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8日星期一

说真话真不易




明哲保身的人多,说真话的人少;把大部分人的心声讲出来,尤为可贵。

马六甲鸡场街宗乡团联谊工委会年景布置主席杨家财在孝亲敬老晚宴的讲话,就讲出许多人想说却不能或不敢说出来的心里话。他的讲演几度被热烈掌声打断,还有人大声喊“说得好”,说明他反映了多数人的意愿。

在有心人推动下,党团挂钩被刻意渲染成“华团争取拨款的最有效途径”。于是,沽名钓誉、不肯做事的一些华团领导人,就低声下气伸手向执政党要钱来搞活动、建会所、建礼堂、迁校等等,“让执政党认为只要摸摸头,给点小甜头就能使华团心满意足。这类领袖领导的华团,势将成为政党的应声虫或附庸组织。”

杨家财严厉批判这些为了争取拨款而不敢针对政治问题发言的华团领袖之外,也把重点放在鸡场街虎年年景布置没有挂灯笼的事。

他说:“鸡场街和一般街道不同,它是有收入的街道,有好几百个档口每个月还几十令吉的租金。另外,我们也知道旅游局有拨一些款项给鸡场街做年景布置,这几年来我们宗乡团分毫未得,钱去了哪里?我们宣布不挂灯笼,是间接抗议这种不公平不透明的作为!”

华社同声赞好。尽管有人第二天赶忙交代“这个人乱乱讲,不要登。”媒体还是选择性刊载了,除了一家,其他几家都报道钱财不透明的事。

杨家财讲话过去一个星期了,被非议的单位噤若寒蝉,华团也出奇沉静;整天高喊维持正义、维护中华文化的华社领袖,不知躲到哪里了;受访的社会人士或因政治立场,或因生意来往,或因私人交情,或因慑于权威……不敢正面回答记者的询问。

华团和华社领袖的冷漠,是政党势力成功入侵华团的结果,是马华“打入华团,纠正华团”成效的明证。宗乡团工委会的要求合情合理,掌管州旅游事务的薛亚朝行政议员当晚也没有否认政府有拨款,事实昭彰,华团却是甘当顺民。

鸡场街年景布置从创始的九大乡团联办到今天的12个华团组成“鸡场街宗乡团联谊工委会”,向来就是由青年团负责推动。杨家财是以茶阳会馆青年团团长坐上年景布置工委会主席的。

青年团和母体看法经常不一致,茶阳会馆主席当晚的致词不呼应杨家财的讲话,却呼吁鸡场街商家“自己出钱布置”。奇怪的是报道最详尽的某报,第三天就访问一些商家,作出“商家同意自己出钱布置”的报道。

世态炎凉,杨家财喊得声嘶力竭,难免不“斯人独樵悴”。

(2009.12.29.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12月24日星期四

自恋型老板



台湾著名评论家南方朔最近发表一篇题为《崇祯併发怔:自恋型领袖的误国》批判文章,借古讽今,举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来讥讽马英九;他还引用领导学家波耶特在《选民进化论》的论据,说当自恋型领袖攀上权力高峰时,“人格及能力特质里的巨大缺点就会开始暴露,使他站到很陡崤的滑坡边缘,很容易快速下坠。”

他说,崇祯杀了奸臣魏忠贤,又全面罢黜他的党羽之后,明朝很有中兴气象,崇祯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盖世无双的明君,于是由自恋转自大,由自大变成刚愎自用,刻薄寡恩。”马英九则喜欢“秀”自己的英文,“总觉得自己永远对……总认为别人没什么……语言里最常出现的是‘我’这个字……他从不肯定下属,只要下属效忠。”

南方朔批判的对象是政治人物,但是文中指出的自恋型领袖种种特质,也符合自恋型老板的作为。

商场上,也有人由于机缘运气赚了一大笔钱而不可一世,认为自己是高手,别人都不能相比。趾高气扬之下,对外以高傲姿态出现,霸气凌人,动辄掏钱与人比高低;对员工则是刻薄无情,嫉妒在其他领域表现比他好、压制才干比他强的属下;他只愿听赞美的话,把经常打小报告之人视为心腹;他只肯相信小圈子内亲信的话,其他人讲的都没价值;属下的意见、计划和建议,在他眼中看来都有缺陷,只有他提出来的才完美;他从不肯定或赞赏员工,只会严厉对待偶尔犯错误的属下;他要员工像哈巴狗般听话,最好经常向他摇尾乞怜来满足他的自豪感……

崇祯至死不肯承认错在自己,他在遗书说“然皆诸臣之误朕也”;自恋型老板也认为自己不会犯错误,说的话句句真理,决策计划十全十美;任何失误,都是属下不听话、不依指示办事促成的,于己无关。

南方朔说“(自恋型领袖)的自恋自大,是跟随身边的徒众摇旗呐喊造成的。”

自恋型老板在社会上只要肯出一些钱,必然有一群趋炎附势、跟红顶白者围绕在身边,助长他的气焰;在公司里则有一批阿谀奉承、不学无术、以假文凭爬上高位的员工当道。

站在权力高峰的自恋型领袖误国,自恋型老板领导的团体和企业则士气低落,生产力下降,业绩不振,长远下去,业务停滞不前。

自恋型的人不适合当领导,也不会成为好的领导人。

(2009.12.25.东方日报《忠言逆耳》)

2009年12月21日星期一

年景布置不见红灯笼




灯笼是文化的象征,华人视红灯笼为吉祥物。马六甲和槟城的华人住宅,春节期间都挂红彩和红灯笼庆祝佳节,凸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息。马六甲鸡场街年景布置继承了这个传统,20年前开始以来,就以红彤彤的灯笼取胜;长长的灯笼阵从街头拉到街尾,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头顶,气势慑人。悬挂灯笼期间,市民喜欢在夜晚到鸡场街看夜景,沾染文化气息迎新春。

佳评如涌,附近街道竞相效尤,也集资购买灯笼,加入年景布置活动。最盛时期,几乎马六甲市区所有大街小巷和附近城镇,一眼望去都是红得耀眼的灯笼阵,魅力无穷。

20年努力经营,年景布置已经是马六甲独有的春节文化活动,名闻遐迩;到马六甲观赏年景布置的国内外游客不绝于道,还被政府载入旅游手册,只差没列为官方活动。

红灯笼成了年景布置必有装饰,缺少红灯笼,年景布置魅力不再。偏偏这个不敢想像的事发生了:鸡场街年景布置主办工委会宣布,费用庞大,虎年不挂灯笼了!

往年虽有办年景布置的街道或地区黜于经费停办或不挂灯笼,但是鸡场街由12个华团轮流主办,是年景布置领头羊,公认的旗舰,如今也因经费问题不挂灯笼,问题出在哪里?

宗乡团年景布置工委会主席杨家财说不挂的原因,是宗乡团向有关方面争取拨款多年,始终不能如愿。“钱去了那里?”向来就是华社的质疑,杨家财说“傻瓜的行径是有限的”,道出真谛。

政党介入使这项民间活动的本质变了样:亮灯时间必须选在政党头头“方便”的日子,必须由指定的某某人主持。华社出钱出力却要靠边站,让政党头头亮相,后边还跟着一群天兵天将。

葡萄牙村的圣诞布置同样吸引人,今年,多数村民投票决定停办,原因不外如此。政党和高官显要没有付出却来收割,政府得利却不出钱;“年景嘉年华”主席不出来协助解决,还以“尊重宗乡团的决定”一语带过,伤透华社的心。

宗乡团当然不能如同那些等着政府拨款来搞活动、扩建或搬迁华小的所谓领导人一样,低声下气向执政党要钱。年景布置凸显我国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特色,提升马六甲的国际形象,宗乡团付出那么多,岂能任由“聪明人”坐享其成!

(2009.12.22.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12月19日星期六

《手手相扶》基金会



“儿童是人类的春天,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是社会的栋梁,是……”之类词语我们都耳熟能详,提到儿童,总是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

的确,天真活泼的儿童背着书包上学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见到了未来。可是,社会上却有部分儿童,他们虽然与寻常孩子一样天真可爱,却因一些与生俱来的特殊情况,不能与一般孩童一起在普通班上课,共学习,同游戏;他们必须接受特殊教育,心智和体能才能够成长。

统计数字显示,自闭、过动、唐氏、残障或智障儿约占儿童出生率的2%;每91名出生儿童,就有1位属于自闭儿。这些儿童在家里可能被忽略,觉得寂寞孤独而使性格越来越孤僻,对身心的成长不利。

校园里有很多伙伴,可以让他们感觉不是被孤立的一群;群体学习生活不但能使他们愉快学习,也能让他们更有自信、心智更健全成长。

启智班就是专为这类儿童而设的,主要作用就是就是化障碍为希望,让他们分享人间温情和关爱。启智班除了给予这群孩子适当的教导,也注重学习掌握生活技能。

马六甲目前共有74间学校开设启智班,70所在国小,2所在淡小。

遗憾的是:马六甲65间华小,学生总人数约2万人,开办启智班的只有育英和培三,学额有限,两校目前只能教导57名学生,远远不足所需,导致无数必须接受特殊教育的华裔儿童成为被遗弃的一群。

培三开设启智班虽然只有短短一年多,但是在家长紧密配合和和老师悉心教导下,有口皆碑。可惜由于场地、经费、设备等等限制,不能容纳更多亟需教导的孩童。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经过多次讨论,培三董家教决定发动《手手相扶》基金会,协助并鼓励其他华校设立启智班,也让社会人士了解这2%的儿童是迫切需要关注的一群。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壮举,显示社会对这群儿童的关心和提携、协助,体现人间的博爱和温馨。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每一个人都可以起火车头的带动作用,每献出一份力量,就体现人性善良的一面。推展之后,希望社会人士能够热烈响应,慷慨捐输,共襄义举,使这个计划早日实现,造福这群亟需社会关注的儿童。

(2009.12.18.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公和私




何为公?何为私?公或私,公与私,如何区分?

对“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受薪阶级来说,在办公时间做私人事务,就是公私不分;利用公司提供的便利做与职务无关的事如打私人电话、上网浏览与业务无关的网页或者与友人聊天等等,就是公私不分。

一些高级职员利用权威逼属下购买他们的直销产品,不肯买,就在公事方面处处为难,专挑小毛病向老板打小报告。这类的公私不分尤为可恶。

老板当然不会喜欢公私不分的员工,只有昏庸无能的老板才任由利用权位搞个人生意的员工继续存在。

政治人物作为却不如此。在反对党议员揭露下,我国政坛最近出现多起公务员公私不分的事例,匪夷所思的是直属上司非但不承诺立即采取纪律行动,反而为他们辩护。

公正党马樟区国会议员赛夫丁揭发国防部官员利用公家车在上班时间去打高尔夫球,国防部长回答说国防部规定每周三与周五为运动日,官员没选择周日去打球,是因为假日收费高。不过,如果有人为那些在上班时间去打球的官员付费,国防部就可以采取行动。言外之意就是只要自己给钱,上班时间打球无碍。

另一起是行动党马六甲爱极乐区州议员邱培栋揭露首席部长署旅游促销部一名售卖冒牌化妆品的女职员,利用公家电邮招徕顾客,他本人及周围的朋友就收到她的电邮。直属上司马华行政议员薛亚朝回复说该位女职员事先有通知他,言外之意是说他默许这位官员这么做。他还补充说邱培栋很“幸运”才会收到他的电邮。

在私人企业公私不分,受损的是老板;公务员拿的是公帑,用人民的钱不做份内事,吃亏的是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被反对党揭露之后,直属上司不立即采取纪律行动,反而以不成理由的理由来推搪,如此姿态,岂是父母官该有的?

明明知情却任由属下公私不分,被揭露后还以“事先有通知”回应,拿人民的钱买自己的人情,这种心态和处世态度更应该谴责。

华团领导人也有公私不分现象,最常见的是利用团体搞个人形象,或者在朋友主义掩饰下,滥用团体名誉支持朋友竞选、把政党政治带入团体等等,都是没道德的劣行,理事和会员不应姑息养奸,在选举时一定要果敢地扫除这类假公济私的野心家。

(2009.12.18.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12月16日星期三

扑朔迷离的马华重选




马华党争走到今天,已经到了“无声胜有声”境界,三大派系头头不再竞相在媒体发言,甚至让人有“避之而后快”的感觉。“重选特别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为了避开记者而与媒体“捉迷藏”就是例子。

几个月的党争已经把党威和尊严糟蹋得不成形,头头们的作为都是“你知我知”,谁背信弃义已不重要,而是如何向“人家”交待。

重选有望吗?王乃志一句“要看当权派的诚意”,已经点出症结所在。位子之争,握刀柄的人总是占优势,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何况马华党章又赋予总会长那么大权力。后知后觉总比不知不觉好,王乃志果非池中物。

当初怎么达成“重选共识”的?综合报道说,“廖中莱与蔡细历会见副首相慕尤丁后,对重选有了共识,副首相把公布日期的权力交回给马华,廖蔡决定等当时仍在国外的总会长翁诗杰回国开会后才宣布。”翁诗杰其实没参与“会见”。

翁诗杰如果是省油的灯,就不会从形单影只的“独行侠”得到前朝当权派力挺而坐正总会长这把人人垂涎的椅子。把重选的事交由蔡细历处理就是高招,至少不会让人有“独来独往”的感觉。

重选波折迭起,廖派想一鼓作气撼倒当权派已成泡影。兵贵神速,一拖再拖,锐气已失。

党章明确指出,只有任期届满或三分二中委总辞才会重选。以廖派的实力,要争取21名票选中委集体辞职,谈何容易!如果有,早就呈上去了,何必等到今天!

与翁诗杰结盟的蔡细历向来认为“馬青与妇女组只是附属团体,就像是马华的子女,但一对子女竟签名支持特大要求母体重选,变得沒大沒小,政治道义何在呢?”法律局认为重选必须包括青年团与妇女组,正合心意。

马青团长和妇女组主席都积极反翁,廖派以“不应该进一步把争议扩大”作为不同意这两个臂膀与母体一起重选的理由,是牵强、难以服人的;不敢公布“逼宫信”内容,还把“还党诚信”作为重选的口号,是五十步笑百步,彼此彼此。

权力操在中委会,廖派想借助外力落实重选是一厢情愿。谁不珍惜既得利益?两个星期很快就会过去,现在是“秋天一过冬来到,收拾书包好过年。”来年春暖花开时刻,必然又是一番景象。

(2009.12.17.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12月11日星期五

收回海南精神奖



“第一大报”的错误报道,使海南会馆联合会和总会长符之庆赶忙出面澄清;该报次日的“诚挚道歉”承认:确是把“翁诗杰”三个字硬塞在符之庆口里。

符之庆为什么在森州海南会馆宴会上提起这回事?原来有人“要求收回那些不为海南人做事,不为社会做事的人的精神奖”。他没有言明投诉者要求收回谁的,倒是口直心快的总会财政黄宏荫说了:“要求收回颁给周美芬的精神奖。”

黄宏荫还对《南洋》说:“精神奖旨在鼓励(海南人)代议士秉承海南精神,当清廉官,互相合作做事,为国民服务。”符之庆说的更坦白:“颁给做官、做部长的。”

不说还不知道,原来这个奖专为当官、当部长的海南人而设!

何谓“海南精神”?怎么只有国州议员和做官、做部长的海南人才有海南精神?海南精神难道就只有“竖立当官典范”一项吗?

