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星期五

拒绝遗忘,坚持真相



12月26日,赵明福的妹妹丽兰在《全民挺明福》成员陪同下,到马六甲为“拒绝遗忘,坚持真理”造势,争取有正义感的市民联署致给首相,要求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追查赵明福死因的信。

去年7月5日,赵明福以证人身份到反贪委员会协助调查彻夜未归,次日凌晨却被发现离奇死在雪州反贪委员会大楼。赵明福死得不明不白,舆论纷纷要求成立皇家调查庭查明真相。政府同意成立只调查盘问过程,不查明死因和追究责任的皇家调查庭,群情不满。民意难违,政府终于成立验尸庭调查赵明福死因。

首相已经向赵家承诺,若不满意验尸庭的结果,政府会郑重考虑成立皇家调查庭的请求。验尸庭开庭年余,法医被恐吓、上庭的证人不专业化不认真、反贪会律师污蔑赵明福和赵家等等进展,一再令人失望;尤其是据称赵明福手书的关键字条被隐藏经年才提呈给验尸庭,增添案件的扑朔迷离感,难以使人信服。

赵家认为唯有成立皇家调查庭,方能查出真相。在全民挺明福委员会配合下,决定走遍全国,征求10万个公民联署,至今征求到4万多人,距离目标尚远。

汇报会上,黄业华介绍全民挺明福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趙丽兰代表赵家发言。她以近乎哽咽的语气强调,赵明福事件不是政治问题,而是正义、公平、人权是否被尊重,是全民的问题。我们不能让赵明福白死,希望各政党、非政府组织、社团或个人协助赵家找出赵明福坠楼案真相,一定要还他一个公道。

她恳请民众踊跃、热烈参与“拒绝遗忘,坚持真相”签名运动,筹集十万个签名,要求首相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让一个真正公平、透明及独立的单位来全面调查赵明福的死因。

配合上述汇报会,甲华堂青在户外特别以白蜡烛排列出英文“真相”(TRUTH)字眼,并邀请所有人点燃蜡烛;甲华堂青理事一行人随后陪同赵家前往新天地小贩中心展开收集签名。

“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就山。”赵明福冤案牵动千万人的心,多一个签名,就多一份力量,心存正义的每一个人,自己要签,也要广邀亲友联署。皇家调查庭能否成立,在在考验政府不断强调的“以民为本”是否停留在口号阶段。

(2010.12.31.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2月29日星期三

《风雨大会堂》新书推介暨点评会




时间
2011年1月6日 · 20:00 - 22:00

位置 隆雪中华大会堂 - 楼上讲堂
No. 1, Jalan Maharajalela
Kuala Lumpur,Malaysia

创建人
KLSCAH 隆雪中华大会堂

主办单位:隆雪华堂文教委员会
协办单位:甲华堂青年团

推介嘉宾:隆雪华堂总秘书杨有为先生

点评人:

1)李万千(专栏作者、评论人)
2)林源瑞局绅(马六甲文史家)
主持人:陈亚才(文史工作者)

推介暨点评会入场免费,欢迎出席交流!

询问:隆雪华堂秘书处 03-22746645

介绍

马六甲资深写作人许万忠新著《风雨大会堂》已经出版了。

这本书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写的逾百篇与马六甲中华大会堂有关的评论文章,涵盖面广,从筹备成立到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有论及。

作者是马六甲中华大会堂发起人之一,任筹委会主席。甲华堂成立之后,他在历届理事会中担任要职,对甲华堂的事知之甚详。

全书分三部分:《风雨大会堂》收集了16篇甲华堂成立初期发生的人事纠纷和数度为华社筹款的活动,第二部分《一步一脚印》收集了近百篇评论甲华堂大小事件的文章,第三部分是附录,收集了发起人以及马六甲华团发布的文告。还有其他评论人写的文章。

甲华堂首任主席林书甫为本书题了“董狐之笔”四个字,原主席拿督郑永传律师写序。

许君文笔简洁流畅,笔锋锐利,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风雨大会堂》是一本内容精彩,可读性很高的著作,每本售价20令吉,有意购买者,可以联络:地理学家(06-2816813)、海南会馆(06-2823917)、谭力铭(016-6651313)、廖铭安(010-7607229)、作者许万忠(016-6115989)、隆雪华堂秘书处(03-22746645)。

许万忠新书推介会

《风雨大会堂---马六甲大会堂人事物记实》推介会

时间
2011年1月15日 · 10:30 - 12:00
位置 培风中学怀萱堂
40, Jalan Tan Chay Yan,
Melaka,Malaysia

创建人
谭力铭, 房有平, 许万忠

联办单位:马六甲培风校友会、海南会馆、南洋大学校友会、留台同学会、华校董联会、林连玉基金会、华校校友会联合会、甲华堂青

推介嘉宾
马六甲中华大会堂原主席拿督郑永传律师
马六甲培风校友会主席史进福先生
点评人:邓日才校长(文教工作者)
主持人:吴添福

推介暨点评会入场免费,欢迎出席交流!

