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

吃猪肉可以团结华人


多年前,民政的吴清德博士提出“吃猪肉可以团结华人”论,许多人嗤之以鼻。

当年的政治氛围与今天大不相同。养猪业一片兴旺,还出口国外,为国家争取可观外汇。间或有极端分子提出对养猪业不利的叫嚣,都在领袖“安抚”下不再坚持,全身而退。

1980年代末的立白事件使养猪业受到极大打击,号称全马最大养猪场的森州武吉不兰律几乎沦为死城,这个区的养猪业从此一蹶不振,恢复无日。

被喻为第二大养猪场的甲州巴也明光新村虽被波及,程度却相对轻,反而是尔后,养猪业衍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时被抄作,还牵扯到宗教和种族敏感面,使华裔各级议员疲于奔命,顺得哥来失嫂意,两面不讨好。

2007年发生的904毁猪事件是极大转捩点。姑且不论最终目标是什么,904之后,在“政治解决、内部协商”之下,巴也明光村民圈养的猪只从近15万头锐减到不足5万。这个“合理数目”从何而来,是哪位精算师算出来的,升斗小民当然无从得知。

华社见到的,是“自愿”放弃养猪的猪农在华裔行政议员安排下得到了赔偿,或改行,或安享余生,或……总之,巴也明光养猪业从鼎盛到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

养猪业委屈求“存”的苟安局面能保持多久,犹是未知数;近日来与猪有关的课题,是猪肉贩商面对的营业执照纠纷。

这个纠纷严重至何等境地,可以从4位马华村委集体辞职见出端倪;马华各级领导从州联委会主席到支会,包括马青团纷纷出面支持这一“负责任的壮举”,让人产生“这回来真的”之感。

行事向来低调的昭敬堂屠业行也忍不住出声了。总务简亚力对记者大吐苦水,说巴刹搬了4次,猪肉档的处境依然故我,摆脱不了“密不通风,闷热难受,有如处身监狱”的待遇。巴刹的猪肉档也自动淘汰至今天只剩下6档。

执照纠纷指的是从流动猪肉贩转为店面营业,申请执照时遇到行政官员刁难的事。事态的演变似乎使国阵内的华基政党明白过去一路来采用的方法不管用了,必须勇敢面对。撇去反对党的趁机挖苦不谈,危机就是转机,坏事也能变成好事,果真因此而突破传统的“听命”处境,不失好事。

养猪业从鼎盛到苟安,巴刹猪肉档从14减少到6,流动猪肉贩从110降到不足20,马六甲与“猪”有关的行业已如黄台之瓜,何堪再摘!

马华总部发言人王乃志说这是政治问题,必须政治解决。说得没错,不过,如果强化为“这是存在几十年的政治问题”,那就更传神,更加能够道出真相所在,也让人有更大的思考空间。

现在来争论吴清德的“吃猪肉论”是否恰当已无意义,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养猪业日趋式微,无猪肉不欢的人,终究会有吃进口肉的一天;猪肉贩越来越少的情况没能制止,买猪肉肯定成为家庭主妇的难事。

正是:“猪肉尚未平等,同道仍须努力!”(冒犯沈老,罪过!)

2009.2.24.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