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4日星期五

华校的尊严·民族的尊严




星洲日报《古城社区》1017日报道:郊区某华小校长在荣休欢送会上,“别开生面以国语为本、华语为末的‘国小化’流程进行仪式,令全场耳目一新,开创华小校长荣休会的‘一个大马’新模式。”

这篇以“谁说华小妨碍国民团结必须关闭?”开头的报道说:“为了迎合出席的2名教育局马来官员,董事长可以舍弃华语而单用国语演讲,而校长先用国语发表后,也向官员请准,转用华语讲话,充分显出华小的谦卑有礼以及‘一个大马’的圆融团结精神。”

报道表示,这个华语“韬光养晦”,让步给国语的荣休仪式,令现场人士耳目一新、“如雷贯耳”

“韬光养晦”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韬”是弓箭的外套,引伸为藏的意思;“韬光”是收敛光芒,避免抛头露面;“养晦”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隐退待时。

华校的特质,在于华语是教学媒介语,行政用语是华文,通告以华文为主,开会和聚会讲华语等等。教育局以人手不足当藉口,遣派不谙华语华文的友族到华小出任书记以来,这些特质虽然受到一些影响,绝大部分华小校长仍然坚持“以华语华文为主”的特质,宁可辛苦些,也不放弃。

何谓“国小化”流程?华小聚会一定要以“国小化”流程进行吗?我们尊重国语的地位,承认国语是团结各民族的主要语文,却不能同意华校是制造分裂,妨碍团结的罪魁祸首,也不认为华小聚会以国语为本,华语为末是“一个大马”的新模式。学习母语母文是举世公认的基本人权,华小是在宪法保护下合法存在的;政府把华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华小在校内使用华语华文,天经地义,无人可以否定,更不可以横加阻止。

友族官员出现在聚会上,是职务所需,给予适当尊重,是合理的;需要时,穿插一些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是应该的。但是不能反宾为主,为了迁就他们而把华校特质置之脑后,让华语华文“韬光养晦”,靠边站。

我们高度欣赏董事长和校长能够以流利的国语致词,以行动证明华小不是固步自封,专注于华语华文而忽略了国语,需要的时候,我们还是能够使用上水准的国语,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

不过,仅仅因为有2位政府官员在场,就摒弃华语,单用国语致词的做法,就难以取得认同,更何况没有任何条文规定政府官员出现的场合,不准使用其他语文。

先向友族官员“请准”,才以华语致词的做法,更是难以接受。难道自矮身段,犹如奴颜卑膝的做法,就是华小的传统,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吗?

就如到海南人家里作客,主人的家庭成员以海南话交谈,是很自然的事;即使大部分宾客听不懂,他们还是有讲海南话的权利,不需要事先征求宾客的同意。

华小今天的地位,不是天赐的,而是经过几代人的坚持、牺牲和奉献,历尽艰辛才争取到的;华校融合了多少人的心血,寄托了多少人的期望;华小的特质,体现我们民族的尊严,怎能为了展示个人才华,轻易放弃来取悦他人?

2014.10.24.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