询问:培风校友会总务房有平(012-638 7018)

介绍

马六甲资深写作人许万忠新著《风雨大会堂》已经出版了。

这本书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写的逾百篇与马六甲中华大会堂有关的评论文章,涵盖面广,从筹备成立到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有论及。

作者是马六甲中华大会堂发起人之一,任筹委会主席。甲华堂成立之后,他在历届理事会中担任要职,对甲华堂的事知之甚详。
……
全书分三部分:《风雨大会堂》收集了16篇甲华堂成立初期发生的人事纠纷和数度为华社筹款的活动,第二部分《一步一脚印》收集了近百篇评论甲华堂大小事件的文章,第三部分是附录,收集了发起人以及马六甲华团发布的文告。还有其他评论人写的文章。

甲华堂首任主席林书甫为本书题了“董狐之笔”四个字,原主席拿督郑永传律师写序。

许君文笔简洁流畅,笔锋锐利,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风雨大会堂》是一本内容精彩,可读性很高的著作,每本售价20令吉,有意购买者,可以联络:地理学家(06-2816813)、海南会馆(06-2823917)、谭力铭(016-6651313)、廖铭安(010-7607229)或作者(016-6115989)。


A的背后


“以应试成绩断定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前途,合理吗?”这是争论不休的课题。

过于应试取向和重视成绩的结果,往往是忽略了学习的过程,降低学习的乐趣,失去学习本质上的意义。更加严重的,是现有的考试方式是以死记硬背为主,导致学生不懂思考为何物,因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从克服难题。

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制度弊端更是显著。学校为了追求考试成绩,不惜把资源投在成绩较优的学生而忽略了后进生,制造严重的辍学问题;考试成了教师的指挥棒,侧重的是如何考得高分,怎么考就怎么教,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相反的见解,认为考试是评价和改进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和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手段;考试也是对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检测,既能评估教学质量,也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

他们强调,考试是一柄双刃剑,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造就国家所需的人才,而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想的、僵化的考试制度,则会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争论尽管激烈,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制度能够比考试更有效地评价教学和学习成绩之前,考试制度依然不可废,现有的应试取向还得持续。

考试导向下的教育,学生成了应付考试的机械,学校则全力培养机械人来满足家长和社会的要求。万般皆下品,唯有成绩高,全A的学生是天之骄子,学校表扬,师长有光,家长欣慰,社会赞叹;首席部长兴起,还有可能被邀请到官邸与高官显要享受大餐,饱吃一顿。

老师“与有荣焉”的同时,还找来退休校长共申庆祝;兴高采烈之下,有人抬起校长高高抛起,笑容满面的校长,心里的恐惧恐怕盖过了喜悦。

媒体自然不放过大肆报道的机会,连篇累牍都是考试成绩标青的报道。个人的,学校的,图文并茂,广加报道。于是,哪间学校成绩最好,哪间学校考A的学生最多,哪间学校及格率最高……成了街头巷尾的话题;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唯有羡慕的份。

全A的学生是重点报道的对象,大幅玉照加上如何苦读,如何应考,将来要干什么大事业……多姿多彩。个人素质、品行道德、有没有选考华文、民族认同之类,统统置之脑后,并非重要了。

教育部公布成绩的时候,没有个别点出优秀的学校和学生,州教育局也没有这么做。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这么注重单一考试的成绩呢?长久下去,会有什么祸害?

教育界、家长、社会人士、媒体……都应该认真思考。

(2010.12.29.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2010年12月27日星期一

谁不认同华教节?


1987年,林连玉基金在各华团、文教机构和学校团体公祭林连玉先生时,郑重宣布将林连玉先生的忌日,即12月18日定名为"华教节",以纪念和缅怀林连玉先生对华教的巨大建树。华教节当天颁发林连玉精神奖和号召华团到坟前公祭,是为了宣扬林连玉先生多采多姿、共存共荣的主张并贯彻他的理想,赞颂体现林连玉精神的华教工作者或团体,凸显“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

坚持“民族平等,语言平等” 信念的林连玉先生,穷一生之力,稳住和加强了华教根基。今年是林连玉先生逝世25周年,报名参加公祭的华团数目是历年之冠,送“缅怀族魂、平反林连玉”花圈致敬的团体增加到568个单位,雄辩说明林连玉精神不死,华教后继有人。

在董联会领导层努力征求下,马六甲共有134个华团和华校参与今年的华教节公祭,反应热烈。州内65所华小,只有一所没有参与。

为什么是孤零零的“唯一”?是不是遗漏或是被忽略了?

真相是:电传、电话、留言再留言、交代又交代,董联会领导层功夫使尽,就是得不到片纸回音。好不容易通过“有力”人士转达,终于得到梦寐以求的宝贵回复。答案很简单,就是“我们没这个传统”几个字。

更加悲哀的,是董联会主席联络同校另一个组织领导人时,对方的回应居然是:“林连玉是谁?”

今年公祭的新闻报道中,有这么一则:“(担忧)新生代对‘族魂’林连玉的牺牲奉献或缺乏了解,因此林连玉基金会改变过往传统,让学生替代华教社团领袖撰写和宣读祭文,加深新生代对林连玉的了解。”

可见公祭已是公认的华教节传统。身为华教组织领导人,怎么能够不晓得林连玉是谁,又怎么能够不认同公祭?

