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0日星期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一石激起千层浪,注册官凭五个人的投诉,以会员大会出席人数不足法定为由,撤销甲华堂注册,在华社引起极大回响。

地方性团体的事,要得到报馆的青睐,把新闻刊登在全国版,难如上青天。这一回全然不同,各华文报都以显著版位在全国版刊载相关报道,尤其是甲华堂原理事会发表的文告、谈话,包括青年团反击陈瑞燕和给华社、华团的公开信,都原文照登。

得道者多助,舆论一面倒。全国已有近百个团体和个人,或发表联合文告,或作出谈话,无不对注册官轻率行事高度不满,明确表明全力支持甲华堂原理事会,誓当甲华堂后盾的坚定立场。

舆论的压力,终于使处境尴尬的甲州马华不得不召开州联委会会议,发表六点声明,表明马华与此事无关,不过,华社的事就是马华的事,联委会将寻求内政部副部长李志亮协助甲华堂解决困境。

马华是主动这么做的。这个改变,和马华行政议员早前提的先决条件“若中华大会堂要求……”迥然有异。马华释出善意,不过拍子还是慢了好多。原理事会代表在马华发文告当天,已经到国会和李志亮会面并得到他“积极协助解决”的承诺了。

有人认为,纠纷既起,双方应该心平气和坐下来谈,何必扩展到全国范围,斗个你死我活。又引用巴生树胶公会的事,说那么大的事,双方都能够坐下来谈,和平协商解决争端。甲华堂原理事会应当诚心诚意邀请对方过来谈,不应认为理在己方,咄咄逼人。马华的江雪霞之流,更直接指责是原理事会“嚣张”带来的后遗症。

说这些话的人,显然是站在“以和为贵”大前提来充英雄、做和事佬,却不知恰恰暴露他们没有深入研究事态的来龙去脉,只会闭门造车。他们以为万事只要抱着“和”的诚意,就一定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殊不知甲华堂事件是一批输不起的人,抱着玉石俱焚的狠毒居心,藉政治力量要置甲华堂于死地。

甲华堂的事和巴生树胶公会纠纷截然不同。后者是阵地战,双方都亮出身份,提出己方论据力争到底;甲华堂是五个居心叵测的人暗地里向注册局和“最高层”告状,投报人丝毫没有敢做敢当的勇气,始终不敢现身。原理事会若要邀他们坐下来谈,该邀请谁?频频亮相的陈瑞燕可以代表这些人吗?她已再三表示不知道谁投报了,总不至于不打自招吧!

(2011.10.21.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