“奖”是对个人成就的肯定,乡团颁奖给有良好表现、有特殊贡献的佼佼者,无可厚非。但是这个奖的“领取资格”未免订得太狭窄了,真不知海南联会衮衮诸公当年基于何等准则、站在什么立场这么订的。

根据海南联会公布的资料,这个奖于2004年和2008年颁发,共有28人获奖,其中7人两度得此“殊荣”。

两次颁发的时间都在大选后,获奖者不乏第一次当官的,表现如何未知;大选过后就发,显示这个奖有效期只有当官那几年。

杨振宁50多年前与李政道分享诺贝尔物理奖,光环至今仍然熠耀生辉;50多年后的今天,他仍然戴着“曾经得奖者” 的桂冠驰骋学术疆场,没有人非议。主要原因在于诺贝尔得来不易,价值历久不衰。

全球性奖项两度颁给同一人的例子不是没有,而是人家的标准不同,是基于这个人在专长的领域和人类的未来又有特殊成就和贡献而得奖。诺贝尔奖创立至今逾百年,也只有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物理学家巴丁、化学家鲍林和生物化学家桑格四人两度获奖。海南精神奖则是只要当官就可以连任连获。

海南人对后辈的提携向来不遗餘力,海南精英肯定不限于政治人物。这个奖如果专为政治人物而设,可以休矣!免得总会长因“接受英文教育,在用词表达上可能造成误会”而介入政党内斗。

(2009.12.11.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12月9日星期三

是宝还是草?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衣带水的马新两国政坛,各有一位年逾八旬、退而不休的“宝”。

我国那位已经没有实权的“宝”,念念不忘大权在握、呼风唤雨的岁月,更怕被人遗忘,不时作出他认为是“发聋振聩”的政见,批判时政、非议领导人,骂到没有人好骂,连自己“钦点”的接班人也不放过。

媒体先前还很重视他的言论,直到他利用种族主义为号召,替亲信和儿子铺路而露出原形,才尽量少刊出他的“高见”。所谓“宝”,不过尔尔。

长堤彼岸的“宝”非但顶个“资政”名衔,在国际上还是受尊重的“政治家”,经常受邀到各地发表“高”见。

不过,人总是斗不过岁月,尽管身子保养得很好,精神矍铄,但是年纪大了,思路不再灵敏,口齿不再伶俐,总有失言之时。譬如说中国需要至少100年才追得上美国、美军必须驻扎在东南亚以便平衡中国势力等等就犯了众怒,备受网友抨击。

这个“宝”的伟大杰作是把华校连根拔起,彻底摧毁民族教育。华教人士给他的定位是古往今来,唯一“鄙视自己的母语、扼杀母语母文的刽子手”。他铁腕统治新加坡数十年取得的成就,抵不过摧残母语教育的倒行逆施;他竭尽全力威迫利诱,一定要把南洋大学连根拔起,凸显他对母语教育的深恶痛绝。

二十多年前,他突然发出“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就不会关闭华校”的惊天动地言论,令部分对他理解不深的人产生诸多联想,甚至有人天真以为南大复办有望了。岂料只是说爽的,过后就自我封口,“传世之作”的个人回忆录只字不提。

最近他又“后悔”了,说:“早年推行双语政策时走错了方向,以为学生死记硬背就能同时学好两种语文。”他的最新创见是:“(华文)写字的实用性已没那么重要,只要通过电脑进行简单的中英互译,即已掌握两种语言。”

第一次的“后悔”使南大关闭;第二次则是新加坡教育部长黄永宏的迅速回应:在“提高华语会话能力”大前提下,“用英文教华文”的具体政策将在不久提呈并加以落实。

没有人不老,但是老未必就是“宝”。是宝还是草,逃不过人民的慧眼。

(2009.12.9.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小贩刁难



马六甲英雄走道封街让指定小贩营业以来,状况连连。

本地人驾车人士在封街时段,尽量少到附近一带,也避免把车子停放在划定区内。却有不少外坡游客由于不知情,误把车停放在小贩营业范围,取车时才发觉车子被档口团团围住,行不得也!

日前就发生两起事故。来自柔佛梁姓游客的车子误陷禁区进退不得,档主又不愿让步,双方僵持两个多小时,车主只好向郑国球州议员求助,几经波折才在晚上10时左右离开。

另一为遭殃的车主曾小姐说,争议时她听到有人喊“愚蠢(Bodoh)”,极尽辱骂之能事。

报道说,现场多人围观,但都袖手旁观不愿帮忙劝解。小贩的态度非常嚣张,坚持车主必须先“赔偿”30令吉才移开档口让车子出去,否则必须等到凌晨2时收档后才可以离开。

受困车主透露:在场执行任务的多名警员显然无能为力,有警员对小贩表示愿意代付30令吉,小贩却毫不领情;还有一位警员多次对车主说“他们不肯,我们也不能做什么!”

维持秩序是警方人员的职责,当晚的表现未免太差劲了。警员怎能因对方“凶”而向车主说“不能做什么”呢!《星洲日报》的报道还说:“最后小贩叫车主自己移开摆卖衣物的有轮铁架,还警告不得造成任何损失。警员和市政厅官员不敢帮手,只围起双手跟小贩在一起围观。结果是由郑国球州议员和前来采访的女记者动手搬移摆卖衣物的架子,然后拉起电线协助指引车子在狭窄的小贩档位之间移动。”

这些小贩是何方神圣,竟然不把人民代议士和执法人员看在眼里?语云:“和气生财”,他们怎能在营业时间放下生意与车主起争执?什么因素让他们有恃无恐?

政府不顾商家和舆论的反对一意孤行,非但不把人民代议士和市议员的投诉当一回事,还无微不至地照顾和协助在该区营业的小贩。小贩的态度这么嚣张,政府也要负部分责任。

外坡车主不知情,显然因告示牌不足或说明不明确所致。大人物到访,市政厅和警方一早就在所经街道部署和实施交通管制了,英雄走道处在旅游区,又选择在最繁忙、最多游客时段封街,怎能以为挂几个告示牌就万事通了,不需要预先安排人手指导外坡车主呢!

问题不彻底解决,必然影响游客对马六甲的印象,对马六甲旅游业肯定产生负面作用。

(2009.12.9.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09年12月4日星期五

谁赢谁输



早期电影是忠奸势不两立的,剧情的发展必然是好人受尽折磨之后正义得到伸张,坏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现代剧不再泾渭分明了,好人坏人、忠或奸,不若过去那么明确可辨;主角往往是忠奸不分,结局也不是坏人必输。

可能受到现代剧影响,马华各派领袖的价值观变得模糊不清了,行事不够光明磊落,立场不再坚定不移,言辞不是始终如一。

没有一派不标榜维护“党的尊严和党格”,到头来却是排队进入副首相府揣摩人家的心意。谁是最后胜利者,还得看老大的天平倾向哪一边。

从逼宫转化为高举“还党诚信”大纛的廖派,放话说取得重选共识是胜利,其实是自欺欺人。重温廖派首席战将王乃志说过的话,可以见出那是怎么样的“胜利”:王乃志在10月15日中委会议说总辞重选,党就会大乱,如今却强调不重选无以恢复党的尊严和党格;王乃志说没有确定重选日期绝不取消特大,结果是日期未定就取消特大,“汇报会”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60天内举行党选提案,委曲求全还奢言胜利。

廖派以“未志日期辞职信”当武器,凸显所剩资本无几的无奈。几乎是背水一战了。

翁诗杰自称最先提出重选,因廖派逼宫和背信弃义才告吹;与蔡派联手提出“大团结方案”后形势一片大好,不料排除周美芬和魏家祥出会长理事会使情势逆转。蔡细历说“事先没与我商量”的时候,翁诗杰应该叶落知秋立即弥补,却因性格使然一意孤行,导致两面受敌陷入苦战。公开喊话“有人要革除我的交通部长”,似乎预感将步梁维泮后尘。

表面看,蔡细历处在最有利地位,与哪一派配合都行。争夺的是权位,道德出问题的人果真坐正总会长,马华还能立足华社吗?

廖派终于达到逼首相干预的终极目标,应了翁诗杰早前说的话;翁诗杰以政治病避开与副首相的“会面”,虽是旧招却很管用,至少还能够高喊“可以输掉一切,绝不可以输掉自主”,廖派和蔡派就不能了。

不争的事实是:马华输得最惨,形象和党格荡然无存。无论最后由谁出任总会长,马华都难以取得华社信任,来届大选如果能够保持现有席位,已是万幸。

都是输,谁赢?当然是说话最有分量,三派都不敢不听的那一位。

(2009.12.4.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12月3日星期四

“死板”的景点



马六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一周年了,州政府举办系列庆祝活动也过去了,市民心中感觉应该是“一切如常”吧!对升斗小民来说,入遗不入遗似乎与他们无关,反正眼前见到的和过去没什么差别;入遗后,也没出现什么让市民有所不同的感观,景象如故。

最近出现的“全马首艘可行水陆的鸭子船成游客新宠”报道,让人想起不久前,父母官到外国旅游时,见到湖中游弋的天鹅突发奇想,要买几百只鸭子放生在马六甲河,让游客把河中鸭权当天鹅观赏。

人算不如天算,首批放入河中的100只鸭子还摸不清水性,就在夜黑风高时刻统统被抓个清光,一只不留。鸭子与天鹅同属禽鸟类,命运遭遇毕竟不同。

水陆两栖的鸭子船新奇有趣,但是途经景点单调乏味,难以使游客回味无穷。

来自首都的游客陈女士说:“太集中于建筑物,显得死板,不够吸引人,希望见到古城更多古色古香的景物和活的文化。”

任何物体,不论以动态还是静态出现,都是有生命力的,都是活的。富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沉淀的文物和景点肯定不是死的,否则为什么年代久了就会古色斑斑,被腐蚀、倒塌?如何使静态的古迹和建筑物成为有生命力,散发“活着”的气息,就在人为了。

没有历史沉淀,只有自然景观的澳洲,是怎么吸引游客的?去岁到澳洲旅游,到西澳国家公园的时候,见许多人涌向一棵巨大的参天老树,于是过去看个究竟。只见树的周围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一排白钢梯阶缘树身蜿蜒而上,中途有一小平台让爬树者稍作休息,再上去还有一座较大的平台,可以在那里浏览景色。

这棵树该有四五层楼那么高,唯有体强力壮的年轻人才敢爬,胆小和体力不济者只好在树下助威或者到设在周围的凉亭观看,分享爬树的乐趣。

当地人告诉我们,年轻人到这个公园,就是要尝试爬树和感受“一览天下小”的成就感。

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和鹿回头景点也是。大石头有什么好看?偏偏就有那么多人愿意花60元人民币,走两公里路,为的是看一看石头上的题字和体会“天之涯海之角”的意境;花钱爬近百级梯阶看母鹿回头和张着弓的猎人石像,为的是那一段凄凉感人的传说。

老树、巨石、石像都是“死”的,为什么那么吸引人?看一看人家怎么经营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不到天涯海角,不算来过海南岛”是海南旅游局的口号,我们不是不断高喊“不到马六甲,不算来过马来西亚”吗?可是游客到马六甲,得到的是什么?哪一个景点给他们留下最深刻印象?那个景点周遭环境让游客流连忘返?

我们这里曾经有过“声与光系统”介绍古城门一带的古迹,现在怎么样了?大白象也!看人家、想自己、比一比,负责旅游的官大人,能不恶补一番吗?

(2009.12.3.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09年11月27日星期五

甲华堂怎么了?



有人热衷于当顾问之余,还唯恐人家不知道他的身份,总要突出自己。二十多年前,某华团委任执行顾问在华社引起极大波澜,舆论纷纷,都认为标新立异,立下不好的榜样。

顾问就是顾问,所有顾问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相等的,不必巧立名目讨好或刻意突出某人来提高他的身份地位;这么做非但不合传统,也破坏团体的形象。

市场规律就是这样,有人喜欢,就有人迎合。但是千万不要门缝里看人,以为人人热衷于虚名,委人家当顾问就是大恩大德,被委者就得感激涕零。

甲华堂副主席之一的江祥云前几天突然来电话,说甲华堂联办新疆歌舞团演出,要南大校友会当赞助团体。不再担任甲华堂职务以来,从未接过甲华堂高层的电话,受宠若惊之余,我知道南大校友会这几年都不参与甲华堂活动,绝无可能当赞助人,于是坦白告诉他我们无此意。

他的回答很不寻常:只要你们到时派代表到场观赏演出,发纪念品时上台领取就可以了;赞助的钱,你们乐意就捐三五十,没有也无所谓。

参与华团多年,不用出钱就能当“赞助人”的,还是头一回!华堂出了什么问题,要以近乎“拉夫”方式邀请个人或团体当赞助人?

我严正告诉他:南大校友会不能接受这样的游戏规则。如果我们同意当赞助人,一定出钱,绝不做挂名的赞助人,叫他别打南大校友会的主意了。

不料第二天见报,南大校友会赫然出现在“顾问”行列!忙去电崔耀成会长问个究竟。他说从来没人征求南大校友会当这项演出的顾问,即使有人游说,也不会答应。

细读名单,发觉留台同学会也是顾问团体。问柯世聪主席,原来他的遭遇与我一样,也是那位副主席打电话来,提出同样条件要留台同学会当挂名赞助人,他回绝了。

堂堂一个大团体,以这种方式找赞助人已是匪夷所思,被拒绝后又自动把人家“提升”为顾问,玩什么游戏!

有消息说,这位副主席第二天还提醒柯主席到场领取纪念锦旗,还连声说对不起。

1989年1月15日,我以筹委会主席身份在甲华堂第一次会员大会致辞,提起华社不愿见到甲华堂被别有居心人士利用来达到私人目的,也不希望见到有人混水摸鱼把大会堂当个人晋阶的跳板,这么做必定受到华社的坚决反对和抗拒。

不幸而言中乎?

(2009.11.27.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11月24日星期二

马印大桥


2007年,马六甲州政府向中央提出兴建马印大桥,以马六甲直落贡为起点,横越马六甲海峡,经印尼苏门答腊的鲁峇特岛(Pulau Rupat)直达杜迈(Dumai)。首席部长拿督斯里莫哈末阿里透露,这座耗资125亿美元的马印大桥全长127公里,我国承建长达48公里的桥梁部分。

这项计划被中央政府拒绝不久,州政府宣布与本地一家财团进行联营计划,并声称获得中国进出口银行融资85%的兴建费用。

2009年11月11日胡锦涛旋风式游马六甲,在双岛城远眺马六甲海峡时,伴游的首席部长提起这座大桥,胡锦涛的反应是微笑不语。首席部长随后在州议会认为微笑是胡锦涛对建桥计划的“认同”。反对党议员不以为然,在州议会与首席部长起争执,一来一往,唇枪舌剑,好不精彩。

反对党穷追不舍。民主行动党甲市区国会议员沈同钦日前在国会提问,负责国家经济策划的首相署部长丹斯里诺莫哈末回应说,中央政府初步认为马印大桥工程费用太高及车流量太低,没有实际效应。

沈同钦与爱极乐州议员邱培栋在联合记者会说,“虽然甲州首长拿督斯里莫哈末阿里对马印大桥的计划信心满满,并硬指获得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微笑认同,中央政府却否定了首席部长的说法。州政府应该立即撤销这项计划,以免误导公众在计划兴建大桥的周围地带进行错误的投资。”

马印大桥是前首相马哈迪于下台前的2005年提出来的,首席部长这么热衷推展,不由得使人想起他经手的无数大计划,当初提出来的时候都振振有词,前景一片大好,完成后却华而不实,结果是疏于管理或其他因素变成大白象,徒然浪费公众资源而使州政府形象严重受损。马印大桥有幸建成,会不会步后尘沦为大白象呢?可能性是存在的。

马六甲海峡是繁忙的国际海道,船流量占全球第一,是中国主要的经济能源命脉。兴建大桥之后,会不会影响海道的舒畅和川行便利?八成的油槽船从这里经过,而且都是几十万吨的重量级油轮,建桥之后会不会影响世界大国的战略部署?对全球反恐战略有助或有害?马来西亚政府没有点头,印尼政府还没有作任何表态之前,中国会为这项计划融资吗?首席部长未免太乐观了。

邱培栋还在记者会说:“马印大桥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但是首长沒有严正作出回应,反而说他告诉中国国家主席胡錦涛,马六甲王朝时代,中国公主就曾远嫁到马六甲,随后即语带玩笑的表示,若太太同意,他也要娶中国女子;首长甚至重复3次发表他要娶中国女子的谈话。”