身在国外,没有参加今年公祭的董总主席叶新田,最近以不点名方式指出:当前有一股势力在不断分化华教力量,企图把董教总当作他们搞政党政治的工具,要董教总放弃“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和组织独立自主的原则。

华教组织被政党渗透是令人担忧的趋势,严拒政党势力入侵之外,也应该把那些混入华教组织,不合群、不认同华教奋斗目标、沽名钓誉的伪华教人士扫除出去。

(2010.12.27.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2月24日星期五

黄燕燕吃安眠药



华裔女性政治人物之中,发表“唯有美食可为各族带来大团结”高论的旅游部长黄燕燕官位之高、风头之健,无人堪比。

此姝气质非凡,不过引人注目的不是国色天香,而是常年穿国服。国服者,即巫裔妇女的传统服装是也。或问:何不穿华人服装?殊不知这是她体现一个大马精神,忠贞爱国的至高表现;况且穿着是很私人的事,外人怎能妄加批评?

服装之外,黄燕燕在政坛上表现之出色,其他女性从政者难望其脊背。马华党争时期的冷静是一特色,性情中人的她,被人冤枉时展现的委曲求全和楚楚可人,甚至不惜一哭的姿态,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上天似乎有意为难,臭名昭彰的彭亨武吉公满埋毒场所,正是在她的选区。武吉公满居民一定要她做个交待,对她紧追不舍。报道说,她到乌雪为国阵候选人助选时,就被兼程赶来的武吉公满居民围堵,“双方掀起骂战,场面紧张,黄燕燕甚至一度激动哽咽。”

她坐正旅游部长之后,风尘仆仆到各国争取游客,却遭反对党议员指责账目不清、乱花钱,还动议减薪100令吉;她费尽心思,精心策划的上海世博大马馆也被批评得一文不值,害得这位女强人在国会“激动地表示‘想哭’”。

她为国为民,公而忘私,全力投入工作,出国期间,往往忙到休息时间也没有。她在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就透露她出国公干时,要靠在飞机上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眠,争取时间休息。

她说,她的医生老公也不同意她服用安眠药,可是她实在太忙了,别无他法。

安眠药是镇定剂之一,长期服用会导致积聚性中毒,使肝腎功能退化,也会伤害消化系统。长期服用安眠药的人,早亡的几率比不服用者增加1/3。

黄燕燕是华裔的女性精英,是不可多得的良才。马华劳勿区会已经声明全力支持黄燕燕在来届大选继续竞逐劳勿国会议席,黄燕燕任重道远,可要珍惜身子,切勿继续饮鸩止渴。

专业是医生的黄燕燕,闲空时喜欢传授驭夫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尚望黄燕燕以健康为重,别再服用安眠药,以便经常向妇女们传授如何以穿着、打扮、香水勾住丈夫的心,塑造美满家庭。

(2010.12.24.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2月20日星期一

《方略》纠纷的启示



华总历任总会长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富甲一方又与统治阶层有良好互动。第一任主席林玉静就是凭着与时任首相马哈迪关系甚佳,使申请多年的注册获准而击败“华教斗士”沈慕羽,登上主席宝座的。

与统治阶层打好关系以及为集团利益做事,是华总的传统;文教活动是烟雾,民族大业不宜多谈,是华总的文化。本届改选,不识趣的“文化人”陈友信与方天兴竞争总会长,虽有林玉唐的力挺和《马来西亚20年行动方略》(以下简称《方略》)作为筹码,终究斗不过财雄势大的方天兴,就是很好的说明。

《方略》委员会主席陈友信显然很重视专家学者的努力。他说:“《方略》的精神与过往华团的重要文件如《华团文化备忘录》、《华团宣言》、《华团文化工作总纲领》及《华团大选诉求》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方略》与时並进,有了多项新的提昇。”

方天兴也說“这是一份为各族人民所拟定的马來西亚人专案……《方略》将能和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最近推介的《政府转型计划路线图》互相配合,并协助政府落实以民为本,绩效为先的一个马来西亚先进国宏愿。”

言犹在耳,华总中委会突然以“任务完成”为由,通过解散《方略》委员会及其秘书处。方天兴对《当今大马》解释说,这是为了避免出现重叠现象,《方略》成员将併入华总秘书团,未来的工作交由各小组来推展。询及华总会否給予陈友信一个督导的“正式名份”,他认为沒有必要。

这些都是场面话。真正原因有二:一是“两个太阳”论,认为《方略》“是陈友信为竞选总会长之职构思出来的。”因此,解散委员会是要阻遏陈友信藉《方略》培养势力,否则陈友信不会连一个“正式名分”也没有。

另一个是:“此时首相努力造就各族和谐,不宜唱反调,秘书处拟修改热量高的字眼,专家却不同意。”明证之一是方天兴的“重叠说”,《方略》委员林德义、杜乾换、杨有为联合文告例举的“不认同蔡维衍的主要修改”内容,也清楚告诉我们这一点。

