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9日星期五

转载:令人心酸的文化史


公元前212年,秦國丞相李斯斥儒生不師今而學古,各尊私學,誹謗朝政,惑亂民心,遂建議秦始皇禁私學。禁私學的辦法是: 除了史官所藏秦國史書以外,其他國家的史書一律焚燬;除了博士官所藏圖書,私人所藏儒家經典和諸子書籍一律送官府焚燬。唯醫藥、占卜、農作書不禁。秦始皇 嬴政聽從李斯的建議,實行了焚書法令。此即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一次焚書事件。

隋朝的牛弘曾提出「五厄」之說,論中國歷代圖書被焚燬,一即秦始皇焚書,二是西漢末赤眉起義軍入關,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劉石亂華,五是魏師入郢。牛弘的「五厄」說說明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發生的五次「焚書」事件,亦顯示了書(文化的象徵之一)自古以來就多災多難的命運。

秦始皇「焚書坑儒」,已被定格為摧殘文化的象徵符號。不可否認,焚書的確是一種專橫又殘暴的手段,因為它毀滅了許多古代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難以彌補的損失,後果極其嚴重深遠。

而在中國近代史上,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發生的「文化大革命」,亦是文化史上另一次充滿血淚的記憶。在文化大革命中,無數珍貴的書 籍、古籍、孤本、善本紛紛被無情的大火毀之一炬。十年浩劫亦毀滅了華夏5000年的文明,也造成中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斷層和斷裂,對後世帶來極大的影 響。

近當代,新加坡的華文教育系統,從幼兒園到大學,在新加坡執政黨實行的語文政策下,被摧殘殆盡。此亦是近當代史上一個讓人悲傷的歷史事實。在新加坡,華教被消滅,南洋大學被關閉,是華文教育史上難以磨滅的文化「痛史」,給人們帶來的傷痛至今仍然難以癒合。

觀古瞻今,華夏民族乃至南洋華人的文化史,可謂向來命運多厄,淚痕斑斑,並非一本《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就可以闡述清楚。

(转载自2011.12.9.东方日报。作者:江立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