与中国达致两国人民互访无需签证的协议,就可以与新加坡、日本、汶莱并驾齐驱了。

马来西亚在这方面的表现何其扭扭捏捏,内阁宣布的免签证费措施,仍然需要办理签证才能成行。内政部长说内阁不赞同免签证是基于国家安全,更是牵强。中国政府和人民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早已不输出革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抗美援朝、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西沙保卫战、中苏珍宝岛之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几场大战役取得胜利,却从来没有趁机夺取对方土地或倾覆对方政权。允准二国人民无需签证自由往来的国家,何曾出现“国家安全受威胁”的危机?

今年,马来西亚以争取3千万人次游客为目标。中国和平崛起,经济起飞,出国旅游已成风气;中国旅客挥金如土,一掷千金,面不改色。东盟诸国之中,马来西亚华人独有的文化教育体系,以及浓郁的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色彩,最能 吸引中国游客前来。马来西亚在争取中国游客方面占最大优势,不应该输给邻近国家。关键所在,就是东盟国家竞相以免签证争取中国游客,得天独厚的马来西亚却需要考虑再三,迟迟不能作出决定。

2015.1.23.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5年1月15日星期四

服务员的态度




到专科医院做全身检查出来,已近午餐时间,干儿子说谷中城有一间以台湾小食为号召的餐馆,菜式很好,于是往谷中城开去。

谷中城离梳邦再也不远,进入联邦大道往市区方向走,过了前公积金大厦,左拐就是了,没料到严重塞车使我们费了将近一个小时才抵达。进入停车场,又花一段时间找到停车位,已近下午两点。我担心临近午休,不方便,媳妇说购物中心哪有午休这回事?于是抱着试一试心态,走到参馆门口。

门口一头与真猪一般大小,铁铸的黑猪吸引了我们。孙女好奇,忙着拍照,女服务员站在入口处,很客气欢迎我们。问是否午休时间将届,她们异口同声说“无所谓!”

选菜的时候,见菜谱中有“地瓜粥”,我要了二碗,另加“富贵茄子煲”。午餐吃台湾人称“地瓜”的番薯粥,是海南人的传统。父母在世的时候,午餐以粥为主;粤籍的三婶接过厨务后,也入乡随俗。长辈相继去世了,我仍然喜欢午餐吃粥,配一两样轻淡小菜,足矣!近年流行地方风味小食,大餐厅也有粥类食品。这间餐馆打出台湾招牌,用的应该是蓬莱米,煮出来的粥必然风味独特。

干儿子说上一回他们来,朋友介绍的盐烧鲷鱼味道绝佳,于是叫了这道。厨房师傅手艺高超,调味适中,就如一般的家庭菜。难得的是盐烧鲷鱼用普通的红非洲鱼,却能烹煮得鱼肉白嫩,鲜甜可口;还加一小碟炒盐,供重口味者蘸点。盐烧鲷鱼之外,富贵茄子煲、铁板乌贼、豆酱炒空心菜、皮蛋豆腐、海鲜炒饭、大蒜炒饭也都适口,我们吃得津津有味。

出第一道菜的时候,手中拿着菜谱的男服务员走过来,很有礼貌说厨房师傅要下班了,问我们是否要加菜。我们5个大人、一个小孩,叫了七个菜,加上免费供应的餐后甜品,应该足够了,于是对他说不要了。

世骏去世后,媳妇与干儿子夫妇把唯一的孙女当心肝宝贝,尽量顺她。她当天的胃口特佳,每道菜都要吃,盘里堆满食物。3岁半的孙女自立性很强,不要我们喂食。口齿伶俐的她很讨女服务员欢心,不时过来逗她。

不知不觉,餐厅只剩下二桌人客;隔邻那桌是二位白领丽人在用餐,正谈得起劲;餐厅左右侧的灯光已经暗下来,只有我们所在位置还亮着。我知道午休时间到了,催促孙女快点吃。

她正在吃甜品,一匙一匙往嘴里送。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传来很粗暴的男声,用粤语大力喊“欢迎光临”;过了不久,传来第二、三声,改用华语了。我意识到部分员工已经不耐烦,催我们快点离开了。