蔡维衍为谁服务,华社是了然于胸的。认命论的顺民心态支配下,解散《方略》委员会已是既成事实,陈友信的困兽之斗,不可能是乐观的。

(2010.12.20.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2月19日星期日

这个投资是值得的



2006年8月,培风董事会决定拨出250万令吉,通过培风基金会投资酒店业。消息传出,意见纷纭,有赞成的,也有不认同的。

反对方的见解,是培风的钱来自大众,他们捐献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钱会用在带有风险的商业活动。况且有些钱是指明用途的,非得捐献人许可,不能动用。

又有“精明”人士,主张把钱存入外资的岸外银行,因为这些银行有保障,回酬高又能够保证每年的最低收益。

赞成的理由,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共识:培风不能老是向华社伸手要钱,应该另辟途径,以校养校或者进军商业。

培风独立自主以来,一分一毫都来自社会人士的捐献,没有十足的把握,董事会岂敢投资?选择酒店业作为跨出的第一步,主要是基于大股东的诚意。

这位仁兄虽然只在培风受过几个月教诲,但是对培风的爱护和关怀,绝对不输给一般校友。事业有成之后,他对培风,对华教事业的捐献,不计其数。他认同培风应该摆脱常年要求华社出钱的传统,另寻出路。

恰好他与一所全球性酒店集团谈妥,在马六甲兴旺地段兴建四星级酒店。他知道培风的钱得来不易,作出保证:不论酒店有没有发股息,培风每年一定可以收到比银行利息高1%的个人回馈;若股息高于这个数额,全归培风;投资五年之后,若培风选择放弃投资,他愿意全数奉还。

为了表示诚意,他把太太名下一份2017年到期的100万人寿保单,指定培风为唯一的受益人,还作出个人将不时捐献培风的承诺。

四年了,他在这段期间交给培风的钱,包括捐献,总额高达86万令吉!算盘打一打,这个投资,划算得很。

当年反对最力的人,曾经这么说:凭什么我们要相信一个人,把公众的钱当赌注,认为他一定做得到?

事实胜于雄辩,这位爱培风的热心校友已经以行动证明他的诚意和信守;这样的收益,比岸外银行的“保障”还来得高。

以这位热心校友一路来的表现和事业如日中天的状况,培风的这个投资,已立于不败之地。当年极力反对这个投资的人,应该看清楚事实,认错了吧!

(2010.12.19.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2010年12月13日星期一

党性太强的华团领导


拥有213个会员的霹雳董联会,三年内竟然发生两次会员大会流会事件,华社哗然。

《东方日报》12月9日报道说,一位资深的华校董事透露:“主要领导人党性太強……领导董联会六年期间,对重大华教课題不闻不问,以致形成如今(霹雳)董联会人心渙散,反应冷淡的局面。”

表现差劲,为何能够屹立不倒呢?同一报道说:“选举的时候,将他的属意人选列在首18位,再大力动员具有特定政党背景的华校董事投选他的菜单人选,透过這种方式选出团队,并且将活跃的独中董事排除在外。”

霹雳董联会在1970年代发起并领导的全国独中复兴运动,为华教运动史写下辉煌的一页,如今竟因政治人物入侵领导层而“死气沉沉”,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华团是非政府组织,与政党有别;华团的任务和使命与政党迥异,不宜混为一谈。民主人权意识高涨的今天,华团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野心家觊觎的对象;政党也想方设法把影响力扩充到华团,安排忠贞之士混入华团,伺机夺取领导权。

政党背景强烈的人是否适合当华团主要领导人,是争论多时的老话题。团体是开放的,符合入会资格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申请成为会员;华团从来不会拒绝具有强烈政党背景的人入会,关键在于这些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不要把政党政治带入华团,影响华团的正常操作而迷失方向。

不幸的是:在有心人操弄下,很多人的视线模糊了,认同党团挂钩的华团越来越多,不再抗拒具有强烈政党背景的人成为主要领导人了。环顾当今华团,能够站稳立场、摆脱政党政治影响的团体,屈指可数。

会员或者原有领导人之中,虽然也有一些是忠于原则、不乖离宗旨、站稳立场的人,却难以与里应外合的政党代理人对抗而在选举中被排挤出局,无力感令这些人对参与华团感到心灰意冷。

这位资深华教人士举出来的例子绝不孤立,具有强烈政党背景的人入主华团已经越来越普遍。藏镜人洋洋得意,反映出来的,是有识之士的扼腕叹息。华社完全有必要认真思考对策,使华团恢复本位,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捍卫族群权益,造福华社。

这个责任,该由大家承担;置身度外,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2010.12.13.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2月12日星期日

大事小事



这是一则典型的惧内笑话。怕老婆之人对朋友夸海口:“家里的大事归我管,拙荆只管小事。”朋友问他如何区分大小事?答曰:“那得由内人决定。”

这个笑话发人深省。何为大事,何为小事,决定于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处理,可能是南辕北辙。有人大事化小,有人小事化大,不一而足。

