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9日星期日

论早死早好



有人为老友被诅咒“早死早好”大发牢骚。

华人认为,50岁之前去世是夭折,也就是早死;没有人乐意早死,更不愿意听到人家咒自己早死。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有的人活了几十年,对社会一无贡献,生命在平平淡淡中度过;有的人虽然早死,却留下丰富的文化财富让后人享用。音乐家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施光南都早死,却创作无数传唱不已的优秀作品;汉奸汪精卫61岁死的时候,全国人民放鞭炮庆祝,认为他早死早好。可见一个人的定位,不在于早死或晚死;死后能否得到世人的怀念,不在于死的年龄,而是他的贡献。为非作歹的人活得越久,带来的祸害越大;有用的人生命即使短暂,也能够创下伟大的事业,让后人缅怀不已。

早死有不同类型。一是自己控制不来,非死不可的,如得了绝症、意外、车祸、暴毙、革命失败被捉去杀头、走私毒品被判死刑等等,这些早死的人留给亲人无限的怀念和追忆;另一类是自己找死的,如自杀,给亲友留下来的是万般的无奈。

自己找死也有多种情况。有人厌世自寻短见,有人认为活下去没有什么意义,干脆死了算,也有追求完美的人,自认为不能再有任何突出表现而寻死。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美国作家海明威。川端康成曾经在他的作品中以“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话”透露悲观情绪;海明威因《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名满天下,他认为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而得到精神抑郁症,进而消极悲观,终于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以自杀解脱自己。

有一类人,死的时候并不年轻,却普遍被人惋惜,感叹“怎么死得这么早”,代表人物是周恩来和邓小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周恩来死于78高龄,全球华人都惋惜他早死;改革开放总工程师邓小平死于92高寿,仍有很多人认为他应该慢一点死,让他亲眼见到香港回归,让他能够如愿踏上香港的土地。

诗人臧克家有一名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活死人犹如行尸走肉,被人“当作死的”;经常被诅咒早死早好的人,一定犯了众怒,专干有损民族利益的勾当。为这类人抱不平,除了沆瀣一气可以形容,一丘之貉、狼狈为奸、同流合污、臭味相投……也都适合。

(2011.10.10.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