这些话如果传到胡锦涛耳中,胡锦涛作何感想?大家不妨动动脑筋。

(2009.11.24.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09年11月21日星期六

培风提高学费


马六甲培风独中提高学费,议论纷纷。

独中艰苦奋斗近半个世纪,从一些人形容的“惨淡经营”到摆脱困境蒸蒸日上;统考文凭虽然得不到我国政府承认,在国外却很受欢迎,全球超过500间一流大学接受独中生以统考成绩就读就是对诋毁独中者的最好答复。

培风是马六甲唯一独中,不接受改制而自力更生以来,就是靠学杂费和华社捐献维持。培风办得如何,家长关心,华社在意。培风掌舵人做任何决策之前,慎重考虑家长和社会人士反应之外,还得顾及培风的办学方针和力争上游、提升素质的目标。

素质教育是培风的办学方针,为了使学生达到成人成才目标,良好的教师、优良的设备、优雅的校园环境是必备的因素。

培风要稳健发展和达致办学目标,必须让老师安心教学,经济上没有后顾之忧。培风目前的薪金较低的是不争事实,大学资格老师起薪1650令吉,调整之后增至2000令吉,还是比同等学历的国中老师低得多。

薪金之外,留住现有的优秀老师,尊重资深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很必要。教师需要终生学习来改进教学效能和理论水平,教育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董事会有责任为肯上进的老师提供培训来提升教师的平均素质。

数字会说话。提高学费之后,培风每年可以从学费方面增加120万令吉收入,加上常年支出,每年依然不负300万之巨。据统计,每名学生每年的平均费用是4000令吉,社会人士每年仍需负担每名学生500令吉。

培风不是贵族学校,凡是符合入学资格的学生都在欢迎之列,家长的经济能力从来就不是考虑因素;培风因应学生程度的不同分班,第二年再分一次,务求达到有教无类、有素质的大众化学校目标。

比较之下,起学费后,培风的收费依然在较低水平,这些事实不容恶意歪曲和中伤。

为了照顾家庭收入较低的家长和多位子女在培风求学的困窘,培风一路来都有助学金让学生申请,董事会在发布会上已经承诺将增加助学金名额协助家长的困境。

华社爱护培风,关心培风,支持培风,董家教和培风人感恩不尽,但是培风必须不断提升来完成民族的付托,满足家长和社会的期待,起学费是不得己之举。董事会呼吁个人和商业机构多多领养培风学生,以实际行动支持培风。

培风是大家的,大家的事大家做,希望有能力的个人和商业机构热烈响应,为民族教育的堡垒增砖添瓦,尽一份炎黄子孙该尽的责任,保住民族教育的根,让我们的子孙傲立于民族之林!

(2009.11.21.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09年11月20日星期五

检验华团领袖的话


马华是政党,定位和作用与华团有别;马华党争是家事,与华团无关.

马华内斗无休无止,争来争去无非为了个人利益和官位。大大小小党争,哪一次争的是“我更有能力为华社争取权益”?这一回的翁蔡廖三国演义也不例外。

马华党章注明为华人争取应得权益,为华社做事、为华裔争取权益是份内事,做好是尽职。华社关注的是马华究竟为我们做了什么,做得如何华社自有评价标准;马华由谁当总会长与华社无关,马华党争谁胜谁负,华社无需特别在意。

却有一些认同或倾向于党团挂钩,把华社命运和马华紧密链接,认为华社必须靠马华来争取权益的华团领袖,不断发表希望马华“快快解决纠纷,团结一致为华社服务”的讲话,似乎马华内斗有了结果,华社就能受益。

网页民调《你关心马华党争吗?》已经清楚显示,365个回应中,高达61%表示他们不关心马华党争,觉得马华党争与他们无关;对此次党争感兴趣的读者占27%,追踪马华党争报道的读者则只有区区12%。这些“华社领袖”的过度关心显然与民调相去甚远。

他们非但关心马华党争,还一致表达了希望首相介入的意愿。他们说:“首相在必要情况下介入或插手,有望解决当下问题”、“首相以国阵主席身份介入科稳定局面,这无疑是最佳也是唯一可行的方案”、“纳吉以`大家长`身份介入是大家最大的期望’’……

1983年开始的梁陈党争,恶斗年余还没有解决征象,时任首相马哈迪担心影响国阵的形象和操作,委派巫统的嘉化峇峇为调解人,择日举行马华选举。未知马华上下至今是否还认为这是马华的奇耻大辱,当年的马华的确让人有“矮了一截”的感觉。

这些“华社领袖”为了配合首相讲话而希望外人再度插手马华党务,岂不是要马华再一次暴露听命于人的可悲?

“自扫门前雪”固然不对,但是这些有头有脸的“华社领袖”过度热衷,公开表达对政党内斗的关心,还殷切希望外人介入,就不是一个华团领导人该有的态度了;忘了历史,不以史为鉴的领袖素质如何,已无需多费笔墨。

(2009.11.20.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11月18日星期三

胡锦涛到马六甲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到我国访问一天,百忙中抽空到马六甲一游。

报道说:到马六甲是胡主席亲自提出来的,目的是远眺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市民对中国领袖到访雀跃万分,顶着烈日撑伞等待。有人自制中国国旗欢迎,有人特地搭巴士赶来看主席一面,也有游客牺牲观光安排在胡主席经过地点等候;胡主席经过时,有人跳起来高呼万岁,在在体现马六甲人的热情和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殷切期盼。

马六甲那么多与中华文化有关的文物古迹,胡主席为何独钟情于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是世界最繁忙的海道,扼沟通欧亚非要冲,全球四分之一运油船经由这里到亚美诸国。据统计,每年通过的5万艘船,近六成是驶往中国的,是中国进口能源的海上生命线。

胡主席应是基于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而在繁忙的酬酢中,抽身到马六甲一睹海峡风采,也有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对能源安全战略的关切。

一阵风似的到访转瞬间成为过去,留在市民心中的除了惊鸿一瞥的主席身影和热情激荡的一刻,马六甲海峡之外的景点安排,引起一些议论。

马中建交以来,三宝山和观音亭是中国领导人必到之处。这一回,胡主席只言明要看马六甲海峡,其他景点则由负责接待的人安排。

马六甲州政府指定的侍从官是颜天禄行政议员。江泽民主席15年前到访,颜天禄的父亲也是侍从官;父子两人在不同时期代表州政府接待中国最高领导人,是政坛美谈。可惜这回没安排到三宝山或青云亭,美中不足。

颜天禄是鸡场街文化坊主席,安排胡主席到此一游无可厚非;文化坊当天刻意布置一番,难以一见的全华文布条和深红欢迎版高挂,准备以最大热忱欢迎胡主席。结果是胡主席行色匆匆,未能从隔街的峇峇娘惹馆转过来,枉费心机。

胡主席远眺马六甲海峡时,首席部长对他提起建马印大桥的事,胡主席微笑不语。微笑用意何在,在州议会引发一场辩论。能与和平崛起的大国最高领导人平起平坐,首席部长显然兴奋异常,找个机会问反对党议员为何没参与会见?回答是:保安这么严,没在邀请之列,怎么出席?

回顾颜氏一家大小出动,颜文龙的孙儿盛装献花的场面,反对党议员怎能不感慨万千!

原来大人物到访,尤其是举足轻重的巨人前来,可以从安排中解读那么多有意义的现象。解读所得,受益匪浅!

(2009.11.18.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09年11月13日星期五

私营化停车收费弊端百出



马六甲市政厅私营化停车场收费制以来,弊病丛生;有如俎上肉的车主无奈,唯有无语问苍天。

宣布私营化的时候,反对党在第一时间指责市政厅把生金蛋的鹅转让给私人公司;官方矢口否认,还列举数据解释市政厅往后的收入将会更多,力辩私营化对消费者有利云云。

国家总稽查司早前已经指出:市政厅把一些有利可图的停车场以低廉租金让给私营公司,影响总收入。言犹在耳,2008年的稽查报告又明确指出,市政厅允许私营公司在未经宪报公布的地段划格收停车费。被点名的地点有峇樟广场花园、士马木金龙城、罗弄甘榜爪哇、武吉卑亚都慕迪拉花园。

这些问题当然可以用“技术问题”搪塞过去,但是在总收入明显减少之下还同意修改合约,把利益进一步转让给私营公司,就必须向人民有个交待了。

爱极乐州议员邱培栋揭露:市政厅在2008年修改与私营公司的合约,把原先的四六分账(市政厅占六成)改成五五,还允准私营公司从2006年签约日期开始追算。

修改部分还包括把私营公司每月付给市政厅的30万租金,改成每个停车格20令吉。这个修改使市政厅在这方面的收入降低至564万。

邱培栋说,根据政府总稽查司报告,第一项修改导致市政厅年收入从原本的281万缩水到225万,平白损失56万;第二项修改则减少246万收入。

总稽查司报告还揭露,停车费分账方面,私营化公司至今还欠市政厅219万未还清;市政厅也为私营公司预付了43万的执法人员薪金和公积金。

报道说,市政厅是为了“减轻私营公司的负担”而同意做出这些修改。私营公司拖欠市政厅这么大笔钱,还为它着想,修改合约来增加私营公司收入,符合一般合约的处理和操作方式吗?

邱培栋说:私营化原应是帮助政府减轻承担,结果是背道而驰,赔了夫人又折兵。

升斗小民不知道这份合约是怎么签的,难道合约有保证私营公司一定赚钱的条款吗?不然,为什么同意修改合约来增加私营公司的收益?

这个答案,恐怕只有大权在握的官大人才知道。

(2998.11.13.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批判没有民族自尊的学者



令华社忧心忡忡几十年的“最终目标”在巧妙掩饰下,不再出现在修正后的教育法令了,却有另一类人物抱着感恩心态,一再为最终目标涂脂抹粉,荼毒人心。

这些头顶上挂着博士教授桂冠的所谓专家学者,不断发表华小淡小破坏种族团结歪论,企图以他们的学术地位作“权威性”发言。他们以团结为幌子,真正用意是要摧毁民族教育,把母语教育连根拔起;隐藏用心是要我们的子子孙孙向他们学习,做个数典忘祖的败家子。

他们体内流淌的血与我们无二致,皮肤与我们一样黄,还公开宣示自已是“大马华裔”,却又蔑视民族教育,看不起自己民族的传统和文化。诋毁祖先,完全没有民族意识、荒腔走板、别有居心的奇谈怪论竟出自拥有教授头衔的知识分子之口,是对学术的莫大侮辱;如此荒唐行径,真是匪夷所思!

他们说:“必须领悟本身在这里只是少数种族,因此应该务实地放弃在中文学校使用华语为媒介语,以便走出种族框框及能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上生存……身为少数民族,我们要有施与受的精神,也须妥协。”这是十足自我矮化心态的反映,也是奴化思想的典型论调。

他们刻意忽略学习母语,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是没有人可以夺剥的基本人权;也漠视华教立根大马200年,为国家栽培无数人才,在各个领域为国家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华教的存在价值已经被肯定,政府也承认华校是国家教育一环。

他们又说:“学生接受母语教育会吸收得更快,他们起跑快,却输在终点,更糟的是欠缺创意及语文能力。”哪一套教育理论说接受母语教育的学生“欠缺创意及语文能力”?单一源流教育是促进种族团结的不二法门吗?为什么公平对待国内族群的国家没有种族战争,许多单一种族的国家却内战连年?可见这是完全没有事实根据、漠视教育理论的论调,其目的纯是为了迎合“最终目标”,鼓吹同化。

这些顶着教授光环,却说出没有学术远见、违背教育理论、缺乏人类学基本概念,完全不符事实的话,自贬身份又丧失尊严,完全没有民族自尊。华社不要被博士光环所迷惑,必须认清香花和毒草,严厉批判这些学者的卑劣言行,暴露他们的真面目,不让他们为了个人利益或其他目的刻意歪曲、诋毁和污蔑母语教育。

(2009.11.13.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11月11日星期三

还等什么


被美国人认为“抵得过五个师”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1955年突破重重阻难回到祖国后,筚路蓝缕从无到有,把中国的尖端科技推前20年,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自尊。

我们这里当然难以产生钱学森这样的人才,不过,当前的政治环境,却有一言九鼎的强势领导人,可以凭一句话左右马华。

翁蔡厮杀得刀光剑影,斗得有你没有我,原以为一场特大能定生死,却不料两败俱伤,平白让廖派崛起,演出马华版三国演义。

国阵老大纳吉看不过眼,在民政大会问了一句“还等什么?”这四个字堪比五个师的气势,没几天,“大团结方案”出炉,原本势不两立的翁蔡联手对抗廖中莱的逼宫派。稳住阵脚后,翁诗杰以党章赋予的无上权力,大开杀戒开除不听话的委任中委,正着手重组州联委会消除杂声。

大团结方案来势汹汹,廖派能有多大作为?第二回特大充满变数,即使开得成,充其量只能向翁蔡展示实力保住官位。马华“听话”传统之下,廖派若不归顺,能否打出天下,令人质疑。

上一回梁陈党争,也是斗到昏天暗地没完没了,直到时任首相马哈迪出面,由国阵委派巫统嘉化峇峇监督马华党选,双方人马才愿意接受选举结果。当年,被誉为“牛一般”的梁维泮手握的权力比今天的翁诗杰还大,也不得不黯然下野。这就是马华的悲哀。

“个人毁誉事小,社会期待事大。”翁诗杰诚信出问题,耍弄文字来自我解脱。这句话的另一面是:没有了权位,声誉算什么?华社健忘,只要大权在握,掌握党资源又得到首相信任,略施小恩小惠,哪怕华社不感激涕零?这就是马华文化。

廖派特大发起人之一王乃志说“党格最重要,没有了党格还谈什么?”魏家祥一再强调“党的尊严最重要。”堂哉皇哉,但是谁能相信一场特大可以使数十年如一日的传统文化改头换面?廖派真的为党格和尊严而争吗?

首相问马华“还等什么”,华社也要问一问:马华内斗几十年,争来争去,为的是什么?无非那把椅子。

新科华总会长方天兴希望马华是会抓老鼠的好猫。马华自己的事解决不了,还能为华社做什么?华社真的要等马华成为好猫吗?华社,还等什么?

(2009.11.11.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11月6日星期五

顾问



冯玉祥将军有一则关于顾问的讲话。他说:“顾者看也,问者问语也;顾问者,当我看着你,有话问你之时,乃请你答复也。”

冯将军是对苏联军务顾问乌斯马诺夫说的,他很不喜欢这位顾问经常问东问西,还涉及用人行政,找个机会说了这些话。乌斯马诺夫听后识趣地说:“您不问,我便不言了。”冯玉祥怕他太难堪,笑着说:“但我一有所问,你当尽情答复啊!”