马六甲一个大华团属下的组织,最近发生一起鸡毛蒜皮小事闹成大事的纠纷。

拍照,稀松平常也;团体活动过后来张集体照,留个纪念,已是惯例。

人数多的时候,必须排成几行才能使所有人入镜。不成文规矩,是主要领导人和主流派人物坐或站第一排,其他人则在后面。有人自知职位低又非主流派,没机会在前面,拍照时尽可能挤到中央位置,抢镜头。

拍集体照时,因站立位置而起冲突和纠纷,是大事还是小事?理智的人都会认为小事一桩,私下解决即可;即使非提到理事会讨论不可,也只能是劝解双方以和为贵,不要贻笑大方。

却有人为了这样的小事,认为威胁到人身安全,报警归案。

报警的人静待警方调查之际,理事会却认为当事人“没有在内部寻求解决,反之报案,并通过报章宣扬,严重伤害(组织)尊严及(母会)名誉,议决革除其财政职位,立即生效。”

当事人沉默几天,终于使出杀手锏,指控理事会“没给予机会在会上解释”就将她革职,于理不合。消息见报,主席的回应是简简单单的“不作回应”几个字。

给予当事人解释的机会,是保障当事人的民主人权;劳工法令也明文规定对员工采取纪律行动之前,必须让当事人有解释、自辩和传招证人的机会。理事会显然是操之过急了。

理事会为何把马车放在马的前面?是不是有恃无恐?答案若是正面,很多人会有兴趣知道何所恃。

有趣的是肢体冲突当天,有人说:“组织难免有不和……一个组织里总会出现不和情况,成员之间互相不满对方,结果可能别人的一个轻拍肩膀的动作,也可成为打人之说。”

过后,又有人放话:“小事夸大,自动带到报馆,公告天下,自取其辱,可怜复可笑。小家子器,不堪一挤的人离开团体有好处的,免得有机会被再挤成另一个阿扁。”

谜底是不是呼之欲出呢?聪明的读者应该了解。

(2010.12.12.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2010年12月10日星期五

油糖起价商民叫苦



抵达海口当晚,有幸与旅行社老总喝咖啡聊天,了解中国人对大马的一些感受。

他说,十多年前到马六甲,见人人有屋,户户有车,市区车水马龙,羡慕得很。去年重临,情况没什么改变,感觉却截然不同,反而有些同情我们。

这么说,大出我们的预料,忙问何故。他喝了一口咖啡,继续说:“车子虽多,大都是旧的小轿车,海口车辆不比你们少,而且都是新款的大型车,你们似乎还在原地踏步,赶不上了!”

我与乃益赶忙解释说我们这里的公共交通差劲,很多住宅区不在巴士的服务范围,没车出门很不方便。家家户户有车确是事实,一些家庭甚至有三四辆车也不出奇。负担重,哪敢随便换车?

十多年前到海口,街道上的车辆的确不比马六甲多,如今不但数量远远超越我们,还是车款新、耗油高的大型车。海南岛的汽油价格是每公升人民币7.58元,比我们高出近倍,车主似乎全不在乎。

泛泛新交,我当然不会对他说我们这里M型社会的趋向越来越严重。百物腾飞,入息却没有相应提高,市井小民只能束紧腰带,省吃简穿度过难关,哪敢妄想换车换屋!

回到马六甲没几天,就读到“第二波合理化政府补贴行动”的报道。所谓“合理化”,就是全部或部分取消原有的补贴;换句话说,就是起价的代名词。于是,RON95汽油、柴油、天然气、白糖……应声而起,商家与民众喊苦叫惨。

可以预见:厂商和小贩的成本水涨船高,加剧连锁性影响,另一轮的通货膨胀已近在眉睫。受苦的,是广大的消费人;低入息群体更是百上加斤,有口难言。

政府的决定,无权无势的普罗阶级只能默默承受。只是选择开学在即、年关将届之际起价,时机不适,怨声四起是必然。

百姓何求?无非收支平衡,过安定平稳的生活。政治口号喊得多么高昂响亮,也只能刺激神经于一时,激情过后还是要回到现实。独立53年,我们进步了多少,人家又迈进了多少?为什么我们会被批评为原地踏步?

政府喜欢拿我国的物价和邻国相比,尤其是油价的差异,更是有力的筹码。可是单单比较价格而忽略其他因素,既不符合学术上的要求,也难以服人。百姓的感受,才是“点滴在心头”。

“合理化”取消补贴已是国策,可以改变吗?华堂青最近举办的《绩效、转型的马来西亚》公民社会讲座几位主讲人已解答了这个问题,出席者当会知道答案是什么。

(2010.12.10.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拍照站中央



甲华堂自从马华党工文亚苏离开理事会之后,争议性话题和作为少见了,给人的感觉是风平浪静。不过,表面平静的水,未必没有汹涌的暗流。

两大臂膀之一的青年团对很多问题的立场和看法,未能与母会一致,已是公开的秘密。青年团主办的公民社会运动座谈会、还政于民选民登记等等活动得不到母会的祝福,至为明显。

另一支臂膀妇女组与母会配合虽好,却因理事之间求同存异,不时爆出惊人内幕。南洋商报马六甲版报道妇女组副主席林雅燕在今年的大会上,公开抨击某些职要账目不清事件,就认为“本届马六甲中华大会堂妇女组理事会有派系之分。”

