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4日星期二
法宝出尽不见人潮
甲华堂1990年开始,每年在三宝山点燃文化火炬传送至主办文化节地点以来,上山观礼的群众极为踊跃,场面热烈;陈瑞燕入主之后,热烈情况不再。
陈瑞燕和她身边的人绞尽脑汁力挽颓势。2007年,陈瑞燕在华总中委会提议把火炬礼改在马六甲河边举行,文亚苏、杨秀崇也向甲华堂会员大会提议火炬礼在晚上举行,并以“三宝山是坟山”为由,主张把地点改在甲华堂门口。提案违反了前十五华团决定在三宝山举行火炬礼的精神,华社反对声浪不绝于耳,二人最终被迫收回提案。
“革故鼎新”之下,今年的火炬礼终于如文亚苏杨秀崇所愿改在傍晚举行,还不惜耗巨资安排了丰富的节目,用意是“重現 1989年文化节的盛況”。
火炬礼过去了,好评未现。星洲日报说:“陈瑞燕多次強调,近年火炬礼越來越少人出席的原因,是因为早上要太早起床,而且太阳很晒,让出席嘉宾很辛苦,因此決定改在晚上举行……陈瑞燕相信,在晚上举行可以避免公众早起日晒问题,吸引更多人来出席。”
报道又说:“(火炬礼)一如过去几年,除了主办州的代表、來自各州的友团代表和华总代表、参与表演的团体成員約200人之外,出席的公众人士很少,大约有二、三十人。”
革新不能丧失原有精神。曾经参与第六届文化节的方秋梅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之外,还和20年前见证第六届文化节开幕礼盛況的谭保同异口同声说:“很遺遗憾20年前成功举办文化节和倡议在三宝山点火的文化界前辈,都沒有受邀到场见证20年后在三宝山举行的火炬礼。”
从主席亲自出马在记者会上力陈节目精彩号召群众出席,足见甲华堂今年是卯足全力吸引人潮。陈瑞燕之前,甲华堂只花三几千令吉就把点火仪式搞得轰轰烈烈,如今投入钱财逾万,群众反应年年冷淡,原因在哪里?
领袖可贵之处在于德高望重,团体的公信力是检验存在价值和成就的准绳,一个团体不能靠搞噱头来挽回已经或者逐渐消失的公信力,这个道理其实很浅显。
陈瑞燕在慰劳会对理事说:“火炬礼圆满及顺利举行,不在乎人潮是否汹涌。”心态如此,何苦费尽心思搞噱头,干脆关起门来自演自唱好了。
难怪到场观礼的外州朋友感慨万千地说:“办成这样,以后不必劳师动众举办火炬礼,点燃火炬之后courier到主办地点好了,省时省力又省钱。”
(2010.5.4.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