这番话虽语带幽默,却道出顾问该有的定位和不能干预内部事务的真谛。

华团委任顾问由来已久,受委者通常是德高望重,对团体有过贡献的元老,或者有钱有势,对会务有帮助的人。

“有钱”易解,“有势”就必须详加说明了。早期的“势”,指的是在地方上有影响力,特别是动员人力,发动族群方面,能领袖群伦的代表性人物。这类人不一定有钱,但是号召力强,登高一呼,万山响应;不是黑社会人物,却有“大哥”气质,打个电话,难题迎刃而解。

政党势力入侵华团,有心人全力鼓吹党团挂钩对团体和领导人有利之下,委任政治人物当顾问成了风气。在任的各级议员或还有影响力的过气政治人物,都在受委之列。

华团委任执政党议员当顾问,无非希望能得到些许官方拨款,有野心的领导人还可能祈求封个勋衔来光宗耀祖。

政治人物当然不愿白被利用,对华团有所求是必然后果。华团为了配合,或者领导人为了达到私利,不得不倾向执政党,应做的事不敢做了,该说的话不敢说了;或有领导人太急于功利,不惜把团体变成执政党的外围组织,心甘情愿为执政党效命。

于是,这些顾问手握实权,指指使使,开会时一定要等他到场才可以进行,大小事都必须顺着他的意,否则就拂袖而去。

一些人为了讨好,巧立名堂如执行顾问、首席名誉顾问、首席会务顾问、首席赞助人、首席剪彩人等等,把阿谀奉承伎俩发挥得淋漓尽致,丑态毕露。

顾问果真能协助团体向上向善,被征询时提些意见给予指导,肯定好事。驾凌主席之上,顶个顾问之名行主席之实的“顾问”,最好读一读冯玉祥将军这段话;华团委任顾问要额外小心,不要“请神易,送神难”下失去自主权,典当了团体尊严。

(2009.11.6.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11月3日星期二

马华版三国演义



应是零和游戏的翁蔡内斗,结局却是大团结方案出炉。迫不及待要分配资源的中委眼见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怎会甘心?第三股势力已经浮出台面,取代蔡细历成为署理总会长的廖中莱俨然成了这股势力的领军者,狠招连连,逼得翁诗杰说出“要我揭露某些党领袖非常难堪的事,是愚蠢的。”

翁诗杰不是第一次这么说。他所指的“难堪”是什么,从王赛芝向记者透露的“逼宫版本”可见一二。

王赛芝说翁诗杰打消原意,没有在特大之后立即辞职,是廖中莱、魏家祥与周美芬等人之前曾经在一次中委聚会中,力劝“千万不能在一气之下仓促丢信辞职……要总会长把决定带回中委会讨论,因为一切源于我们的集体决定,所以必须集体负责。总会长当时非常感动,答应了我们。”

曾经在中委会流泪指责有人“尸骨未寒就争财产”的王赛芝,是翁诗杰忠贞支持者。不论可信度如何,她在翁诗杰强调“做到2011”过后才爆出这个料,充其量只能显示“的确有逼宫这回事”,不能防止马华版三国演义的上演。

三股势力各有长短。翁诗杰信誓旦旦做出的承诺没有落实,诚信大打折扣;蔡细历道德不端是挥之不去的阴影;25人联署信内容没有公开,廖中莱背信弃义“逼宫”的包袱终究难以卸下。

政治如果是数学上的1+1=2这么单纯,人人可以成为政治家;认为翁蔡联手等于掌握了九成七支持率,是不切实际的。大团结方案终归是纸上谈兵,16位廖派中委要求召开的特大充满变数,谁都没有必胜把握。当前情势是廖中莱气势鼎盛咄咄逼人,翁诗杰步步为营沉着应战,蔡细历坐山观虎斗等收渔翁之利。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好戏连连。

政治讲实力。曹操在原版三国演义挟汉献帝立都许昌占了先机,在世时却尝不到一统天下的胜利果实,原因之一是被挟持的汉献帝软弱无能,群雄不听号令,曹操必须靠自己的实力打出天下。

表面看,马华版三国演义任何两派结合就必然取胜,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三股势力无人占先机,除了党内支持度,还有无形却可以左右胜局的支配性力量。谁是最后胜利者,得看这股力量重心移向哪一边。这是当前政治现实,也是马华文化,向来如此,不必争论。

(2009.11.3.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

马华领袖的逻辑


一个美国笑话:有人到人脑专卖店买人脑,逐一问价之下,发觉得过诺贝尔奖科学家的脑最便宜,政客的最贵,忙问何故。店主答曰:科学家在世时耗尽脑力思索,用脑最多,所以不值钱;政客都不用脑,完整如新,因此最贵。

虽属笑话,却充分反映政客信口开河胡乱承诺,不肯多用脑的可悲。美国政客如此,我们这里何尝不一样?

马华特大过后,“团结方案”出炉前,某马华高层领导人就发表了缺乏智慧的讲话,否定中央代表的代表性。

这位“多”朝元老(传统的“三朝”已不足形容)在一次集会上说,总会长翁诗杰选择留下,是党章给予他的权力,原因是只有0.6%中央代表投不信任票,没到党章规定的2/3门槛……马华代表华人,所以华社的意愿也很重要。

又说:“马华一向强调集体领导, 0.6%中央代表对总会长投不信任票,也就是对全体中委不信任……”

这番高论真是惊天动地,如果成立,全世界政治和政府的操作方式将就此改写!

否定中央代表的代表性,等于否定整个制度;否定中央代表的代表性,就表示政党的事必须由党员来决定,国家的政策、法令的通过……都必须经过人民公决。这么一来,政党要定期举行党员投票来决定党的路线方针,政府必须经常举行公投才显得出民主。

民主制度下,国会是制定政策的机构;国会由民选议员组成,政府的法令和政策必须在国会三读通过后才生效。除了关系到宪法或指定领域的政策,国会是以简单多数票通过的。以我国为例,人口2700多万,根据选举法令选出来222位国会议员,占总人口几成?简单多数只需112票,又占总人口几成?根据这位元老的逻辑,国会议员不是没有代表性,即使通过也无需严格遵循?

马华经常强调代表华人,华社愿不愿意接受马华为代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凭主观意愿强奸华社民意,说某人不遵从特大议决原因之一是遵循华社要他留下来的意愿,是自圆其说,也是一厢情愿。

“内斗内行,外斗外行”让华社看透马华本质,华社是以看热闹的心情看待马华党争,别无他意。

前首相马哈迪说:“领袖在位久了,思想会很守旧。”守旧就是不肯接受新事物,这位发表高论的元老的确要恶补政治常识了。

(2009.10.30.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10月28日星期三

大团圆



马华党争,翁蔡二人为一把椅子恶斗,以为特大可以决生死,不料结果是两败俱伤。

“团结方案”令一些人始料未及,其实有迹可循。众叛亲离的翁诗杰在中委会面对来势汹汹的“逼宫”又没有必胜把握,怎能不认真考虑与蔡细历握手言和,先稳住权位再重新洗牌?古龙说过“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最大敌人来自亲密朋友”,“政治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已成共识,崇拜古龙的翁诗杰,怎甘被道德信义所困?

翁诗杰在党内面对几度惊涛骇浪的考验始终屹立不倒,说明他确有长人之处。“个人毁誉事小,社会期待事大”掩饰下背水一战,是倔强性格的体现;不是省油灯的蔡细历,虽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势力,但是在当前阶段,与翁诗杰携手合作才有机会东山再起。

两人和解,中委会和州联委会重新洗牌已是势在必行。据悉,被翁诗杰形容为“宏观及包容性”的团结方案,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蔡细历支持者在中央和各州联委会都将获得分配要职;有人丢官,有人新任已是必然。那些背上“逼宫”之名的中委,处境堪虞;被翁蔡认为“挑拨离间”的三位“始作俑者”,被对付已是指日可待;立场暧昧不明、准备“西瓜靠大边”的中委和州委,人人自危。这班人会束手就擒吗?

翁蔡和解,处境最尴尬是甫在中委会议被推举为署理总会长的廖中莱。记者会当天迟迟没有到场已现端倪,近日不断见报的“不被尊重、被边缘化”言论,更是心态的反映。蔡细历和他的派系当然不愿见到署理总会长高位掉入他人手中,后继如何,还须由“atas”决定。

前任总秘书黄家泉已经公开非议团结方案没有先得到中委会的祝福和支持,于情不符,于理不合;又指责两个人的事演变至道德诚信和党尊严荡然无存,党章形同虚设。廖中莱、魏家祥、周美芬、王乃志、曹智雄已表态认同;廖中莱亲信正开始反击破坏性短讯;马青准备开倒翁蔡特大……

永不休止的党争和内斗谱成马华党史。公布之前得到国阵主席纳吉首相祝福和支持的“团结方案”表面一团和气,底下却是暗流汹涌,另一波党争方兴未艾。相信翁蔡能够在“团结方案”下真诚合作,马华就此实现大团结一致枪口对外,毫无后顾之忧为华社争取权益,是缺乏政治智慧的一厢情愿。

(2009.10.28.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10月27日星期二

毕业礼



大学教育不若今天这么普及年代,毕业礼是不能等闲视之的大事。

四年寒窗苦读换来的一纸文凭和方帽子,含金量之高绝对不是今天的学子所能想象。学额有限,入学考试达到标准才可以入学;期间必须通过大大小小最少八次考试,全部过关之后才够格参加毕业考。

毕业考的批改认真得很,校内教授评分之后,还需通过校外考试委员会的审阅评估,全部合格才可以毕业。

毕业礼是对过去四年努力的肯定,怎能不严肃对待,把出席毕业礼当人生大事?这么辛苦得来的文凭,怎能不珍惜?

家境好的同学,早早就订制全套西装,准备在毕业礼亮相;能力不逮的,或借或租,千方百计弄来一套。套在大衣之上的毕业袍是学校供应的,免费使用一次。

领取文凭的时候,依文、礼、商次序,每系毕业生依名次排列,一一上台领取。校长或注册主任颁给文凭后,再把四方帽顶上的红色、蓝色或黄色穗子从右侧挪到左侧,表示得到学位了。

接过文凭那一刹那,内心的激奋非笔墨所能形容。毕业礼过后是与亲友拍照留念的时刻。毕业袍第二天必须归还,每个人都尽量争取时间留下珍贵镜头做纪念。

这是几十年前的情况,今天的毕业礼又是怎样呢?

前几年有机会到西澳柏斯参加犬儿毕业礼,目睹一场与我们当年大异其趣的毕业礼,眼界大开。

毕业人数多,必须分几天举行;出席毕业礼不再是免费,而是每位毕业生只能邀请最多四人;先登记、缴费,才可以凭收据在现场领取入场卷。

当年我们冒着炎热穿上大衣,汗流浃背在所不惜,为的是学位得来不易,把毕业礼视为庄重场合,随便不得;如今,这些毕业生随便得很,大衣不穿,很多人就是一条牛仔裤配T衬衫,拖着一双凉鞋或拖鞋就上台拿文凭了,马虎得令人咋舌。

千多个毕业生,除了领取博士学位的几位,普通学位或硕士毕业生之中,比较认真的是穿长袖白衣,其余的几乎都很随便,与出席平日聚会没甚差别。

什么因素使今天的毕业生那么随意看待毕业礼呢?可能是大学教育普及了,大学生满街都是,学位不那么值钱了,含金量自然随之降低。是时代进步使然,还是学子心态改变了,难得其解。

(2009.10.31.南洋商报《众议园》)

2009年10月23日星期五

狗拿耗子




“各界看到翁诗杰敢为华社争取的表现,因此,华社与华团也应该为他站出来,表达挽留的看法”、“翁诗杰这么形象突出的人物,有理想及有作为的领导,得到如此般的下场,还有什么样的人还可带领马华前进吗”、“翁诗杰若呈辞,(马华)就好比一艘船没有头,在海中央漂浮”、“华社的意愿是希望翁诗杰留下来,他对华教和争取政府承认四所中国顶尖大学有功”……

以上引述的,是一些华团领导人在翁诗杰被投不信任票前后,针对翁诗杰去留发表的谈话。在他们口中,翁诗杰似乎是马华总会长的不二人选,没有人可以取代。

他们完全忽略了翁诗杰特大前说的那些信心满满的话:“如果我被投不信任票,我就下台,不再眷念留任”;表决结果出炉后,又说“我坦然接受特大的议决”…… 几天前趾高气扬,如今却抬出作古多年的武侠小说作者古龙,指责昔日战友背信弃义,只差没点出谁插“背后一刀”。

古往今来,没有人不可以被取代。翁诗杰或许是马华历任总会长中最让华社信任的一位,但是华社还有许多未争取到的权益,难道没有翁诗杰,或者马华不再由翁诗杰领导了,争取就无望了吗?华社的权益,难道只有靠马华争取才可以获得吗?

政党有政党的任务,华团有华团的使命,政党与华团相辅相成,不应混淆;政党的操作方式有异于华团,华团不应介入政党事物,政党也不该干预或者左右华团的操作。这是政党和华团的游戏规则,谁都不应该逾越。

马华只是可以协助华社争取权益的众多政党之一,马华由谁领导是马华家事;马华党争,华社领袖表态支持任何一方,都是不适当的。特大表决出炉之后,华社领袖公然忽视表决结果,表态支持被投不信任票的翁诗杰留任,等于鼓励背信弃义,把承诺当儿戏。这是与华团向来强调的道义、诚信之类传统价值背道而驰的。

华团领袖这么关心马华由谁当总会长,不惜违背传统价值观支持被投不信任票的人,能够解读为政党情结太深而忘了当华团领袖职责所在,或者基于乡情或私交做如此表态,甚至可以解读为执政党收编华团的工作已经取得惊人进展。无论哪一种现象,都是可悲的。任由这种趋势滋长,将是华团的大灾难。

(2009.10.23.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10月20日星期二

翁诗杰孤注一掷




“虽千万人,吾往矣!”翁诗杰终于展现他倔强的一面,在马华中委会议绝口不谈辞职。众叛亲离而被中委“围攻”至无法回应时,却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们不要逼我说出真相!”

翁诗杰指的“真相”是什么?自诩从政以来“由始至终皆秉持良知和以民意为依归,向来履行承诺,从不失信于人”的翁诗杰,为何不落实“如果我被投不信任票,我就下台,不再眷念留任”承诺?不按理出牌,何所恃?

借用他自己在文告说的话:“我还有许多未完成的任务……总会长直选尚未落实……巴生港口自由贸易区弊案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我深切希望,我能够心无旁骛地完成这些工作。”

有史以来,哪几个政治人物是自以为“完成所有任务”鞠躬下台的?这些话显然是遁词。翁诗杰不惜违背承诺和忽视特大结果,把全体中委的命运绑在一起,要另开一场特大来决定去留。

这场豪赌,赌注是他的政治前途。

称兄道弟的“战友”在中委会议中纷纷倒戈相向,翁诗杰几乎是四面楚歌。最亲密的李伟杰、王弗明也加入“尊重特大决定”大合唱,表态支持的中委只有区区七人。大势已去,怎不恼羞成怒!

政治观察家在正副首相和两位前首相相继说出“尊重特大决定”之后,就断言翁诗杰非下台不可,这是基于国阵“老大说了算”的传统。王弗明出席巫统大会后的转向与坊间盛传廖、江、魏等人私下会见首相,加强了这个逻辑推论的可能性。首相较后说的“不只是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也必须在道德上和政治上可以被接受”已经够白了,翁诗杰纵然有孙悟空般通天本领,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

指示王弗明召开的特大充满变数,翁诗杰孤注一掷,胜算却不在他那一边。“我爱凯撒,我更爱罗马”之下出现的“逼宫”联署信,足以说明形势比人强;搬出古龙“你致命的朋友,往往是你身边的朋友”,自嘲有余,成事无望。

马华党争再剧烈,为的无非是翁诗杰当年对他师父所说的“那把椅子”政治人物考量的只有该与不该,没有对或错;华团人物之前纷纷出面挽留,把翁诗杰说成人中豪杰,还冒用华团名义说华社意愿是翁诗杰必须留任云云,下场就是妄作小人。

(2009.10.20.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乡土气息浓郁的晚宴




华团宴会千篇一律的剪彩、鸣锣、致词、颁发奖励学金、致送贺盾、致谢词……繁文缛节,令人烦不胜烦,把出席这类宴会视为畏途。

马六甲兴安会馆庆祝成立64周年,定名为《中华情•兴化缘》的联欢晚会,就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千篇一律的繁文缛节半小时内解决,余下来的时间就由来自祖籍的文工团负责。

家乡话朗诵的开场白,有如一股香醇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乡情油然而生;尽管在场的乡亲和来宾没多少人全懂,但是亲切的乡音沁入心房,厚重得令人陶醉,温暖无比、温馨无限。想起祖辈南来垦荒,立国建国,与生活奋斗、成家立业、繁衍生息的艰辛,感恩之心涌上心头;“常回家看看”的召唤连连,唤醒寻根的欲望。落地生根是事实,但是我们怎能不惦记根的所在,怎能忘记祖先的祖国啊!