“账目风波”各造虽然在母会副主席江祥云建议“交由母会处理”之后不再公开表态,不过,最近爆发的拍照风波,又被认为与账目风波“多少有关连”。

报道说:《兴革语》推介礼当天,妇女组财政陈玉莲拍集体照时,站的位置比较靠近中央,被梁家碧责问排老几,随即出现推挤现象;梁家碧在下楼时还向陈玉莲“叫阵”说“要打就来打!”陈玉莲基于人身安全受威胁,在夫婿杨洪涛(甲华堂理事)陪同下向警方备案。

家丑不宜外扬,这样的事内部解决即可。不料妇女组认为陈玉莲没有寻求内部解决,报案之后还通过报章宣扬,严重伤害该组尊严及大会堂名誉,议决革除她的财政职位。事态有愈演愈烈之势。

华总主导的思想兴革,旨在“让全马华裔革除破旧的生活思想及习惯,改换全新的思维,并以行动履行”;《兴革语》之中,有“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这句。马六甲是华总《兴革语》在外州举行推介礼的第一站,出现与兴革精神背道而驰的口角、报警事件,不知主持推介礼的思想兴革协调委员会主席陈达真博士感觉如何?

思想兴革非同小可,甲华堂妇女组是负责单位,理应营造良好气氛,务求达到最佳宣传效果,却在拍照时因抢位置而起冲突,是思想兴革运动的大讽刺。

“拍照站前面,出钱去小便”是民间嘲笑沽名钓誉之人的俚语,第一排位置有限,有人引申为“拍照站中央”,确是一绝。甲华堂妇女组不幸出现“站中央”的争执,徒留笑柄。

思想兴革对某些华团理事来说,确是需要的。

(2010.12.10.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2月9日星期四

《风雨大会堂》



马六甲中华大会堂原主席拿督郑永传律师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是我送给许万忠的八个字。

他是马六甲中华大会堂发起人之一,非常清楚甲华堂成立过程,也很关心甲华堂;他本着读书人的良知针对领导层言行偏差发表意见,不因私交或权贵在位而有所保留;他凭着手上的笔,好事不吝赞扬,孬事不惜讨伐,令沽名钓誉者无所遁形。他的尖锐笔锋或许得罪了某些人,但是有话直说、针砭时弊的道德勇气赢得华社赞赏。

许万忠在林书甫、沈慕羽及本人领导甲华堂期间担任秘书,对会务的推动和保持甲华堂正确路线贡献不小,是名副其实的功臣。退休后对华社的关怀和文教事业的热爱不减当年,还学习电脑,从网络吸取新资讯,好学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的毅力使他能够驰骋文坛,写出铿锵有力的好文章。

到过他办事处的朋友,都知道他存有一大叠与甲华堂有关的剪报。资料之完整丰硕,足以说明他是一位谨慎用心的评论人,不深入了解,不轻易动笔。

我认为他在报章连载的《风雨大会堂》很有保存和参考价值,有助后人了解甲华堂的风风雨雨。于是决定协助万忠将其写过的有关华堂文章按日期排列,并将华堂的剪报附录书中,促成这一本《风雨大会堂》。用意无非是希望华堂领导人以史为鉴,时刻记取创会的艰辛和华社的期望。

《风雨大会堂》堪称是目前资料最完整的甲华堂文献,成功出版是华堂之福,华社之幸。


后记

《风雨大会堂》终于出版了,很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文章没价,出书亏钱,自古已然。筹备到成书的艰辛,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没出过书,很难理解个中辛酸。

能够出版,要感谢拿督郑永传律师的慷慨解囊,没有他,肯定难以面世。郑律师是前任甲华堂主席,他领导期间建树众多,最大贡献是购置会所使甲华堂摆脱寄人篱下窘况,又苦心孤诣装修和布置会所,功绩永存。

写作道路并不寂寞。关心我、支持我的乡亲、同学和朋友多年的鼓励协助,给了我持续写作的信心,也加强了出这本书的决心。隆情厚谊,铭感五中。

甲华堂20多年的历程,欢欣鼓舞和痛心疾首互见;当年在“聪明人”都不愿承担之下被推上舞台,有幸与六位“傻子”成为催生者,内心的感受五味杂陈。1986年参与筹备工作,成立之后,我在林书甫、拿督沈慕羽和拿督郑永传任主席时期积极参与理事会,2004年以后就完全脱离了。说来真巧,甲华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最多争论、最多风雨、最多非议,一改成立以来的良好形象,导致华社对甲华堂的认同与过去迥异,令人感慨万千。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愿正视历史、不敢面对历史、不懂珍惜历史、不屑回顾历史的人,永远不会是称职的华团领导人。

有感于甲华堂乖离创会时标明的“关心政治,超越政党”鲜明立场越来越远,真正历史经已被有心人刻意歪曲或选择性失忆而华社又表现得那么软弱无力,决定以《风雨大会堂》为总名,把成立经过以及早期举办的几项大活动和个人体会写出来,留个记录。预算写10篇,不料在《南洋商报》马六甲版开始连载后,反应非常好,认识的朋友和素未谋面的读者不断鼓励我尽可能多写几篇。欲罢不能,总共写了16篇。

