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非我所学,写作非我本行,只是参与华团华社活动多年,目睹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以及施政不公带来的种种弊病,不吐不快,借笔端发牢骚,下笔为文。蒙编者厚爱,这些年来,陆陆续续发表了逾千篇习作。敝帚自珍,尽管写出来东西难登大雅之堂,对自己的作品还是有所偏爱的。
《回忆云南园》之后,先后出版了《点到为止》、《风雨大会堂》、《浴火凤凰》(合集)几本书,深切体会出书之苦,进一步了解为什么许多写作人视出书为畏途。一波三折才能成书的《风雨大会堂》给我的感触尤深,让我领教了视诺言如草芥,纯以个人权位利益为考量、视写作人为可有可无之物的丑陋人性。
大病初愈闲赋在家,回顾波荡起伏人生与数十年写作历程,不无感慨;思及出书之艰辛,虽不至于“独怆然而泪下”,却也难免嘘唏不已。
翻阅作品剪报,发现除了抒发牢骚、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评论文字,还有回味儿时生活、怀念亲人师友、感恩前人之作;也曾经把自己对音乐的皮毛认识写成文字,献丑于世。细读再三,觉得这类习作颇有留存为念的必要,编纂成书念头油然而生。向同学朋友提起,纷纷鼓励我排除万难完成心愿。经济能力较佳而又了解我最大难处在于经费者,爽快表示乐意赞助出版经费。
能够执笔为文,必须感谢循循善诱的师长和朋友。师恩难忘,初二级任王群木师虽然没有直接鼓励我写作,他在班上朗读我的作文,赞赏我驱驾文字能力,确立了我写作的信心;关龙宝师、程家骅师的悉心指导和鼓励,张明溪师“爱之深,责之切”的刻骨铭心情怀,都是激励我写作的源泉与动力。
父母之恩、师长之情、同窗之谊、朋友之义、母校之惠铭记心头,没齿难忘。写作能力所限,收录的数十篇怀旧之作,所能表达的,恐怕不及万分之一。正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取名《天凉好个秋》,在于向来对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有所偏爱,很喜欢词语体现的暮年情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他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批判南宋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辛弃疾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壮丽的佳作。他的作品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这厥词除了感叹人生,还有无可奈何的辛酸。历尽沧桑,看破人生的暮年读来,尤有“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之感慨。
十分感激马六甲海南会馆为我出书,感谢冯秋苹主席、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总会长拿督林秋雅百忙中执笔写序;特别感恩黄守群乡贤,他在我罹病期间给我诸多鼓励和协助,我出书,他也鼎力支持;张伟练同学、徐亚万同学、李杰尔律师赞助出版费之恩,永记心头。尤其感激曾昭智同学的封面题字,使本书增光。隆情厚谊,铭感五内。
(2015.11.6.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