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9日星期四

《风雨大会堂》



马六甲中华大会堂原主席拿督郑永传律师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是我送给许万忠的八个字。

他是马六甲中华大会堂发起人之一,非常清楚甲华堂成立过程,也很关心甲华堂;他本着读书人的良知针对领导层言行偏差发表意见,不因私交或权贵在位而有所保留;他凭着手上的笔,好事不吝赞扬,孬事不惜讨伐,令沽名钓誉者无所遁形。他的尖锐笔锋或许得罪了某些人,但是有话直说、针砭时弊的道德勇气赢得华社赞赏。

许万忠在林书甫、沈慕羽及本人领导甲华堂期间担任秘书,对会务的推动和保持甲华堂正确路线贡献不小,是名副其实的功臣。退休后对华社的关怀和文教事业的热爱不减当年,还学习电脑,从网络吸取新资讯,好学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的毅力使他能够驰骋文坛,写出铿锵有力的好文章。

到过他办事处的朋友,都知道他存有一大叠与甲华堂有关的剪报。资料之完整丰硕,足以说明他是一位谨慎用心的评论人,不深入了解,不轻易动笔。

我认为他在报章连载的《风雨大会堂》很有保存和参考价值,有助后人了解甲华堂的风风雨雨。于是决定协助万忠将其写过的有关华堂文章按日期排列,并将华堂的剪报附录书中,促成这一本《风雨大会堂》。用意无非是希望华堂领导人以史为鉴,时刻记取创会的艰辛和华社的期望。

《风雨大会堂》堪称是目前资料最完整的甲华堂文献,成功出版是华堂之福,华社之幸。


后记

《风雨大会堂》终于出版了,很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文章没价,出书亏钱,自古已然。筹备到成书的艰辛,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没出过书,很难理解个中辛酸。

能够出版,要感谢拿督郑永传律师的慷慨解囊,没有他,肯定难以面世。郑律师是前任甲华堂主席,他领导期间建树众多,最大贡献是购置会所使甲华堂摆脱寄人篱下窘况,又苦心孤诣装修和布置会所,功绩永存。

写作道路并不寂寞。关心我、支持我的乡亲、同学和朋友多年的鼓励协助,给了我持续写作的信心,也加强了出这本书的决心。隆情厚谊,铭感五中。

甲华堂20多年的历程,欢欣鼓舞和痛心疾首互见;当年在“聪明人”都不愿承担之下被推上舞台,有幸与六位“傻子”成为催生者,内心的感受五味杂陈。1986年参与筹备工作,成立之后,我在林书甫、拿督沈慕羽和拿督郑永传任主席时期积极参与理事会,2004年以后就完全脱离了。说来真巧,甲华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最多争论、最多风雨、最多非议,一改成立以来的良好形象,导致华社对甲华堂的认同与过去迥异,令人感慨万千。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愿正视历史、不敢面对历史、不懂珍惜历史、不屑回顾历史的人,永远不会是称职的华团领导人。

有感于甲华堂乖离创会时标明的“关心政治,超越政党”鲜明立场越来越远,真正历史经已被有心人刻意歪曲或选择性失忆而华社又表现得那么软弱无力,决定以《风雨大会堂》为总名,把成立经过以及早期举办的几项大活动和个人体会写出来,留个记录。预算写10篇,不料在《南洋商报》马六甲版开始连载后,反应非常好,认识的朋友和素未谋面的读者不断鼓励我尽可能多写几篇。欲罢不能,总共写了16篇。

为了使内容更加完整充实,决定纳入历年写的一些与甲华堂有关文章和文告、报导。经过筛选,总共收录近百篇。日期近的排在前面,先近后远,用意是让读者有“走入历史”的感觉。

自认非治史人才,写的只是零星记忆,不是巨笔如橼的传世之作,但是可以保证:提到的人和事,包括领导人的言行,绝对是事实。

本书如果能够在有人愿意写甲华堂史的时候发挥一点作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心愿已足。

1 条评论:

  1. 许老!
    先恭喜贺喜您大作顺利成功“破茧而出”!
    非常认同您后记的那段文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愿正视历史、不敢面对历史、不懂珍惜历史、不屑回顾历史的人,永远不会是称职的华团领导人。
    希望您这位华团“魏徵”能再接再厉!再出版能让华团为“镜”的文章。让华团能再现唐太宗时期的辉煌!
    借此,谢谢您一路来对我们的指引。
    希望在未来您能继续指引我们!感恩!
    祝福您!

    后学 : 道义 敬启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