为了使内容更加完整充实,决定纳入历年写的一些与甲华堂有关文章和文告、报导。经过筛选,总共收录近百篇。日期近的排在前面,先近后远,用意是让读者有“走入历史”的感觉。

自认非治史人才,写的只是零星记忆,不是巨笔如橼的传世之作,但是可以保证:提到的人和事,包括领导人的言行,绝对是事实。

本书如果能够在有人愿意写甲华堂史的时候发挥一点作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心愿已足。

2010年12月6日星期一

政治妓女


《当今大马》11月29日报道:人民公正党主席旺阿兹莎倡议以“有尊严的民族”或“有尊严的马来人”取代巫统的“马来人主权”论,被土著权威组织青年团长阿尔曼形容为“忘恩负义,不惜一切争取华印裔支持的政治妓女。”

无独有偶,日前进入顾兴光先生的《顾记客栈》博客,在“答读者”栏目读到一则政治人物被指责为“政治娼妓”的往事,特予转载以飨读者:

“五十年代新加坡有一家华文小报《新力报》,刊登一篇政治评论文章,称当时的新加坡立法议员林子勤为‘政治娼妓’,被林子勤控告到法院。报馆败诉,除了必须公开道歉和赔偿名誉损失,发行人兼总编辑陈伯萍还坐了牢房……自此以后,‘政治娼妓’这个词,在新马两地华文报版面消失无踪,成为‘绝句’。”

妓女早期称为娼妓,指的是向异性出卖肉体等色情服务,进行金钱或物质交易的女性;妓女是被侮辱和欺凌的一群,社会地位低落。人权意识高涨的今天,有人以“性工作者”取代“妓女”这个名称。不过,称呼上的改变,无助于妓女社会地位的提升。

政党是社会中一些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民主社会承认政党具有组织、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政党领导人为了取得或维护手中的政权,积极地鼓吹党的理念和政策,理所当然;阿兹莎站在党的立场,为党的理念发言,合情合理。阿尔曼不认同阿兹莎的观点,应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举出事例反驳,以理服人。公开指责阿兹莎是“政治妓女”,是没有教养和不尊重人权的粗暴表现。

妓女过的是“一双玉臂千人枕,半点朱唇万客尝”迎送生涯,人性的尊严荡然无存。阿兹莎为了一个民族的尊严提出她远见卓识的主张,站稳立场为党的政策辩护,光明磊落,阿尔曼怎能因政见不而以侮辱性的“政治妓女”来比喻呢!

我国追随大陆法,判例举足轻重。殖民地时期的1950年代,指责政治人物为“政治娼妓”要受法律制裁,独立53年后的今天,阿兹莎如果控告阿尔曼诽谤,又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2010.12.6.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2月4日星期六

海南岛去来



参与海南会馆探亲旅游团到海南岛一游,其乐无穷。

海南岛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秋高气爽的十一月,气候没有北方那么寒冷,20度左右的气温,非常适合惯于在热带生活的我们。

50多位团员,尽情观赏海南山光水色美丽风光,到闻名遐迩旅游景点游览,又回到祖居探望亲人,欢愉之情溢于言表。

我对团员们说,回到祖居地见到久违的亲人,感情上可能没有那么亲切,但是“人不亲土亲,山不亲水亲”,你们脚下的泥土,就是祖辈们生活的地方,他们当年也和你们一样踩着这片土地,你们是踏在先人的足迹上啊!

再到祖居附近的小溪小河畔走走看看,想想这些水养活了多少代人,你们的祖辈甚至是你们的父母未南来时,也是由这些水养育的;门前的树,可能是你的祖辈或者父母亲手栽种的……

往这些方面想,你就会感觉到祖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山一水,都是那么亲切;亲人的一颦一笑,都饱含浓浓的亲情,都那么温馨;亲人脸上的皱纹、儿童的羞怯、少女的羞赧……都那么可爱。

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南起步虽慢,但是1988年立省并划定为全国唯一省级经济特区以来,发展一日千里,三几年变化之巨,令人难以想象。连接海口三亚、直通北京的高速铁路就要启用了,中央计划拨款兴建的跨海大桥即将动工,省政府已决定拨巨款把全省旅游景点的公共厕所提升到五星级……一切的一切,都显现得那么欣欣向荣,那么充满活力,那么使人兴奋。

海南岛空气素质之佳,使团员们赞叹不已。在旅游胜地兴隆住宿次日清晨,不少团员一早就起身到房外享受清新无比的冷空气;用早餐的时候,人人精神抖擞,都说海南的好空气使人身心愉快,吃欲大增。

海南岛是天然的大氧吧,适当的气温、没有污染的空气加上海水、沙滩、植被、海岛、风情、田园八大旅游资源浑然一体,是中国绿色旅游的翘楚,无数中外游客一睹为快。八天七夜的行程转瞬间过去,个个团员带着满足的神情踏上归途。

回来之后,李献峰主席连同冯光、雷乃益三人,在餐馆设宴为团员洗尘。觥筹交错,人人乐开了怀,高度赞好这趟行程。有人私下嘱咐:下一回组团到海南,别忘了通知!

