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5日星期日

家事国事天下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明朝顾宪成撰的楹联。此联鼓吹“读书不忘救国”思想引起朝廷不满,明天启年间,阉党祸兴,顾宪成被斥为“东林党”遭迫害崇祯即位,惩处阉党为东林昭雪,下诏修复东林书院,此联才得以重见天日。

天下事太广太多太杂了,这里谈不了,只谈家事和国事。
国事指的是与国家有关的大事,容易理解;家事就是一家人的事,理解不难,不过家事国事分野模糊,要清楚划分国事和家事却也不易。

举个例子:管教儿女是家事,可是现代的观念,认为孩子属于家庭,也属于社会;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不能随心所欲处置。管教过程如果有悖常理和社会价值,社会要不要站出来主持公道呢?

再如家庭暴力。夫妻间的事,打骂儿女的事,外人怎能管?可是如果暴力侵犯了受害人的人权,可能损及受害人生命安危,社会就必须站出来;证据充足,加害人还可能犯刑事罪而被控上庭,面对法律制裁。

民间团体、华教组织之间的纠纷,若是关系到民族权益,损及原有操作,危及华教团结,家事就会自然转化成国事,凡是华社一分子,凡是曾经为这些团体、学校做过事、出过力、出过钱的人,都有权利讲话。

有些人用“这是家事,外人勿理”作为幌子,严禁外人介入纠纷,自己却在掩护下为所欲为,巴结权贵,迫害华教人士来邀功,妄想图个虚名衔满足私欲,光宗耀祖。

被公认中国之外拥有最完整中文教育体系的我国华校,走过一大段坎坷路;从小学到中学,再到独中、学院、大专,都是从无到有,一步一脚印,克服重重艰辛才有今天的成就。200年前,高瞻远瞩的先贤已经觉察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唯有保住文化的根,子孙才能做个有尊严的人;个人能力有限,华校都是由众人慷慨捐输促成的,战前最常用的名字是在校名之前加“华侨公立”几个字,表明领导人不居功的豁然心态。

华教从最早期的私塾进展到初小、高小、初中、高中,是必经的过程;成员增加了,原有校舍不敷应用,成立分校是必然趋势;父母见儿女长大了,让出原有校舍给小学,自然不过。儿女不念父母苦心,还以“我最早出现”与父母争一日长短,扬言不惜对簿公堂,对吗?

亮出“最终目标”,还要华社“别理家事”,这是哪一门逻辑?

2012.8.6.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