太太注意到所有服务员还在岗位上,于是招呼领班过来,问她是不是老板规定员工必须等到所有人客离开之后才可以下班?她微笑不语。

我想起澳洲的一次经历。有一回,我们到市区澳籍人开的杂货店购货。跨入店面的时候,站在门口的员工很客气告诉我们准5点打烊,购物请快;打烊之前,有人摇铃,提醒顾客还剩10分钟,快点结账。顾客们都很合作,没人发出怨言。准5时,所有员工与我们我们一起离开。

澳洲是高度文明的发展国家,当然不能拿来相比。不过,成功的餐厅除了以菜式吸引人,还必须有良好的管理制度,才可以入流。午休时间留下一两位服务员善后即可,何必劳师动众留下整班人马?灵活处理,就不会令顾客尴尬了。

(2015.1.16.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5年1月8日星期四

感人的爱国情操




网友发来以《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为题的电邮,写“两弹元勋”邓稼先、许鹿希夫妇聚少离多的一生。阅后感触良深,对中国知识分子精英在强烈爱国情操驱使下,舍弃个人幸福,为国效劳的高洁情操,肃然起敬。



邓稼先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得奖者杨振宁的同乡,西南联大同期毕业生;1947年,二人领取庚子赔款奖学金,同船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期间同住一宿舍,情同兄弟。

19508月,双双考取博士学位之后,二人却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邓稼先积极响应“回来建设祖国”的感召,毅然决定立即回国,把所学奉献祖国,杨振宁选择留在繁华的美国。

回国不久,邓稼先投入制造尖端武器第一线,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在物质条件极其匮缺环境下排除万难,在茫茫戈壁沙漠,领导一批杰出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设计与制造了原子弹与氢弹。

邓稼先的功勋,在于带领中国国防自卫武器迈向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强化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和自信,使中华民族傲然树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落后,工作人员防护设备简陋。某一次氢弹试验,射出一颗没有爆炸的哑弹。邓稼先身先士卒,说:“我是总指挥”,只身走进实验场检验。他因这一次“冒险”身受过多核辐射,患上癌症,1986729日病逝北京,终年62岁,英年早逝。

为了褒扬邓稼先对中国核科学做出的伟大贡献,1999年,中国政府追授“两弹一星”勋章予邓稼先;由于他最突出的表现在核武器领域,又被称为“两弹元勋”,都是科学家至高的荣誉。

邓稼先是在1958年接受钱三强邀请,到荒凉的戈壁沙漠进行核武器试验。那一年,是他与医学博士许鹿希结婚第5年,育有二子。邓稼先改换工作后,二人进入聚少离多的寂寞人生。核武器研究是绝顶国防机密,保密性质太强了,不许吐露丝毫讯息,最亲密的枕边人也不例外。

许鹿希在回忆文章说:做了决定当晚,邓稼先辗转难眠,问了几次,只知道要调到新工作单位;要单位名称地址,都不得要领。问多了,邓稼先坐起来,拉着她的手说:“这件事做好了,一生都会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196410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全世界,许鹿希才隐约知道丈夫是在做什么了。

1971年中美建交前夕,杨振宁以美国特使身份访问中国,开出的会见人名单第一人,就是邓稼先,周恩来总理急召邓稼先回京。那一天,也是离别13年后,夫妻二人第一次见面。生离死别,悠悠28载,夫妻二人仅有的几次见面机会,邓稼先都是来去匆匆。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罹患直肠癌末期之后,回到北京住院治疗,夫妻二人的手才得以紧紧握在一起。

“留在美国的杨振宁虽然取得瞩目的学术成就,毕竟只是如牛顿所言,站在前人肩膀上摘了一粒苹果;邓稼先身体力行,为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奉献毕生精力乃至生命,也取得丰硕成果。生前默默无闻的邓稼先为中华民族复兴立下不朽功勋,盖棺论定,站在历史的高度,邓稼先是崇高的。”这是对邓稼先的最好评价。