莆田市侨联主席蔡玉兰率领的莆田艺术团,为晚会带来精彩演出,包括歌唱、中华乐器演奏、舞蹈和莆仙戏,充满中华情和兴安气息。演员们的精湛演绎,深深吸引了每个人,尤其是有“莆田宋祖英”称号的女高音胡丽群演唱的《好日子》和男中音张一的《斗牛士之歌》,让人听出耳油。

张一是中国著名歌唱家黎信昌的高徒,他以美声唱法享誉歌唱界,被誉为中国明日之星。可惜现场的音响效果不是很好,欣赏不到雄浑男中音的特色,美中不足。

担纲舞蹈演出的演员虽然不是国家一级舞蹈员,但是精湛的演绎,细致的感情流露,尽显舞蹈内涵;诙谐性强的莆仙戏《春草闯堂》选段“抬轿”妙趣横生,年长者看得津津有味,年轻一辈尽管看不懂,见到长辈那么入迷,也乐开了怀。

最先上场的《庆佳节》组合,集莆仙民间十音、八乐、大鼓吹精华,渲染出人如潮乐如潮,潮潮涌动的热烈氛围。变脸的出现令不少人惊讶,艺术本来就没有国界,况且同是中国民间技艺,互取所长理所当然。

音响效果不够理想是不足之处。控制人员显然惯于流行歌曲的格式,音量开得很大又刻意突出低音效果,导致最先演唱的胡丽群的高亢音质被音乐淹没,非常可惜。

主办当局听取与会人士意见,立即交代控制员做适当调整,调低音量和不再突出低音,效果立竿见影。从善如流,值得一书。

兴安会馆是非常活跃的乡团,不随俗套、不跟潮流、不被政党收编、不办媚俗活动、坚守发扬民族文化的原则立场令人激赏。我们要问:兴安会馆能够,其他乡团应该也能够,为什么就是来来去去同一套,没有能够突破?

(2009.10.20.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09年10月16日星期五

华团提升了,还是沉沦了?



a时代向前迈进的脚步永不停顿,天地万物该提升的就得提升,改不了、跟不上必然被淘汰。凝聚华人群体的华团组织,有随着时代相应提升吗?谈了几十年的礼俗革新,见到效果了吗?

1986年8月,《马来西亚各州华团华人礼俗革新工委会》为了提升华团素质和规范化发扬华族礼仪的优良传统,提倡简朴与节约精神,摒弃诸如迷信思想、虚伪形式与繁文缛节的陋习,通过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出版《华人礼仪范例》,列出有关婚礼、丧礼、节日及集会的改革建议。

20多年过去,当年标明要铲除的陈年陋习依然挥之不去。一直在喊的“守时运动”见不到成效,“公匙公筷运动”也已经打回原形;华社的宴会仍然避免不了繁文缛节,过多的致词,赠送纪念品等仪式,拖泥带水,令出席者深感烦扰,也降低了素质。

华总曾经召集专才草拟了洋洋大观的《马来西亚华人思想兴革行动纲领》,就文化、社会、经济、教育与人力资源、政治组织、科学与工艺、种族关系、宗教礼俗等领域做出兴革建议,但是公布过后有没有落力推动?今日又见更具规模的《马来西亚20年行动方略》,且看能否达致目标。

华团素质能不能提升,决定于领导人素质。主席和总务是团体的灵魂,早期还有一个不成文规定,主席要有“财”,总务要有“才”。经济挂帅之下华团变得市侩化了,偏重钱财而忽略了素质、品德和才能;主席和总务只要有钱又肯出钱,什么敢怒敢言、清廉正直、不畏强权、忠于职守,都不重要。“财”重于“才”观念下,华团素质怎会提升?

今年至少有两个全国性团体改选竞争剧烈,双方极力凸显的不是理念而是互显“财势”。南马某州迟迟不表态,两位竞争者竞相来请客,菜肴都是贵重的鲍参鱼翅,极尽奢侈之能事。据说单是这类宴席,就有六次之多!

政党介入华团也是主因之一。党团不分见怪不怪,华团领导人热衷于衔头,服务族群成了次要或干脆忽略,反正社会上不乏锦上添花、歌功颂德之人。有人为了拿不到梦寐以求的拿督衔头而大发雷霆,还恫言辞职呢!

多方影响下,不加入大合唱的华团已是凤毛麟角,华团要恢复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凝聚力,发挥压力集团角色,难乎其难!礼俗兴革、提升素质等等,放在脑后吧!

(2009.10.16.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10月13日星期二

英雄走道开跑了



马六甲政府不顾民间喊得声嘶力竭的反对声浪,英雄走道终于开跑了。

市民和附近商家齐声抗议的主因是英雄广场周末周日车水马龙,游客不绝,交通拥挤得很。如今实行交通管制,封街让小贩做生意,肯定加剧阻塞,令市民和附近商家情何以堪!

影响最大的,是附近饮食中心的小贩。他们就是趁周末周日多做些生意,冀望增加收入来弥补庞大的开销。生意就这三天最旺,塞车更加严重加上泊车位少了,本地人携幼扶老来用餐状况不再。游客膳食都由旅行社承包,到小贩中心只能当作是小吃,这方面的花费不会很大。小贩生意主要靠本地人和别州游客,封街不利有如立竿见影,头一天生意普遍暴跌二至五成。

小李砂煲东主李晨德说平时星期五晚上开始就可以见到人潮,但是封街之后顾客稀少,生意减少一半;潮州惠来擂茶负责人郑伟耀说封街令更多人怕塞车而转往他处用餐,人潮比以往少了很多,生意量显著下跌。

据知,有些档口每月租金高达1700令吉,持续这么冷淡,前途不容乐观。

官大人不是不知道后果严重。市议员赖倾中说:“市政厅交通小组很重视英雄走道计划,多次致力反对。”更早的时候,多位华裔市议员到现场征询民意时,就异口同声向附近商家表示一定坚决反对到底。

游戏规则之下,“坚决”又如何!这个计划只拖延一小段时间就照跑,显示反对无效。赖倾中第一晚到现场视察,说的是“不过以现场情况看来,这计划似乎获得不错的反应。”他也希望“商家能体谅,因为或许市集会为他们带来更多商机。”

政府显然见到鸡场街旺热异常,希望再来一个。殊不知鸡场街有的是沉厚的历史沉淀和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古色古香建筑物、乡团林立和风土民情在在吸引游客。英雄走道处于现代化建筑的广场,周围尽是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场、大酒店,怎能类比!

政府最初标榜只卖纪念品,可是这一带早就有集中售卖纪念品的地点;政府还订下禁止现场烹煮的条例,现场却见到几个烹饪用的煤气桶,令人质疑市政厅是否有能力控制得了!

国会议员沈同钦说“(摆卖的)商贩好像是获得配套式安排,他们都获得全新帐篷及桌子。”如此优惠,怎能不“反应不错”,真是同人不同命!附近商家和鸡场街小贩尽管无奈,也只能眼巴巴看着计划照跑,这就是眼前的现实!

(2009.10.8.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09年10月9日星期五

华总和诉求精神


槟州首席部长林冠英日前在槟州华人大会堂联欢会致词中说:华总作为华社的一分子,应该能够恢复当年的“诉求精神”,什么事情都是“敢敢做、敢敢讲、敢敢争取”,堂堂正正为人民争取福利,以便不辜负华社对华总的期望。

1999年第十届全国大选前夕,11个华团组成大选诉求工委会,在董教总领导下拟出《华团大选诉求》,内容涵盖政经文教、民主人权、新闻自由和弱势群体等等议题,是继1985年《华团宣言》后,另一份表达华社共同心声的重要文献。政党和华团的热烈响应《诉求》,短短二个月就得到全国2098个华团联署。

《华团大选诉求》推出不久,商联会率先表示“认同而不签署”,原本受邀参与工作却不愿表态、立场暧昧的华总和属下十三州大会堂会不会签署,备受华社瞩目。

华社殷切期待华总有所表现,华总却“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没有表明立场。苦等之下,谜底揭盅,原来与商联会一样“认同而不签署”!

这个表态令一些州的华堂领导人迟疑不决,除了立场坚定的几个州,大都在观望。翻阅《诉求》联署名录,可知哪些州的华堂立场是紧随华总“认同而不签署”的。

《华团大选诉求》取得普遍共识,国阵华基政党相继表态力挺到底,时任首相马哈迪也宣布支持。华社大受鼓舞,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岂料国阵在大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后,首相却反口说“国阵大选前受到威胁,担心失去华人选票才在迫不得已之下原则上接受华团提出来的17点大选诉求”,并指责工委会行径“极端得好像共产党”。

工委会虽然委曲求全取消其中7项要求,但是敢于在必要时刻做该做的事,已在华团斗争史留下璀璨的一页。华总在诉求事件畏畏缩缩,签署的勇气也没有,哪有“诉求精神”?既没签署,与“敢敢做、敢敢讲、敢敢争取”精神根本扯不上边。

协商路线至上的华总领导层与执政党关系向来良好,“认同”是形势使然,“不签署”是不是早就揣摩到“atas”心意?耐人寻味。

不是翻华总旧账,而在彰显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历史不会说假话,选择性记忆或选择性失忆,都逃脱不了历史的无情裁判。

(2009.10.9.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10月7日星期三

南大,哪一个南大?(转载)



南洋大学,简称南大,1980年被变相关闭。出身南洋理工学院(1981年)的南洋理工大学(1991年升格),起初简称理大,后来“也叫南大”。如今,南洋理工大学在“进军中国”,“中国学生都蜂拥而上学习英文”,双方利益相投,讲“南大”,指的是“南洋理工大学”。

比“也叫南大”更进一步,南洋理工大学处心积虑取代南洋大学,连南洋大学的历史也要吞并。

2008年11月,联合早报刊出区如柏的文章,《第11届南大全球校友联欢会 半世纪南大情凝聚北京》。北京的“新加坡留学网”,特意把南洋大学改成南洋理工大学,发表了《第11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全球校友联欢会 — 【东方人力留学】》。下面是一些文章片段: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由第一届校友蔡楚君领导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友舞蹈团的表演,……局外人怎么会想到她们是55岁至73岁的‘南洋理工大学少女’?……”

“蔡楚君说,这个舞蹈团是在1995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生协会主办第四届联欢会前成立的,……”

“过后,她们保持定期练舞,参加历届南洋理工大学校友联欢会的演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友合唱团也是历届南洋理工大学校友联欢会的常驻表演队伍,……”

“陈蒙志说,由于每两年主办一次聚会,催生了吉隆坡、新山和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校友合唱团,……”

“今年特别多在云南园种下爱苗的南洋理工大学校友夫妇参加联欢会,如刘贤镇与魏顺莲等他们出钱出力,致力于校友的凝聚工作。沙巴学姐林金凤的夫婿虽然不是南洋理工大学校友,他却非常支持南洋理工大学联欢会,……”

“大会主席傅文成宣布下届主办单位是霹雳南洋理工大学校友会。……”

“据说新加坡毕业生协会有意在2010年举行庆祝南洋理工大学创校55周年的活动,邀请各地校友前来参加。……”

“南洋大学关门已经28年了,一些校友仍旧念念不忘母校,他们不认同南洋理工大学是前南洋理工大学的传承者,他们希望能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复办南洋理工大学。来自加拿大的陈国相花了两年的时间,向500名南洋理工大学校友展开调查,在第二天举行的专题讲座上提呈报告。……”

南洋大学的校友,改成南洋理工大学的校友;南洋大学的事务,改成南洋理工大学的事务。南洋理工大学就这么吞噬了南洋大学──呵,南洋理工大学“包容”了南洋大学!

南洋理工大学的“历史”,吹嘘前身是南洋大学,竭力用南洋理工大学掩埋南洋大学。学界人士的卑鄙作为,将在历史上遗臭万年。

“由英入华”到底是甚么?由英文头脑入主华文世界?或者,用英文思想管制华文教育?或者,由西方文化统率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还是“强占霸道”为主;东方文化,仍旧传承“卑躬屈膝”。混沌变换,“南大”便是南洋理工大学了。南洋大学,创校的“沟通东西文化”宗旨,都被埋没,遥远了。

据闻,南洋大学的校友有个“回校日”。“回校日”去那里?在那500英亩的原校园里,只能到云南花园去寻找“南洋大学”。花园里的仿制小牌坊,本来 就不是南洋大学的建筑物。只有南洋大学建校纪念碑,还保留着南洋大学的真象。面对建校纪念碑,南洋大学的校友是哀思、是炫耀、还是悔恼?回顾南洋大学的丧 失,是痛惜,是欢笑,还是觉得屈辱?

你想,现在的“南大”,是怎样的南大了?

(原文刊载于2009-10-3多伦多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作者:刘辉)

许万忠感言

窜改伎俩空前绝后,歪曲史实天地不容!

母校贞洁岂容蹂躏,受业儿女义愤填膺!

狗尾续貂惊天地,厚颜无耻泣鬼神!



2009年10月2日星期五

槟马华告林冠英



308 政治大海啸使国阵不再拥有国会2/3议席的绝对优势,也让反对党夺得五个州政权。马华总会长黄家定率先“负全责”不当部长,继而放弃参加党选;巫统主席阿都拉纠缠了一段时期,最终还是退下来;国大党的三美威鲁尽管在党选中使出浑身解数保住主席大位,却敌不过首相一句“不要赢得党选输掉大选”,黯然宣布“请假”二个月当作“实验性退出”。

标榜“代表华社”的马华换了领导人,理应卧薪尝胆力求有所作为。真实情况却是争论不休,演变至翁蔡党争。

双方人马斗得正酣之际,槟城马华“独辟蹊径”,藉林冠英一句话兴师问罪,要以“发表具有挑衅与羞辱性的言论”罪名起诉林冠英,还恫言发动全国基层举办“挺党与声讨林冠英大会”来维护马华尊严,要林冠英“滚回”马六甲。

林冠英是出席槟州北海中元节宴会时,揶揄马华党名英文缩写是“mahu cari ang-pau”而被在场的马华基层领袖当场发难,演出一幕“怒围首长”闹剧,引发口水战,导致马华联委会出面。

马华基层领袖“怒围”领袖事件不是第一起。2001年马华通过华仁控股收购南洋商报的时候,甲华堂青在汇报会现场拉布条抗议。时任甲华堂主席郑永传过后在一个宴会上,就曾经被马华党员围攻,这些党员用粗暴语言大声责问“大会堂为什么管马华的家事”。

姑且不论“围攻”是不是马华奉行的文化,发律师信之举却被普遍认为是小题大做,反映“大事不做,只会往小事找碴”的心态。马华果真要为尊严而战,早就应该起诉举剑伤害华社感受的希山慕丁或者发动声讨希山慕丁大会;被骂“半生不死”时,就应该敢敢站出来维护党尊严和形象……

一个在大选中输到一个议席也没有的政党,不愿认真检讨遭人民遗弃原因,却要赢得多数议席的政党领袖“滚回去”,这是哪一门逻辑?

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对政客和政治家分野说得非常透彻:“政客的眼光只盯着下一轮选举,政治家心中装的是下一代。”

但愿政坛别充塞太多哗众取宠、目光如豆的政客!

(2009.10.2.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9月26日星期六

桌椅的困扰



衣食无忧的学子,很难想象祖辈和父辈当年在艰困环境下学习的窘况。以校服来说,穿久了换新的,是“想当然耳”。殊不知这个“必然”,就比前辈幸福得多。

家里的老大拔了头筹,第一个上学,穿的是新校服;老二老三,还有随后的幺弟妹们,一个传一个,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旧校服。早年物质条件差,衣服破了就补,校服出现三几个补丁稀松平常,大家都一样,不会觉得是很丢人的事。

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作茶余饭后的谈笑话题,忆苦思甜,让儿孙了解早年的穷困,不失教育意义。

独立52年,生活水准普遍提升了,华校处境却没有相应得到该有该享的利益,设备和待遇落后国小国中何止十万八千里!

