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0日星期一

殊途未必同归




 “殊途同归”出自《周易·系辞下》,原文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滤。指通过不同途径达到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一句寻常不过的成语,最近因经常被主流媒体引用,顿时成了大热门。了解内情的人不以为然,不了解的寻根问底找答案。

事件的起因,是华总针对马六甲中华工商总会会长陈保成的言论发表声明,认为不支持董总号召的1125请愿集会,并不等于反华教;澄清华总在处理华教课题上,是持着互相尊重、目标一致,殊途同归的理念。

华总旗下人才济济,不乏学富五车的博士学者;统领八方的总会长方天兴雄才大略,建立商业王国之余,又雄心勃勃在华教领域大展拳脚,首要目标就是根据批文建关丹中华中学,为他之前保证的“批文没有问题”背书。不料董总毫不给脸,署理主席邹寿汉马上以“殊途未必同归”横扫一脚。

与董总在同一战线奋战数十年的教总,改弦易辙追随华总走协商路线被批评。教总主席王超群联同华总及校长职工会一行人,会晤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商议教育大蓝图课题后对媒体说,教总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向政府表达看法,大家都有一颗维护华教的心,目标一致,只是用的方式不同。王超群活学活用,以“殊途同归”论为新伙伴辩护,也作自辩,一举两得,不愧校长本色。

殊途同归甚嚣尘上,不禁使人想起头号汉奸汪精卫的《曲线救国》论。中国对日抗战进入关键时刻,汪精卫和他的朋党于19403月在南京成立亲日的伪政府,投敌叛国。他们认为中国的国力不足以和日本对抗,日本也没有能力征服中国,协商换取和平是唯一可行之道。汪伪政府与日本签了很多卖国条约,出卖大片中国土地和民族利益;他们的理论基础就是硬拼不行,必须曲线救国。

汪精卫网罗的人才如陈公博、周佛海、李士群等,都是学问渊博,能言善辩之士。 他们在战后的汉奸大审判中,在法庭为曲线救国论力辩时,说得声泪俱下慷慨激昂,法庭内外的听众情不自禁大力鼓掌叫好。可见在当时的中国,曲线救国论有一定市场。

国民党、共产党和汪精卫的伪政府虽然各怀鬼胎,却都标榜爱国救国,雄辩说明标榜的目标一致,未必就会“同归”。本文目的只是与大家分享一段历史,不敢妄想曲线救国论是邹寿汉“殊途未必同归”论灵感的来源。

(2012.12.10.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