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把不义之财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挖走了银子,也留字条:“隔壁阿二不曾偷”。
这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要隐瞒和掩饰所做的丑事,结果反而更加暴露了;与欲盖弥彰、自作聪明、不打自招、自以为是、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不言自明……的意义雷同。
这句话是有现实意义的,不能简单以“故事”看待。社会上就有一些人,越是没理和离谱,就越要千方百计辩解。自以为聪明的他们,不了解这么做反而暴露内心的空虚,因为好事是不需要解释的,一个人是好是坏,作为对或错,社会自有公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受到压力而无能激活自己达到心理平衡时,就会以几乎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此地无银三百两”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邻人阿二偷了银子,留下“不曾偷”字条,也是心虚的体现。
阿二如果是惯贼,村里有人家里财物被偷,首个被怀疑的人必然是他;同理求得,一个人如果被多数人认为需要对某些事负起一定责任,必然是由于他平日的作为,令人相信他极有可能这么做,或至少与此事有关。 三几个人可能天马行空恶意加害,多数人认为“有可能”,就必然有其因素。
警告一个或一群人,要有确凿证据,人证物证都属于必须。怎能捕风捉影,凭“友人告知”就认为被塞死猫,出重手“郑重”警告没名没姓的人呢?
近十年前,历史古城某乡团的会员投诉主席假公济私。茶杯里的风波,在有心人推波助澜和幕后操弄之下,居然扩大至连续发表12封声讨主席的文告,出钱买版位刊登在全国版或地方版,导致开除和警告事件,轰动全国。这批人与主席没有不共戴天的恩怨,而且能力有限,是无法把事情搞得这么大的,也写不出长篇大论的文告。
今天,有人在专栏里自招“曾经劝告这些当事人三思而后行”,印证了一个事实:如果不是直接涉及这回事,至少与这批“造反派”有深交,经常接触。
提起已经解决、风平浪静的事,力辩立场如何如何,用意何在?这么做,究竟是张三的“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是邻人的“隔壁阿二不曾偷”,耐人寻味。
(2011.12.26.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