最近报道指出:甲州国民型中学及半津华小,多年来不获当局供应新桌椅,全靠家协和董事部自掏腰包添置,甚至有学生自费买礼物纸为桌子包装,珍惜难得的桌椅。

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激动之余,能不掬一把同情泪吗?

育中家协主席林朝盛说,多次向教育部提出购买桌椅的申请,都如石沉大海没有音讯。12年来,只拿过教育局100张新桌椅,另外100张是通过教育局的“好意”指示国中将较好的桌椅送来,学校还必须自己租罗里去载。

也是育小家协主席的林朝盛说:华小的桌椅更是惨不忍睹。实在烂到不行,家协和董事部看不过眼,只好出钱购置。

革成华小家协主席陈佳和说:“若学校实在没钱,就向国小讨桌椅,要求他们把尚好的二手桌椅送给学校。”

培三家协主席郑长城说:“当了七年家协主席,从来不曾听见当局有给新桌椅,反而是一些国小因为换新桌椅,把旧的送给学校。”

“穷则变,变则通”、“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培德华小过半桌椅损坏或破旧不堪,“椅子的木板迸裂,经常夹到学生臀部”,被逼展开义卖筹款,筹募学生桌椅基金。

“一个马来西亚”口号响彻云霄之际,同是国家教育体系一环,为何华校的桌椅必须向国中国小“讨”或者把人家准备丢弃的桌椅当宝?为何华校总有被遗弃的感觉?当局为何厚此薄彼?……发人省思。

拙作《华小灾难重重》贴上部落格之后,有读者回应说“当局已同意拨款,是武吉波浪华小没有及时拆除危楼才酿成坍塌,错不在政府。”

“只见树木不见林”论调凸显沈老“华教尚未平等,同道仍须努力”的呼吁,还是要铭记心头,切莫掉以轻心!

(2009.9.25.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09年9月25日星期五

他骂我是狗!




相骂无好口,马华党争,翁蔡各尽所能贬低对方不足为奇。但是蔡细历爆出他被翁诗杰骂为狗,还说要砍掉他的狗头,就颇有刺激性。

“人类最忠诚朋友”的狗虽然不是华人禁忌的动物,但是被人骂为狗,不是味道之外,还觉得很有侮辱性。

与狗有关的成语或谚语,绝大部分是反义的。信手拈来,就有:狗仗人势、狗尾续貂、狗头军师、狗嘴长不出象牙、偷鸡摸狗、人模狗样、狐群狗党、鼠窃狗盗、犬牙鹰爪、狗屁不如……难怪华人不能忍受被骂为狗

蔡细历其实没有亲耳听到翁诗杰骂他为狗,而是经由马华沙巴士必丹区会主席苏诗登转述的。苏诗登已经出面证实,强调在场几位党要也听到。言之凿凿,翁诗杰却矢口否认,真相扑朔迷离。

随意骂人为狗,智者不为。翁诗杰饱读圣贤书,深谙当官为人之道,明知敏感,怎会溜了口,让人抓住辫子?即使有说,不过是道义上不当,难以定罪。当作花边新闻好了,别冀望有了断,有结局。

却有目空一切,自以为了不起,以贬低他人为乐的老板,喜欢把属下看成狗,要属下像狗一样服从、听命。

这类老板心目中,发薪水是“每月提供狗料饲养它”,只要听话,“即使超龄,肯定照养不误”;不听话的“狗”到了退休年龄,就必须回家吃老米,或者干脆“人道毁灭”。

公司赚钱不是属下能干,而是这批狗奴才听话,是老板有钱,现钱买现货、有讨价还价、压低价格条件……主人万能,乖乖根据主人的话做,包管不出差错。要步步高升,主人一出现,就赶紧摇尾乞怜,目露祈求眼光;偶尔分到小骨头,要手舞足蹈做出感恩状。

把属下看作狗、要属下像狗奴才一样听话的心态,其实比骂人为狗更加恶毒,更加没有修养,凸显卑鄙、心理不平衡、侮辱人为乐的丑恶心态。

位高权重的翁诗杰被人揭露骂竞争对手为狗,赶忙出来否认,唯恐人格受损,贬低身份地位;把人当狗,要属下个个是狗奴才的老板,却洋洋得意,还怕人家不知道,用文字写出来,逢人就送,还说要出书。涵养深浅,认知高低,心态优劣,立即分明。

(2009.9.25.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9月24日星期四

亞蘿夏:入微講古堂(转载)




這次回家鄉,欣聞馬六甲的有心人剛剛又展開一個新的文化活動──“講古堂”,將會定期舉行,廣邀名家主持。

“講古堂”這個名號取得非常好,“古”可解為以前的事,在閩南語很普遍的馬六甲,“古”又是故事之意。

主辦這個活動的幾名幕后功臣大將中,恰巧G先生是我很要好的知交,曾先生是老友,更覺與有榮焉。

他們說,“講古堂”的念頭一興起即刻就付諸行動,主要在天時地利人和一時都齊全了。更難得的是“地理學人”慷慨借出場地,“講古堂”才能每個星期二晚上舉行,免費入場,消費與否悉聽尊便,“地理學人”還免費奉送清水解渴。

只去過一次,就覺得這個活動非常有意義,比諸座談會又多一份活潑與親切。

這一晚去聆聽的是許萬忠先生主講“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許先生不愧是“梁祝專家”,對《梁祝》一曲如數家珍,觀眾聽出耳油。更艷羡他擁有《梁祝》第一張黑膠唱片,即是俞麗娜(拿)1961年初演那一張。

《梁祝》有許多人演奏過,從最初的俞麗拿,沈榕到最廣為人知的西崎崇子到后來的呂思清,我最喜歡孔朝暉1990年11月16日為“雨果”錄音演奏的版本,從抗婚到投墳這一段中,孔朝暉的演奏可說是嘔心瀝血,完全道盡祝英台的心碎腸斷,聽者那怕鐵石心腸,都會為之心酸流淚。

許先生在“講古堂”中也說,孔朝暉演奏得最好,據說孔朝暉錄音此曲時一氣呵成且一次就大功告成,演奏至后來淚流滿面,整個身心感情都投入這哀傷的愛情故事中,難怪有此人間那得幾回聞的佳績。

(2007.7.24. 中国报)

2009年9月18日星期五

华小灾难重重


华小虽然被列入国家教育体系,却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平等对待。200年来,官方资助有限,华小都是在华社支持下力争上游。

华社本着“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坚强信念,对母语教育的支持不遗余力。只是华小苦难和困境罄竹难书,华社竭尽所能,还是不能全面解决。

华小校舍不敷现象普遍,危楼威胁稀松平常;年前北马发生老师在危楼跌死事件,凸显问题之严重已到了不容忽视地步。只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未见积极改善。

华小悲歌唱不完,马六甲前几天发生的武吉波浪华小塌楼事件,是最新案例。这座早在二年前就被甲州公共工程局鉴定为危楼的校舍,已被空置五年;公共工程局还在去年提出拆除建议,拖延至今,终于倒塌了。幸好发生在不是上课时段,没有酿成伤亡。

该校董事长黄允禄说:“董事部决定重建,计划书通过爱极乐州选区发展及协调委员会主席古乃光转交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正等待批准。”

华校督学蔡佛淞说:“州教育局已收到计划书,惟重建拨款未被列入第9 大马计划,需要等一段时间。”

列入大马计划就水到渠成吗?同是全津的爱极乐华小董事长吴亦新透露:“曾在很多年前申请兴建4层楼12间课室,也已经在第8大马计划得到批准兴建,但迄今第9大马计划仍未获拨款。”(2009.9.17.星洲日报古城版)

再看巴也明光华小重建校舍的遭遇。该校自第七大马计划申请把一排共有4间课室及一间储藏室的50年旧校舍拆除,以便进行重建一座3层楼,耗资180万令吉,拥有12间课室的新校舍。据了解,这项拨款在第八大马计划已经获得批准,可是第九大马计划已近尾声,应拨的款至今还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以致迟迟不能进行重建。

董事部是几经考虑才决定重建的,烦恼所在正是经济低迷,筹款不易。武吉波浪华小属于全津华校,当年极力鼓吹把校地献出来的人,不是一再强调献地成为全津华小之后,华社不必再为经费烦恼了吗?为何董事部今天还在为建校经费伤脑筋?当年拍胸膛作出承诺的人去了哪里?

百上加斤的是:雪州华小已收到教育局通知说必须筹到至少80%经费,才会考虑批准建校舍计划。这个“偏差”何时才能纠正,令人忧心忡忡。

武吉波浪华小楼塌之后,又将如何?果然不出所料,官大人终于提出货柜教室的“紧急对策”。

貨柜課室造费贵、弊端多如牛毛,已是共识。武吉波浪华小校舍不足有年,怎能等到搂塌之后才“紧急”处理呢?

吊诡的是:武吉波浪华小隔邻的国小,校舍巍峨美观,与校园内绿树红花相映成趣,肯定是理想的学习环境。同属全津。为什么华小就是不一样?

人民是老板,可得好好想一想。

(2009.9.19.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09年9月17日星期四

华团领导人的政党情结


马六甲海南会馆140周年馆庆,有幸受邀为主席讲稿执笔,老怀舒畅。

根据文献记载,马甲海南会馆创立于1869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海南人组织,会员数目向来冠全国,十多年前才被雪隆海南会馆超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历史悠久并不意味老态龙钟,况且以组织来说,140年只在弹指一挥间,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远,责任更加重大。

308政治大海啸带来两线制曙光华团的使命和任务不能局限于早期的福利性质,而是必须配合趋势促成两线制,为民主的进展尽该尽的责任。

和主席讨论讲稿内容时,我强调必须针对308大选后的政治局势说应说的话,做该做的事,突出华裔的基本要求。作为海南人组织,一定要支持丹绒吉灵海南村居民主张村长必须由村民出任的合理要求。

海南村村长的事,早在今年4月14日,会馆主席和财政二人就应村民之邀,到中华楼与马华总会长翁诗杰会面,呈交联署信。翁诗杰聆听村民投诉后,当场表示村民的要求合情合理,他给予全力支持。他随即斩钉截铁、信誓旦旦说将立即交代州联委会主席魏家祥办好这件事。

岂知村长人选公布,依然由村民大力反对的那位,就是居住在武吉波浪的马华支会主席出任。

宴会当天上午,我询问主席是否完全认同我起草的讲稿,回答是:村长人选由联委会决定,改变不了,没必要再提。当晚宴会台上,主席果然略去不提,令在场的海南村村民失望至极。

华团是独立、超然于政党的,为何某政党联委会一旦决定了,就“不必”再提了呢?乡团不敢为族人讲话,对族人的合理要求不做出呼应,而是以主席个人党见为依归,正确吗,应该吗?

主席的立论与文亚苏2007年在甲华堂会员大会以“副教育部长已经积极处理了”为由,坚决反对讨论会员要求政府早日解决调派不谙华文华语的教师到华小执教的提案,何其相似。文亚苏党性强众所皆知,堂堂一个大会馆主席怎能与吃党饭的党工一般见识?

民主已经走到自选村长,怎能囿于个人政治立场主导华团?深感失望之余,更加强了我对党性强或者政党情结深的人,不适合当华团主要领导人的信念。

(2009.9.18.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9月14日星期一

莫让华团走上末路(转载)


今年是华团改选年,选战烽火连天,大小华团热闹非凡,多重身份的社团领袖,更必须面对多场交战,求的就是那一把自称“老大”的椅子。选举时,总有许许多多激 情的竞选宣言,以及曲高和寡的执行方针,但中选者,是否延续他们竞选期间的激情,在领导期间致力落实他们的宣言方针?是否有能力去实践这些诺言?华社不要 浮夸的包装口号,要的是一个真正能被启动的机制,让华团功能得以操作,实实在在的为社会工作。

华 团见证华族和建国的历史,从凝聚乡亲联谊宗社的传统角色逐渐蜕变,当今华团扮演的角色不应该停留在陈腔滥调的“发扬文化,维护族群”,应该务实地放大格 局。华团领袖应该积极扮演推动华团前进的角色,引导华社思维。同时应该采取多样化、全面化、自主化和特色化的发展方针,以超然的态度关心政治,推动公民社 会,必要时必须发出掷地有声的声音,纠正社会及国家的偏差现象,使华团更具影响力,让它发展成一个特殊的汇集点,做出独特有力的特色。倘若一个华团没有切 合社会利益,满足华社需求,那它就已经偏离了宗旨,不符合了华团的存在意义。

常听华团面对“青黄不接”,事实是如此吗?华团领袖往往以“避免浪费精神和伤了和气”,以协商取代选举,然协商多以利益为主。竞争并非坏事,也不会分裂华社,相反的竞争能促进新陈代谢,有效地促进华团质量的提高一 次又一次的协商,导致华团进步空间收缩,有意改革的人士或没有协商“本钱”的年轻朋友,对此意兴阑珊,以“就算竞选也是当权派稳操胜券”的消极想法,不愿 贡献华团,也对华团各类活动避而远之。华族自翔儒学奉行者,却没有实践选贤与能的中心思想,导致华团被一些破坏份子或具争议性的领导搞得乌烟瘴气,纠纷不 断。参与华团者应该以公义为主,不要把华团当作满足私欲的工具。

华 团选举本来就是朴实无华,以推崇理念为主的。最近某华团进入选举备战阶段,双方马不停蹄,到各属会造势及拉票,在五星级酒家宴请有投票权的代表,每席佳肴 竟可高达数千零吉,奢侈的程度令人乍舌。竞选者不是以理念说服代表,反之以“与政要关系良好,好办事”,“当选了捐出大笔款项给支持者的团体”,甚至“答 应推荐支持者受封拿督勋衔”等等利诱的方式。为了获得选票,不惜与华社背道而驰,公然赞赏及保证推举备受争议的人物担任高职,言不由衷,这是一种堕落的贿 选行为。

华团选举必须在自由,公正及健康原则下进行。它不是党选,也不是政治选举,参选者不需要动用庞大资金,不应该让铜臭味充斥竞选活动。早期华团选举是选出拥有高尚精神思想的领袖,如今却是“金钱领袖”至上,不再注重方向信念,能叫人不担忧吗?

引导社会,服务华社,是华团的使命。希望华团领袖具备更强的团属阵地角色认同感,在日后的社会工作中可以更好的加强组织管理机构,凝结团结、成长、向上的精神,让华团成为华社主力,发挥积极作用,不要把华团导向沉沦和败坏。(作者:廖明安)


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

新加坡华文又闹笑话

立国以来致力塑造一个讲英语社会的新加坡,力主华人只要会讲、听和写简单的华文就够了,不必深入。华文程度每况愈下就是这种数典忘祖、奴化教育下的必然成果,新加坡人使用方言和英语混杂的华语早已成了国际笑柄。

近日又见报道:日前在新加坡管理大学校园举行的“绿色交通周”,出现翻译不当的华文标语如“不要单独旅行”、“合伙使用汽车”、“步行或乘驾自行车为更短的距离” 、“停止全球性变暖”等等。

这些不伦不类的所谓“华文”的确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明所以。再读下去,原来是英文“do not travel alone、car pool、walk or cycle for short distance、stop global warming” 的直译。

新加坡因使用不伦不类华文或白字,丢脸丢到外国人面前成为国际笑柄,不是第一回。多年前,昆曲《牡丹亭》到新加坡演出,新加坡文化部落足全力宣传,制造不忘民族文化的假象。岂知满街张贴的海报和悬挂的布条却把《牡丹亭》写成《杜丹亭》,公然以白字亮相,笑破随团采访的中国记者肚皮。

当年的这个错误或可推给“手民之误”,这一回的错误,竟然发生在堂堂一间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学府,有辱民族有失身份,又要怎么解释呢?可悲复可叹。

稍有电脑常识的人,必会知道导致这个错误是不通华文,依赖电脑直译的结果。电脑是死板的,只会照字翻译,还没有进步到和人脑一样可以作逻辑性思考地步。电脑直译后,必须加以修饰,使译文符合华文语法,才不会酿成笑话。

学术人员办事不可能不认真,显然是精通英文却对华文认识不深,用英语思维思考的必然后果。他们认为没有乖离英文原意就对了,哪会顾及是否符合华文语法?或者更直接说,就是新加坡政府长期坚持“只要会讲、听和写简单的华文就够了,不必深入”的受害者。

新加坡的华文笑话是一面镜子,是倾全力鼓吹“华人教育”者的当头棒喝。我们这里不是很多人这么主张吗?他们认为只要有受教育机会,又有华文科(即使不被安排在正课,在课外上课也算数),就功德圆满了,不能苛求。

存有这种观念的人,一定要以新加坡为诫,不要一面以华文教育和华人文化卫道者自居,一面鼓吹华人教育。一时得失事小,丧失民族尊严,断送民族前途的千古骂名,可得永远担当,子孙蒙羞啊!

