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7日星期五

独中不是贵族学校




林连玉基金主席吴建成见到一些独中选择学生和提高收费,或与民间企业合作,通过互惠互利方式取得持续性发展基金,担忧独中乖离民族教育基本原则,开始走向精英化、贵族化与商业化。

独中是不平等教育制度下的产物,独中的存在,标志母语教育被排斥在主流之外,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地位;独中是华裔当权派屈服于权威统治,牺牲民族利益讨好统治阶层的最好例子。

华教人士不会忘记1961年通过的教育法令,迫使华文中学在“改制”和“成为自立的独立中学”之间做一选择。威迫利诱下,大部分前华文中学俯首称臣接受改制;宁可不要津贴也要坚持走母语教育路线的,只占少数。时任上议员的马华党要陈东海,在上议院附议《1961年教育法令》时这么说:“此法案的实施,將使华人语文有更大之发展,並使华人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53年后的今天,“华人语文有更大发展,华人文化更加发扬光大”是事实,却不是马华的功劳,更非1961年教育法令的成果,而是华社出现一批又一批不怕牺牲,不畏阻难,排除万难,去争取华教平等的斗士;两线制逐渐成形和客观环境的变更,也迫使统治阶层不得不稍作调整。

政府明知独中为国家培育英才,在提升民智方面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却始终漠视独中的存在,把独中排除在国家教育体系之外。教育拨款没有独中的份,地方政府的所谓“赞助”视政治需要而定,时有时无。马六甲州政府曾经拨款给州内唯一的独中培风中学,却因国阵得到的华裔选票减少而停止。马华议员多次重申首长已经答应恢复拨款,至今仍然“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数十年来,独中就是在完全没有官方资助之下自力更生,绝大部分办学经费源自华社的捐献。撙节成了独中董事首要任务,精打细算已是常态。独中成就显著,众多家长愿意把子女送入独中就读,报考的小六毕业生逐年增加;硬体设备有限,不得不通过入学考试选择学生。不是摒弃有教无类,而是情势使然。

我们惯常以“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形容教育工作者,要他们任劳任怨,为华教牺牲。国中老师待遇和福利不断加强,退休后生活有保障的时候,怎能不考虑独中老师的感受,继续要他们“吃草”呢?

高薪才能留住好老师。独中强调素质教育,着重培养研究型教师,鼓励教师进修与研究,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华社已经不胜负荷,能增加的捐献不多,提高收费成了最佳选择。可是,提高收费必然导致家长的不满以及华社的批评,必须谨慎从事。马六甲培风中学“能者多付”的应对之策,很有参考价值。

培风董事会提高学费,也采取实际步骤减轻家长的负担。对策之一,是增加助学金名额至600人,使学习进度较慢的经典班在内的四分之一学生受惠。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对策之二,是来自入息低于2000令吉家庭的学生,全部免费。另一对策,是征求热心人士领养学生,每名每年4000令吉。

有教无类是培风中学的办学宗旨,致力栽培优秀学生,也照顾进度较慢同学;提高学费,不忘家长。多管齐下,“贵族化”负面批评必然偃旗息鼓,无疾而终。

2014.10.17.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