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9日星期五

慎防内部杂音



2003年,前首相马哈迪卸任前夕匆忙推行英语教数理政策,受到捍卫马来文活跃份子及华淡母语教育人士的极力反对。政府虽然于2009年宣布废除这项不符合教育原理的倒行逆施,却要在2012年才开始逐步恢复小学母语教数理。

迟来的“从善如流”使华小暂时消除了逐步减少华语教学时间的危机,华教人士正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却出现了杂音。

马六甲峇章华小校方最近分发“支持在特定参与的学校维持英语教数理”意向书,广邀家长签名。家长不满,集体向行动党州议员林敬贤投诉。

调查之下,原来意向书是“马六甲家长教育行动委员会”印发的,校长只是“代劳”。

委员会何时成立?有没有注册?成员麦志坚向记者透露:委员会由甲州12间中学的家协联合组成,目的是吁请政府让愿意保留英语教学的学校继续以英语教数理,好让家长有多一个选择。意向书所指的“特定参与学校”就是这12间,并非华小。

问及为何要华小家长签名,回答是:“这些小学生都有可能升上中学。”这样的理由,也能使一校之长乐意效劳,真佩服委员会的魅力和号召力。

校长古望利说:“意向书是甲州某书局负责人托校方发给学生家长的。”可惜没指明“某”是何方神圣。一个生意人能够使饱读诗书、奉公守法的校长甘冒大不韪,发动全校家长为一个目标与华社意愿相悖的委员会做事,实非简单。

全国校长职工会马六甲分会主席杨清亮说得一点不含糊:“我们坚持以母语教数理的立场始终一致,而且教育部已经同意取消英语教数理,这也是华社的要求,华小没有理由去派发任何意向书。”

校长是公务员,有规定的行为守则;华小背景特殊,校长除了听命教育局,还得顾及董事会和华社的意愿,责任非比寻常。

华教190年,经历无数风雨、波折、起落和浮沉,是一页捍卫民族教育的血泪史,是几代人在逆境中奋勇前进,力抗强权,不怕牺牲,不计个人得失的斗争史;《1996年教育法令》虽然删除了华社极力反对的21(2)条文,基本上还是坚持狭隘的单元政策诠释,华教处境依然险峻。

华小是母语教育的重要堡垒,掌校之人必须认清肩上承担的重任,步步为营,尽量避免与杂音混和,才不负华社所托,不违民族所望!

(2010.4.9.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