(2009.9.12.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捞过界


904毁猪行动二周年,马六甲巴也明光猪农举办了《捍卫猪农晚宴》,发表题为《猪农的心声》文告,表达两
年来的愤懑和不平。

文告说:“痛苦了二年的伤口,没得到国阵政府的关心和安慰,农友还是在自生自灭的环境中挣扎,没有保障,没有安全感,前途茫茫,猪农将何去何从?”

904毁猪行动是甲州
猪农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华社对华人传统行业可能被连根拔起义愤填膺,纷纷站出来协助猪农;维护民主人权不落人后的雪隆华堂访问巴也明光猪农的正义之举,却遭指责“捞过界”。

华社于2007年4月28日在培中礼堂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声援猪农大会》。甲华堂主席陈瑞燕受邀致词时开足火力抨击雪隆华堂,
让在场的3000多人惊愕不已。她显然与早几天在报章公开抨击雪隆华堂捞过界的文亚苏互相呼应,非议雪隆华堂到甲州视察巴也明光养猪场,没有预先知会华总,也不通知甲华堂,不合程序。

时任雪隆华堂青年团团长的陈松林随即上台表示:雪隆华堂支持弱势群体不遗余力,无论课题发生在哪一州,都义不容辞挺身而出。雪州也有很多弱势群体需要关怀协助,甲华堂如果要伸出援手,不必知会雪隆华堂。

陈瑞燕当时为了青年团积极声援猪农,写信向马华行政议员佘贵忠表示“深感歉疚”,并承诺将采取纪律行动对付青年团,备受舆论指责。受邀出席声援猪农大会却针对雪隆华堂而不是为水深火热的猪农请命,“稀释效果”达不到,反而使形象受损。

雪隆华堂为族群、为弱势群体做事虽然被甲华堂领导人指责捞过界,但是大义凛然,正义之举却赢得华社赞赏。有一类名不正言不顺、明目张胆利用权势捞过界的行为或政策,真正该受谴责。

譬如选区”养父”制。执政党不能因选民选反对党而成立所谓“选取发展协调委员会”安置落选的人当主席,然后由这位主席当“养父”领取本应当由反对党议员支配的选区拨款。这是公然漠视民意、照顾朋党的卑劣作为。

捞过界是一种行为。为了正义捞过界,肯定好事;若是为了私利,或如“养父”一样成为执政党的“安慰奖”安抚落选者或亲信,就完全不民主、不公道,必定要受谴责。

(2009.9.11.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9月7日星期一

南大历史只有一部


2009年 4月13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友事务处三位职要到访马六甲南洋大学校友会,我们尽地主之谊。相见甚欢,但是提到认同,显然难以谐调。我们理解他们此行目的和使命,客套话过后开门见山,坦率指出:要我们认同南洋理工大学是我们的母校,感情上和认知面,都难以接受。

他们先是平心静气说深切了解我们的感受,然后介绍南洋理工大学近况,特别提起现任校长对延续南洋大学、传承和发扬南大精神所作的努力,还有校友事务处这几年的工作重点。

对南洋理工大学取得的成就,我们给予热诚的祝福,但是除了在同一校园之外,理大和南大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个体。南洋大学是根据公司法令于1953年成立,南洋理工大学则是根据国会法令(Act of Parliament)在1991年成立的,相距38年。以中国历史为例,史书提到统治中国最久的皇朝,都认同276年的明朝而不是451年的前汉,原因就是西汉经历王莽篡位14年,东汉献帝又被罢黜,才划分为汉(西汉)、东汉、蜀汉三个时期,独立成章。


一脉相承?
若认同两校历史是一脉相承、延续的,那么,母校从名正言顺的大学沦落为“学院”,再经过10年的“励精图治”升格(恢复)为大学,对母校和南大儿女来说,是莫大侮辱。认同这套言论,岂不就是承认某些人早期一直污蔑南大、贬低南大、矮化民族教育的言论是正确的吗?

再说,改称学院当年,南大毕业生名册立即迁入新大,可是直到理大成立5年后,即1996年,才又迁入现南洋理工大学,断层的5年说明什么?“一脉相承、历史的延续”是这样的吗?

南大是我们的母亲,母亲已死;父亲的续弦即使可以进入祠堂,我们也无法认同她与我们有血肉渊源。南大儿女的心还在为母亲被人为扼杀淌血,扼杀母亲的人不忏悔,不愿或不敢面对历史而是期待时间来冲淡记忆,见证这段血淋淋历史的南大儿女,怎能为郐子手背书啊!


南大记忆已淡化
可悲的是:有心人操弄下,南大的记忆已逐渐淡化。曾经有人要摧毁作为南大象征的南大牌坊,因无人愿意下标而有幸保留,可是却被冷落一旁,导致不少人误认现今立在云南园,与华裔馆、南洋大学建校纪念碑成一直线、仿造的新牌坊就是从老裕廊路搬过来的。

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陈煜就犯过这个错误,被指正后,需要按图索骥才在荒草丛中找到这座在1998年12月被新加坡列为“国家古迹”的真正南大牌坊。人在新加坡的学者对南大的认知已是如此,遑论他人。

南大历史已被扭曲和篡改。2005年,南洋理工大学庆祝创校“50”周年,校长徐冠林宣称“we began as Nanyang University”;李显龙更进一步说“……(前)南大也改变了方向和教学体制,先是改成理工学院,后来升格为南洋理工大学。”在在说明统治阶层正在通过各种管道模糊人们对真正南大历史的认知,费尽心机为前人开脱。不得不承认他们已取得一定成就,“南洋理工大学就是南洋大学、南洋大学已改称南洋理工大学”的观念已深植海外。

2007年8月26日,中国光明日报把刘宗正列为“理工大学校友”就是一例。南大儿女也有被迷惑的,尤其是分批招待校友“回校”和颁发所谓“杰出校友奖”予前南大毕业生以来,少数接受此“殊荣”者或以此为“个人肯定和无上荣光”而沾沾自喜,更多的南大儿女则是痛心疾首。


情何以堪!
近来还有一个言论,说南大问题从来就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学术问题,必须通过政治途径解决。这种歪论表面上相当有说服力,可是翻一翻历史,当年南大理事会争取承认南大学位时,对南大和民族教育存有传统性偏见的掌权者不是公然漠视南大毕业生在学术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一再污蔑南大水准差,南大生不学无术吗?

当年极力否认因政治导向不肯承认南大学位,如今却又强调南大从来就是政治问题,宁可自相矛盾来美化摧毁民族教育的千古罪人。想当年,多少南大儿女为了争取民族教育平等地位、为了捍卫南大尊严、为了争取南大应有的定位挺身而出,无畏无惧向当权者斗争而血洒校园、身陷囹圄、开除学籍、驱逐出境……很多人至今沉冤莫白,我们怎能眼睁睁看着已死的母亲还在被人恣意摆上舞台来谋取不当利益!

母校历史被蹂躏,南大儿女情何以堪!南大历史只有一部,与其费尽心机争取南大儿女认同南洋理工大学是南大的延续,不如正视历史,回归史实,莫再伤害我们的心。


(本文删节本发表于2009.5.1.马来西亚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专栏)

海南会馆应有明确定位



1988413日,中国人大通过议案,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1990年,马来西亚琼州会馆联合会易名为“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 简称海联会,并致函通知各属会行动一致,把凝聚全体海南人的会馆正名为海南会馆。


立省虽说是为了行政上的方便,但是祖居地海南成为与广东平起平坐的省,的确给海外海南人带来莫大的荣耀和自豪感,也加强了海南人的自信。各地属会纷纷响应正名运动,今天,再也见不到“琼崖会馆、琼崖同乡会、琼州会馆”这类名称了。


令人费解的是21年后的今天,绝大部分海南会馆还是忘却不了与广东省的渊源,依然保留广东会馆会籍;海联会也没有就这个定位问题果敢作出“断乳”的决定,以致堂堂一个海南省的组织,要纳入广东体系。对海南人和海联会来说,是莫大的讽刺。


本人曾经在马六甲海南会馆理事会多次提出这个问题,可是阻力非常大;孤掌难鸣,总是被“待海联会决定之后才一致行动”这个理由“押后处理”。


各地属会是独立的、分开注册的,不是海联会的支会;属会跟随总会理所当然,但是不能盲目,应当有自己的主见和决策权。


马六甲董联会是董总的会员,但是认为董总不续聘柯嘉逊不符合华社意愿,挺身反对到底,在特大慷慨发言。虽然寡不敌众败阵,却大义凛然,输得光荣,赢得掌声。


华社领袖总是喜欢唱高调,在台上疾呼华团与时俱进,力主华团必须有一份配合潮流,跟得上时代的现代化章程,不要陈陈相因、墨守成规云云,喊得声嘶力竭,像个时代先锋。海南建省21年,海外的海南人组织却没有找到新的定位,“叶公好龙”心态令人扼腕。


“一致行动”原则上没错,但是总会没有能够及时作出应有的调整,属会怎能盲跟到底?根据新格局重新定位,既是必然也完全有必要,没理由拖21年依然悬而未决。


海联会改选在即,希望来届领导层能够在这个问题上有个明确决定,调整心态,带领海南人迈向新境界。定位不明确,什么海南人精神、海南人企业、海南人品牌……都是奢谈。


2009.5.29.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9月5日星期六

越俎代庖还是偷龙转凤


殡仪馆和礼堂,一办白事,一办红事,绝对是风马牛两码子事。华人把这两个场所分得很清楚,绝不混淆。去了丧府,绝不到办喜事人家,避免相“冲”被人责怪。


华人这个观念根深蒂固, 殡仪馆与礼堂并存是绝对不可能的,马六甲却出现了。更妙的是地主事前居然不知道他的地已经创造历史,急得团团转。


不是甲柔教区主教陈志音公开发表声明,揭露身为主权拥有者的甲柔教区对这种安排毫无所知,很多人,包括阿逸沙叻村民,恐怕还蒙在鼓中。


他说:甲柔教区只批准在该地段兴建殡仪馆,出现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并未征求教区同意。言外之意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大家心知肚明。


且听该区行政议员薛亚朝解释:“村内无一寸土地属于私人,兴建礼堂是村民数十年的意愿,加宽扩建之后,可充作村内年轻人消闲活动,大家一起用,何需斤斤计较。”


他还说:“若教区认为是非法,大可将它拆除。”把球踢给教区,大有看你怎么做之意。


爱极乐州议员邱培栋指出:州政府回答他的询问时披露,该建筑物由政府拨款20万,甲柔教区出7万建成。


这块地该建什么,到底谁说了算?村委会?行政议员?还是主权拥有者?


土地法典规定,建筑图测须由土地拥有者签署,主教签的是建殡仪馆的图测,为何建成之后却是礼堂?关键在那里?


更改图测须由地主签署,教区主教有签吗?若无,建筑物与图测不一,为何能够拿到CF?村委会到底有什么窍门?


虽然大部分建筑费是州政府拨款,建成之后,主权归谁、该由谁管理却是明显不过。怎能在教区主教不知情之下,在该处办活动?


如果一切都在甲柔教区不知情之下进行,显然是不尊重教区的作为;村委会权力再大,行政议员影响力再强,也不能漠视主权拥有者。不是谁斤斤计较问题,而是该不该尊重主权拥有者。人际关系最基本原则就是互相尊重,这个道理其实浅显得很。


越俎代庖还是偷龙转凤?解铃还须系铃人,村委会和行政议员不交代清楚,终难释疑。

2009.9.5.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09年9月4日星期五

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蕹菜”炒焦了,翁诗杰终于使出杀手锏,蔡细历人头落地。


竞选总会长的时候,翁诗杰信心满满以“我没有团队”回应记者询问,踌躇满志;如今为了个人的1,000万疑云,高喊“十面埋伏”,把个人命运与党挂钩到各地寻求党同志支持,让人感觉他已经不得不背水一战了。


拿蔡细历祭旗,摆明向老大展示“在马华,我最大,我说了算。”翁诗杰在党内排挤蔡细历,又在部落格和报章写文章半公开批评蔡细历,摆出势不两立姿态;以翁诗杰的个性,眼睁睁看着首相对蔡细历情有独锺委以重任,是可忍孰不可忍?原以为揭露巴生港口弊案可以提高形象名留青史,却不料捅到蜜蜂窝,1,000万疑云又挥之不去,不放手一搏自身难保,怎不先发制人?


蔡细历的力量在那里?他不若当年陈群川派系,一早摆出一争长短姿态硬拼到底,“特大”谣言直至被开除才露出台面,联署函足足三天才出炉,显出他的“英雄”是时势造成的。被党开除还有兴致先去“吃风”才回来“大”战,只有他这样的人才办得到。目前的气势虽然高涨,却不及当年的马华署理总会长曾永森。蔡细历难道不以曾永森的下场为诫吗?


翁诗杰以“拼经济、拼政治、拼种族和谐”号召党同志齐心合力重建党威信争取华社支持,拼出多少未知,规定“当来届大选候选人必须通过语文考试”却惹恼不少既得利益者。眼见上阵无望,转而支持蔡细历或有希望,岂能不转向?蔡细历做了道德不允许的事还有这么多支持者,这个“奇迹”除了不足为人道的因素,不能说与这个规定完全没有关系。


翁诗杰抢先宣布开特大,好戏在后头。翁蔡火拼一触即发,能否峰回路转,得看“atas”怎么做。马华几次党争,从“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的曾永森、“三打三不打”的李金狮、“牛一般”的梁维泮到“协商下野”的林良实林压礼,哪一次不是这样?这次能例外吗?


自称不是“(人家)一在面前丢一个file就乖乖言听计从,哼都不敢哼一声”的梁维泮逃不过这个规律,翁诗杰能够吗?翁诗杰在他的部落格感谢首相不干预,与其说他要由马华自己解决党争,不如说是马华根深蒂固的“俯首称臣”文化已经蚕食了翁诗杰。理想再高,目标再大,也抵不过国阵的官场文化。这也是马华最悲哀之处。


2009.9.4.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8月30日星期日

海南雞飯情懷


海南鸡饭是海南人的品牌,也是海南人的骄傲。


鸡饭经济实惠,方便又好吃,大街小巷,凡是食档集中处,一定有鸡饭档口。尽管现在很多挂着“海南鸡饭”招牌的档口不尽是海南人经营,但是“海南”二字必定省不了。有人因此得到灵感,要为海南鸡饭注册专利,还敲锣打鼓到处鼓吹。至于有没有积极进行,或者只是用来激励海南人士气,不得而知。


海南鸡饭向来就是普罗阶级的食物,鲜少在政坛领风骚。这一次柏玛当巴锡补选,海南鸡饭终于被海南妹周美芬摆上台面。


拜访选民时,周美芬一反国阵惯用的发展牌,向鱼池选民承诺:如果国阵在鱼池的选箱胜出,她会回来煮海南鸡饭给村民吃,绝不食言。伟哉周美芬,壮哉周美芬!海南鸡饭在她手中成了吸引选票,争取胜利的武器,地位大大提升;国阵得此良将,应加重用;海南人出此英才,与有荣焉!


