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星期五

马华为何惧怕诉求



独立前后,华社通过各种型式和不同表达方式向政府提出或大或小、涵盖各个领域的诉求,执政党成员之一的马华向来不敢断然反对或否定。从独立前的公民权诉求到1999年的大选诉求,马华虽然欲拒还迎,必要时却选择和华团站同一阵线,表达乐意与华团配合的立场。

最近,昔加末和马六甲华团趁补选分别提出来的《复办昔华独中》和《超越政党,关心国家》诉求,却遭到马华极力反击,总会长蔡细历还公开表示“这是有意使马华难堪、为难马华”。同是华社发出的声音,为什么马华应对的心态截然不同?

问题还得从华团的表现谈起。1985年,《华团宣言》成功争取到全国5000华团联署,声势浩大;1999年的《大选诉求》几经努力,联署的华团数目只有2000。部分华团从“踊跃参与联署”到“认同但不签署”,领袖心态从扮演“压力集团”退却到认同“内部协商”,折射马华收编华团策略的惊人成就。

前首相马哈迪指责《大选诉求》是“威胁政府”过后,成功打入华团的亲执政党“领袖”在马华怂恿下抛弃应有的“关心政治,超越政党”立场,大选时明目张胆以团体名义发表支持国阵的文告,个人则公开为国阵候选人站台,甚至担任马华竞选工作室主任。精心策划下,包括“总”级的全国性华团领导权,纷纷沦陷。主流媒体的配合和歌功颂德声中,马华志得意满,华团“领袖”们则得到梦寐以求的衔头或利益,各有所得。

评论人黄集初在《丁能补选诉求的意义》中认为,最大意义是摆脫了“一切追随中央指示”的迷思,明确标明“地方华团不分主次,各自独立,地位平等,共同行动”的趋势,说得一点没错。

促使华团从迷思中醒悟的主因,是马华这些年的表现使部分华团领袖看到危机所在,悟出必须依靠自身能力才有可能突破。这两份诉求内容都是马华曾经承诺却做不到(如在内阁同意不增加独中数目却向华社承诺争取复办昔华独中),或者因马华失策导致华教陷于万劫不复境地(如游说前华文中学改制)等等,恰恰击中了马华的要害。

马华意识到部分华团领袖已经不如过去那么听话或者不愿继续追随指挥棒起舞,多年的努力可能泡汤,怎不趁还有能力时大力反击?

(2011.3.11.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