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1日星期日

华社楷模


热爱民族教育和支持培风的张武帮老先生往生,培风校友报效一面大布条挂在武帮楼,经过的人莫不仰首观看华社楷模四个耀眼大字。

出殡当天,全校师生在校园内外列队恭迎灵柩,目送张老先生遗体来到他爱护的校园,绕武帮楼之后离开。肃穆的气氛,充满敬仰、感恩和哀思之情。张老先生九泉有知,当必开怀。

张老先生白手兴家,赚钱之后不忘回馈社会。到祖居地办学、建医院、筑路造桥、设发电厂、装引水系统……体现了不忘根精神。

出巨款资助培风,是以马来西亚人自居的具体表现,也是对民族教育的认同。巍峨武帮楼是他出钱建的,这个定名,就是表彰他栽培后进、热爱培风的崇高精神。

武帮楼之后,张老先生又设立《张武帮师资培训基金》,鼓励和资助独中老师在教学上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捐数笔巨款之余,张老先生在翻建大理堂和培风历次筹款中,也毫不吝啬地掏出赤子之心慷慨解囊,立下很好的典范。

张老先生自知不久人世,交待子孙事后捐献培风60万现款,亲友帛金也一概归培风。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依然关怀莘莘学子,心存民族教育,不忘培风,华社何幸,培风何幸!

培风以这么大的阵仗来感恩,可谓空前。有人批判,说楷模用得太重,无此必要,也有人说捐大钱给培风的人不少,此例一开,往后又将如何……

张老先生个人捐款是不是历来最多,不是关键;马六甲的有钱人不少,捐钱培风的更多,象张老先生一样捐了又捐,而且数目不小的,又有几人?

有人捐钱看时机,也要看谁向他捐;有人被激将之后,因面子放不下而捐;有人是应酬式捐一些,有人是要当董事或重要职位而为;有人为了虚名不惜一掷万金,却不愿多出一点给华校;认捐之后因个人因素或其他原因不认账,怎么说都不肯把钱拿出来,大有人在。

难能可贵的,是张老先生身体力行,子女、孙子在培风就读,曾孙也在培风受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的热忱,岂是沽名钓誉或者肯出钱却不愿让子女在独中受教育,甚至没有一个子女在华小就读的短视者能比?

有钱未必受尊敬,钱绝对不是决定一个人的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唯一因素。这个道理其实很浅显。

2008.8.31.南洋商报《众议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