自称煮海南鸡饭很有一手的周美芬,煮的鸡饭一定很道地。她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协助父母经营饭档,四年级就亲自煮经济饭档的饭菜,可谓老手。经济饭菜式千变万化,不若鸡饭那么单纯。既能煮出好吃的经济饭菜,煮鸡饭自然得心应手;好到何等程度,可得请教吃过的人,笔者无缘口尝,不敢臆测。


鸡饭拉票令人想起2000年的鲁乃补选。那是第十届大选后的第一场补选,是“烈火莫熄”安华效应下举行的一次指标性选举。国阵由国大党守土,时任工程部长的三美威鲁志在必得亲自坐镇,拨款无数,一星期内重铺选区所有的149条道路,发出“国大党候选人不胜,绝不回首都”的豪语。


比起三美威鲁的豪语,周美芬格局显然小多了。三美威鲁比的着力点是总成绩,周美芬则以一个票箱为准,雄狮果然不同凡响。


308政治大海啸后的局势汹涌澎湃,三权分立名存实亡,贪污滥权接二连三,赵明福事件、猪农事件、1000万疑云……在在冲击人心,鱼池选民岂会蒙昧无知?区区一顿鸡饭,能弥补权益低落,能摆脱不平等地位,能抵消得了极端分子叫嚣吗?华裔选民近八成的鱼池是国阵在这次补选中得票率最低点的区,就是最佳答案。


三美威鲁和周美芬的承诺尽管使人耳目一新,终归还得面对选民裁决。三美威鲁在鲁乃铩羽,周美芬鸡饭煮不成。小恩小惠,用甜头争取选票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务实面对才是正道,为政者不能不知!

2009.8.28.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8月22日星期六

維修費超越造費


甲州政府耗费180万令吉,去年3月竣工,建在马六甲河口的水车,启用三个月就无法运转,先后经过三家维修公司处理,累积的修理或改装费已高过造费,可是至今尚未能正常操作。

这是州政府回应行动党州议员林敬贤询问,在书面答复中透露的信息。这座水车采用机械及水力推动,因马六甲河的流速起不了作用而无法正常操作。此外,高达15吨的重量也使机械负担不了。维修公司改用“滑动轴承系统”依然无法纠正,导致牙箱爆裂。


言外之意,就是设计出问题。科技这么先进,要知道马六甲河水流量多大,速度如何,然后选用合适的机械,轻而易举。怎能犯上此等错误?


买东西,最重要的是物有所值。付出代价却得不到该获得的价值,岂是常人所能忍受?设计出来的东西,建议使用的机械,启用三个月就出问题,完全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吗?怎能全由人民买单?


3百多万不是小数目,很多人穷一生之力也赚不到、见不到这么多钱,岂可视同小可?人民是老板,怎能坐视不理?


这则报道使笔者想起朋友说的一件事。他说,厂要建一条输送带,把粉状原料送入混合机。厂长和部门负责人力主使用风吸系统,可是造价贵些。刚愎自用、自以为万事都比员工强、思考比员工精明的老板却独排众议,找他信任的人设计一条戽斗输送带,并在毫无商议之下立即动工。


装好试行,果然如厂长所言,原料满天飞,不卫生又不经济。老板坚持系统可用,另找人来改;一次不成,再来,总共费用几乎与造价相等,比直接造一条风吸系统更贵。更惨的是:一再修改,还是不适用,如今闲置一旁,成了大白象。


私人公司是股权讲话,大股东为所欲为,小股东只能乾焦急,无可奈何。政府是人民通过一人一票民主选举选出来的,是受人民所托主持政府机关的运作。确保人民利益,不徇私,公正处事,才符合人民所托,才是尽责的表现。


大人物当初要建造这座仿丽江水车的时候,舆论一片哗然,都认为不能硬搬硬套,古迹保护专家也认为破坏了历史景观,不伦不类,可是州政府一意孤行。如今成了吃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摆在古迹区当笑话。人民的钱就这么花去,马六甲人难道就只能无语问苍天吗?

2009.8.22.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09年8月21日星期五

請吳良山高擡貴手


报载:行动党甲州主席吴良山对文亚苏发表于《东方日报》的一则文章深表不满,认为文亚苏把他三度率人到马华办事处对质定位为“向马华进行挑衅”,并以“踢馆”影射他有暴力倾向,意在抹黑他的形象,将发律师信要文亚苏公开道歉。

巧的是见报当天,文亚苏在东方日报发表题为《別让诉讼影响服务》文章,提到:“不同政党的政敌互相勾心斗角,针锋相对,互相攻讦,双方为了达到诋毀敌对者的目标,在措词上都无所不用其极,极尽破坏之能事,在字眼上往往都沒有考虑会否触犯法律,这是常见的现象。因此,倘若双方都斤斤計较、吹毛求疵,甚至是鸡蛋里挑骨头,那么类似的案件及诉讼就会頻頻发生。”


吴良山果真采取法律行动,这番大道理是否管用,还得由法官判断。


笔者与文亚苏既是总角之交又是海南同乡,小学和中学都是同校。我们同样喜欢涂涂写写,虽然见解不同,对他公开质疑父母把他送入独中是否正确更是深感不以为然,但是见到他因写文章而招惹麻烦,心有戚戚焉。


台湾人喜欢说“政治是表演艺术”,自称“满身都是政治细胞”的文亚苏写作能力强,舞台上的才华也不弱。多年前,他和沈金魁撘檔,表演方言谐剧大开海南人玩笑得过奖;198411月,他为了在三宝山事件中替陈派“背黑锅”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向媒体诉苦,轰动全国;他年近古稀依然保有一付好嗓子,唱《十五的月亮》、《小丑》让人听出耳油,用海南话唱《今天不回家》更是一绝,还领导几个乐龄合唱团……


吴良山出道以来一帆风顺,连任三届州议员,贵为行动党州主席,政途大好。文亚苏当不成民选议员,上议员没他的份,忠心耿耿为党工作数十年,总算做过官委市议员,就此而已。论学历,文亚苏比什么?不过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受薪者,不若吴良山有个化学师资格。写文章发文告是文亚苏的工作,职责所在,不能不落足力道写文章攻击、批判对手。


针对政敌写文章是为党尽忠的表现,吴良山是上驷,何必与吃党饭的人计较。行动党不是积极为“迈向执政”部署吗?州主席责任无比重大,不如听江大姐的话高抬贵手,与文亚苏“杯茶”泯恩仇,给政坛留下一段美谈!

2009.8.21.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8月15日星期六

沿岸设施如虚设

马六甲州政府近几年的确非常落力美化马六甲,投资不菲,但是效果如何?


最近的报道说:美化和发展工程接踵而至,却有一些工程是重叠的;已建好的工程之中,有一些已经被冷落和残褪。


建好却鲜为人知或少人使用的,有:汉都亚桥下的小公园、喷水池、铜雕和公厕。可笑的是喷水池早已不喷水,眼见的是一潭死水。


地保桥下的香料公园更是大笑话,园内只见7个写上植物名称的小牌子,牌后空空如也,是一座不见香料植物的香料公园,贻笑大方。


政府的计划当然不是建好就算,而是要增加多一些吸引游客的景点,使马六甲成为旅游重镇。原意绝好,怎么落到今天这个境地?


问题出在哪里?显然是计划不周全、管理不良、监督不严所致。简单一句话,就是后劲不续。


政府工程如此,华团的许多大小计划,又是如何呢?


前些年,统计数字显示华人平均阅读率是每人每年一页,某政党于是发出“终身学习”号召,跟风的华团不少。华总率先表示计划设立大型图书馆,乡团、华团纷纷响应,在会所成立小型图书馆。


大型图书馆未见踪影,地方性华团的图书馆纷纷成立了。为示隆重,择日开张,还请大人物剪彩,设自由餐招待……


成立之后,问题接踵而至。书的问题容易解决,反正很多人可以从家里拿一些旧书或过期杂志过来摆放;资金充裕,还可以选购新书。管理才是令人头痛的大问题,有了书,必须分类,这是大学问,不是寻常人可以解决的;开放时间必须有人在场负责,谁来?


起初,大家都很热心,安排子女轮班;一段时期之后,热忱退了,嫌麻烦了,开始找借口请假……请假的人越来越多,不得已之下,唯有减少开放时间和天数,后果是无疾而终,没人理了,馆内的书籍也不知所终,门紧闭,灰尘占据整个空间,成了累赘。


图书馆概念不是不好,而是做事不能单凭热忱和口号,要有详细计划,更要有后继工作;成立图书馆不难,关键问题在于今后如何维持,如何管理,如何改进。没有周详策划就贸贸然进行,结果是一场空。政府工程如此,华团计划自然逃不过这样的规律。

2009.8.15.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09年8月14日星期五

翁诗杰何去何从


翁诗杰曾经在寰宇电视访谈中透露他以“他们拜的是那把椅子”安慰某位感慨往年来拜年的人很多,如今却门可罗雀的离职党要。当年的翁诗杰,大概想不到他如今坐上党的第一把交椅,席未暇暖就高处不胜寒,去留成了政坛热门话题。

翁诗杰是国阵在308大选失去国会2/3优势,马华处于最低潮时刻坐正总会长位子。向来以独行侠姿态出现,从来就不属于主流派而且经常被边缘化的翁诗杰,为何能在当权派祝福中当上总会长?翁诗杰最近形容他接过手的不是烫手山芋,而是一枚计时炸弹,说明了什么?耐人寻味。


当了总会长的翁诗杰,独行侠风范依然,“敢怒敢言”作风不再。华社一般感觉是“变了”,变至何等境地,莫衷一是。他强烈批判由中央代表选出来的署理总会长蔡细历,使他在党内面对巨大阻力,又因公布巴生自贸区报告惹上一身蚁。如今又高喊“马华从不干涉别人的内部事务,希望其他政党遵守这个游戏规则,不要干涉马华党务”,让人觉得他真正遇上麻烦了。


马华在国阵的地位是老二,哪个政党够格“干涉”马华党务?谁有这个能耐,答案呼之欲出。


外人干预马华党务已有先例。25年前梁维泮、陈群川斗得不可开交之际,前首相马哈迪委派国阵总秘书嘉化峇峇领军“特别委员会”主持马华党选,马华上下谁也没敢哼一声。当年是敲锣打鼓公开宣布,如今却是由总会长间接吐露,形式有异,实质不差。


什么因素令翁诗杰豁出去,不惜得罪老大,在马华会议中高贝分喊“马华要活得有尊严,要成为真正拥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政党”争取党内支持?显然是蔡细历被国阵重用使他难堪,加上公布巴生自贸区报告冒犯某些权贵使他为难,不得不抛出皇牌。


马华前代总会长梁维泮被前首相马哈迪革职当晚,在区部紧急会议上说“我没有任何把柄落在人家手中,不像一些人,一在他们面前丢一个file,就乖乖言听计从,从此哼都不敢哼一声。”


翁诗杰哼得特别大声,显然不是梁维泮口中的“一些人”;以翁诗杰的为人,肯定不愿步梁维泮后尘束手待毙。只是在国阵“老大说了算”架构下,翁诗杰究竟还能有多大作为?“十面埋伏”下的翁诗杰若不能化险为夷,会不会学他的前辈海瑞罢官而去留个清名,还是“以党国为重”委屈求存,在在考验这位海南才子的智慧。

2009.8.14.东方日报《龙门阵·忠言逆耳》)

2009年8月8日星期六

必也正名乎!


最先在墨西哥爆发的A型流感肆虐一小段时期后沉寂下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当时就发出警告说第二波来的时候,疫情更加严重。专家的话果然没错,第二波已经来临,涉及的国家更多,范围更广,几乎达到失控地步。


我国在有惊无险之下度过第一波,却躲不过第二波的冲击,致死事件发生了好多起,马六甲就有一天死三人的记录。至今,甲州已有超过50间学校不得不停课,情况还没有稳定下来。


第一个病例发生的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不能确定这个混合了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新型病毒的名称,就以《猪流感》称之。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跨物种基因突变形成的新型流感,不必接触猪只或吃猪肉,也能通过其他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染,于是正式命名为AH1N1)流感。


全世界都遵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指示,将肆虐全球的新流感定名为AH1N1),唯独新闻、通讯及文化部长萊士雅丁以难念为理由,強制国营电台和电視台在马来语节目中,继续称为豬流感。


猪是华人主食之一,养猪问题一直是敏感而又纠缠不清的老问题,华社当然不能接受莱士雅丁的理由,卫生部长为此发表谈话,反对以猪流感取代统一名称。前几天,甲州卫生委员会主席诺碧芭也在马六甲州议会证实AH1N1)与猪全然无关,更不是因吃猪肉而起。


却有执政党的马华州议员在回答询问时,舍弃统一名称而继续用“猪流感”,被行动党议员邱培栋穷追猛打,讥讽他不懂得时事发展,要他向华社公开道歉,否则将致函卫生部长投诉。


这位尊贵的执政党议员可能平日听惯看惯了国营电台和电视台节目,耳濡目染之下,官腔脱口而出。


华社不接受猪流感这个称呼,用意在于防止有人趁机挑起限制养猪区课题,破坏和谐。甲州猪农在种种针对性措施之下已如黄台之瓜,若因同胞一时失言而不得不面对另一场风波和危机,更是情何以堪!


“名不正则言不顺”,尽管当天还有二位友族议员同样使用猪流感取代AH1N1),但是华裔议员怎能不以华社意愿为依归,不与华社同呼吸、共进退?


天下无完人,失言绝非滔天大罪,美国总统奥巴马可以为失言道歉,人民代议士更应该勇于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2009.8.8.南洋商报《古城茶馆》)

2009年8月7日星期五

馬華的定位在哪里


尽管有党性特强之人自贬,从国家领导人排排坐照片中认定马华在国阵的地位是老三,华社可不一般认识,仍然把马华列在第二位置。


老二也好,老三也罢,既是执政党成员,马华必然知道自己的定位。当家不当权是一回事,如何争取应有的权利更是大事,疏忽不得。


马华最高领导层的心态和行事众所周知,州级和地方性党要,就经常忘了是执政党成员,讲话发文告时,居然指责“政府”,要求当局如何如何。不明真相的外国人见了这类文告,一定以为马华是反对党。


以李杰尔律师为首的马六甲马华新闻局日前针对市区一雨成灾情况越趋严重的文告,就犯上这个毛病。


文告对政府迟迟未能解决一雨成灾非常不满,说:“同样的水灾在2007年已经发生一次,政府至今居然还没有采取应对措施,导致历史重演,甚至更为严重……一些本来没有水灾的地区,如今也已变成灾区,显示马六甲许多地形状因发展而改变……马华要求政府严正看待,确保不再发生。”


马华市议员颜永和认为“海事局、气象局与操作河口拦坝的马六甲河发展机构必须互相协调,让后者未雨绸缪,在退潮时先将陆地的水排出。”


另一位市议员赖倾中忙着为马六甲河发展机构澄清:“由于海水水位高过陆地,逢涨潮不能开拦河坝放水,否则海水将倒灌陆地,加剧水灾情况。”


行政议员颜天禄“建议州政府在河口水闸装水泵,减缓水灾。”


身为执政党一分子,必然有份参与决策,也有权对属下公务员发布号令和监督官员,怎能向自己“建议”该如何如何?官员执行不力,马华的行政议员、市议员难道完全没有责任吗?行政议员所为何事,市议员该担当何责,还需要外人来提醒吗?


政府成员公开指责“政府至今居然还没有采取应对措施”, 又要求自己“确保不再发生”,合理吗?拦河坝不能在大雨时疏导水流量,说明拦河坝根本就是设计错误或选错地点,马华议员当年高举双手同意的时候,有认真处理吗?拦河坝起不了作用,马华难道可以置身度外?在河口水闸装水泵能减缓水灾吗?


说马华学习当反对党或许过分,但是“名不正则言不顺”,人民的意识提升了,地方领袖如果搞不清楚定位,怎能要选民投你一票?

2009.8.7.《龙门阵·忠言逆耳》)