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8日星期二

过斑马线如逃命



马六甲有两个屡医无效的陈年痼疾,其一是一雨成灾,其二是交通拥塞。

政府没诚意或者不努力吗?都不是。人民见到的,是保证又保证,拨款又拨款,承诺作了一个又一个,父母官喊得声嘶力竭,结果是依然故我,令市民很有药物罔效之感。

最近频频见报的,是扩建成五车道宽阔道路的默迪卡路。工程进行的时候,承包商因先斩后奏和不按规矩办事,收到无数罚单,过后又因进度缓慢、制造不必要的阻塞等等劣迹,被父母官勒令立即停止操作,机械器材全被没收。几经波折,承包商才在首席部长首肯和指示之下,如期完成这个600万令吉的大工程。

完成之后,由于路面没有诸如警示牌、闪烁灯及照明设备之类安全措施,启用一个多月以来,路人和游客别无选择,被迫得有如逃命般,冒险在斑马线“冲”过马路,险象丛生。

怡力区州议员郑国球日前到现场巡视之后,认为这么宽的马路,建行人天桥是最佳的解救之道。

他也非议政府以“缓和交通拥挤”为借口,花这么多钱来扩建这条路,主要是为了解决商业性的18个档口,让档口主人能够有新的营业地点。事实证明,扩建之后,这一带的交通拥塞依然严重。

原本三条车道的默迪卡路,除了周末和假期,平日的车流还算顺畅;政府一意孤行,一定要在这里增设专供某一族群营业的夜市场,并且封闭附近几条街之后,拥塞情况恶化加剧。政府提出扩宽计划时,就有人指责是华而不实、治标不治本的陈旧手法,不会有效果。

事实证明这些指责是正确的。默迪卡路尾端左转到贵都酒店前的路段,原本只在附近几所学校上下课时间才出现拥挤,扩宽之后,瓶颈状况更加严重,拥挤无时不有,牵连到从马六甲拉也下来的车子也须排长龙,一寸一寸往前挪,才能左转或右转。

政府为了使旅游区一带车流顺畅,全面解决交通阻塞问题费劲心思;父母官更是勤劳,顶着烈日在车水马龙通衢大道视察的照片上报不知多少回了。记者们为了工作,也得陪父母官出差,有时为了争取好照片,还得冒车祸之险,寻觅有利位置,猎取好镜头,把父母官汗流浃背、与民分忧的精彩画面呈献给读者。

费尽心思、倾全力依旧未能解决,塑造了很多想象空间。市民原本希望迈入先进州的马六甲,殃及日常生活的陈年痼疾能够逐一好转或者消除,一条不足500米的默迪卡路,就几乎搞得焦头烂额,期望一劳永逸解决交通困境,似乎是奢想了。

(2011.1.18.南洋商报《城人话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