杨振宁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劝他回国效力,他不但以国内物理水平太低回拒,还劝邓稼先到美国发展;改革开放,中国好起来了,杨振宁才决定回国“报效”,晚年还不甘寂寞,娶了“上帝赐给的最后一个礼物”。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来,中国进行了45次核试验,邓稼先参与32次,亲自指挥151986年病重期间,病榻上的邓稼先仍然关注祖国核事业,和老搭档于敏等人起草一份停止核试炸建议书。建议书指出,世界核大国的理论水平已经达到可以通过电脑进行模拟试炸阶段,限制别人试验来维持自身核大国的地位,是必然的趋势1996729日,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之后,宣布暂停核试验。选择这一天,是为了纪念邓稼先逝世10周年。

中国能够在重重围堵与百废待举、一穷二白困境中脱颖而出,成为核强国,综合国力举世瞩目,就是有无数邓稼先这样的人才,充分发挥了爱国情操,默默做出奉献。“不喜欢政府,可以离开这个国家”叫嚣不绝的国度,留不住人才。

2015.1.9.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5年1月2日星期五

独中拨款谈何易!




20136月,马六甲培风中学以《百年腾飞》为主题,热烈庆祝建校100周年,盛况空前。以发扬民族教育为己任,坚守母语教育的培风中学,是甲州唯一华文独立中学。在董家教紧密配合与华社全力支持下,走过一个世纪的培风没有老态龙钟,反而越办越好,越发朝气蓬勃,生机盎然。

独中是民族教育堡垒,是华社宝贵资产,是华裔子弟学习母语母文,接受中华文化熏陶的首选。强调素质教育,以成人成才为目标的独中,有一批乐意为民族教育献身,任劳任怨的教育工作者,为栽培后进,培养优秀子弟孜孜不倦工作。这批优秀人才,是独中持续成长、欣欣向荣的最佳保证。

不公平政策之下,独中不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被归类为民办学校。与所有独中一样,培风也面对经济困境;学杂费收入不足应付开销,需要华社的慷慨捐输弥补不敷之数。对可遇不可求、来自官府的“拨款”,向来抱着“有最好”姿态,不敢苛求。

2001年,在时任马华甲州联委会主席、行政议员傅润添努力争取下,州政府首度拨款10万给培风,指明用途是充当清寒子弟助学金。拨款数额逐年增加,2005年开始,已达25万。培风严格遵循州政府意愿,悉数将拨款颁发给亟需资助的清寒子弟。

2013年,第13届大选过后,州政府突然中止拨款。马华愕然,华社费解。善于耍太极的首席部长回应询问时,以不成理由的“看漏了”搪塞。

纸包不住火,真相终有暴露的一天;首长不愿明说,还是可以从他的言行以及无意间透露的一些讯息得到答案。谜底揭盅,是华社作茧自缚,自毁长城。接连二届大选,80%华裔选票投给反对党惹怒了首长,培风得不到拨款,还有某些措施,原来是为“报复”、“显颜色”而来。

教育是教育,政治是政治;教育回归教育,政治回归政治,方是正道,岂能混为一谈?培风遭受池鱼之殃,情何以堪!

华社失望,马华暗喜;归咎华社不支持国阵的同时,马华还以“没有入阁”作为遮羞布,加倍积极鼓吹“有人在朝好办事”,强调入阁之后,一切好谈。

千盼万盼,终于盼到这一天到来。荣登行政议员宝座,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不在话下。兴奋过后,还是要回到现实,培风拨款必然是华社最关心的课题。

2014130日,马华新上任行政议员林万锋、赖明忠到培风了解校务操作与财务状况,申言將向州政府申请恢復25万拨款。几近一年,音讯全无;反对党议员在州议会一问再问,得到的书面答复是准备拨款15万元。

千呼万唤,州政府终于正式宣布:拨款10万予培风,比2013年之前少了15万。华社一片哗然,马华议员忙着扑火,强调确有“建议恢复25万拨款”之余,也以“这是个开始” 自我安慰,要华社相信他们“会继续跟进,努力为培中向州政府争取,希望能增加拨款数额。”

马华喜欢炫耀州政府自2001年开始的12年里,总共拨款240万给培风是马华赫赫政绩,强调这是政府已经制度化拨款独中的明证。教育是千秋大业,独中永续经营;独中为国家培育人才,理应得到政府的资助,如今竟然成为政客的政治筹码,可悲复可叹!因政治因素停了一年,“恢复”时少了15万,岂是“制度化拨款”该有的模式?

2015.1.2.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