(2010.12.4.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2010年12月3日星期五

《初恋红豆冰》娱乐税退还无期?



本地歌手阿牛(张庆祥)首次执导,在霹雳州怡保、布先及端洛取景,并由马来西亚本土团队一手包办制作,100%纯大马制作的电影《初恋红豆冰》因国语对白达不到60%的最低要求,不够格称为国产电影,被征收20%娱乐税。

法令如山,《初恋红豆冰》的票房收入虽然高达400万令吉,缴交税务后剩下的320万还要跟戏院、发行等按比率分红,实际到手上的恐怕不足以支付制作及宣传费。

华社哗然声中,消息传来:内阁已经“原则上同意”豁免《初恋红豆冰》的娱乐税。有人额手称庆,有人迫不及待发表文告,称赞政府发挥“一个大马”精神鼓励华语电影的发展,又褒扬政府“已在检讨只有采用至少60%马来语为媒介语电影,才能列为马来西亚电影”的政策。

身为制作人的阿牛,自然抢在第一时间向国家电影发展局申请退回娱乐税。可是等了又等,就是见不到回扣的钱。

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副部长王赛芝终于揭穿谜底:原来是“多个州政府没有把回扣的娱乐税还给国家电影发展局,而该局掌管的基金已全数用完,无法替州政府退还回扣。”询及中央政府是否可以采取行动强制州政府归还娱乐税,王赛芝的回应是:“州政府不肯同意实施娱乐税回扣。”(见11月28日星洲日报)

中央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哪一个大?谁该听谁?一句“州政府不肯同意”,怎能使人信服!政府推展的计划动辄上亿,“独立遗产”摩天楼甚至高达50亿,补选拨款更是慷慨,区区80万,小儿科也!怎么不权衡处理来体现“一个大马”精神呢!

晴天霹雳的却是:王赛芝第二天又透露:《初恋红豆冰》豁免娱乐税的事,她早前向内阁部长求证的结果是内阁其实不曾同意豁免,可能是阿牛与中央政府沟通时出现“少许”问题,才有“豁免”之说。

王赛芝一段话分两次讲,耐人寻味!

不论王赛芝话中溢出来的是什么味道,阿牛苦苦等候的娱乐税回扣,已是遥遥无期了。本地中文影片无法获得政府的资助和肯定,损失的是谁?一个大马不应停留在口号阶段,扶持本地中文电影不能只讲不做,忙于为政府解释和背书的权贵,能不认真做一些实际工作吗?

(2010.12.3.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10年12月2日星期四

蔡奉芸的笑话一点不冷



蔡奉芸在广州亚运会女子太极全能赛中夺冠,为国家赢取本届赛会第一面金牌,举国欢腾。

凯旋归国,记者问她有何要求,她说,槟州政府给壁球公主拿督妮科一间屋子作为奖励,希望甲州政府能仿效,馈赠一间屋子。

消息传出,议论纷纷,反应不一。有人认为理所当然,有人却以“贪婪、狮子开大口”之类负面词语抨击,令她不胜其烦。

几经考虑,她终于轻描淡写地向南洋商报记者表示“只是开玩笑罢了,没什么的。”

蔡奉芸这个回应是可以理解的。当天,记者问首席部长是否会封赐拿督勋衔给蔡奉芸,首席部长说暂时未能决定之后,还半开玩笑的说:“封赐拿督头衔可能比较困难,不过,如果要让蔡奉芸成为‘拿汀’则比较简单。”很技巧地幽了蔡奉芸一默。幸好蔡奉芸是见过世面的人,否则可能以为首席部长是吃她的豆腐。

向来做事干净俐落的首席部长在她提出馈赠屋子要求当天,是这么说的:“州政府会在明年3月前宣布是否答应蔡奉芸要求。”行使“拖”字诀,足见首席部长一点腹稿也没有。

运动员在国际大赛的表现,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奖励在国际比赛中表现优异的运动员是各国的惯例,我国也不例外。记忆所得,多年前,我国羽球健儿重夺汤杯的时候,中央政府、州政府都给予现金和土地的奖励,每位球员得到超过百万令吉的馈赠。

得奖时的辉煌只是一时,运动员也会年华老去。政府是否重视运动员,可以从如何安排运动员退休后的生活见出真章。

蔡奉芸说,在中国,运动员退休后,根本无需为将来烦恼,因为政府会安排他们日后的生活,确保他们在退休后受到同等的重视。大马运动员的命运和生活却没有保障,幸运者退休后成为教练,其余的则“沦落”至学一门手艺如成为理发师等,自己找出路。

州政府为什么对蔡奉芸这么吝啬,只给予3000令吉奖金,其他的则“容后考虑”呢?只有首席部长才够格回答。

蔡奉芸并没有指明要哪一类屋子,这么单纯的要求也遭遇那么多阻难和批评,迫得蔡奉芸要以“开玩笑”打圆场。读者诸君,你们是否认为这是个冷玩笑吗?

(2010.12.2.南洋商报《城人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